關於本報

「傳媒與教育」電子報
報主:傳媒與教育
創刊日期:2008-06-13
發報頻率:月刊
訂閱人數:360
官網:

近期電子報


訂閱便利貼


將貼紙語法置入您的網站或部落格當中, 訪客可以輸入mail取得認證信,並按下確認連結後, 快速訂閱您的報紙。
預覽圖
訂閱「傳媒與教育」電子報報
「傳媒與教育」電子報
-----------------------------------------------------------------------------------------------------
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傳媒與教育」電子報
發報時間: 2014-11-07 16:00:00 / 報主:傳媒與教育
[公益聯播]580愛心廚房關懷站設置計畫
本期目錄
台灣國際新聞現況行不行?/張哲豪
從318學運看得到公民記者或獨立媒體的可能/柯幸宜
印尼祭出新措施,雨林仍持續消失
台灣國際新聞現況行不行?/張哲豪

       媒體觀察基金會近期將舉辦一系列「媒觀講堂」,第一場是在台大校友會館舉辦,主題為「台灣國際新聞的現況」,座談會主持人為資深媒體觀察人與專欄作家的王尚智,與談人為公視《全球現場》製作人兼主播余佳璋先生及TVBS國際新聞中心主任楊樺先生。現場也聚集了關心台灣國際新聞的聽眾,一同關注並參與討論。

G20的國家才能有國際新聞嗎?
  一開始余佳璋開玩笑地說,當時到國外跑新聞,被日本NHK前輩記者問到,不是應該G20的國家才會有國際新聞嗎?這點讓他自己也覺得無奈,難道說以台灣的地位而言,真的不能參與國際新聞嗎?自己也感嘆說,這似乎就像是拿著護照到處旅遊的樣子,真的很可惜。

  目前在台灣新聞媒體生態中,國際新聞大致上是來自於外電消息與記者實地行腳所編譯的新聞,電視台也努力的想讓台灣的觀眾看到在國際上所發生的事情,所以余佳璋認為,真正的國際新聞是有一定份量的。另外他也提出了三點觀察:分別是Urgent(急迫性)、Region(區域性)、Rating(收視率),會中他也針對這三項一一解說。針對現在國際新聞的問題,余佳璋認為國際新聞是需要具有深度和真實性,但往往太過於深度的內容,可能無法吸引到觀眾的目光,而這樣的影響之下就反應在收視率中。

國際新聞的迷思
  討論話題轉到國際新聞建構與迷思,楊樺提到,我們應著重在電視這項影像媒體裡。他認為,現在的科技發達,電視頻道數位化、HD高畫質化,對收視族群來說,因為HD高畫質而讓觀影視覺變得敏感了,對於低畫質呈現的內容觀眾也就不會再收看。在以前,從外電傳回台灣,成本、技術方式是一個很大的問題,現在透過無線光纖,我們可以隨時掌握世界各地的即時動態。

  楊樺認為,觀眾需要的是淺顯易懂的方式,國際新聞不見得一定是菁英文化,它的編排方式可以很大眾化,讓每一位觀眾都能輕易接收。但他也認為,現在國際新聞產製所面臨的挑戰,除了硬體之外,記者的素質也是很重要,他舉了一個例子,日前在社群網路上瘋傳的北韓領導人受傷被捕的照片,網路上就有人隨之起舞,但從他的經驗判斷,馬上就知道這是假的。雖然說現在科技發達,內容傳送的速度很快,但在查證上就要更加小心謹慎。

當國際新聞碰上社群媒體
  接續討論到社群媒體與國際新聞之間的關係,余佳璋認為,現代人的習慣可以是一邊使用電視、一邊使用網路。從電視裡傳出的新聞內容,如有疑問網路上一查,馬上訊息就傾巢而出,再加上社群媒體的分享是不分年齡,新聞應該要建立一個主軸不能隨之起舞。

  楊樺也表示,在社群媒體中,當「意見領袖」發文時,或許可以引起大家的關注,但新聞媒體也不能隨之起舞,否則出錯了,對於新聞媒體的專業度也會受到質疑。社群媒體可以是一個平台、一個來源,但也要細心的去查證。

  另外針對兩岸新聞與國際財經上來說,王尚智提出了疑問,是否兩岸新聞也算是國際新聞呢?兩位與談人對於這問題,認為雖然觸及特殊國情的國際現實問題,但就實務上也應該當江兩岸新聞當作是國際新聞,在處理上也是需要小心查證與整理,才能給觀眾詳細且正確的資訊。

  最後針對政府施政與國際視野的議題,余佳璋也表示政府應該要全力支持,在出外考察時,需要知其然而不要不知其所然,並針對媒體本身也要持續監督政府不管教育或技職,也希望透過這樣的努力可以真正打入觀眾們的內心,打開我們的國際視野。

從318學運看得到公民記者或獨立媒體的可能/柯幸宜

      台大新聞e論壇日前舉辦【我要好新聞】採訪權新聞議題講座,邀請到苦勞網創辦人孫窮理、獨立媒體工作者協會理事吳東牧、公民監督國會聯盟執行長張宏林、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料庫記者楊鵑如四人與談,希望能針對公民記者與一般記者的權利義務差異、記者採訪權的定義、以及如何面對政府阻擋記者、人民採訪抗爭或公民記者該如何應對官方以開放態度邀請採訪等,能有更清楚的界定及討論。

  從318反黑箱服貿運動發生至今,其影響力已經透過新聞傳遞、擴及台灣社會許多層面。而許多各式「非主流、典型」的媒體組織和公民記者,更逐漸成為許多人仰賴的資訊提供者。
  
  然而,反黑箱服貿運動時多次發生的採訪衝突和記者的困難,至今仍未有深入討論,吳東牧就表示,過去老三台時代媒體數量雖然少,但還是不乏會有媒體衝突,因此在現今媒體數目如雨後春筍般增長的同時,如何去協調和平衡各家媒體,就慢慢變得重要。

公民記者或獨立媒體,如何避免成為特定團體的公關宣傳管道?

  公民記者的概念在近幾年達到盛興,現在有許多人手持DV或相機,就能稱之為公民記者,赴新聞現場做紀錄。對此,孫窮理強調:「所謂記者的採訪權,是衍生於社會大眾知的權利」,但現今政府卻很常以公聽會、溝通會當手段,以各種名目力邀公民記者或獨立媒體採訪,強迫簽到,最後卻流於背書、或利用公民記者行公關宣傳之實。

  孫窮理認為,記者對自己的角色定位一定要很清楚,不同於公民團體有特定的訴求,記者必須以批判的角度來看議題,而出席這種官方場合,該做什麼與不該做什麼,界線還有待摸索。

  公庫記者楊鵑如談到,公庫過去都是以報導社運新聞、直擊抗爭現場為主,只是社運媒體並不等於「社運者的媒體」或傳聲筒,因此也並不是所有的議題都必須報導或出席。公民監督國會聯盟的張宏林也說,其實記者出席任何場合都不能持有特定立場,但出席並不代表認同,不出席也不是解決辦法,公民記者在未來可以有更多更積極的作為,比方自己也辦對談,邀請政府官員參加之類,才不會淪為各說各話。

  與會四人都再三強調,作為公民團體或公民媒體的界線必須要拿捏清楚,最後,吳東牧也說,現今媒體的傳播型態和以往有很大的不同,但唯一不變的是,初衷都希望能將值得公眾知道的訊息傳播出去,以及做好監督工作,因此出席或不出席官方場合其實並不是重點,最重要的還是站穩自己的角色。

印尼祭出新措施,雨林仍持續消失

張時健 | 交通大學傳播系
張春炎 | 卓越新聞獎基金會
楊 樺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所

 

新聞報導

  印尼因為長期濫伐雨林而成為溫室氣體的排放大國,雖政府宣稱改善環境破壞的新措施頗有成效,但環保人士不相信,指蘇門答臘雨林的的果仁油與棕櫚油作物種植面積持續擴大,速度之快令人心驚,政府與企業承諾的節制措施根本沒用。雨林墾植是氣候變遷的主要成因,也威脅印尼境內老虎與猩猩的生存。

  印尼雨林面積原是全球第三大,如今被砍除近半,成為中、美之後的全球第三大溫室氣體排放國,其中8成的溫室氣體因破壞雨林的墾植而生,加劇的海平面升高,危及印尼散居各島嶼上的兩億五千萬人民。

  對此,印尼總統尤多約諾(Yudhoyono)承諾2020年前降低26%的溫室氣體排放量,途徑是限制雨林租用。印尼駐美大使賈拉( Dino Patti Djalal)呼應該國政府正積極與相關企業及環保團體合作保護雨林的政策。他強調,該國最大的果仁油與棕櫚油企業已承諾暫停雨林砍伐,改以現有耕地與劣地來生產,還承諾保護猩猩。

  不過,環保團體綠色和平發現,印尼第二大果仁生產商-亞太資源國際公司( Asia-Pacific Resources International Ltd., APRIL)仍以蘇門答臘廖內省(Riau Province)的雨林生產,廖內省因而成為雨林濫墾最嚴重的地區,嚴重破壞當地生物多樣性。

  廖內省今夏還發生可能係人為的森林大火,形成的霾害甚至北飄到近鄰泰國,引發抗議。綠色和平組織說,2009至2011年間廖內省的老虎棲地有10%遭到摧毀,造成僅存的400頭蘇門達臘虎嚴重的生存壓力。

  同期間婆羅洲有1410平方公里的猩猩棲地雨林遭到整地剷除,這正是承租該地的棕櫚油製造商所為。

  環保人士認為政府新措施成效不彰,主因在大部份企業承租林地並未改變,而且法規漏洞太多且可輕易規避。研究東南亞環境議題的專家也說,企業壓力、官員貪污、錯誤的土地政策,以及人口成長帶來的耕地需求,造成雨林的消失。也有專家認為,印尼地方政府影響力增加,造成中央政府的環保新措施無法貫徹到地方。

新聞中的環境科學知識

  熱帶雨林僅佔地球面積的一小部份,主要分布在南美洲、非洲、東南亞和澳洲等地的赤道附近。雨林的存在對於地球生態有絕大影響,雨林是地球上最豐富的動植物棲息地,在維持生物多樣性上扮演關鍵角色。

  雨林也影響降雨量多寡。樹木有有吸納水份的功能,樹根把水份吸收傳到葉面,進而讓水份以水蒸氣的形式釋放到空氣中進入水循環,水蒸氣凝結成雲,增加降雨的機率。一但雨林被大面積的砍伐,降雨量必將減少、乾旱隨即增加。

  雨林更被視為地球之肺,雨林的大量植物的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轉換排出動物所需的氧氣,是大氣中氧二氧化碳平衡的重要機制。雨林被大量砍伐,不僅降低了地球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開墾過程也會增加溫室氣體排放,加劇全球暖化。

  印尼擁有的廣大雨林曾名列世界第二,1950年代後大量地開墾而快速消失。聯合國報告指出,因為印尼傳統火耕、伐木、跨國企業的大批棕櫚油樹種植等行為,使得印尼成為雨林消失速度最快的國家,其中又以蘇門答臘最劇,每年消失總面積的2.5%。目前印尼不僅地方政府和非營利組織致力保護雨林工作,國際非營利組織也紛紛投入保護印林雨林的行列,臺灣環保聯盟便是國內積極參與搶救印尼雨林的團體。(本文由科技部補助-新媒體科普傳播實作計畫:環境科學傳播與新聞產製-執行團隊編譯)

責任編輯:張春炎 | 卓越新聞獎基金會
校編:卓亞雄 | 聯合報
審校:胡元輝 | 國立中正大學傳播學系暨電訊傳播研究所
葉欣誠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

來源:美聯社2013/10/24 華盛頓訊/記者Matthew Pennington

延伸學習:

張子見(民96),搶救雨林 臺灣不缺席,臺灣守望,9(3),53~57。
《熱帶雨林》
《消逝中的熱帶雨林》
《Why are rainforests important?》

 

本文首刊於科技部科技大觀園(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Feature/C/0/1/10/1/863.htm)

推薦訂閱
圍棋比賽訊息@【兒童圍棋報】
「萬杖光盲.讓愛亮起來」光盲手杖11月正式登場@【視點外的世界】
轉寄『傳媒與教育電子報』這期電子報

寄信人暱稱  寄信人email
收信人暱稱  收信人email

  • 社群留言
  • 留言報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