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本報

「傳媒與教育」電子報
報主:傳媒與教育
創刊日期:2008-06-13
發報頻率:月刊
訂閱人數:363
官網:

近期電子報


訂閱便利貼


將貼紙語法置入您的網站或部落格當中, 訪客可以輸入mail取得認證信,並按下確認連結後, 快速訂閱您的報紙。
預覽圖
訂閱「傳媒與教育」電子報報
「傳媒與教育」電子報
-----------------------------------------------------------------------------------------------------
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傳媒與教育」電子報
發報時間: 2014-11-21 16:00:00 / 報主:傳媒與教育
[公益聯播]2014動權月大眾講座~動物與我
本期目錄
併購帶來跨媒體匯流or意見不自由/張春炎
諸葛俊:為什麼有錢人都想買媒體?取得發言權/許家銘
美農民運用數位科技工具從事農耕
併購帶來跨媒體匯流or意見不自由/張春炎

      2012年台灣發生反媒體壟斷運動,起因是一群大學生和公民團體憂慮財團進行跨媒體併購,將嚴重影響台灣的新聞和言論自由。特別是事件主角,旺中寬頻公司,主要股東是已經擁有龐大資本和媒體、報社的旺中集團和東森集團,其原本掌控的電視新聞頻道已經超過1/3,若斥資數百億再併購佔全台23%的中嘉系統台,那將可能帶來言論市場的上下游整合,同時影響兩百多萬民眾的收視內容。

  當時返媒體壟斷聯盟主要的運動訴求在於,擔憂「併購帶來言論自由緊縮」,「併購將可能削減意見的多元性」。這些主要訴求,當時很快就贏得社會各界的支持,包括中研院院士余英時等6百多位的學者聯署,同時在當年901記者節獲得上萬公民響應,一起上街參與反媒體壟斷的遊行活動。最終成功阻止了旺中併購中嘉一案。

  然而在反媒體壟斷運動發起之時,支持併購一案的人士就曾經提出反對論點,認為企業併購目的不是影響言論自由,而是透過整合資源提高媒體運作效率、提升獲利空間,況且未有明確的研究證實,媒體所有權集中會真的壓縮媒體內容的多樣性。

  對此,主管機關NCC當時針對此議題提出專案報告,嘗試釐清併購是匯流還是壟斷。專案報告報告內容提到,基於經濟規模的擴張、科技發展的理由,全球主要媒體發達國家確實都發生匯流的現象,也就是透過併購或企業發展的手段,讓原本分屬不同平台的媒體事業,由同一個事業體提供媒體服務。而這樣的現象之所以形成,主要在於數位化、降低設備成本、寬頻取得成本下降,以及各個國家紛紛解除或降低媒體管制。

  換言之,從媒體經營的角度,併購是數位匯流帶來的趨勢。另一方面,在有學者認為併購帶來的媒體所有權集中,卻不見得會帶來內容多樣性的匱乏,主要理由在於數位媒體環境以及高度競爭媒體經營市場,都促進了言論自由的空間。

  然而NCC的報告中,卻明確指出,媒體併購、經營權集中縱然不見得影響意見多元、媒體工作者的自主性,但媒體過度集中於單一的所有權者,將妨礙市場公平競爭以及消費者權益。另外參考民主先進國家,如美國FCC針對媒體併購或跨媒體匯流所做出的管制措施,多是以「確保人民可以近用多種不同言論的管道」作為優先,並且把媒體視為是新聞自由的主體。

  因此,從媒體產業發展的角度來看併購問題,雖然併購與數位匯流的趨勢有關,同時跨媒體經營也有助於經營成本的降低、廣告利益的提升,達成經營上的綜效。但就消費者權益的角度,併購必須是創造媒體與言論自由的正向關係,也就是必須建立在新聞資訊的多元。一旦媒體集團的併購是單就為達成經營綜效,則難以獲得主管機管的許可。因為已經有研究指出,媒體併購後將造成媒體內容發生「綜效偏差」,也就是限制新聞資訊的多元性,如此也違背了民主國家保障國民言論自由、尊重的新聞專業自主的核心價值。


參考資料
「跨媒體併購的影響及處理原則」專案報告
http://npl.ly.gov.tw/do/www/FileViewer?id=582
反媒體巨獸行動資料庫
https://sites.google.com/site/occupyncc/zui-xin-xiao-xi-qing-can-kao
跨媒體法及其審查機制之建立
http://www.cppl.ntu.edu.tw/research03.html

諸葛俊:為什麼有錢人都想買媒體?取得發言權/許家銘

    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系於10月23日,舉辦政治學系午餐演講系列,邀請到玄奘大學廣電系助理教授、資深媒體人諸葛俊教授,談談媒體集團政經運作與公民省思。

媒體不是一般企業


  曾在三立及TVBS任職多年的諸葛俊先生,談到現今的媒體環境,他認為台灣媒體進步速度緩慢,而工會以及自律委員會的效率也不佳。針對旺旺中時併購中嘉,年代與壹電視的關係,站在商業的角度,併購是財力與智力的高級結合,但是諸葛俊強調媒體並不只是一般企業,產出的新聞如同公共財。

  站在學者的角度,媒體是一個準特許產業,併購會造成言論壟斷。在大者恆大、小者恆小的全球媒體集團現況,量的增加、質的單一化使得台灣新聞產生重覆和西化的問題。諸葛俊更表示,資訊的重覆使得台灣的創意是從相同中求異,而非多元創意。

為什麼有錢人想買媒體


  為什麼有錢人都想買媒體?當集團有錢有權後,下一步就是取得發言權,使得媒體的力量被大幅彰顯。從旺旺到頂新,有錢人都希望能夠吃下中嘉,國內主要有線電視系統業者,一旦擁有媒體的發言權,等同支配台灣的議題設定。正因為台灣是個小島,更加禁不起言論壟斷;正因為媒體具有教化、公共利益的功能,我們才會反對置入型行銷和腥羶色的新聞。諸葛俊表示,如果不是這些公民團體的存在,台灣的發言權就會被箝制住,旺旺中時的案例,就是最大的警訊。

  從北半球觀點到台北觀點,台灣媒體呈現嚴重分布不平衡的狀況,從台北版和地方版的分版方式,使得觀眾只能看見特定地點的觀點,社會資源加上媒體分配差異,台北觀點只會加深台灣南北不平衡。曾經研究過山寨手機的諸葛俊表示,因為科技的數位化,使得智慧型手機大量的出現,會改變社會的脈絡和模式,而這一點值得我們去深思。

  曾經台灣的名嘴掌握了新聞的議題設定,台灣媒體繞著名嘴的言論打轉,諸葛俊從中得到啟發,媒體的使用權有時更高於所有權,名嘴的發言權變相成另類的媒體壟斷。

出資人會影響媒體內容


  諸葛俊強調因為媒體追求利潤極大化,使得媒體內容永遠反映出資人利益。今年的餿水油醜聞登上媒體各大版面,旺旺食品也意外中標,蘋果、自由、聯合報的頭版標題皆提到旺旺,唯獨旺旺旗下的中國時報不提。諸葛俊認為,對於只閱讀大標題的讀者以及只購買中時的訂戶,會造成讀者對於事實真相的誤導。

  另外,占中事件也登上各大報頭條,唯獨中國時報的頭版是「九月高溫破紀錄」。旺旺集團的資金來自於中國大陸,其媒體完全反映出資人利益。媒體的垂直併購,會造成媒體呈現霸權下的真實。

  諸葛俊以一則網路漫畫舉例,說明媒體的再現如何影響我們對事件的看法。在這張漫畫中,明明是充滿飛彈的天空,畫家卻將飛彈畫成和平鴿,再現與真實的距離變得很難測量。正因為人們接收到的事實是被再現出來的,當接收不同的價值觀時,便會產生不同的觀點和人際溝通。

  單方面接收某個媒體的再現,閱聽眾在無形之中會形成特有的價值觀。站在傳播的立場,公民之風的養成,唯有提出批判、做出事實判斷,才能促成公民意識抬頭。公民新聞的出現除了科技的進步外,最大原因在於對主流媒體的失望,過多的收視率導向、腥羶色新聞、置入性行銷,無法滿足閱聽眾的需求,使得公民新聞抬頭。

第四權外,還要公民自覺


  媒體作為第四權,當政府機關失靈時,媒體最大的功能即是監督,但是一旦媒體被其他勢力介入後,公民自覺是最大的關鍵。從台灣的太陽花事件到香港的雨傘運動,即便大家都想要結果,但是諸葛俊更看重追求民主的過程,也就是社會成熟度。針對香港學運,諸葛俊表示香港正處於一個騎虎難下的狀態,設定的標準太高,民主普選的結果也很難達成。但是占中事件卻也體現出大學生多元的聲音,以及香港的公民意識抬頭。

  在開放問答時間現場觀眾對諸葛俊提出,如果集團將管理層面做好,是否就能夠防止言論壟斷?台灣媒體具有多元性,例如MOD提供不同國家的新聞觀點,真的會造成言論壟斷嗎?

  諸葛俊回答,我們所做的是預防媒體壟斷,根據國外曾經發生過的案例,公民團體基於學術良心,有必要站出來。而即使MOD提供更多元的媒體訊息,但是他的媒體觸擊率並非百分之百,在社會階層、生活型態不同時,閱聽眾判斷資訊的能力便會產生差異。

  台灣新聞能否有撥亂反正的機會?諸葛俊表示,現在的公民新聞從攝影、剪接技巧透過科技技術,他和主流媒體之間的門檻已經消彌,再加上公民意識抬頭,相對壓抑主流媒體的傳播,主流媒體應當有所警惕。諸葛俊認為,將媒體亂象當作非商業的市場機制做調整,希望NCC等單位不要過度介入,諸葛俊對公民社會有信心,藉由自律公會自行管理,這樣才符合台灣多元新聞的發展。

美農民運用數位科技工具從事農耕

廖凱弘 | 自由撰稿者
張春炎 | 卓越新聞獎基金會
楊 樺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所

 

新聞報導

  美國佛蒙特大學農藝專家希柴.達比 (Heather Darby) 為了協助農夫繪製農作物地圖與監控灌溉系統,開發了一款app名為「夠快熟」(goCrop) 網站及手機應用程式。

  今年春季這項發明贏得美國農業部 40 萬美金的獎勵,並得以在東北部與加州地區推廣;因為這些地區土壤條件不同,app又增加一些功能,以協助農夫繪製作物地圖、放牧以及病蟲害管理等工作。

  農民們正依靠這個新數位工具,管理天然與化學肥料、監控灌溉系統及農作收成,還可查看天氣與即時市場狀況等。一位農業期刊的科技編輯班.帕特 (Ben Potter) 表示,「善於運用科技工具的農民,能更有效率地完成工作。」

  內布拉斯加州吉爾特特村 (Giltner, Neb.) 的農民札克.漢尼卡特 (Zach Hunnicart) 帶 iPad 及智慧型手機到農地耕作,他應用 app來監控1011.7公頃的大豆田。

  App具有將資料數位化並儲存在雲端的功能,這樣便能與與其他農民分享。例如,「田野觀測」(FieldView) 這款 app,在耕作時與農耕機械的介面功能結合,能創建出耕作地圖,描繪輪種作物在何時、何處種植;而「土壤網」(SoilWeb) 則以圖例方式,告訴農民所在之處是哪一種土壤,透過智慧型手機,農田可以控制自動灌溉系統。

  漢尼卡特從實用角度說,這款 app 幫助農民們檢查灌溉系統,讓農民知道農作物何時需要水分。「這些應用程式的確徹底改善一些農耕問題。」

  佛蒙特州有約 50 位左右的農民使用 「夠快熟」這款app,價格約 250 元美金,功能上可讀取農作物的生長報告,查看每塊農地的收成,不必等到年底才彙整資料。這個app 還可讓農民免於浪費肥料,省下花費,「下一年度我們準備施肥時,所有資訊都文件化了,我們就知道該施多少肥料,使用化肥的量不再是猜測,因一切有直接的資訊參考,」務農的東尼.鮑利爾特 (Tony Pouliot) 如此說。

  「夠快熟」app 的一大優勢,是減少手寫紀錄的需要。緬因大學農業推廣教授理查德.科斯柏鈞 (Richard Kersbergen) 表示,該州正評估修改農田營養成分的管理計畫,幫農夫們找到替代方案,「因為保存紀錄對農民是個麻煩,『夠快熟』的確是個有用的工具。」

新聞中的環境科學知識

  美國農業形態是大規模、企業化經營,生產面積廣大,必須投入大量資本和技術來經營管理,包括整地、耕種、栽培、施肥、灌溉和收穫等。

  這些工作都仰賴農場經營者對於土地、天氣和灌溉系統等資訊的掌握,據以判斷播種、施肥或使用農藥的時間與數量。由於農場裡工作項目繁多,加以受到土壤和自然條件變化的影響必須時時調整,因此運用新科技適時提供農場管理所需資訊,對於管理者是極為重要的工具。

  農委會積極推動「農業資訊行動化平台」建置計畫,也希望能夠將農業資料數位化,定期彙整各種農業資訊,包括氣象、交易行情、農機資訊、教育訓練、災害補助、農業和肥料等,整合在單一的資訊平台,讓農民方便獲取多元的農業管理資訊。

  臺灣針對農民使用行動資訊裝置的調查發現,農民擁有手機雖然高達80%以上,但使用行動裝置上網的比率僅有37%,這說明新科技雖是有助於農業經營管理的知識工具,但要讓農民接受,需要一段時間來推廣。(本文由科技部補助-新媒體科普傳播實作計畫:環境科學傳播與新聞產製-執行團隊編譯)

責任編輯:張春炎 | 卓越新聞獎基金會
校編:卓亞雄 | 聯合報
審校:胡元輝 | 國立中正大學傳播學系暨電訊傳播研究所
葉欣誠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

延伸學習:

王泰源(民97),農民使用農業行動化平台之意願研究,農業資訊科技應用研討會論文集。
廖安定、魏碧珠(民95),推動農業經營企業化 建立農業中衛體系之思維與做法,農政與農情,174。
《農場經營簡介~壹、農場的意義》

 


本文首刊於科技部科技大觀園(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Feature/C/0/1/10/1/871.htm)

推薦訂閱
處暑若逢天下雨,縱然結實也難留@【美術館What?!】
憨心情報【第4期】邀您一起加入認養憨兒行動!@【朝興基金會電子報】
轉寄『傳媒與教育電子報』這期電子報

寄信人暱稱  寄信人email
收信人暱稱  收信人email

  • 社群留言
  • 留言報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