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本報

「傳媒與教育」電子報
報主:傳媒與教育
創刊日期:2008-06-13
發報頻率:月刊
訂閱人數:362
官網:

近期電子報


訂閱便利貼


將貼紙語法置入您的網站或部落格當中, 訪客可以輸入mail取得認證信,並按下確認連結後, 快速訂閱您的報紙。
預覽圖
訂閱「傳媒與教育」電子報報
「傳媒與教育」電子報
-----------------------------------------------------------------------------------------------------
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傳媒與教育」電子報
發報時間: 2014-11-28 16:00:00 / 報主:傳媒與教育
[公益聯播]支持目睹家庭暴力兒童的心靈重建工作
本期目錄
台灣第一本:《記者氣候變遷手冊》出爐/柯幸宜
零時政府的數位社運/張恆豪
清除垃圾重拾聖胡安灣百年風華
台灣第一本:《記者氣候變遷手冊》出爐/柯幸宜

   過去,許多新聞機構都有固定報導某個具體領域或專題的記者,但隨著新聞分類與界線日趨模糊,因此記者更需要對各領域都有基本的了解,才能避免誤植消息給民眾,其中,像氣候變遷等的環境議題,不管是原理、現況,如何因應的策略等,均是全球關注的焦點。這次本刊電子報特專訪TVBS國際部主任,同時也是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的博士候選人楊樺,針對目前執行中的科技部計畫,以及記者培養環境素養的重要性做一詳細說明。

  楊樺表示,氣候是長期的天氣變化,同時也會影響其他層面,因此媒體在氣候變遷教育中,其實也扮演著相當關鍵的角色,除了擔任傳遞相關資訊的橋樑之外,媒體報導本身也會成為許多人吸收與引用的內容,記者和媒體工作者必須體認到,大眾傳播媒體傳遞資訊的正確性,以及環境議題本身的跨領域及全球性。

  而在科技部研究計畫團隊努力之下,完成了這份「記者氣候變遷手冊」,是以電視記者為主要對象,內容兼具實用性及理論的專業性,除了參照聯合國多次會議內容、外電翻譯、相關研究論文等,也將氣候變遷的基本知識、相關資訊等,以簡潔扼要列點式的方式編排,希望能提供目前業界電視新聞工作者在處理氣候變遷相關新聞時實質的幫助。
  楊樺說,2009 年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在巴黎舉行的廣電媒體氣候變遷會議上,各大全球性的媒體組織即在會後發表共同宣言,希望能透過媒體的努力,喚起全球民眾的氣候覺知,也是因為看見國際上已開始重視大眾傳播,在科普知識傳遞、氣候災害防治與因應上,都已經做好準備,因此才希望這樣的改變也能帶入台灣。

  電視新聞注重即時性,因此製作時間也需比紙本媒體快速,這份手冊,希望能作為記者平時閱讀和工作時參考的資料,也能減去從茫茫網路海中搜尋的時間,楊樺更強調,未來希望能將這份手冊融入更多在地觀點,舉例來說,像是台灣夏季颱風多,因此針對颱風的雨量、路徑等用詞,若能有詳盡介紹,相信能幫助記者在製作新聞上更能得心應手。


記者氣候變遷手冊,免費下載連結:http://www.feja.org.tw/uploads/upfile/4314_記者氣候變遷手冊.pdf

零時政府的數位社運/張恆豪

     新媒體時代來臨,你希望能在網路上得到什麼訊息?2014 udn talks聯合大講堂邀請到高嘉良先生與大家一同分享「資料、社群、大協作 - 零時政府的數位革命」。

  高嘉良是一位自由軟體的工程師,發揮他的學科專長發起了零時政府的網站,他表示,在八月初時,高雄發生了氣爆事件,在當時訊息一片混亂的時候,它們迅速的建立了一套folder,運用類似wiki的概念,讓許多人都可以上網編輯資訊,告訴大家哪間醫院有重大急救的治療。

  高嘉良認為這是一種協作的概念,每個人都可以提供資訊,並且可以清楚編輯。而在這樣的wiki概念之下,作者一開始可以先擬定大綱,隨著資訊的累積再逐步的修正,將資料完整呈現。而這樣的呈現,一開始是由眾多的資訊所累積,經過編輯之後將它們歸類統整為資料,再經由圖表或其他方式呈現,讓所有民眾可以清楚的了解訊息並應用。

  G0V臨時政府的成立,高嘉良說,它是由幾個圈圈所組成的,包含了開源模式、行政主義、公民精神、自由軟體、群眾媒體以及社運團體。利用不同的力量,將資訊匯整,呈現一個簡單又能清楚的資料。而G0V的縮寫起源,高嘉良也笑著說,因為在政府網站的縮寫是GOV,而民眾往往會因為政府網站的檢索太過繁複,找尋有些困難,因此利用簡單的方式呈現,或許可以讓民眾更方便,而0跟O又很像,如果政府部門看到了零時政府所編輯的網站很好用,也不用改變太多,直接把0改成O就可以了,非常方便。

  而創立零時政府這樣的網站,一開始是一種分享的概念,但身為工程師的高嘉良覺得工程師就是要解決問題,因此網站又一直更新,後來透過這樣的分享與參與慢慢的建立起一個開發的生態圈,這種情形也不只是台灣而已,全世界也都興起了這樣的風潮,連軟體大廠微軟也都開放了自由編輯。高嘉良說,資料是大家一起聚集起來的,就像是維基百科,它是一種百科全書的概念,每個人都可以上網編輯,並應用在平常生活中,例如像日前爆發的餿水油事件,維基百科上也會有相關議題,零時政府就會將類似的內容重新整理,並運用時間軸的概念分類,民眾可利用時間蒐尋發生的事件,也方便閱讀與社群分享。另外像OpenStreetMap也是類似wiki結構化的資料,每天不停的透過資料的更新,將世界各地的地圖以及周邊做編輯,便可以上網搜尋,這也是開放式的,大眾都可以上網運用。

  高嘉良認為,現在是一個Open Data的社會,運用了Open License(自由取用)、Open Format(格式互通)以及Open Community(群眾參與)的概念,人人都是可以運動的資訊。面對著現在的Social Media,資訊的傳遞有可能是利用朋友間的互相傳遞,不是自己親身參與,但不可否認在資訊的流通上,很快就會被大家所知,但也不能百分百的說自己真正的參與政治或社運,正如作家張大春所說,我還是想不出來一個讓大家又懶又可以參與的真正的行動的實踐。

  常有人問高嘉良說,為什麼沒有人要做這個,高嘉良笑說,請你先承認你就是這個「有人」吧,因為沒有人是萬能的,必須要自己動手做,才能發現缺少的是什麼;直接做,累積價值才是真正的重點。

清除垃圾重拾聖胡安灣百年風華

蕭裕民 | 經濟日報
張春炎 | 卓越新聞獎基金會
楊 樺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所

 

新聞報導

  在波多黎各一處潟湖邊來了一群志工,一個個戴上外科醫生手術用手套展開淨灘活動,一開始大家都很怕接觸骯髒的河水,但沒多久,他們即在紅樹林間清出累積至少20年的各種垃圾,有大型廢棄輪胎、數以百計的塑膠瓶、破漁網、馬桶、洗手台,甚至還有像血漿袋之類的醫療廢棄物。

  近幾個周末的早晨,志工們奉獻幾個小時在聖胡安灣河口撈出了超過5,700公斤的垃圾,不難顯現該地問題的嚴重性。志工的努力讓濕地汙染問題的解決露出一線曙光。

  紅樹林是大海鰱的主要棲地,當地政府為搶救這塊溼地,策劃一系列救援計畫,希望清理後能夠引來觀光客與收入。

  搶救濕地首要工作是清除堵塞在馬丁佩納水道(Martin Pena Channel)的垃圾,因為它阻斷了河水注入海洋的通道,也破壞了河口海灣的生態系運作。

  該河道原有122公尺寬,但現在卻剩不到1公尺寬。政府將砸下6億美元,計畫4年內讓河川、潟湖重現生機。

  聖胡安灣河口涵蓋8個城市,包括1條河道、5座潟湖以及如詩畫般風景的聖胡安灣,這個地區至少是160多種鳥類、300多種植物以及124種魚類的棲息地。

  城市排放的廢污水汙染了河口海灣,大量的泥沙和藻類造成魚類大規模死亡。通往海洋的馬丁佩納河道遭垃圾阻塞,河道裡的泥沙與汙染扼殺了水體的自淨能力。

  過去馬丁佩納一度出現過兩條出海河道,但垃圾阻塞了水流,破壞鄰近潟湖的鹽度調節,連帶扼殺許多原生物種。

  該國水利署已承諾要付出1.2億美元來完成這艱巨的任務。儘管波多黎各景氣蕭條已第8年,但官員承諾,將籌措剩下的經費來支應計畫。

  非營利組織擬出淨灣計畫,首要清潔區域是紅樹林,恢復健康後的生態環境將能喚回幾十種原生鳥類。

  今年(2013)稍早,該國水利署積極在當地1,000戶人家設置下水道系統,無奈成效有限,大量汙水還是排入河道。但政府不死心,最近又簽下行政命令,設置專責委員會打撈河灣垃圾。這項計畫廣受當地居民以及黨派分歧的國會熱烈回響。地下水公司將在2016年完成疏濬計畫,同時建造該區域26,000戶居民的地下汙水系統,以早日改善河口海灣汙染問題。

新聞中的環境科學知識

  「潟湖」是一種地理名稱,由離岸沙洲或堡礁(barrier reef)與海岸圍成,是水域與陸地間過渡性的生態系統。潟湖形成主要是因河川的出海口,長期的泥沙沉積形成沙洲,進而成為與海岸相連的溼地。潟湖具有多元的生態功能,是許多動植物重要的棲息地,還有防洪、護岸、防止海水倒灌和補充地下水、淨化水質的多重功能。

  除了生態循環,潟湖還具備經濟功能,可以用來養殖魚、蝦、螃蟹及貝類。特殊的海天景色和多元、豐富的生態相貌也是發展觀光的好場所。在亞熱帶或熱帶區域,紅樹林常是主要的河口植物,是許多鳥類、海龜等野生動物的重要棲地。

  臺灣島有11個潟湖,多分布在西南沿海,最著名的是臺南市的七股潟湖,它是臺灣最大的溼地,面積達1600公頃,除了豐富的魚蝦貝類,更是紅皮書列名的國際保育鳥種黑面琵鷺的度冬棲地,現已劃為台江國家公園來保護。近年研究發現,七股潟湖因為泥沙淤積導致潟湖淤淺、陸化,需仰賴人為整治。(本文由科技部補助-新媒體科普傳播實作計畫:環境科學傳播與新聞產製-執行團隊編譯)

責任編輯:張春炎 | 卓越新聞獎基金會
校編:卓亞雄 | 聯合報
審校:胡元輝 | 國立中正大學傳播學系暨電訊傳播研究所

延伸學習:
吳盈志、劉景毅、黃翔瑜(民101),七股潟湖沙洲地形變遷之研究,第34屆海洋工程研討會論文集,頁399-404,台南:國立成功大學。
杜政榮(民94),台灣濕地環境之永續管理,生活科學學報,9, 93~114。
潟湖(Lagoon)


本文首刊於科技部科技大觀園(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Feature/C/0/1/10/1/915.htm)

推薦訂閱
散步「趣」!關懷身心障礙者家庭嘉年華!!@【信望愛智能發展中心電子報】
【電子報125期】『情殺』與愛何干@【現代婦女基金會電子報】
轉寄『傳媒與教育電子報』這期電子報

寄信人暱稱  寄信人email
收信人暱稱  收信人email

  • 社群留言
  • 留言報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