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媒與教育電子報─「傳媒與教育」電子報─智邦公益電子報
enews.url.com.tw · March 13,20182014第十三屆卓越新聞獎頒獎典禮現場報導/柯幸宜
第十三屆卓新獎頒獎典禮於12/3日(三)下午二時於松菸誠品展演廳盛大展開,今年的主題是「傳存時代波濤、見證歷史風雲」,一共收到414件來自平面、廣播、及電視的作品,除了看見台灣新聞業的蓬勃生產力,也看見新聞的深度與力量。
卓新獎基金會董事長黃榮村在開場致詞時即提到,今年適逢甲午年,台灣發生許多重大新聞事件,像是太陽花學運、頂新的食安風暴、以及九合一選舉執政與在野黨的大洗牌等,許多都成為這次參賽作品的主要題目與素材,從這次評審的15項獎項中,也能一窺這些重大事件對台灣不管是社會、及經濟層面的影響,但也讓社會大眾看見台灣媒體的力量和希望。
擔任本次評審團召集人,同時也是世新大學廣電系副教授的關尚仁也表示,新聞工作者必須要「火大」,以一種極具熱情和追求卓越的心情,繼續創作出有品質又有社會影響的新聞報導。
本年度卓新獎特別之處在於首次頒發「新聞志業特殊貢獻獎」,以表彰對新聞事業具有特殊貢獻或開創性影響之新聞從業人員,經過評審審慎討論後,由「上下游新聞市集」創辦人馮小非女士獲獎。
此外,針對今年從缺的平面類調查報導獎,頒獎人卓亞雄也點出問題,認為本屆調查報導的作品的品質頗佳,然而就調查報導而言,在深度、力度、和周全度上都還可以更好,此外在過程中也有若干作品是隱匿記者身分,較難查證過程。他特別提到調查報導在各類新聞類型上,殊為重要,評審因此也有更高的期待。卓亞雄特別以2010年普立茲新聞獎得獎作品〈紀念醫院的死亡選擇〉作為例子,強調調查報導相較於其他類型作品,是一個需要歷經長期調查過程的報導類型,強調的是調查過程而非作品呈現的標準,他期勉未來參賽者能夠朝這樣的精神、作法精進。
卓越新聞獎走過13年至今,其評選的專業及公正性每年都吸引不少媒體報名、與會參加,雖然獎項有限,但的確讓人見證台灣新聞報導實力的轉變及成長,期盼未來我們還能繼續看到許多精彩的好作品。本屆得獎名單如下:
平面類得獎作品名單
即時新聞獎
「藍綠聯手 實價登錄變虛價」獨家報導 / 聯合報
江碩涵、陳洛薇、李順德、林河名
專題新聞獎
自由貿易 真相解密 / 天下雜誌
陳一姍、張翔一、陳良榕、辜樹仁
國際新聞報導獎
回歸17年啟示錄:今日香港,明天台灣? / 新新聞周刊
郭宏治、楊智傑
新聞評論獎
沒有策略的自由化,非福乃禍 / 工商時報
于國欽
調查報導獎
從缺
新聞攝影獎得獎作品名單
新聞攝影獎(單張)
突破重圍 / 聯合報
胡經周
新聞攝影獎(系列)
兩岸流動 / 經典雜誌
劉子正
廣播類得獎作品名單
即時新聞暨新聞節目獎
北捷隨機殺人事件即時報導 /警察廣播電臺台北臺
劉碧薇、高詩琪、靳傑、劉思吟、謝雯惠
專題新聞獎
陽光下的彩虹 /中央廣播電臺
詹婉如、劉玉嬌
電視類得獎作品名單
即時新聞獎
太陽花學運-民主洗禮與服貿政策思辯 /公共電視
林曉慧、林俊賢、王琪如、陳姝君、沈志明、陳信隆、蔣龍祥、劉漢麟、陳立峰、張梓嘉
專題新聞獎
為青年尋路三部曲-高教轉骨/ UDN TV
李碧蓮、蔡青縈、張為棟、陳怡真、陳延蔚、尹智剛
國際新聞報導
以色列-逆境找解答/天下雜誌
羅儀修、蕭富元、周原
調查報導獎
污染的真相/大愛電視
張澤人、楊俊亭
每日新聞節目獎
中台灣生活網/中投有線電視
代表人: 王盛春
新聞志業特殊貢獻獎 馮小非:發問與對話 對獨立新聞的期待/柯幸宜
今年,卓新獎董事會決議設置並首頒「新聞志業特殊貢獻獎」,目的是獎勵在新聞領域現場,不分年資輩分默默耕耘且有特殊貢獻者。被推薦的候選人總共四位,但評審團最後以高度共識決議將獎項頒給馮小非女士。
評審召集人鄭瑞城表示,馮小非結合社會企業和新聞媒體,以她對新聞的高度熱情和理想,找出務實的方法,並且成立「上下游新聞市集」,讓更多人看見獨立媒體的力量。
從1999年震撼的921地震後,她即深入重災區創辦「中寮鄉親報」,站在居民立場為他們發聲,爾後又於2008年創辦「莫拉克獨立新聞網」,最後在2011年開始經營「上下游新聞市集」,主要專注於農業、環境和食品議題,此外工作之餘,她也領導成立「獨立媒體學院」(於2013年改為獨立媒體工作者協會),推動培育更多後起之輩,她對新聞的專注、熱情堅持、和開創性,是本次獲評審青睞的主要原因。
馮小非上台致詞時,以獨立媒體的發問與對話為題,她說,記者就是透過不停地發問、找資料來找尋答案,一個好的記者是有能力帶領世界來開啟對話,而非製造對立。對議題的理解需要時間,如何超越自身的立場以呈現真實,是每個新聞從業人員都必須學習的課題。
她表示,創辦上下游的初衷,是希望能讓社會大眾重新看見有機蔬菜的價值,以及歷經數十年台灣農業的轉變,尤其在今年食安風暴持續延燒,越來越多人開始重視農業,以及辛苦的農人。
在現今媒體必須求新、求快的形態下,馮小非重新思考媒體的角色和定位,希望能不以商業市場邏輯,重新翻轉並產製好的、不添加的「天然」獨立新聞,在致詞的最後,她也感慨提到,感謝父母和許多人的支持,讓她透過最愛的新聞業,摸索並找到自由的自己。
專家呼籲運用核電減緩暖化引發爭論
張時健 | 交通大學傳播系兼任助理教授
張春炎 | 卓越新聞獎基金會
楊 樺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所
新聞報導
四位世界頂尖的氣候科學家表示,風能與太陽能尚不足以減緩全球暖化速度,他們要求環保人士支持安全核電,因為這是唯一減少化石燃料污染之道。
不斷警告民眾氣候變遷危機的四位重量級科學家,給全球幾大環保運動團體與政治人物發了封電子信,期望他們嚴肅思考核電用來對抗氣候變遷的必要性。
環保人士都同意暖化對生態與人類的威脅,但他們多數反對核電,堅信再生能源將足供全球能源需求。但該封專家信指出,「這不可能」。因為再生能源成長有限,這些清潔的電力尚無法滿足全球所需。而且隨著暖化及二氧化碳的排放加快,我們已沒有空間放棄現有足以減少溫室氣體的科技。
四位在該信署名的科學家,分別是前美國太空總署首席科學家韓森(James Hansen)、卡內基協會的卡德拉(Ken Caldeira)、麻州科技協會的伊曼紐(Kerry Emanuel),以及澳洲阿德萊德大學的偉格力(Tom Wigley)。他們都是長期研究氣候變遷的專家,韓森去年還因在白宮前的環保示威遭警察逮捕。
伊曼紐指出,署名的科學家並不反對再生能源,但希望環保人士認清,他們的主張不可能解決全球能源問題。現任教於哥倫比亞大學的韓森也表示,環保人士支持的風能、太陽能之類的再生能源其實緩不濟急。2011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上升了3%,主因是中國的碳排放量大增,中國溫室氣體排放量是全球第一,美國居次。大多數的氣候專家認為,過去六十年來化石燃料污染推升了全球均溫,因此人類必須斷然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以避免更加極端的氣候災害。
信中還說,「時間無多,我們必須嚴肅面對全球暖化威脅,考慮採用安全核電。」
具影響力的環保團體天然資源保衛協會(NRDC)對此警告,「要解決氣候災變,核電絕不是萬靈丹。」該團體主席班內克(France Beinecke)在一篇聲明中表示,核災只是核電的壞處之一,核廢料處置與核原料安全都是問題。她說:「比較好的辦法是盡可能利用現有電廠,並投資高效率的再生能源。」
科學家雖然承認核電有風險,當今的核電廠也非完美無缺,但認為極端氣候加劇的風險更大。
哈佛大學的能源專家安索拉貝希(Stephen Ansolabehere)教授認為,核電在環保運動中有高度爭議,四位專家的信有助於刺激公眾思考,這是氣候變遷帶給環保行動的兩難。
新聞中的環境科學知識
氣候變遷是太陽短波輻射和地球長波輻射改變所造成。涉及的人為因素,是自工業革命以來,人類大量使用化石燃料;過去的氣象模擬研究,科學家認定過量的溫室氣體排放是造成全球暖化並引起氣候變遷的主因。因此降低溫室氣體排放,是減緩全球暖化以及氣候變遷加劇的主要對策。為了克服發電造成的溫室氣體排放,科學家主張應發展低碳發電來取代高碳排放的火力發電。臺灣的情形,燃燒化石燃料產生的二氧化碳佔溫室氣體排放總量的74%,這凸顯臺灣急需發展低碳發電,核電是一個選項,特別是在再生能源發展不如預期的情況下,中研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劉紹臣指出「核電是必要的毒藥」,藉此來解決臺灣必須快速減碳的需求。
另一方面,有人認為核電對遏止全球暖化沒有幫助。2007年應邀來臺演講的日本核能資料情報室代表伴英幸指出,核電廠必須定期停機檢修,因此需要火力發電廠來維持供電,然而核電風險是人類不可承受的。(本文由科技部補助-新媒體科普傳播實作計畫:環境科學傳播與新聞產製-執行團隊編譯)
責任編輯:張春炎 | 卓越新聞獎基金會
校編:卓亞雄 | 聯合報
審校:胡元輝 | 國立中正大學傳播學系暨電訊傳播研究所
延伸學習:
李名揚(民97),核能新思維,科學人,76,78~85。
WGI AR5給決策者摘要重點編譯
http://tccip.ncdr.nat.gov.tw/AR5/
面對IPCC氣候變遷第五次評估報告,國科會TCCIP計畫團隊的說明
http://tccip.ncdr.nat.gov.tw/AR5/
中研院劉紹臣:核能是「必要毒藥」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5/8286832.shtml
日本核能政策與市民的反對運用
http://www.tepu.org.tw/wp-content/uploads/2010/09/2010nnaf_topic3-1_Hideyuki BAN.pdf
本文首刊於科技部科技大觀園(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Feature/C/0/1/10/1/91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