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本報

「傳媒與教育」電子報
報主:傳媒與教育
創刊日期:2008-06-13
發報頻率:月刊
訂閱人數:362
官網:

近期電子報


訂閱便利貼


將貼紙語法置入您的網站或部落格當中, 訪客可以輸入mail取得認證信,並按下確認連結後, 快速訂閱您的報紙。
預覽圖
訂閱「傳媒與教育」電子報報
「傳媒與教育」電子報
-----------------------------------------------------------------------------------------------------
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傳媒與教育」電子報
2015-02-06 16:00:00/ 報主:傳媒與教育
[公益聯播]2015-2016年 弱勢服務經費
本期目錄
採訪區圈了誰 —保護還是侵害?/柯幸宜
採訪區圈了誰 —採訪權專題座談/柯幸宜
美國人造植物蛋、肉相繼上市
採訪區圈了誰 —保護還是侵害?/柯幸宜

     針對2015年年初,台北市警局頒佈新工作守則,表示為保障合法,並兼顧記者的採訪自由與安全,未來將於集會抗議現場劃設「媒體採訪區」。此舉引發各界討論,質疑限縮新聞自由,干涉記者採訪權等,為此新聞e論壇、媒體改造學社在台大新聞所舉行「採訪區圈了誰」專題座談,希望能聆聽各方意見,也針對設置採訪區、記者採訪權等有更多討論。

  本場座談邀請到台灣新聞記者協會常委李志德,及多位曾赴抗議現場被警方強制驅離、施加暴力經驗的記者,公視獨立特派員攝影記者張智龍、新頭殼記者林雨佑、獨立媒體人鐘聖雄、苦勞網前記者孫窮理、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料庫記者楊鵑如和公民記者皮皮等人。

  過去社運或抗爭現場,警方與記者的衝突時有所聞,原先期待透過設置採訪區以規範記者的美意,不過在遭到台北市長柯文哲直言這想法「很蠢」後,目前北市警方同意取消採訪區,但仍保留「媒體聯絡人」,柯文哲也表示,基於公平原則,希望記者日後能穿上採訪用背心以供識別身份。

  李志德首先談到,記協在這次採訪區的爭議中,和警界共開了四場座談會,多次協商後的結果也提出三個重點:首先,就是針對這次爭議性很大的警察工作守則,為內部的規範;再者是採訪區的討論,應該是經過雙方彼此協調,並且在彼此都可工作的前提下設置;最後,關於如何辨識記者身分的議題,李志德也說,在警方發表的聲明中有提到,由於記者是自我宣告即可認定,故未來只要記者表明,警察就應認定。

  林雨佑回憶,去年六月他在烏來採訪時,遭到警察反扣手阻礙採訪,警察、抗爭者和記者間其實是個三角的恐怖平衡,也就是因為三者間沒有穩固的信任基礎,常常可能有公民記者採訪時,自己一時也情緒亢奮跟著高喊口號,才會讓原本採訪區的設置變得遙不可及。因此,不只抗爭者需要加強自我情緒的控管,警察的根本法治教育,還有記者傳達社會真實的使命,三者缺一不可。

  皮皮也認為,採訪區跟採訪背心沒有必要,但公民記者在現場一邊直播的確不應該一邊喊口號,避免混淆角色。

  鍾聖雄表示,過去自己在採訪現場也曾遭到警察壓制,命令他必須依循途徑,辦好手續才能採訪,他強調,這實在是太不合理的規定,而今天的座談會,應該是站在記者權利被侵害的立場,而非討論記者該如何跟日漸擴張職權的警方妥協,鍾聖雄說,警方應該看的是現場每個人的「行為」,而非是否具有記者的「身分」。

  問題並不是在記者身分能否被辨識,孫窮理直言,辨識身分根本就是個假議題,警方就是在認定具有記者身分的前提,才順理成章施暴,他認為,和警方談設立採訪區,「好比狗咬人,去跟主人協商把你綁住,如果你把狗鍊拿掉,被狗咬就是你的事,這方法不蠢嗎?」。

  過去有多次被驅離經驗的張志龍也坦言,警方在基於壓力、個人立場等原因,而做出的各種干擾手段實很難舉證,採訪區的想法雖然不切實際,但希望台北市還是能起頭做起,讓警察與記者雙方先有共識、再慢慢找到雙方都能接受的方式。

  上半場的討論在楊鵑如分享自己的採訪經驗後畫下句點,楊鵑如也提出思考,究竟記者在現場是否具有與抗爭者不同的特權,而關於記者的採訪義務及採訪之道為何,也將在下場論壇中有更詳細的討論。

採訪區圈了誰 —採訪權專題座談/柯幸宜

     延續上場論壇的討論,苦勞網前記者孫窮理提出質疑,當警察明顯要以國家暴力壓制抗爭者,一方面防止記者報導,台灣新聞記者協會去和警方談採訪區時,是否想過這個問題?還是是因為有越來越多的公民記者出現,可能干擾到「執業記者」的工作?

  李志德則回應,根據《警察職權行使法》第27條,只要警察認為是干擾執行職務,就可以以行動壓制,而這條法則並沒有排除記者的身分。記協當然也重視公民記者,因此去和警方談採訪區,主要也是希望能讓警方現場執法時把公民記者的採訪門檻降低,不需要再發生公民記者以身衝撞,或許採訪區是值得嘗試的。

  張志龍提出自己對採訪區的看法,過去他遭遇過很多警察限制級阻礙的採訪的經驗,因此他認為,採訪區應該是隨著記者到哪,就跟到哪的流動性設置,同時也必須高於現場的公權力,因為記者是在盡力完成工作,同時也是需要被保護的。

  林雨佑則再次重申,警察執法必須站在行為面來看,他分析,這次採訪區設置爭議的正方反方意見,贊成者雖然認為採訪區是能保護記者的管道,但同時也有畫地自限之虞,認為圈圈內的才被認定是記者,其他圈外的人一律被視為抗爭者; 至於反對採訪區的人則不希望看到記者採訪權被限制或剝奪,不管從什麼角度去討論,最根本的還是警察與記者間的信任問題。

  鐘聖雄回應林的論點,他說,信任問題固然重要,但最初也是警察先不信任記者,才希望用採訪區的概念圈住人民,皮皮也提出看法,在現場的警察很常用設備的高低來辨識身分,常常在採訪場合中他僅手持平板電腦,相比於扛著專業腳架的攝影記者,他看起來就是「來亂的」。

  在抗爭現場常有不同狀況出現,上個月剛辭去風傳媒文字記者的王立柔也分享,辭職後她去國道收費員在總統官邸的抗爭現場,當時她僅用手機站在旁拍攝,但當警方開始動作清場後,警察要求她自己走上警備車,她突然不知道該怎麼回答,因為已經不是記者的身分,但若說不是來參加抗爭,好像又是刻意和抗爭者做切割,因此其實很矛盾。

  王立柔說,事後她思考了很久,以後若再遇到一樣的情形,她會說「我是來採訪的」。記者在現場的「任務」跟抗爭者不一樣,抗爭現場常會有許多變化,但一定要忠於陳述事實。

  記者的工作危險性高,要出入不同場合,同時還要兼顧採訪與自身安全,並且不讓自己的情緒過度投入在現場中,採訪區的爭議確實很大,也可能被過度美化,但透過本場論壇中許多資深媒體先進、公民記者的分享及提問討論,期待能讓更多人重視記者的角色及權利。

美國人造植物蛋、肉相繼上市

廖凱弘 | 自由撰稿者
張春炎 | 卓越新聞獎基金會
楊 樺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所

新聞報導

  漢布溪谷食品 (Hampton Creek Foods) 這家新公司,最近發明蛋的植物性替代物。這家公司由傑出的矽谷企業家投資,包括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公司的目標是希望藉由創造出的新蛋品,打破目前全球蛋品工業浪費能源、汙染環境,並易造成疾病爆發的現狀。

  科學家認為,以植物來替代蛋、家禽或其他肉類的生產,將對環境有益,人們減少消費肉品,生產端就會減少畜牧業規模,進而降低大面積土地使用和水的耗費。對於人體健康而言,植物性蛋品取代肉蛋白,將可減少一些可怕的疾病爆發,如禽流感 (avian flu)。

  問題是,人們的肉食習慣不容易被取代。「顧客跟我們說,他們沒有興趣在蛋的替代物上,他們想要真的、天然的雞蛋。」雞蛋營養中心 (Egg Nutrition Center) 執行董事米奇.肯特 (Mitch Kanter) 說。

  漢布溪谷食品公司的食物實驗室裡,科學家將豆類磨碎後以顯微鏡檢視,研究它的分子結構,試圖尋找可以取代蛋烹調功能的植物性成分。目前,這家公司已分析出1,500種取材自60個國家的植物。

  這些植物性蛋品替代物將是永續性食品,因為生產過程不會產生過多溫室氣體,也能減少水資源消耗,同時降低動物性食物製作過程的耗能與耗水。售價也不貴,漢布溪谷食品公司的第一項產品美乃滋醬的售價,與傳統材料生產的美乃滋幾乎相同。下一階段,該公司將販售含有植物蛋的麵糊,將這些新食材放進平底鍋,和以往煎有蛋的鬆餅一樣。

  另一家新創的食品公司「不只是肉品(Beyond Meat)」,販售「沒有雞肉」的雞肉條,吃起來有雞肉的味道及纖維口感,實際上卻是植物性蛋白製造,該公司正在製造吃起來像牛肉的植物食材產品。

  「不只是肉品」的烹調大使,凱特林.葛瑞帝 (Caitlin Grady),在實驗廚房裡,將這個「肉條」與綠花椰菜、洋蔥、胡椒粉以芝麻油攪拌之後下鍋煎,「就照著以往繳拌與煎煮方式烹飪,我不擔心鍋裡的肉夠不夠熟。」葛瑞帝說。

  「不只是肉品」食品公司執行長易升.布朗 (Ethan Brown) 表示,「我們的食品,不但適合素食主義者,更適合嗜吃肉食者烹調;我們努力吸引為了攝取更健康的蛋白質而試圖改變的顧客青睞。」

新聞中的環境科學知識

  「天然的最好」是人類社會對於食物的普遍認知。同樣的,當美國新的科技食品發明、上市,也引來支持傳統食品人士的批評:明明可以吃真的蛋、真的雞肉,為什麼要食用這種科技替代品?

  支持食物創新的人主要的理由主要有二,一是傳統食物生產未來將無法滿足快速成長的人口需求。根據法國國家人口統計研究所的報告,2050全球人口將突破90億,本世紀末更可能增加到100億,屆時傳統食物的生產模式將不足以應付食物需求的大量增加。

  二是傳統食品生產方式是否真天然也備受質疑。現有食品工業採高度工業化生產模式,將大量動物(如雞隻)圈養在狹小空間,從餵食到宰殺,動物無法自由活動;為了克服因而產生的家禽、畜健康問題,這些動物會被施打大量的抗生素、生長激素,這造就了高傳染性病毒的孳生環境,新型大腸桿菌與食物一同被美國人吃下肚,引起許多健康問題。而高耗能的生產方式更不符合全球節能減碳的生產訴求。因此,植物性食物替代品的誕生,是為達成更符合永續概念的食物生產方式。

  人造植物蛋主要由豆類植物提取的蛋白質構成,研發者想運用容易栽培的植物成分製作出具有雞蛋風味的食物,不僅能克服傳統蛋品工業產生的環境問題,同時滿足人口增長的食物需求。(本文由國科會補助?新媒體科普傳播實作計畫─環境科學傳播與新聞產製  執行團隊編譯)

責任編輯:張春炎 | 卓越新聞獎基金會
校編:卓亞雄 | 聯合報
審校:胡元輝 | 國立中正大學傳播學系暨電訊傳播研究所

來源:美聯社2013/12/8 密西根訊/美聯社記者OHN FLESHER


延伸學習:

Beyond Eggs: A Profile of Hampton Creek Foods. Plus My Recipe for Vegan, Gluten Free Curried Tofu Salad
美味代價紀錄片 揭食物生產秘辛
研究:2050年全球人口將達97億

 

本文首刊於科技部科技大觀園(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Feature/C/0/1/10/1/1082.htm)

推薦訂閱
@【地球日電子報】
@【崔媽媽網路通訊】
轉寄『傳媒與教育電子報』這期電子報

寄信人暱稱  寄信人email
收信人暱稱  收信人email

  • 社群留言
  • 留言報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