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媒與教育電子報─「傳媒與教育」電子報─智邦公益電子報
enews.url.com.tw · March 13,2018迪士尼 踏進行動時代/劉芮菁編譯
迪士尼公司總部的中央長廊上,一片黃金樹葉雕飾圍繞的大理石穹頂,鑲嵌著威利號汽船(Steamboat Willie),這也是米老鼠首次登場的同名電影。
站在這個穹頂下說話,你可聽到自己的回聲。對站在穹頂外的任何人,你的聲音只是某個人的說話聲,但對在Willie鞋子裡的人而言,它像是禮堂裡的說話聲。對我而言,這樣自問自答暗示著危險,尤其是迪士尼這樣自給自足又多元化的公司,擬定決策時所面對的危險。
當這間公司可以採取任何途徑、做任何想做的事情時,該如何決定追求哪一項?更重要的是,它又如何避免落入自己的回聲陷阱裡?他們有多大程度可以拒絕某些東西?
上週迪士尼舉行一場記者會,這是迪士尼第一次集結不同部門,討論面對行動裝置的策略。從電視、電影、遊戲App、主機遊戲,郵輪、公園到新收購的Youtube內容製造商Maker Studios,皆展示了新產品並討論未來的行動方針。
以下是我觀察到較值得注意的部分:
焦點
在整場演講中,從運動到《復仇者聯盟》,皆持續提到「焦點」這詞。迪士尼正慢慢地學習說「不」,案例就是調整ESPN App,整合外觀與使用者經驗。
目前,所有Apps的運作方式相同,且多數都能打敗ESPN。儘管身為迪士尼品牌,SportsCenter卻即將面臨停產的命運。
數位產品副總裁Ryan Spoon指出,他們在過去數十年裡不斷削減Apps的供應量,發現行動裝置的利益是來自Apps連結不同行業的分享橋樑。
但是,這還是具備在地因素。例如SportsCenter在海外地區相當受歡迎,在美國卻不如預期。
內容的原子化
「文章」或「網站」的概念作為內容測量的基本單位,深深打動著我。
特別在大企業,幾年來的趨勢朝向開發使用者的內在分享網絡。現在情況卻完全相反。如榜單中的一個項目、附帶作者評論的影片、部分引用文句或文章段落等「內容包裹(content package)」,相互組合並呈爆發之勢,在既存的網絡中相互分享,吸引流量和關注迴流,自身也作為獲利的實體。
這波趨勢伴隨一些隱憂,例如創造者很大程度放棄了對Facebook和Twitter等社群網站的控制和影響,使網路的控制很難再回到他們身上,最先受益者成為Facebook和Twitter。
但就目前而言,迪士尼已警覺到閱聽人的重要性。ESPN的內容、團隊或遊戲將不只呈現在新網站,也能分享至Facebook和Twitter。這些內容能在迪士尼的頻道外獨立存在,但仍屬於迪士尼的內容,並能計算伴隨的廣告或贊助Logo。
他們被界定為明確的內容,計價出售。
有些Apps和ESPN、ABC串流有相同遭遇,更具備「快速分享」特色,能為使用者自動擷取重點和可分享的時機,伴隨迪士尼的訊息寄發出去。這些原子化的片段透過自動化技術和人工篩選而完成分享。迪士尼表示他們這方面進展非常順利,但因為這項功能才剛推出,有人覺得部分內容會有分享時機太早,以至於不適合分享的問題。
管理工作
如果你是一位家長,或任何迪士尼愛好者,那你應該知道迪士尼的App並不永遠都很棒。坦白說,這幾年線上商店裡充斥著大量迪士尼贊助的廢物App,這些便宜的垃圾甚至詆毀了公司的品牌。
在過去幾年,迪士尼致力於回收這些業務,並專注於以下三層架構:
1.與外部的工作室合作發展。
2.進行品質審查。
3.第一方遊戲的垂直、內部開發。
迪士尼的內部開發團隊一年針對少數案子提升品質。共同發展則試圖將迪士尼品牌應用於知名遊戲或原型(archetypes),例如Temple Run、OZ,都是遊戲原創者與迪士尼合作開發。又如Where’s My Mickey,是結合Where’s My Water與迪士尼動畫風格,其幕後團隊曾操刀《海綿寶寶》與《德克斯特的實驗室》。
如果今天你調查迪士尼在蘋果App商店上的產品,會發現仍有一些垃圾需要砍掉,但這已比過去好很多,它的類型更集中,品質也比以前更好。
會有這種改變是因為迪士尼意識到,第二個螢幕其實是第一個螢幕。
第一個螢幕
迪士尼在這此展示過程分享大量數據,值得注意的資訊如下:
败 人們在《冰雪奇緣》遊戲上花的時間,比真正去看電影的時間還多。
败 在ESPN瀏覽人次破紀錄的九月,超過55%的流量來自行動裝置。現在不只要說「還有行動裝置」,而是「只有行動裝置」。
败 為iPad製作的Disney Infinity使用者數量,高於遊戲機、個人電腦等其他平台。
败 《Toy Box creations》中,35萬的創意是從iPad上載。
這些現象還是在迪士尼推出Infinity 2.0之前。現在,迪士尼更開發了虛擬遊戲《Minecraft》,在iPad掀起另一波熱潮。
我使用過這些App。它們確實做得很好,看起來很棒、速度快,沒有限制遊戲機板的功能和控制,這些都具備和Tox Box 相同程度。
Sean Patton是這些App的製造商和開發者,他指出蘋果新推出的金屬外框太大,讓他們可以進行在舊式行動裝置無法操作的測試。
然而,Infinity並不適用於Android系統,主因是迪士尼為App尋求最大的兼容性時,Android的圖形晶元素和難以駕馭的個性,使迪士尼計算出Infinity 2.0在Android系統效益不彰。另外,Infinity 2.0的App將下放到iPhone5及之前的產品,在蘋果的金屬邊框應用上,只相容於5s以後的機型。
迪士尼的產品吸引使用者的原因有很多。如相當流行的Fantacy Sport,人們在網路上談論的次數不輸於參與現場比賽的程度。迪士尼的年輕族群皆使用行動裝置,這正是他們看影片或玩遊戲的媒介。
最驚人的現象是,iPad上迪士尼Infinity的使用人次更勝於其他平台的人次總和。這項統計數據也是迪士尼未來發展的關鍵。
行動最大化(Mobile Majority)
在迪士尼董事Bob Iger的開場演講中,指出賈伯斯第一次向他展示iPod影片時,Iger曾詢問是否能將ABC的內容放入iTune線上商店,賈伯斯和他會面後,悄悄從樸素的午餐紙袋裡拿出第一代蘋果行動裝置。
賈伯斯在2005年底展示iPod,並在iTune商店上架的迪士尼軟體。
「我認為晚近5年已進入數位行動時代,僅在角落就可看到許多驚人轉變。」Iger說道:「當你想到那些橫掃商業市場的科技或改變時,容易聯想到行動裝置高度分散的使用現象,特別對一個傳統商營的媒體企業。」
Iger表示,他們在2005年已決定,讓行動裝置帶領他們「搭乘潮流」,而非被「橫掃而逝」。
如果你最近才開始研究蘋果與迪士尼的關係,你可能不會記得2005年,皮克斯和迪士尼關係惡化,兩家公司的合作進入尾聲。透過ABC使迪士尼產品在蘋果線上商店上架的現象被視為一個階段,就像我們都知道接下來所發生的那樣,迪士尼收購了皮克斯。
但更重要的是,這是迪士尼進入行動裝置市場的第一步。
過去幾年在迪士尼上可見的現象,是確保你的產品是「在行動裝置上架」,這和「完全擁抱行動裝置」是不同的事。
教訓:當你相信你所做的已足夠,不妨評估並確定你準備好這樣的世界──行動裝置就是全部的世界。
另外,當你老闆說媒體組織需要找到「更像BuzzFeed」的方向,即使他沒有意識到,但可能他指的是「製作更多你在Reddit找到的事物清單」。
原文 Disney, A Mobile Company/Matthew Panzarino(http://techcrunch.com/2014/11/16/disney-a-mobile-company/)
BBC 推網路新服務 開啟傳媒創意實驗路程/廖凱弘編譯
稍早之前(2015年1月26日),英國國家廣播公司(BBC)發佈一個新網站服務 –「嚐鮮者」(Taster, www.bbc.co.uk/taster ),作為其「發展數位與新興科技之創新內容」的園地。
「嚐鮮者(Taster)企圖展現從電視、廣播與網路而來的各種早發或實驗性質的概念,讓BBC能夠與觀眾並行,去探索未來的內容,並能提供出全新的、值得進一步嘗試、評估與分享的新事物,」 BBC表示。
BBC進一步說明,「嚐鮮者對BBC來說,是一個說故事、開發創新力與追蹤新科技趨勢的新方式。它也允許BBC內部展示出一系列以往只能在組織內部流通的編輯或科技計畫。」
依此而言,BBC嚐鮮者上線的目的,即是讓創新點子可以更早公開,可以從觀眾那兒得到更多回饋,以及進一步得以修改完善,若這些點子有足夠潛力發展下去的話。「其實,嘗鮮者上線可鼓勵BBC與產業之間的廣泛合作,讓我們更加速創新,執行更多有創意的點子,來回應日趨快速變化的觀眾習慣,」BBC說道。
在嚐鮮者網站上的這些早發點子,都具有互動性、短巧形式的、有網路社群的社交內涵的等等特性,甚至還帶點左翼色彩的。比如說,在嚐鮮者上的「你的故事」(Your Story),就會被置放到BBC的新聞檔案裡面,讓人們得以創造個人的大事記,或者是分享他們出生時,發生之古怪新奇的新聞頭版故事。
BBC的未來媒體執行長瑞福败瑞弗華(Ralph Rivera)表示,「從廣播到電視,再到目前的數位時代,創新一直是BBC的核心;從BBC的Micro、Ceefax,還有iPlayer,以及2012年上線的,第一個真正數位奧林匹克賽,嚐鮮者即是下一步的計畫,裡面集合了我們的編輯與科技團隊的專家,並開啟了一個專門為了觀眾的進程。」瑞弗華更說,「這將帶來非常有價值的回饋與科技創見,並讓創意有更大的發展潛力。」
BBC電視的執行長丹尼败柯恩(Danny Cohen)同時表示,「我們已經採用更具創意的程式設計與創新數位服務,來突破了種種限制,並且兩者結合,為我們開展說故事的更多新的可能性。嚐鮮者即是這樣的一個前瞻的觀眾服務,對我們世界級的工作團隊而言,抑是一項令人振奮的機會,來到這網路創新世界冒險,開始嘗試更多點子,並且將在觀眾的手裡實現它們。」
新聞來源:
http://www.hollywoodreporter.com/news/bbc-launches-taster-incubate-content-767074
拯救瀕危雪貂 美提復育計畫
廖凱弘 | 自由撰稿者
新聞報導
美國聯邦政府漁業暨野生動物保護局 (The U.S. Fish and Wildlife Service) 發佈一項復育計畫,希望將黑足雪貂移置到新的土地,在將近 50 萬英畝、橫跨 12個州的廣大範圍內,復育這種瀕臨絕種的肉食性動物。此舉必須與私有地持有者密切合作,以避免與農牧間可能的利益衝突。
計畫協同主持人彼得.葛伯 (Peter Gober) 表示,目前野生雪貂僅有約 500隻左右,如果上述計畫能夠成功,數量將可於未來幾年增至 3000隻。
「我們盡可能地努力,希望雪貂能夠在這 12 州的土地上棲息」葛伯說。計畫成功的前提,在於雪貂的食物土撥鼠的保存。不過,許多農民與牧場主人視土撥鼠為麻煩製造者,因為牠們在放牧土地上吃牧草,並藉牧草的掩蔽躲避天敵。
葛伯表示,復育計畫未來十年預估將投入近 5000萬美金,不過,數字可能會改變。保育土撥鼠族群的同時,也能幫助食物鏈上物種的存續,包括金雕 (golden eagles)、草原狐 (swift foxes)。
不過,復育計畫仍有令人擔憂之處。例如,蒙大拿東部的牧場主人賴斯理. 羅賓森 (Lesley Robinson) 質疑此計畫成本過高,許多牧場主人也認為此計畫會限制他們控管土撥鼠族群的工具。
對此,蒙大拿魚類、野生動物暨公園管理局 (Montana Fish, Wildlife and Parks)的賴瑞. 漢羅斯卡- 布朗 (Lauri Hanauska-Brown) 表示,復育計畫將展現政府的新思維,保證更多的執行彈性,例如祭出「免責條款」,自願復育雪貂的地主或部落居民,若雪貂死亡,他們不會受到懲罰。
新聞中的環境科學知識
黑足雪貂是夜行性動物,是北美原生種,具有強烈的領土意識,同性之間常常為了領域而爭打。黑足雪貂曾經棲息在德州至加拿大邊界,包括亞利桑那、科羅拉多、堪薩斯、蒙大拿、內布拉斯加、新墨西哥、北達科他、奧克拉荷馬、南達科他、猶他,以及懷俄明等州的廣大土地上。然因大量撲殺土撥鼠,與土地上的放牧行為造成棲地破壞,讓大部份的雪貂瀕臨絕滅。
直到 1981 年,科學家宣告雪貂已嚴重瀕危,只剩懷俄明州的米蒂齊 (Meeteetse, Wyo.) 附近還發現牠們的足跡。因此,野生動物保護當局便陸續推動復育雪貂計畫。
當時,在8個州21個地點,有將近4000隻雪貂被放回原生地。之後因陸續發生的自然災害,重創土撥鼠族群,造成一些雪貂的消失蹤影;在可預見的未來,這種情況可能還會再發生,原因是雪貂的新復育棲地上,其食源土撥鼠的族群,遭受侵襲的原因並未消失。(本文由國科會補助?新媒體科普傳播實作計畫─環境科學傳播與新聞產製?執行團隊編譯)。(本文由國科會補助-新媒體科普傳播實作計畫─環境科學傳播與新聞產製執行團隊編譯)
責任編輯:張春炎 | 卓越新聞獎基金會
校編:卓亞雄 | 聯合報
審校:胡元輝 | 國立中正大學傳播學系暨電訊傳播研究所
日期:2014/1/13
延伸學習:
黑足雪貂
本文首刊於科技部科技大觀園(http://scitechvista.nsc.gov.tw/zh-tw/Feature/C/1/1/10/7/115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