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媒與教育電子報─「傳媒與教育」電子報─智邦公益電子報
enews.url.com.tw · March 13,2018環境科普看卓新:日本補鯨船與反補鯨船在南極海域衝突
張時健 | 交通大學傳播與科技學系
張春炎 | 卓越新聞獎基金會
楊 樺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所
日本捕鯨船與反哺鯨運動者在南極公海發生碰撞衝突。(圖片來源:2013 / 美聯社)
新聞報導
日本捕鯨船與反制捕鯨人士的船隻在南極冰洋發生衝撞,2014年2月3日(周一)雙方互控必須對衝撞事件負責。雙方船隻受損都不嚴重,且無人受傷。這是今年首起的反捕鯨衝突。
反捕鯨船船長漢馬士德在船上以衛星電話告訴記者,日方的衝撞既無理且殘忍。這艘反捕鯨船的名字叫做(鮑伯吠犬號),是知名競賽節目「價格猜中了!」(The Price is Right)主持人捐款百萬美元給協會後,對船隻的命名。
海洋守護者協會(Sea Shepherd)年年試圖阻止捕鯨船的獵鯨行為,並認為他們是遭捕鯨船長年攻擊的受害者。漢馬士德(Peter Hammarstedt)表示,日方船隻用許多條鋼索繞過他們的船隻,試圖破壞船舵與推進器。兩船靠近時日方還刻意撞擊,導致反捕鯨船的船首和錨受損。
日方則指控守護者協會才是肇事者。鼓吹獵鯨行為的「東京鯨魚研究所」發表聲明,指抗議人士對捕鯨船丟繩索,導致自己的推進器受損。因吠犬號駛得太近,而造成該船與捕鯨船船尾發生碰撞,使其船殼與檻杆受損。
日本漁業署在聲明中表示:「我方研究用捕鯨行為,是國際公約保障下的合法活動。海洋守護者協會的暴力破壞已危及日本船員的生命安全,並造成我方船隻與設備的損害,這是不可原諒的。」日本政府發言人菅義偉表示,由於反捕鯨船的船籍國為荷蘭,將促請荷蘭政府採取「有效」手段避免此事重演。
日本根據1986年的國際捕鯨備忘錄,以科學研究之名繼續捕獵,今年計畫獵殺1000頭鯨魚。批評者指該計畫包藏商業目的,因為部份鯨肉並未用於研究,而是作為食物被轉售。
澳洲聯邦環境署署長杭特(Greg Hunt)表示,對此次衝撞事件已開啟調查。去年(2013)澳洲向聯合國國際法庭控告日方,指該國每年的捕鯨行為已違法。國際法庭預計今年稍晚會就此作出裁決。
新聞中的環境科學知識
早在2003年,知名的科學研究期刊《自然》(Science)即收錄有關鯨魚保育相關的科學研究。相關研究指出,商業性捕魚不僅過度捕撈海洋漁資源,也造成生活在海洋超過5000萬年的大型哺乳類動物數量大幅減少。科學家擔心,鯨魚被過量捕獵恐會衝擊海洋生態。
人類捕鯨主要是市場特殊需求,包括以鯨魚油加工製作肥皂、香精、燈油和蠟燭,部分國家以鯨鬚製作生活用品,如鞭子、衣物配件等,也包括食用鯨魚肉等。
早在20世紀初,各國為了保護日益稀少的鯨魚數量,訂定多種捕鯨禁令。英國1908年便訂定規範鯨魚工業的法律。1946年國際間訂定捕鯨取締公約,規範捕鯨數量,有15個國家簽署。1986年國際捕鯨協會宣布終止商業捕鯨,僅開放用在科學研究的捕獵,日本現行捕鯨即是利用「科學研究」這一但書。
日本捕鯨的主要獵場是鄰近澳洲的南極水域,多年來,澳洲反捕鯨運動者和澳洲政府,多次運用不同手段阻止日本停止的捕鯨行為。2008年,澳洲法院更明確裁定日本的鯨類捕殺違反澳洲環境法,但因為南極海域是公海,澳洲政府無法行使公權力,僅能透過外交協商,同時告上國際法庭。
面對過去數十年來國際間對其捕鯨的抗議行動和施壓,日本始終堅稱捕鯨是執行科學研究的必要行為。但環保團體「綠色和平」早在2009年就向東京檢察廳告發日本捕鯨船走私鯨魚肉。另一方面,2010年澳、法、紐西蘭的18位科學家組織一支研究團隊,前往南極研究鯨魚,目的是向日本展示,不用殺鯨也能做鯨類研究。要求日本,不要以科學之名來掩蓋他們吃、用鯨類的事實。(本文由國科會補助?新媒體科普傳播實作計畫─環境科學傳播與新聞產製?執行團隊編譯)
責任編輯:張春炎 | 卓越新聞獎基金會
校編:卓亞雄 | 聯合報
審校:胡元輝 | 國立中正大學傳播學系暨電訊傳播研究所
日期:2014/2/26
本單元學術名稱:生物醫農 > 生物多樣性與生態
標籤:鯨、生態保育、捕鯨
延伸學習:
鄭靜琪(民92),鯨魚數量已經安全無虞?以DNA估測族群量,發現以前的估計數量大有問題,科學人,18,57。
《日本捕鯨船隊南下,前往南極捕殺鯨魚》
《殺雞焉用牛刀 不需要捕殺也可以研究鯨魚》
《日本捕鯨惹怒澳大利亞》
《揭發走私鯨魚肉竟被捕 要求日本政府徹查》
本文首刊於科技部科技大觀園(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Feature/C/0/15/10/1/1330.htm)
英倫傳媒:對英國傳媒選情報導的研究分析/何鉅華
英國大選爆冷,結果保守黨出乎意料獲得下議院過半數議席,可以單獨執政。選舉結果與選前民調不符如今又添一例。目前,多項研究都集中於分析民調的可靠性,得票率與獲選議席之間的差距問題,以及選民最終如何作出抉擇的依據。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雖然多個民調都曾指出保守黨與工黨勢均力敵(各約33%),但在報紙的支持度方面則保守黨早已佔盡優勢,這是否已可說明在民調反映民意出現勢均力敵的情況下,誰有報紙輿論支持,誰就可以取得勝利?
有興趣一提的是,在5月7日投票剛結束即將開始點票時,英國各大博彩公司所開出的盤口,保守黨贏得過半數議席的賠率是7:1,結果就真是7倍派彩勝出,怎可不說是爆大冷!
關於各政黨在今屆選舉過程中的傳媒曝光度,英國一間大學已做了比較研究並發表了詳盡的統計數據。
拉夫堡大學(Loughborough University)的研究指出,在報紙方面,保守黨比工黨獲得多很多的正面報導。
研究涵蓋電視新聞及報紙報導
該項研究分析了自3月30至5月7日期間各大電視新聞節目包括Channel 4 News、 Channel 5 News、BBC1 News at 10、ITV1 News at 10、BBC2 Newsnight 及Sky News 8-8.30pm有關選情的報導;對報紙方面,則分析了多份大報包括The Guardian、Independent、 Times、Daily Telegraph、Daily Mail、Daily Express、Mirror、Sun、Star 及Metro的選情報導。
研究指出,在此段期間,保守黨及工黨領袖二人在選情報導中的曝光度,共佔近三份之一,David Cameron為15%,Ed Miliband 為14.7%,即不相伯仲。曝光度前二十名的政黨人物還包括自民黨領袖Nick Clegg為6.5%、蘇格蘭民族黨領袖Nicola Sturgeon為5.7%、英國獨立黨領袖Nigel Farage為5.5 %、保守黨財相George Osborne為3.8%,工黨影子財相Ed Balls為2.5%、保守黨倫敦市長Boris Johnson為1.7 %。
各項選舉議題所佔比例
研究也分析了在選情報導中各項議題所佔的報導比例,拉票活動在電視報導佔45.9%,在報紙報導佔44.5%,其次最熱議的是經濟議題,在電視報導佔8.1%,在報紙報導佔10.5%。
其他關於社會憲制性問題為6.2%比3.7%,就業問題為4.4%比2.9%,顯然以上兩個問題在電視中比報紙都有更多的討論;而報紙方面則有更多篇幅著眼於稅務問題,6.5%比5.4%,服務水準/貪汙/舞弊問題,3.8%比2.2%。兩者關於傳媒問題同樣都用了1.1%予以報導。
保守黨從頭到尾都獲更多正面報導
這項研究最值得關注的是嘗試衡量在選舉過程中報紙在報導各政黨活動時的正面或負面的取態情況。
在研究中,政黨獲正面報導 +1,中性報導 0,負面報導 -1,然後加權於報紙發行量。例如,《太陽報》一篇被評為正面文章的得分便為 1x1.858 (《太陽報》發行量為 1.858百萬份),而一篇在《獨立報》上被評為正面文章的得分則為 1x0.058 (《獨立報》發行量為 5萬8千份)。
研究結果指出,保守黨在整個選舉過程中,從頭到尾都獲得報紙正面報導的優勢,由3月30日至4月8日之間,平均每篇文章得分為 +.1342,由4月9至15日之間,更高踞 +.1667,由4月30日至5月6日選前一週則為 +.1470。
至於工黨方面,由3月30日至4月8日之間,平均每篇文章得分為 -.1651,由4月9至15日之間,更跌至 -.2541,由4月30日至5月6日選前一週則為 -.1995。
此外,蘇格蘭民族黨僅於3月30日至4月8日之間獲得正面優勢 +.0115。其餘各政黨全部從頭到尾都是負數,但得分全都比工黨好些。
同時,研究也統計了各黨領袖在電視上的發言時間及在報紙上的引述篇幅。在電視方面,保守黨佔了30.1%,工黨為28%。在報紙方面,保守黨佔了44.5%,工黨為29%。
所有數據都在說明,與民調預測的不相伯仲迥然不同,在報紙支持度方面,保守黨早已大勝工黨。
對此,為政者怎可不鑑?
可參閱報導:
http://www.pressgazette.co.uk/study-election-coverage-shows-tories-positive-press-and-russell-brands-political-prominence?utm_medium=email&utm_campaign=2015-05-11&utm_source=Press+Gazette+-+Daily
本文作者曾在香港電視傳媒及英國媒體工作多年,現旅居倫敦。
本文作者聯繫郵址:edwardho40@hotmail.com
社交媒體的文化素養:五個關鍵概念/Stacey Goodman著;莊適寧編譯
線上數位科技授予用戶的技術,是二十年前難以想像到的。社交媒體網站賦予了我們接觸全球觀眾的能力,普通用戶快速增加也讓社交媒體更具說服力和影響力。我們不再只是媒體消費者,而是內容創造者跟分配者。我們同是編輯、意見製造者跟記者。
媒體文化該如何來適應這個新的媒體格局?我們如何確保自己不會透過線上社交媒體延續有害的想法和訊息?相對那些在企業和政府權力下運作的媒體,閱聽眾已經不再只是被動的媒體消費者而已。在網路時代,有害媒體訊息的製造者也往往是我們自己。
那我們該如何去創建一個媒體素養的框架,考慮到我們對媒體的力量以及參與的能力?我認為應該先回顧過去的基本原則,並且審查媒體素養的五個概念。儘管這些原則存在於1987年間,而當時網路參與式的媒體並不存在,但現今仍可以發現,這些原則使得閱聽眾仍然能夠在面對社交媒體時,具備應有的批判性理解。
●五個概念的起源
這些關鍵的概念是從加拿大而來,並在經由教育工作者,媒體倡導者和政府機構多年的討論和辯論下所產生出來的結果。它的目標是要創造一個核心框架去解決問題,像是商業化、宣傳、審查制度、媒體所有權以及媒體刻板印象。
這些框架直到今日仍然適用,並且也可以應用在當前熱門的話題上面,像是網路隱私和網路中立性等問題。更重要的是,我們可以將這些原則,應用在我們自己創建的內容裡,而不僅僅是只針對有權者所創建的內容上。
不只是一個框架,它們也可以在我們這個新的更具媒體參與性的時代,在我們的指尖下作為一個準則以及提醒。
以下是這五個關鍵的概念,措辭略有改變,由加拿大Ontario Ministry of Education所闡述。在概念下方的文字引用是由媒體素養中心(Center for Media Literacy)的成員所撰寫。並提供了這些概念意義的清楚解釋,以及它們是如何被應用在這之上。
關鍵概念一:所有媒體訊息都是「人為製造」
「這是最重要的概念。媒體不只反映外在的現實狀態。相反地,他們更常呈現出精心打造的概念結構,這些結構反映了許多決策,同時是許多決定因素的結果。媒體素養就是要去解構這些結構(例如: 拆解這些結構,來展示他們是如何被建構的)」 -- Medialit.org
當我們使用一個網路爆紅的名模,或張貼自己的自拍照時,我們經常跟隨未明確聲明的指示,藉此認知圖片看起來應該如何呈現。從我們不那麼自然的笑容到如何特別地去打造女性媒體圖像,我們在相機前面擺弄姿態,往往是助長了那些沒有反映我們真實生活和真實自我的媒體形象。當你在創建自己的媒體時,你應該知道的是,當你模仿時下流行和被認可的媒體圖像時,你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可能會塑造你如何在網路上創建和分享的原始內容。
關鍵概念二:媒體訊息塑造我們對現實的看法
「媒體對於我們如何建立個人對這世界的理解、關於世界是如何運作等方面的經驗方面,負有絕大的責任。許多我們對於現實的觀點,是來自媒體已預置並建構好的。這樣的媒體,在很大的程度上帶給我們對現實的感受。」 -- Medialit.org
在社群網站上,我們有多常藉著機會去傳播正面或者其他鮮少人知的故事?有多經常超越新聞頭條,找出自己對事物的新觀點,或者分享我們自己的獨到看法。哪些是真正反應我們所在的現實,而不僅僅是呼應對現狀和流行看法的圖片,文章和視頻會是我們選擇去跟我們的朋友和同事所分享的?
關鍵概念三:不同觀眾群,對相同消息的不同理解力
「如果媒體為我們提供很多素材,讓我們得以用來建構現實,我們每個人根據個別的因素找尋,或者『協商』意義:以個人需求和憂慮,每一天的樂趣或煩惱,對種族與對性的態度、家庭與文化背景、道德角度等等來看。」 -- Medialit.org
當我們在網路上發布內容,我們該如何知道我們觀眾群的多樣性?誰可能是屬於未在預期內的觀眾?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觀眾群會如何成長擴大,或者說,成為潛在的(你的)朋友、同事、雇主或是另外一半?我們都知道年輕人或無心的成年人隨意po文在網路上的故事,這讓他們陷入在與未來面對大學招聘申請人員時的困境,或者面對未來雇主或者吃上官司。
我們忘了,網路上的內容可以輕易的穿梭超出我們預期的目標觀眾群,即使我們認為網路是私人的通訊。我們也或許忘了,在你看來是有趣或者世俗的事情,可能對別人是一種傷害。我們不用去刻意迴避發布具有分裂或爭議的內容,但是,我們應該多花些時間去考慮,在我們的意見可能產生的詮釋和後果。
關鍵概念四:媒體訊息夾帶商業意義
「媒體素養旨在鼓勵人們去認識,媒體是如何受商業因素影響,包括內容、技術和傳播方式。大多數媒體製作是一個商業買賣,所以必須要有獲利。所有權和控制權的問題是這個商業的核心:相對少數的個體,控制我們所觀看的,閱讀的,聽到的媒體訊息。」 -- Medialit.org
不幸的是,自從1987年以來情況一直變化不大,事實上,媒體所有權變得更加鞏固統一。有一定數量的人控制了我們在媒體上看到的事情,這情況同時已經擴大到我們的社交網路上,很多我們聽到有關世界的消息,是由少數媒體公司所控制的。然後我們可能會在網路上分享這些訊息,這也讓我們成為錯誤或誤導性訊息來源的傳佈者。
大部分,我們所張貼的內容不用花一毛錢,但在我們使用這些免費服務的同時,有一些代價是我們要支付的。所有我們在網路上發布的內容,是用來建構我們自己作為一個潛在客戶的側寫。我們分享和發布那些存在於我們社交網路範圍裡的東西,可能牽連到自己的朋友和社群,且通常沒有經過他們的同意。
此外,媒體所有權因為時下網路中立性議題的威脅,再次脫穎而出。如果某些企業能夠依據他們可支付鉅額費用的能力,就此決定哪些網站可以更快獲得服務或者被看見,它們總是可以得到更快的服務或者被看見。很多我們分享的東西會被封殺或者被限制,不管它是否達到我們網路服務供應商的標準。媒體所有權決定的不只是那些我們可以觀看或者不能觀看的媒體,而且還決定有什麼是普通用戶可以分享或者在網路上發表以及對誰發表的權利。
關鍵概念五:媒體訊息內嵌夾觀點
「所有媒體產品在廣告宣傳上以具有某種價值觀和生活方式的意義存在。主流媒體以明示或暗示地傳達具有意識形態的訊息,這些問題像是好生活的本質是什麼,道德消費主義,婦女的角色,對權力的認同,以及毫無疑問的愛國主義精神。」 -- Medialit.org
當我們上傳假的照片,而不是上傳一張來自我們的一般日常照,我們如何建構一個有關,什麼在這個世界上是好的,而且有價值的訊息。有什麼是我們正在建構、未明確說明的訊息。這些訊息是給某一些人的財富和機會而不是給另一群人?我們如何利用媒體編輯出什麼是對這世界以及在我們的生活周遭不受歡迎的事物,以最上鏡頭的畫面為特色,又或者去迎合那些受廣大群眾所接受/理解的事物?即使是我們持有相反的看法時,我們有多經常地去反對那些自認是我們的觀眾的群眾們的看法?
雖然整個媒體規模已經產生了極端的變化,但評估媒體內容的標準並沒有。那把測量的量尺,約束了媒體創作者和分享者,理當負責任的應用在所有人身上和每一個機構,無論它的規模是大是小。
STACEY GOODMAN 個人簡介
Stacey Goodman是一位居住在海灣地區的教學藝術家。除了教導新媒體以及電影製作外,他的教學實踐注重於將當代和社會參與帶進課堂。Stacey目前任教於位在加州丹維爾市的Athenian 學校9-12年級。
原文網址-
http://www.edutopia.org/blog/social-media-five-key-concepts-stacey-goodman
譯文撰寫- 莊適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