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媒與教育─「傳媒與教育」電子報─智邦公益電子報
enews.url.com.tw · March 13,2018iPad平板電腦未來走勢依然強勁/何鉅華
英國電信監管局(Ofcom)報告指出,iPad之類平板電腦現正風靡一時,英國半數以上住戶都有一部,而平板電腦流行也帶動應用程式廣泛使用,在平板電腦網民中的使用率高達86%。
在短短五年之間,平板電腦已發展成萬千網民幾近不可或缺的通訊工具,現在英國54%住戶都擁有一部,甚至在三至四歲孩童中,每十人就有一部。
蘋果iPad是在2010年面世,其後同類競爭性產品如Amazon Fire、Samsung Galaxy Tab 及Google Nexus 也紛紛加入戰團,一時之間,各款平板電腦廣受歡迎,重新塑造了人們的上網方式,也令收看電視電影的習慣大起變化。
在英國住戶中,平板電腦的普及率在2011年時才僅2%,今時今日已增至54%。在34歲至54歲的組別中,平板電腦的普及率最高,每三個人就兩個人有一部,而在2011年時還只是2%。在16歲至34歲的組別中,普及率為60%,在2011年時也只是2%。
在3歲至4歲的孩童組別中,普及率為11%,這數字顯示愈來愈多父母逗孩子開心、替他們添置一部,那玩遊戲時有更多選擇了。在5歲至15歲組別中,每三人就一人有自己一部,兩年前還只是19%。在這組別中,整體上71%在家中至少可接觸到一部平板電腦,雖然平板電腦已大受歡迎,但手提電腦仍然是他們最多使用的上網工具。
年長者也樂於使用
有趣的是,在55歲以上的組別中,平板電腦也愈來愈受歡迎。年長者一向被視為對新科技是比較慢熱的,但平板電腦卻屬於例外,由2011年的1%至2015年升至37%。很多年紀較大的人現已樂於使用 iPad上網讀報、看書、追電視劇集或看YouTube,也透過Skype跟親友聯繫,不時上Facebook也不在話下。
統計顯示,在成年人中,出外時,手機仍是最多人使用的上網工具,約一半以上成年人出外時是用手機上網的。而整體上,平板電腦擁有者出外時用之上網的僅約15%。
英國電信監管局消費者研究部主管Kate Reeve指出:「在僅五年之間,平板電腦已成功地成為以百萬計住戶家家必備的通訊工具,用來看新聞,追節目,也讓小孩開心玩遊戲。平板電腦也帶動應用程式的廣泛使用,86%網民都在用著它們。新聞應用程式最受歡迎了,近半使用者(48%)用之接收新聞標題,比較來說,在這方面用網頁瀏覽器的則只有37%。」
目前種種跡象顯示,平板電腦未來走勢依然強勁,在英國目前仍未有平板電腦的住戶中,有21%表示會在未來一年之內添置一部的。
據英國電信監管局估計,在2016年底之前,英國家庭將有63%都有一部,其中,16歲至34歲組別中,普及率將高達74%,35歲至54歲組別也一樣,而在55歲以上的組別中,則會達44%。
當然,平板電腦流行仍將是蘋果獨步武林的天下。蘋果現已撼低谷歌,超前奪下全球最強的品牌地位。據市場調查公司Millward Brown的品牌調查Brandz排名榜,在iPhone 6 及Apple Watch廣受歡迎下,蘋果的品牌估值現為2.47億美元,遠高於谷歌的品牌估值1.73億美元。
可參閱報導:
本文作者曾在香港電視傳媒及英國媒體工作多年,現旅居倫敦。
本文作者聯繫郵址:edwardho40@hotmail.com
新聞呈現得先做好功課/卓亞雄
記得遠雄大巨蛋這則新聞上檔多久了嗎?四個月總有吧。很有意思,別的戲拖這麼久,直覺的形容是「歹戲拖棚」,可大巨蛋案不會,大導演柯P,加上男主角趙藤雄,配角林欽榮、鄧家基,加上小秘劉玉婷友情客串…,四個月下來竟然維持不冷場,甚至高潮迭起,還真是罕見。
回過頭檢視媒體表現,憑良心說,都只做到跟班、今日事今日畢,做紀錄、傳聲筒之外,沒有太多加值;專業部分包括疏散、巨蛋知識、遠雄發跡、趙藤雄老江湖等,都只是點到。媒體沒想到大巨蛋新聞氣這麼長,即使準備了一些背景加值,也早就用完了,總不好剩飯重炒吧。
既然大巨蛋新聞堪稱新聞史上值得一書的案例,就倒帶回到事件原點,新聞從業員都檢視自我,這幾個月大巨蛋的日子,我們先前準備夠嗎?心態夠中立嗎?以這樣的準備,若大巨蛋還要拖上幾個月,會不會撐不下去,仍然只是照錄嗎?這樣能向閱聽人交代嗎?
先檢視心態。處理大巨蛋新聞有挺柯的主觀嗎?若是心底挺柯,一定附議柯P的決策,放棄主觀判斷。也得檢視是否討厭藍、挺綠?柯P勝選帶來太多的政治話題,改變台北市政治板塊,也挪移了不同年齡層的政治認知,連帶影響對大巨蛋的判斷。當然,反郝或挺郝,討厭趙藤雄的財大氣粗都該檢視;不管媒體人有什麼主觀認知,登上媒體公器時必須沉澱個人立場,只談事實、知識。
接著是背景知識夠充分嗎?台北大巨蛋大致是師承多倫多、東京兩座室內巨蛋,為什麼之後的巨蛋多選擇蓋在室外?多倫多蓋巨蛋由於是加國第一個,加國政府特別成立了委員會,訂出包括選址、疏散條件等諸多規範,這些資料不知道台灣的媒體朋友看過嗎?
接下來是台北大巨蛋的問題。原先是可開闔的蛋體天幕頂,為什麼改成封閉式屋頂?封閉的屋頂、原先四萬席的內外野一席不減,結果是巨蛋得下沉到地下十公尺才能裝得下。可曾想過萬一有什麼突發事件必須緊急撤離,觀眾可是得由地下三層樓擠上地面,再擠進出口通道,這才可能救自己一命。
何謂安全的疏散?市府、遠雄以不同電腦程式設算同一時間可能高達十二萬人的疏散規模,各自做出安全與否的不同判斷;但不客氣的說,疏散最大的變數是「慌亂」,這個參數沒有人有辦法掌握,也不知道比重該多大。去年最後一天上海外灘陳毅廣場死三十六、傷四十九的踩踏事件,發生就在短短瞬間,至今什麼原因導致,不知,就是人心全慌、全亂掉了。
技術面的知識補上,媒體人應嚴格要求自我。柯P說,大巨蛋停工會危及捷運板南線安全;林欽榮引進一套他國公式,電腦試算後認定大巨蛋不安全,必須停工;面對大巨蛋攤牌的一刻,媒體人是否有起碼的判讀能力?哪些專家可以請教?報上土木、大地工程學者有不少投書,包括權威性極高的前工程會主委陳振川教授的文章,看了沒?看懂了沒?
基本的法律常識要有。現代社會任何事務都應依法行事,依約行事,法律是兩造溝通的共同語言,判定是非的唯一準據,這必須是媒體的基本立場。任一方違約,隨即進入訴訟、仲裁等法律與準法律途徑,結果牽涉到巨額賠償,這攸關所有市民權益,媒體當然要內行,絕不可以人云亦云地隨意唱和。
大巨蛋案一時三刻還不會落幕,媒體朋友現在補上知識還來得及。
美國農業部-氣候變遷對農民造成傷害
張時健 | 交通大學傳播與科技學系
張春炎 | 卓越新聞獎基金會
楊 樺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所
美國農業部長在白宮一場記者會上宣布成立新部門來協助農民對抗氣候變遷。(圖片來源:2014/ 美聯社)
新聞報導
美國農業部祕書長湯姆‧維塞克(Tom Vilsack)2014年2月5日指出,氣候變遷確實造成美國農業的損失。他警告,若不能積極因應,必將後悔莫及。
維塞克表示,近幾年的颶風、乾旱、暴雪與酷寒等氣候災難發生頻仍且威力加劇,在在說明氣候變遷不再是假設,是迫在眉睫。愈多的極端氣候事件造成大規模農業生產停擺,農業部正協調、整合各政府單位因應。
氣候變遷確實已帶來環境衝擊。以森林為例,以往冬天會遭凍死的松甲蟲(pine bark beetle),因氣候暖化非但凍不死,反而大量繁殖,造成西岸森林約四千五百萬棵樹生病,枯木引發數次森林大火。氣候變遷帶來豪雨、洪災,大增的風險威脅伐木業。另外,去年十月發生在美國中部達科塔區的暴雪重傷當地畜牧業,災情之嚴重,完全在意料之外。
維塞克指出,美國政府將在各地建置七個「氣候資訊中心」,以農業部現有設施,並整合聯邦政府各單位的資源,包括大學、社區與州政府相關單位都將納入這個體系,彙整各地氣候異常的資料與研究情報,提出區域氣候風險報告。根據研究發現,賦予各單位新任務,因應可能的氣候風險,及當地農、林業可能災害的發生,例如評估乾旱、野火的發生以研擬因應計畫,是該中心新任務之一。
氣候研究中心的設立,是歐巴馬總統「因應氣候變遷總計畫」的一個環節。維塞克公布了中心建置地點,中心將結合地方的林業管理站及政府實驗室,分別是:愛荷華州艾姆斯市、新罕布夏州杜漢鎮、北卡羅來納州羅里城、科羅拉多州科林斯堡、奧克拉荷馬州艾爾雷諾市、奧勒岡州科瓦利斯市、新墨西哥州拉斯克魯塞斯市。另有三個次級中心,分別位於密西根州霍頓市、加州戴維斯市及波多黎各里約佩札斯區。
新聞中的環境科學知識
全球暖化導致氣候變遷現象越趨明顯,看天吃飯的農業受影響最大。農作物難以在劇烈的氣候變化下迅速適應、生長,導致農業生產受損。氣候變遷也引發洪災、寒害或旱災,造成農作物產量下降,連帶影響國家的糧食安全。
聯合國氣候變遷政府間專家委員會〈IPCC〉1990到2013年發表的五份報告,持續提出更明確的科學證據來說明氣候變遷現象的存在,同時提出大方向的政策因應建議,各國紛紛據此提出政策措施,協助國內農業做好氣候變遷調適(adaption)。這說明,因應氣候變遷,農業不再能依照傳統或現行方式耕種或生產,必須轉型成為有能力因應氣候變遷的生產方式。
各國根據科學知識及技術發展提出應對,目的是系統性的建立農業因應氣候變遷的能力。其中一項是建立農業部門的氣候變遷資訊,透過科學研究、調查,評估氣候變遷對農業環境造成的影響,藉此發展出農業的防災知識體系,建立農民因應氣候變遷問題的認知、反應及行動。
例如歐盟,因應政策的研擬首先是找出氣候變遷和生產之間的關係,再從加強農民調適能力、企業營運和政府職責三方面建立知識體系,進而在管理面研擬因應對策。農民調整農場管理措施包括作物品系選擇、改變生產管理方法等;其次是技術及設備因應,如採用新灌溉設備;最後是改善基礎建設,例如鼓勵農民參與洪水或旱災的防災設備建置。(本文由科技部補助?新媒體科普傳播實作計畫─環境科學傳播與新聞產製?執行團隊編譯)(本文由國科會補助?新媒體科普傳播實作計畫─環境科學傳播與新聞產製?執行團隊編譯)
責任編輯:張春炎 | 卓越新聞獎基金會
校編:卓亞雄 | 聯合報
審校:胡元輝 | 國立中正大學傳播學系暨電訊傳播研究所
來源:《USDA chief: Climate change already hurting farmers》美聯社2014/02/05 華盛頓訊/記者JOSH LEDERMAN
延伸學習:
楊純明 (民102),氣候智能型農業生產-從環境親和調適評估機會噢與挑戰,作物、環境與生物資訊,10,217-228。
周玉奇(民102),全球化對政府機關政策制定之影響-以因應全球氣候變遷農業調適方案為例,T & D飛訊,178,1-24。
《台灣農業如何因應氣候變遷》
本文首刊於科技部科技大觀園(http://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Feature/C/0/19/10/1/133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