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本報

「傳媒與教育」電子報
報主:傳媒與教育
創刊日期:2008-06-13
發報頻率:月刊
訂閱人數:362
官網:

近期電子報


訂閱便利貼


將貼紙語法置入您的網站或部落格當中, 訪客可以輸入mail取得認證信,並按下確認連結後, 快速訂閱您的報紙。
預覽圖
訂閱「傳媒與教育」電子報報
「傳媒與教育」電子報
-----------------------------------------------------------------------------------------------------
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傳媒與教育」電子報
2015-06-13 16:00:00/ 報主:傳媒與教育
[公益聯播]2015-2016年 弱勢服務經費
本期目錄
和李登輝政委合作的「創造性報導」/呂一銘(前新生報社長)
以色列的「夜間網路」募資平台創新討論節目/周傳久
美新墨西哥州核廢料廠輻射外洩
和李登輝政委合作的「創造性報導」/呂一銘(前新生報社長)

編按:本專欄由資深新聞前輩呂一銘先生針對其過往新聞經歷和見聞,進行一系列撰文,部分回憶性文章較長,因此採取分次刊登,如同連載小說概念進行刊登。

--------------------------------------------------------------------

  先說些早年的新聞採訪背景,或許有助今天的讀者了解,不致產生誤解。何以過去採訪顧忌層面太多,往往讓記者礙手礙腳,甚至撰寫報導都比較四平八穩?主要是當時的時代環境使然,確實不易暢所欲言。例如在1988年前,臺灣尚屬戒嚴時期,海峽兩岸仍是軍事對峙的嚴峻局面(中華民國遷台後,1954年與美國簽訂「中美共同防禦條約」,於1979年年底與美國斷交後一年終止),枕戈待旦,黨國威權當道,形格勢禁,根本談不上什麼新聞或言論自由,政治是禁忌,則無庸贅言。

  所以當年所謂主流媒體的五大報(聯合報、中國時報、臺灣新生報、中央日報、中華日報),另有三家晚報(大華晚報、民族晚報、自立晚報)跑黨政、國防外交新聞,幾乎是「作文比賽」(僅聯合報、中時尚稱「敢言」,自立則以「無黨無派」挑戰當道,時仆時起),新聞泰半是由官方「餵食」(言論部分尚有民主鬥士,前仆後繼,努力不懈),歌功頌德、報喜不報憂等為主,主觀建構編寫較多,能客觀平實處理並不容易(若視為終南捷徑,則另當別論),視傳播媒體為「文宣」工具,有如官方的「扈從」。

  獨家也者,頂多比同業早一點或不同型態報導,或是替官方作政策性的試放「空氣球」,或測試「民意水溫」等,不一而足。而跑國會(立法院、監察院、國民大會)者,因朝野民代尚有不同黨派關係,或稍有侷限式的揮灑空間(泰半藉民代、學者借題發揮),至於其他如經濟、科技、文教、司法(偏重社會新聞)等採訪路線,看來或許束縛不多,但蔣經國強人執政時期,若涉及「絕對機密」或「極機密」者,不只涉及官員遭殃或媒體高層或老闆遭到警告(我早年在聯合報頭版頭題獨家報導諸多涉及國防科技的「國家重大科技發展計畫」,或「臺灣研製小型原子彈」等皆有類此的遭遇,此是後話,改日再談),還會使媒體產生「寒蟬效應」(當時尚有「白色恐怖」魅影幢幢)。不過,舉凡醫藥衛生、經濟民生、文教之類者,官員和學者均樂談,還願透露或解說分析,但只要遇上比較「機密」者,不論是經濟民生、教育政策,或與人事異動有關者,個個噤若寒蟬,就是怕麻煩上身,資深記者還得作「心靈輔導」,循循善誘,才能得到較好又安全的獨家新聞,然要如何「安全上壘」,可說是當時獨家採訪的眉角,記者「各有巧妙不同」,也只能盡在不言中,盡信書不如無書了。

  今年初,新北市長朱立倫選上國民黨主席後,他是否參選2016年的總統,就傳聞不斷,而他嘗批評媒體是「創造性」的報導,讓人啼笑皆非,卻也勾起我半世紀前當記者的一項重要回憶,也就是在四十多年前和時任行政院政務委員的李登輝先生(之前,在他任職農復會技正、組長即熟識),有了堪稱「空前絕後的合作」,並作了一連串的獨家報導(自1974年即民國63年,2月4日至3月6日,為便利撰文及閱讀起見,改用西元),肇致「台北農產運銷公司」、「軍公教福利中心」的誕生。

戒嚴時期的所謂獨家
  箇中採訪過程堪稱「驚心動魄」,有如「瓦倫達」走鋼索。主要是此則新聞為政府政策未成形前的東西,並沒有具體內容,亦無法靠單一的「深喉嚨」提供(除李政委外,尚有部分人士協助),跟美國1970年代(1972年6月)發生震驚世界的「水門案」不同,當時的華盛頓郵報記者鮑勃·伍德沃德(Bob Woodward)和卡爾·伯恩斯坦(Carl Bernstein),是賴「深喉嚨」美國聯邦調查局前副局長馬克·費爾特(William Mark Felt, Sr.)祕密提供「具體情資」,從而「詳盡報導」,導致尼克森總統(1974年8月9日)被迫下台(兩人也因此獲得了1973年的普利茲新聞獎)。而我為此政策「雛型」(隨時會「胎死腹中」,無從伸冤)的獨家報導,則須付出極大的風險,在當時是簽下軍令狀的,若新聞不確,得隨時走人,足見類此政策性新聞獨家採訪之不易一斑。

  由於當時的聯合報,接連數週作頭版頭題,和二、三版頭題,還有一系列的專題邊欄及特稿。例如2月4日的頭版頭題「縮短生產與消費者利益的新構想,設立民生合作社」,當天三版頭題並刊「一項縮短生產者與消費者距離的新構想 設民生合作社 維護大眾利益 政府為什麼研擬設置民生合作社?以及想法、做法?」系列專題報導,而當時聯合報主要競爭對手的中國時報,則相對「獨漏」(只有找學者根據我的報導發表言論,沒有接續的新聞報導。據聞當時中時找了國民黨中央黨部祕書長張寶樹、蔣經國親信李煥及財經首長李國鼎、孫運璿查證,是毫無所悉,但我的報導又相當「具體」,致新聞圈是半信半疑),自然嚴重,使我一時處於「槍林彈雨」之中,猶被視為「打高空」的假新聞,只好持續「隱形採訪」,直至當時閣揆蔣經國在立法院(3月5日)宣布證實:「維護大眾利益,消除中間剝削 一是強化消費合作社功能,推廣設立小型超級市場;二是設立台北農產運銷公司」,讓我頓時解除警報,驚喜參半,心情之錯綜複雜,難以言喻。

  之後,當局又再將行政院人事部門所設的「公教福利中心」和國防部福利部門籌併為「軍公教福利中心」,更是功德無量,以平價供應,安定薪水收入偏低的軍公教階層。回顧1950年代初期,因國共內戰轉進臺灣的軍公教人員及其眷屬約數十萬以上,除了軍人、軍眷福利有其特有法令外,為了「照料改善臺灣公教人員薪水微薄、生活條件不佳的問題」,並在不觸發通貨膨脹情況下,中央乃於1952年成立「公教人員生活必需品配給委員會」,並以單行法規為法源,配發公教人員日常用品。至於發放的生活必需品,則規定為食用米(糙米)、點燈燃料用煤油、食用花生油及俗稱精鹽的「再製鹽」,到了1972年才有《中央文職公教人員生活必需品配給辦法》,充分反映當年臺灣經濟建設的篳路藍縷艱辛腳印。

  在個人依稀的記憶中,當年的軍中士官每月薪水不過在兩百元新台幣上下,少尉則兩百幾十元左右;而聯合報一個資淺記者(在當時報界待遇算相當優渥),稿費、獨家新聞獎不計,約三、四千元以上,比政府部會司、處長位階待遇還要好;猶憶六、七十年代,北市一家四口租屋約數百元,購屋(公寓)亦約十餘萬元(及至聯合報遷至忠孝東路後,資深記者待遇達二、三萬元以上,附近四樓公寓一棟房價才20萬元左右,報社亦有輔助房貸辦法),跟今天經濟、生活、物價指數種切相較,簡直不可同日而語。

  其實,任何重大政策性新聞的發生,泰半與當時的時空背有關。譬如當時(1971年)中華民國退出聯合國,衝擊國內政經及民心士氣,值蔣經國擔任閣揆,視臺灣為「反共復興基地」,勵精圖治,期突破橫逆,以創造契機;而國內的科技、經濟發展又值萌芽階段,仍須農業支援工業相輔相成推展,加以1973年10月,全球發生第一次石油危機,油價上漲、物資短缺,導致各國通貨膨脹,臺灣也受到世界經濟不景氣影響拖累,勢須有通盤性的突破性的政經、國防等政策性作為落實,以安定民生、民心,才能力挽狂瀾,持續帶動國家總體發展,大步邁進,開創新境。

  而此一高瞻遠矚的決策,原為「極機密」狀態(當時僅有簡單原則性的概要,中間尚經不斷修改、補實才成形),外界根本無從獲悉。但當時個人的「新聞鼻」,卻直覺將會有一連串的大事發生,主要是發現政府部門企圖心旺盛,頗有中興氣象,氛圍也不一樣,行政團隊個個戰戰兢兢,莫不殫精竭慮、朝乾夕惕。在當時的科技、財經菁英,人才濟濟,有吳大猷、徐賢修、孫運璿、李國鼎、俞國華、費驊、王昭明、王章清等,農業復有沈宗瀚、李登輝、王友釗、李崇道、黃正華、許世鉅、陳同白、葛錦昭、毛育剛等要角,蔣彥士則是調和鼎鼐的重量級人物(至於當時蔣的「四大金剛」李煥、王昇、潘振球、宋時選,主要在處理黨務、軍中政工、校園、團務),政壇人緣佳,亦為處理危機高手;像擔任教育部長期間,學生參加救國團活動不幸遇船難,震驚社會,他立即擔當責任辭職並處理善後,深獲蔣經國的信賴和倚重(而後來李登輝初繼任總統之時,曾發生「主流與非主流」政爭,亦是有賴他的折衝化解)。

  於是個人經由偶然的探詢(包括蔣彥士、李登輝、沈宗翰、王友釗、毛育剛及中研院經濟學界蔣碩傑、費景漢、邢慕寰、于宗先、李庸三等多人),了解農業、農村和經濟建設已到了必須變革,才能突破困境(像台北農產運銷公司、軍公教福利中心、十大建設、加速農村建設等皆是)。果不其然,後來竟然演變到參與政策的「發想」(蔣經國要以安定民生為先,由李登輝主其事)、「蘊釀」(因為我不僅要跑正常新聞,還得到農復會,即農委會的前身、各大圖書館、台北的美國新聞處等查詢相關「合作學」、「農產運銷」、「能源」、「經濟資源分配利用」等書籍資料,還得提供資訊,隨時接受李教授的指點、改正,及至陸續見報時亦然,實是前所未有的難得採訪經驗(待續)。

 

以色列的「夜間網路」募資平台創新討論節目/周傳久

傳統媒體結合網路是許多媒體認同的經營方向。但怎樣執行才能有相互拉抬的效益並提升公共服務的品質呢?以色列CH10是個商業媒體 http://www.nana10.co.il/,經營者同時擁有網路電視NANA TV.。Ch10在夜間十點半有個節目Tsinor Layla譯為英語是Night tube http://net.nana10.co.il/section/?sectionID=11536,每日介紹網路創新平台的最新發展,節目很叫座,新聞性、趣味性、知識專業性都很高。

  這個節目的背景是以色列和美國一樣有創業者開發網路投資圓夢平台(http://www.headstart.co.il/?lan=en-US )。任何人想要實現夢想或小額投資計畫,可以向網主送計畫書,網主與幾位同事組成的審核機制若認為計畫有新意,也可能實現,就通過登錄上網。在三個月左右時間讓大眾閱覽並自由投資。這是完全開放的市場機制,大家可以投票表示支持,也可以捐款表示實質鼓勵。台灣也看得到類似網路活動但尚未轉製電視節目

  一般瀏覽者每天都可看到有哪些新的計畫上載,也可以看到已經上載的計畫進度如何?通常上載計畫的原始撰寫者可能是想發行一張唱片、想實現一個公共服務,也可能是一項特定救援計畫等等。撰寫者會公告不同的捐款者在多少金額將得到多少不同紀念品回饋。例如有人想發展一種新奇功能的腳踏車,可能允諾捐款多少以上的可以獲贈一輛等等。想發唱片的會送捐助者唱片或圓領衫等。

  這種網站鼓勵創新,網主只有在原計畫在限定時間內達成募款才抽成。因為上載的人不少,吸引網友瀏覽。樂趣在看誰的計畫的募款就快要實現,有哪些看好卻不叫座,還有最近社會有些什麼心狂想等等。

  以色列是一個以創新為生活樂趣和求生方式的國家,我在以色列的一位產業資深投資者笑著說,「以色列隨時都有百萬位創新家在動腦實做。兩位木匠相遇也以你等一下要去發明什麼為話題」。

  在這種風氣下,媒體經營標的也反映社會需求,有了這個電視節目。每天都介紹網路有哪些新的創新方案。節目有好幾個不同場景,由不同專家解析新創個案,也補充社會發展相關計畫的現況。這正是將已經動態的網路創新排行再加值,變成值得收看的電視節目。

  經過電視分析介紹,有些只剩三天到期就得在網頁平台限時下架的計畫,可能因熱心的人資助起死回生,這也成為溫馨的結局。這和電視台為了維持收視而製造名嘴政治漫罵的夜間討論節目,或者隨便抽取一些吸引人的畫面塞到新聞中,或者明明不是社會流行卻為了報導硬說社會流行,都是很不同的。

  由這個節目可見,在這個時代只要是開放的國家,誰都可以瀏覽網路。傳統媒體看似沒落,嚴格說來只有不打算與社會在脈動中互動的才沒落。但能夠解析網路和將網路適合媒材提供深入趣味分析的,還是很有前景。Ch10是電視頻道,它所屬的NaNa有隨選視訊、要收費,兩個相互拉抬。至於Tsinor Layla所討論的則包含一般網路上各種訊息。

台灣也是一個非常倚賴創新求生的國家,也許有人覺得提供點子恐怕都會被人惡意抄襲了。實際不然,因為許多點子不見得很容易抄,而且很有個人色彩,不是隨便抄就能立刻有產品。Ch10介紹創新的節目固然有以色列文化背景,但我們若能將創新服務、生活創新與成全他人圓夢的社會價值用於開發新節目,或許也會給社會帶來新氣息,讓更多人把目光轉向欣賞別人、合作發展、分享點子,這不將是很好的媒體貢獻嗎?

美新墨西哥州核廢料廠輻射外洩

廖凱弘 | 明志科技大學
張春炎 | 卓越新聞獎基金會
楊 樺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所

 

新聞報導

美國聯邦政府近日證實,位於新墨西哥州東南方放射性廢棄物廠發生輻射外洩,不過,該廠工作人員須以數周時間,透過安全方式自貯存地下的核廢料採樣,才能確知究竟發生什麼事。

 美國能源部( Department of Energy, DOE ) 稍早前宣布,警報器感應到輻射外洩後便立即中斷廠區運作,然而,輻射已釋放到廠外半英哩處的空氣中。這項消息遲至能源部的卡爾斯巴德辦公室發布新聞後,才被證實。

 官員強調,此次從核廢料隔離先導廠( Waste Isolation Pilot Plant, WIPP )釋放的輻射,對大眾健康不會造成威脅,但該州環境秘書長瑞恩.弗萊恩( Ryan Flynn ) 擔憂,外洩的訊息有時間延誤。

 弗萊恩獲悉後即趕赴卡爾巴斯德辦公室,「我們想知道,為什麼感應到輻射已逸至空氣中的事,要好幾天後才證實。」

 美國能源部指出,這次輻射外洩事件是 WIPP 設置15年來第一次發生,並且,緊急系統在警報響了後,成功中斷廠區運作。辦公室主任喬斯.佛蘭克( Jose Franco ) 說,事情一發生,廢料廠的過濾器立即啟動,濾掉大量的輻射,證據是地下的輻射量越降越低,外洩的輻射已被隔離。

 然而,弗萊恩說,「這種事絕對不能發生。從本州的立場,輻射外洩一次就夠了。我們必須確保公眾安全,即使輻射量非常低,因為輻射根本不能被釋放至廠區建築物的外面。」

 看來,新墨西哥州政府勢必要將核廢料安全處理視為該州的首要之事。
 
 
新聞中的環境科學知識

 核廢料隔離先導廠(WIPP)是美國第一個地下核廢料儲存廠,每周接收17~19運次的低放射性廢棄物進入廠區,知名的洛斯阿拉莫斯國家實驗室 ( Los Alamos National Laboratory ), 與其他國營核能電廠生產的放射性物質。

 放射性核廢棄物,主要區分高強度核廢料,及處理核廢料過程產生的低強度廢棄物。前者因為放射性高而稱為高放射性廢棄物,後者則為低放射性廢棄物,多是核能電廠用於維修、清潔與輻射防護的物品。

 處理低放射性廢棄物過程會先區分為可燃及不可燃兩種。這些廢棄物經過減容及水泥固化後,被裝桶後放置在最終處置場封存。

 一旦最終處置場發生放射線外洩事件,則所有的運送、處理作業便須立即中止。這將影響為數可觀、待處理的放射性廢料,根據統計,洛斯阿拉莫斯國家實驗室每年要處理的低放射性廢棄物量,高達數幾千桶 。(本文由科技部補助-新媒體科普傳播實作計畫─環境科學傳播與新聞產製?執行團隊編譯)
 
責任編輯:張春炎 | 卓越新聞獎基金會
校編:卓亞雄 | 聯合報
審校:胡元輝 | 國立中正大學傳播學系暨電訊傳播研究所

 


延伸學習:

洪哲宇(民101),核廢料深層處置周圍岩體之熱力-水力-力學耦合行為之研究,成功大學資源工程學系碩士論文。
核廢料何去何從?
高效率核廢料固化技術
認識核廢料

 

 

 

 


本文首刊於科技部科技大觀園(https://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feature/c/2/1/10/7/1335.htm

推薦訂閱
@【科學出版事業基金會電子報】
轉寄『傳媒與教育』這期電子報

寄信人暱稱  寄信人email
收信人暱稱  收信人email

  • 社群留言
  • 留言報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