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本報

「傳媒與教育」電子報
報主:傳媒與教育
創刊日期:2008-06-13
發報頻率:月刊
訂閱人數:363
官網:

近期電子報


訂閱便利貼


將貼紙語法置入您的網站或部落格當中, 訪客可以輸入mail取得認證信,並按下確認連結後, 快速訂閱您的報紙。
預覽圖
訂閱「傳媒與教育」電子報報
「傳媒與教育」電子報
-----------------------------------------------------------------------------------------------------
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傳媒與教育」電子報
2015-07-14 16:00:00/ 報主:傳媒與教育
[公益聯播]2016蝙蝠手札義賣:扣除成本後之餘額做為2016蝙蝠救援之用
本期目錄
4堂有關Y世代(Millennials)與新聞的課程/莊適寧編譯
簡介陶氏數位新聞中心/林佳儀
訪視荷蘭公視新聞部社會媒體/周傳久
4堂有關Y世代(Millennials)與新聞的課程/莊適寧編譯

 這應該早是眾人皆知的事。但在今日(The Media Insight Project)所發佈的一項研究報告,由美國報業協會(American Press Institute)和美聯社-NORC中心(Associated Press-NORC Center)所共同負責的公共事務研究項目裡,證實了第一代數位原生代(digital natives)中有高比例的新聞使用習慣。調查中有百分之85%的受訪者表示「跟隨新聞的腳步至少現在對他們來說還是滿重要的」,而69%的人表示他們會花時間在每日新聞。

 

  該調查從全國各地18-34歲的人中抽取出1046位代表性樣本,提供我們一窺那些剛成年,身處在媒體格局劇變下的美國人的集體消費的習慣。這令人對某些刻板印象產生懷疑-社交媒體只讓用戶接觸到小範圍的意見-和支持其他人,包括那些年輕一代定期消費新聞一整天的人。

 

  雖然87%的受訪者在報告中表示,他們在過去一整年一直都有支付線上服務-想想看Netflix公司-只有40%的人表示他們曾為訂閱新聞或應用程式app做過同樣的事。奇怪的是,印刷雜誌和傳統報紙在其中列為最重要的首選,而它們的數位競爭對手相對落後。

 

  這項研究的結果將於週一由美國報業協會在納什維爾(Nashville)的會議上提交。這裡有另外四項該報告中的新資訊:

 

這是一個對人們所關注的事物的實際競爭

 

  新聞機構不只是彼此競爭、吸引關注來試圖獲得年輕觀眾的青睞而已,他們正在與GmailNetflix公司競爭。約64%的受訪者表示,他們在使用網路時會定期跟上時事消息,讓新聞消費在這項調查的九項裡面成為第五大最受歡迎的活動。與之相比毫不遜色的像是購物,玩遊戲以及查看氣象,但也沒有像檢查電郵,與朋友保持聯繫,和線上收聽音樂,看電視,或電影等的比例來的這麼高。

 

  這也見怪不怪,因為網路已經徹底改變個人的通信和娛樂方式。對於媒體銷路有利的一面來看,在受訪者中69%的人表示他們經常在網路上跟隨新聞消息而平均每天至少一次。這很類似於與朋友日常社交和數據交流的佔比。

 

不同資訊源提供不同種的資訊

 

  該研究將網路資訊分為24種不同的子分類,從流行文化到國際新聞以及指引(how-to)建議。社群媒體是軟性溫合新聞主題入口的主要重點,它可包括食品、健身、時尚以及名人話題。在此特別例外的是體育新聞,對於Y世代來說,他們在這方面傾向於更傳統的新聞機構。

 

  受訪者為了找到更多實用的訊息,他們普遍轉向搜尋引擎和聚合器(聚合器是專門用來訂閱網站的軟體,一般亦稱為RSS閱讀器feed閱讀器、新聞閱讀器等)。而對硬性的新聞話題,如政治或經濟的消息,他們會利用有原創報導的媒體。最後一項的類別也不是沒有例外的存在,最顯著的訊息像是有關於信仰和社會問題,例如種族。在這類話題上,受訪者大多倚靠在社群媒體上搜尋訊息。

 

Facebook是國王

 

社群網路已經徹底改變了Y世代的互動方式,並且也支配著我們吸取訊息的方式。「從24個不同的新聞跟訊息主題中詢問」報告指出,在13個門戶中Facebook位居第一名,以及在其他七個中是最受歡迎的第二選擇。儘管大部分之前的類別是由溫和軟性的生活資訊的相關主題構成,Facebook依然還是大多數受訪者會選擇造訪的入口,尋求有關社會問題、犯罪、本地新聞,以及自然災害的有關資訊。

 

  雖然研究顯示,年輕一代的Y世代族群使用社群媒體的選項可能被細分多種,這也凸顯了Facebook在學習資訊方面佔有主導的地位。作為一個新聞提供者其效用遠高於YouTubeInstagram,甚至Twitter,讓許多記者花費不成比例的時間在這上面。有76%的受訪者表示,Facebook主要吸引人的地方是能讓用戶看到彼此,看見朋友間互相正在談論的話題。

 

搜尋的重要性

 

  Y世代使用網路來研究一個比較有深度」的話題,主要探討硬性新聞主題或其他你看到的新聞,像是指引(how-to)建議。搜尋引擎無疑地是受訪者想要更深入搜尋的首選。這份報告指出,當Y世代深入挖掘時,有57%人認為,當他們非常了解自己所搜尋的資訊源頭,另外52%的人期望這個消息源頭是資訊透明且擁有豐富的資料引用和網路連結的。那些首選的連結跟透明度顯示出,Y世代更積極地參與在他們的新聞消費上-並高出許多觀察學者的預期-他們更有建設性地懷疑他們所閱讀的。

 

  搜尋引擎賦予用戶無可比擬的自由,並且可讓他們探索自己所選的議題。Y世代依靠這樣一個工具來獲取文字訊息,這表示新聞機構應該著手於如何利用它來獲得更多的關注。對於那些擁有各種主題的檔案並可追朔至幾十年或更長時間之久的資料庫,這在新聞遺產的銷路上握有真正的潛力。

 

作者David UbertiCJR Delacorte的成員。追蹤他的Twitter @DavidUberti。標籤:Y世代(MILLENIALS)

簡介陶氏數位新聞中心/林佳儀

陶氏數位新聞中心(the Tow Center for Digital Journalism,簡稱「陶氏中心」)於2010年由哥倫比亞大學新聞學研究所成立,透過研究與課程、教材的研發,幫助新聞從業人員、新聞組織及新聞學領域的教師、相關媒體領域的政策制訂者,理解與適應數位化潮流與新的數位科技如何影響與改變新聞產製與新聞閱讀的方式。尤其當現代新聞讀者越來越講求新聞的可靠性和資訊的可信度,並迫切需要判斷標準的時候。此外,也召開會議使各界能針對新興的數位新聞學相關議題進行討論。

  現代數據資料與敘事體之間的關係產生變化,資訊氾濫卻又充滿多元而歧異的解讀空間,數位新聞因此扮演了重要的角色。陶氏中心的任務便在於幫助新聞從業人員有能力挖掘數據資料和文本,並進一步以新聞文字、照片與圖表呈現。另一方面,現代公民在數位新聞的世界中,亦成為重要的參與者,而不僅是被動的接收者,陶氏中心亦以其專業成為新聞讀者積極參與其中的橋樑,並建立標準。

  今(2015)年初,哥倫比亞大學新聞學研究所宣布接受長期合作的奈氏基金會(John S. and James L. Knight Foundation) 高達300萬美元的贊助,擴大創新新聞室的研究計畫,以發掘新聞學與變動科技間的關係,讓新聞從業人員與教育者能夠符合未來的資訊需求,最終能在快速演變的資訊生態系統中強化新聞工作力。為此,陶氏中心也將拓展研究的觸角,包括電腦自動運算法則在新聞產製的運用、從大數據中以適當指標挖掘故事的方式與工具,以及閱聽人與新聞人之間因為社群媒體、參與式新聞、群眾外包新聞(crowdsourcing)等而產生的關係演變,和實驗新聞學(Experimental Journalism)的模式與實踐,如探討新聞記者的情感對於新聞產製的影響、如何應用與防制監控科技,或如何將遊戲設計的技術應用在新聞室,及新聞裡的性別平衡等。

  奈氏基金會的新聞研究部主任,同時也是陶氏中心顧問團成員之一的奈沙(Shazna Nessa)說:「陶氏中心面對『下一代』的新聞學,探詢許多未曾被思考的問題和解決方案,也為創新的媒體科技與實驗樹立標準」。有了奈氏基金會的支持,陶氏中心如今已是數位新聞實務與研究領域的先驅,「陶氏中心在協助新聞教育演進的方面扮演重要的角色,提供新聞室相關知識與實務經驗,使他們能夠符合21世紀的資訊需求」奈氏基金會的新聞研究部副總普雷斯頓說道:「我們希望能擴展研究領域,成為創新新聞學的研發中心」。

 

訪視荷蘭公視新聞部社會媒體/周傳久


今年是我去荷蘭公共電視(NOS)見習第二十周年。當時引領我的當地媒體前輩已經老化失智,這次接待我的主管說我第一次來時他才六歲。
  二十年來每次我去他們都熱情接待,並以期盼溫馨的眼神問我,台灣有每日兒童電視新聞了嗎?

  二十年後他們還有而且很蓬勃。二十年來隨著時空變化,公共電視也本於存在的核心價值與社會使命,不斷因呼應社會需求而調整開發新的服務。社會媒體是典型例子。

強化社會媒體傳播能力
  在大約十年前,NOS主管認為,公共電視體系逐漸失去年輕觀眾,當時以爭取足球轉播等方式想留住更多年輕觀眾。如今不論荷蘭、芬蘭與歐洲他國的公視,都已調查出傳統的收視調查只能顯現一半以下的真相,另一方面透過桌上電腦和手機的收視行為則不斷發展。基於公共電視存在的目的,荷蘭公視不斷思考傳統主頻新聞報導和網路為主的社會媒體究竟如何相互搭配。

  荷蘭公視其實有許多個大大小小電視台,分別以會員數爭取預算,製作老人節目、兒童節目、科技節目、教育節目與各種討論秀等。但新聞部的部分則只有一個,就是NOS新聞部。這回重返,辦公室已隨時代需要大幅修改,一眼望去的氣勢簡直就是國力象徵。特色是增進人的互動與激盪。

如同過去荷蘭公視發展新服務時,總會經過核心價值如何與時俱進實踐的省思對話,之後定調一個發展主軸,以晚近社會媒體創新服務而言,依據社會媒體特性設定的階段價值概念是「拉近人的距離」。具體作為是以社會媒體帶動進入公視網路,拓展服務觸達以保有媒體使用權。

目前荷蘭公視新聞部組織編有四百位記者,兩人專責社會媒體,重製新聞於社會媒體和第二數位頻道滾筒播出。兩位的座位就在大編輯台主編正後方距離最近的位置以便隨時交互出點子迅速執行。每天早中晚各一次在臉書放新聞一分鐘摘要,內有?則到四則新聞,定時提供以維持服務可預測性來建立使用習慣。每天晚間1000主要新聞播出後在社會媒體有兩分鐘片花。

在新聞部辦公室動線交叉點有個如歌劇院中場休息時供人站著喝飲料交談的立台,上面有架迷你攝影機。原來這是那兩位網路編輯搖身變網路主播的播報台,他可以視主導活動或者摘要說明而機動彈性迅速的隨時上網與大眾對話。而NOS常態整點新聞還是另有攝影棚用副控製播。

NOS調查顯示,觀眾在社會媒體的耐心不超過三分鐘。所以不是提供者覺得想怎樣就怎樣,那只會讓觀眾「用手指投票」,離你而去。同時,電視台知道許多人不在家裡坐著看電視,荷蘭每天都有許多人搭火車上班,定時傳送社會媒體,可以服務到這些用手機的人。電視台提供和觀眾隨意找一般網路有何不同呢?

這時電視台就要不斷根據每日新聞,而以在地新聞來進行創意編輯。例如有一次土地面積與台灣相當的荷蘭,南北天氣不一樣的很誇張。這時編輯同時將把北部晴天南部下雪組合,這正是媒體服務人員存在的價值。

除以上定期經營一般族群,新聞部另設專門針對社會媒體的青年族群組,有十位以上負責經營。運作原則是本於公共價值而畫面第一。除了新聞部自有素材也拓展外來素材來源,短片定期募集都要徵得原作者同意。守門人非常注意吸引觀眾與長度,一個片子十五秒左右為常態以吸引年輕人。這個媒體平台選播標準不是國家大事,而是任何能吸引年輕人的影片,因為能吸引人才有下一步發展的機會,能吸引人當然也有助大家感受到公視存在的價值。統計進入公視網站看新聞的年輕族群有七成從社會媒體轉過來。

上述年輕人是指十五歲以上,至於二十年前我去實習的那兒童新聞組,另有自己的社會媒體經營管道。此外,新聞部還有廣播節目中的對話節目也搭配社會媒體。

傳統頻道與新聞媒體的節目資源分配
關於NOS報導過的節目是否全上網,雖然公共電視希望大家看,但卻不是一直將所有節目都放到電視台不可控制的社會媒體。做法是在社會媒體放節錄短片,然後將長片放公視自有網路。接待我的主管說,不在youtube放完整節目,是因為依youtube機制,這樣做引來世界各種相關節目,無助公視經營服務主群體。此外,荷蘭公視早就可以做廣告,電視台自有網路當然也可以做廣告。若自有節目完整放於youtube,無助公視廣告收益。如同芬蘭公視,荷蘭公視也認為,發展社會媒體有個原則,就是勿將重要資原寄望臉書等不可控的社會媒體,而是將自有網路做為基地。社會媒體只是通往主網基地的工具,或許可說「婉君的家」。

藉由網路發動活動
新聞部社會媒體除報導新聞也開始視狀況發動活動。這當然不是製造新聞而是積極的服務。例如逢重大國內外災害,曾舉行街頭短歌募款活動。鼓勵小朋友為當次災難寫歌唱歌傳給NOS,NOS就是個社會各造交流的媒體平台。告知觀眾若喜歡哪位唱的歌就為喝采感動而捐款。當然,這些捐款NOS並不經手,不會有過去台灣電視台傳言為災難募款還拿去買攝影器材的疑慮。

由於網路使用越來越多,去年九月還有一天五個app聯合操作的活動。目前每天約7500年輕人上公視,這個數字不易衡量成敗,但NOS一直在做中學,這讓新的商業模式更有依據。

現在透過Media cloud以及Instgram還有Snap chat,NOS擴增更多聚何資料來源,平面與影音都有,這讓最早以廣播起家後來有電視的公共電視搖身一變成了不折不扣的大媒體平台。媒體整合在這裡可不是教科書上的名詞,而是本於公共價值的發展途徑而形塑的新一代服務。回歸檢視初衷-「拉近人的距離」,是不偏不倚的掌握本質與向前邁進。荷蘭是世界上最老發明光碟的國家之一,不只花錢擁有,如何創造與如何用也很值得觀察。

 

推薦訂閱
@【兩廳院電子報】
@【濟興長青樂活園】
轉寄『傳媒與教育電子報』這期電子報

寄信人暱稱  寄信人email
收信人暱稱  收信人email

  • 社群留言
  • 留言報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