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本報

「傳媒與教育」電子報
報主:傳媒與教育
創刊日期:2008-06-13
發報頻率:月刊
訂閱人數:363
官網:

近期電子報


訂閱便利貼


將貼紙語法置入您的網站或部落格當中, 訪客可以輸入mail取得認證信,並按下確認連結後, 快速訂閱您的報紙。
預覽圖
訂閱「傳媒與教育」電子報報
「傳媒與教育」電子報
-----------------------------------------------------------------------------------------------------
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傳媒與教育」電子報
2015-07-06 16:00:00/ 報主:傳媒與教育
[公益聯播]105-1休閒體適能班隊開始招生囉
本期目錄
男護士因向報紙賣消息判囚兩年/何鉅華
華盛頓郵報的調查新聞/那福忠
環境教育新哩程:Google看見科羅拉多河
男護士因向報紙賣消息判囚兩年/何鉅華

一名男護士收錢向報紙爆料,日前在倫敦刑事法庭被判入獄兩年。

  這名49歲精神科護士Kenneth Hall在2002年6月至2004年10月期間曾多次向現已停刊的《世界新聞週報》及《鏡報》爆料,內容涉及他任職的一間高度設防醫院內一些殺人狂病人的情況,有關消息當年在報上刊出時哄動一時。

  被告任職的醫院名為Broadmoor醫院,專門收容英國最危險患者,如殺人犯、強姦犯、孌童犯、精神錯亂患者等。他除供職精神科護士外也兼任醫院的保安工作。初期他將院內病人的消息賣給《世界新聞週報》記者,其後又接觸《鏡報》記者出賣消息,前後共獲報酬約2萬3千多英鎊。法庭上星期裁定他觸犯公職人員行為不當罪,另一偽造文書罪也成立,一共判處入獄兩年。

  他的太太Karen也在同一醫院供職護士,她在法庭上承認知道丈夫賣消息給報紙,而她因容許丈夫將所得款項存入她名下戶口而以協助及教唆定罪,被判入獄5個月,緩刑一年。

  Kenneth Hall當年所爆的勁料包括殺人犯Robert Ashman在院內的情況,此人於2000年用日本武士刀襲擊一名自民黨國會議員Nigel Jones,議員助理Andrew Pennington護主力抗,結果不幸身中六刀斃命。Kenneth Hall也曾訛稱院內有些殺人犯對醫院當局提出控訴,他甚至不惜偽造文書來佐證他對有關情節的說法。

  主控官指出,醫院員工行為守則明文規定不得向媒體披露病人資料,而被告利用他任職護士的特殊身份將機密資料外泄給報紙圖利,屬於明知故犯,事態嚴重。

  主控官並稱記者接受了表面上以為真實的消息,皆因它來自醫院內部人士而信以為真。主控官又稱,被告即使不再在該院供職之後仍有繼續向報紙提供虛假消息。

  被告曾辯稱爆料純粹出於利他性的揭發院內存在不公問題,法官對此拒不接納。

  法官在判決時指出,被告嚴重違反誠信,不但有違公眾信任,也違反患者信任。雖然有些患者曾犯極之嚴重罪行,在公眾心目中臭名昭著,但他們仍然有權得到專業護理,而他們的隱私也理應受到尊重。

  這是英國公職人員因賣消息給報紙而被判入獄的最新一宗判決。在此之前,已有幾宗同類案件。在6月初,一名獄吏Robert Norman因曾賣40條消息給《每日鏡報》換取一萬多鎊報酬而被判入獄20個月。在2013年2月,一名反恐女警官April Casburn因試圖賣消息給《世界新聞週報》而被判入獄15個月。另外,在2013年5月,一名警長James Bowes也因類似罪名而判獄10個月。各人的控罪主要均為干犯公職人員行為不當罪。


可參閱報導:
http://www.pressgazette.co.uk/broadmoor-nurse-jailed-two-years-after-selling-£24000-worth-stories-news-world-and-mirror?utm_medium=email&utm_campaign=2015-06-29&utm_source=Press+Gazette+-+Daily

本文作者曾在香港電視傳媒及英國媒體工作多年,現旅居倫敦。
本文作者聯繫郵址:edwardho40@hotmail.com

 

華盛頓郵報的調查新聞/那福忠

"我認為調查性報導對華盛頓郵報的地位非常重要,同時也對我們的職業非常重要,或許這就是我們最高的目標,讓有權勢的機構與個人,承擔應有的責任。如果我們因為太危險、太昂貴、或影響正常的工作而放棄,那就是對新聞事業的最大失責,如果我們不能讓有權勢的機構與個人承擔應有的責任,那誰會?" --- Marty Baron,華盛頓郵報執行編輯 ---

  Marty Baron(圖片取自世報協會)於 2001 年加入波斯頓環球報,轉移環球報的國際新聞路線為地方性的調查性報導,率領團隊報導一系列的天主教神職人員性侵未成年兒童,震撼全球天主教,2003 年獲普立茲獎。2012 年底加入華盛頓郵報任執行編輯,繼續致力調查性新聞報導,其團隊於 2014 年以史諾登 (Edward Snowden) 揭發美國國安局全球監聽的陸續報導,與英國衛報同獲普立茲獎。今年又以報導美國總統特勤安全人員失職,再獲普立茲獎,導致歐巴馬總統撤換部份特勤人員。

  當然,華盛頓郵報最令人難忘的是「水門事件」的追蹤報導,1972 年共和黨的美國總統尼克森尋求連任,有一天夜間位於水門大廈的民主黨總部遭人闖入被捉,原本看似一件普通的竊案,不料發現竊犯中與尼克森競選總部的人有關連,案情朝政治方向調查。尼克森被幕僚告知後一再謊稱不知情,經華盛頓郵報兩名記者 (Bob Woodward 與 Carl Bernstein) 不斷追蹤,最後無法隱瞞,被迫在 1974 年辭職換取免被彈劾,成為美國歷史唯一辭職的總統,而華盛頓郵報也在 1973 年獲普立茲獎。

  六月初世界報業協會 (Wan-Ifra) 在華盛頓舉行世界新聞媒體會議,Marty Baron 也在會議上演講,但基於華盛頓郵報多年調查新聞報導的地位,世報協資深媒體人 Julie Posetti 特別在會前,就調查新聞的議題專訪了 Marty Baron,訪談內容整理後在世報協網站發表。難得見到這類的議題,特摘要分享讀者:

  從水門到史諾登,調查新聞的報導一路走來愈為困難,調查的對象更能熟練的應對,同時有公關、律師、與專職人員來阻礙記者的採訪。近年來有關國安議題的報導,讓我們不得不留意我們自身的通訊安全,這是以前不必考慮的。許多國家無論是否集權,都有先進的監聽技術,監聽的對象又以新聞媒體首當其衝,如果我們在海外做調查報導,有理由懷疑有人攔截我們的通訊,所以會格外小心。

  製作史諾登報導,我們感受到兩大阻力增加報導的困難,一是政府以國安與反恐為名的設限,一是越來越普遍的大眾化監聽。雖然報社的內部通訊不必全部加密,但在很多情況下還是加密傳送,也在很多會議上大家必須關掉手機,免得各種型態的監聽。即使在史諾登報導之後,記者自認為必要的時候仍加密通訊,而且越來越頻繁,我們也在這方面加強訓練。我們設立一個安全郵筒,來收集外界投遞的資訊,安全郵筒不能追蹤投遞來源。

  在國家安全議題的報導上,我們的記者每採訪政府官員,都遇到冷淡回應,甚至完全不回應,或者是提供一些陳舊的資訊,唯恐沾到洩密嫌疑,因為即使與記者說一句話,或是接一通電話,都會有紀錄,都會成為政府日後調查洩密的對象。政府人員的不合作,自然讓採訪的障礙更加深一層。

  報導政府,需要有人願意提供資訊,可是政府卻把大量的資料列為機密,其中包括原本不需要管制的資料,要求解密則曠日廢時。所以要取得即時、或接近即時的資訊,需要人的資源、與文件的資源,這一障礙,讓我們記者發揮能力大打折扣。調查新聞並非不能做,全球各地都有很好的調查性報導,只是愈為困難,我們只能盡力而為。

  Marty Baron 最後說要告訴美國大眾這是重要的工作,一般大眾也支持調查性的報導,也鼓勵我們多做、而不是少做這類的報導。大家也許不同意所有的報導內容,但卻相信能監督政府盡責的唯一機構,就是新聞媒體。

  十年以前,新聞媒體開始衰退,觀察家 Steve Outing 就提出來調查新聞是最後一道防線,因為其重要性無以替代。新聞媒體持續衰退後的十年,調查新聞越來越少,他又重提他的理念,並期望五年後調查新聞再度蓬勃,揭發社會的欺騙與貪腐,新聞媒體因而再站起來。

  怎麼能做到呢?他提出「倒退估算」(Backcasting),就是先確定目標,然後倒回來估算每一步驟要怎麼完成,一直倒退到現在,這個方式比沒有確定目標的「預估」(Forcasting) 更為具體。有興趣的讀者,可以瀏覽他繪製的聞調查新聞倒退發展流程圖,不論是否實用,仍頗有創意。


--------------------------------------------------------
請 eMail: frank.na@gmail.com 給我您對本文的看法。
本文首刊於ePublishing

環境教育新哩程:Google看見科羅拉多河

廖凱弘 | 明志科技大學英語兼任講師
張春炎 | 卓越新聞獎基金會
楊 樺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所

 

新聞報導
  谷歌(Google) 完成最新的街景服務,它與環保組織「美國河流 (American Rivers)」合作,以360度環景攝影鏡頭帶大家到流經大峽谷的科羅拉多河探訪。長達55.56公里的湍急河道,飽覽河川奔流、陡峻峭壁等地景,並一窺大峽谷多面相的地質結構。

  去年8月,谷歌出動兩部先進環景攝影機,組成一支包括導遊的近20人拍攝團隊,花了在科羅拉多河晴日8個工作天、2個雨天,順利完成美國史上第一條的大河紀錄。2012年,谷歌地圖也曾取景同負盛名的大峽谷健行步道,於2013年初將大峽谷的全景影像公布於世。

  聯邦官員與環保人士提出警告,河域流經的七個州,近4千萬人已面臨水資源不足的危機。美國河流研究者艾米˙克博(Amy Kober)也說,「這個河流全景服務很珍貴,能及時讓大家知道該河川的現況。」

  計畫領導人卡倫˙圖森-貝特曼(Karin Tuxen-Bettman)說,「我們希望激發觀賞者的動機,積極參與河流保育行動。」谷歌希望這些影像能夠讓大眾認識美國科羅拉多河。警訊是:2013年這條河已因乾旱與過度使用而瀕臨浩劫。

  在科羅拉多河泛舟,一趟旅程一個人要花700到3000元美金不等的旅費,視旅程的長度以及是否為個人或企業客製化旅遊而定。曾經去過大峽谷泛舟六次並留下豐富紀錄的瑞奇˙哈特(Rich Harter)說,「谷歌這次河景服務規模相當驚人,因為科羅拉多河谷的地質面貌本就變化多端,而且大峽谷所形成的時間源遠流長,憑個人一己,無法去記錄這些自然景觀,讓世界上沒去過的人認識她。」

  網友透過影像可看到大峽谷的壯麗遠景,以往泛舟者會花上幾天甚至近一個月時間,才能欣賞到湍急奔流,及沿岸陡峭峽谷步道;現在只要上網,就可隨著鏡頭看見壯觀的瀑布與瀕臨絕種的生物,一覽大河荒谷的百變面貌。

新聞中的環境科學知識
  科羅拉多河是美國西南部的大動脈,上游的猶他、新墨西哥、科羅拉多和懷俄明等4州,下游的亞利桑那、內華達及加利福尼亞3州,農業、工業和民生用水都高度仰賴科羅拉多河。1922年這7個州訂定「科羅拉多河協定」,共同開發、管理和分配科羅拉多河的水資源。然而,隨著人口成長,飲用水和工、農業用水量大增,以及科羅拉多河集水區頻遭乾旱等因素,2013年環保團體《美國河川》就曾警告,科羅拉多河將成為消失的河流。

  科學家研究統計,1960年代以來人類為了農業灌溉、工業和家庭用水,以築壩、引流、抽取地下水的方式使用河水,導致水源耗竭。美國大氣研究中心科學家,研究1948到2004年間全球925條大河,發現3分之1的大河流量大幅減少,原因是過度使用水資源和氣候變遷,已嚴重威脅人口稠密地區的的淡水資源。(本文由科技部補助?新媒體科普傳播實作計畫─環境科學傳播與新聞產製?執行團隊編譯)

 

責任編輯:張春炎 | 卓越新聞獎基金會
校編:卓亞雄 | 聯合報
審校:胡元輝 | 國立中正大學傳播學系暨電訊傳播研究所
美聯社2014/03/13 亞利桑那州訊/記者FELICIA FONSECA

來源:《Crude oil price sinks as Ukraine tensions wane》美聯社2014/03/05 華盛頓訊/記者The Associated Press

延伸學習:
闕雅文(民95),科羅拉多河水資源配置及南內華達州水資源調配利用方案,行政院農委會研究報告。
Google科羅拉多河街景服務
https://www.google.com/maps/views/view/streetview/grand-canyon/colorado-river-arizona-trail-view/HX6jvVUCA2-09O3ndzgDHg?gl=tw&hl=zh-tw&heading=269&pitch=99&fovy=75
枯竭的科羅拉多河
http://money.chinatimes.com/news/news-content.aspx?id=20140203000242&cid=1207
美國研究:氣候變遷導致全球大河水量減少http://city.udn.com/52471/3404488


本文首刊於科技部科技大觀園

推薦訂閱
@【扶緣服務協會電子報】
@【素食聰明吃】
轉寄『傳媒與教育電子報』這期電子報

寄信人暱稱  寄信人email
收信人暱稱  收信人email

  • 社群留言
  • 留言報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