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本報

「傳媒與教育」電子報
報主:傳媒與教育
創刊日期:2008-06-13
發報頻率:月刊
訂閱人數:363
官網:

近期電子報


訂閱便利貼


將貼紙語法置入您的網站或部落格當中, 訪客可以輸入mail取得認證信,並按下確認連結後, 快速訂閱您的報紙。
預覽圖
訂閱「傳媒與教育」電子報報
「傳媒與教育」電子報
-----------------------------------------------------------------------------------------------------
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傳媒與教育」電子報
2015-08-24 05:00:00/ 報主:傳媒與教育
[公益聯播]支持目睹家庭暴力兒童的心靈重建工作
本期目錄
全球電視收視行將見頂回落/何鉅華
氣候變遷加劇水、氣媒介傳染疾病
天津大爆炸案與新聞自由的啟思/呂一銘
全球電視收視行將見頂回落/何鉅華

據國際廣告界一項研究預測,全球各地的電視收視在今年內將達頂峰,隨後便將首次開始回落,同時,線上錄像將繼續崛起,在明年年底前,全球網民將會平均每天花上一小時收看線上錄像,而半數以上都會使用行動裝置進行收看。

此一大膽預測來自國際著名廣告代理公司陽獅集團(Publicis Groupe)旗下的實力傳播(ZenithOptimedia)。

實力傳播的研究報告分析線上錄像日趨盛行的原因指出,智慧手機廣泛普及,資訊連接快捷方便,都對這場演變起了重大作用。另一關鍵在於片源供應源源不絕,現在很多廣播機構都已體察到若要追求增長,非靠線上不可。而且,既然目前年青人都花很多時間在行動裝置之上,廣告客戶方面自然也趨之若鶩的了。

不過,單在英國而言,雖然相當大比例的民眾都收看線上錄像,但在英國的線上廣告消費方面則未能反映出來,原因是BBC的線上錄像播送iPlayer儘管大受歡迎,在收看方面佔重比例,但因其屬於公營而並不接受刊登廣告。

該項研究報告的取樣遍及40個國家地區。報告估計,人們平均每天收看線上錄像的時間,在2015年將增加23.3%,在2016年會再增加19.8%。其中,行動裝置的錄像收看,在2014年為每天39分鐘,報告預測,在2015年將增多43.9%,在2016年會再增多34.8%。同時,桌上型裝置的錄像收看也會繼續增多,但增幅則會少一些。

 

此外,廣告組織「互動廣告局」(Interactive Advertising Bureau,IAB)最近也發表報告指出,英國觀眾目前每星期一共花上5小時收看電視及上網收看片段及電影。其中,在線上視訊內容中,最多人看的還是各類電視節目,一般網民每星期都會收看2小時35分鐘。

IAB報告稱,全球傳統電視的觀眾人數在2015年內將上升3.1%,但在明年將開始收縮1.9%,後年再收縮0.9%。報告稱,線上錄像的最大廣告市場,將為美國,在2015年將高達85億美元(54.5億英鎊),佔全球總額的52.9%。不過,預期在2017年之前美國的份額將下降至49.9%。

媒體廣告分析員Joseph Evans稱,在英國人全部上網時間中,一半以上都用行動裝置,而這類口袋型電視機自然更多被用來收看娛樂節目。另據谷歌統計,YouTube所有錄像點看,有一半是來自行動裝置。而臉書也正傾力發展錄像,當臉書用戶用行動裝置收看時,對相關數據便見影嚮重大。

他指出,儘管傳統電視收視將會見頂回落,電視機仍將繼續是最主要的收看工具,同時電視機的很多優勢,小螢幕對手目前仍然是無法匹敵的。很多觀眾,尤其是老人家,會繼續鍾情於用電視機觀賞節目,但一般而言,大家會愈來愈花更多時間收看線上錄像,而行動裝置也將愈來愈見派上用場。

可參閱報導:
http://www.theguardian.com/media/2015/jul/31/watching-videos-online-will-soon-take-up-an-hour-a-day-according-to-report?CMP=ema_546
本文作者曾在香港電視傳媒及英國媒體工作多年,現旅居倫敦。
本文作者聯繫郵址:edwardho40@hotmail.com

 

氣候變遷加劇水、氣媒介傳染疾病

氣候變遷加劇水、氣媒介傳染疾病


譚偉恩 | 中興大學國際政治研究所
張春炎 | 卓越新聞獎基金會

 

 


新聞報導

IPCC於2014年第一季發表最新報告,以嚴峻的語氣警告,若全球溫度持續上升可能帶來的全面性的問題。這則消息受到各方媒體報導,知名的華盛頓郵報更以頭條報導此則新聞。根據科學家預估,氣候變遷將衝擊空氣的品質、飲用水的安全、糧食供應的穩定,以及某些地理區域的生存條件。其中以疾病而言,以水和空氣為媒介的傳染病,預料將因為氣候變遷而變得更嚴重。

一、以水為媒介傳染的疾病

當病原體進入自然界,一但在整個水的供應循環中,沒有被人們即時查覺、被直接飲用或間接使用時,水媒疾病(waterborne illness)便可能發生。此種疾病主要係由飲用水中的微生物(microorganisms)、生物毒素(biotoxins)、或有毒污染物質所致,常見的具體類型例如:霍亂、血吸蟲病(schistosomiasis)、以及其它引起腸胃管道不適的病狀。

一般而言,豪雨發生後會提高水媒疾病發生的機率。由於氣候變遷導致極端氣候,使得不少地區的降雨強度和頻率增加,因此也升高了人類罹患水媒疾病的威脅。此外,由於地球均溫升高,有利於某些病菌的成長或散佈,使得弧菌(vibrio bacteria)或造成腹瀉的其它腸道性病毒越來越難以防範。
氣候變遷還有可能延長季節性病媒傳染疾病(vector-borne diseases)的高峰期與地理範圍。舉例來說,氣候變遷正顯著地加大血吸蟲病在中國的傳染面積。專家估計,此種與水生寄生蟲有關的水媒疾病,現在至少造成2,100萬中國百姓的健康危害與威脅。

二、以空氣為媒介傳染的病疾

氣媒疾病(airborne disease)則是肇因於空氣中那些帶有病原或易引起人類或動物過敏的微粒。

這些導致疾病發生的媒介主要來自於咳嗽、打噴嚏、大笑或較近距離的個人間接觸。空氣中夾帶灰塵粒子或細小的呼吸飛沫(respiratory droplets)隨著氣流飄散各處,成為一種傳染疾病的途徑。

現有估算,人類疾病中近一半的病毒與呼吸系統受到感染有關,而即便在發展水準較高的國家,飛沫傳染仍然是最普遍與常見的氣媒疾病主因。

氣候變遷可能透過流動的空氣以幾種不同的形式影響人類的健康,例如:傳遞誘發過敏的過敏源(allergenicity of allergens)、增加特定區域空氣中病菌的數量等。這些致病因子某些可以直接使人類或動物發病,有些則以潛伏累積的方式在人體留存,構成健康風險。

新聞中的環境科學知識

氣候變遷下受到水媒或氣媒疾病威脅最主要的風險群體,主要以居住在小島型的發展中國家或百萬人口以上的大城市、海拔較高的山區和寒冷的極區之孩童與年長人口。

發展中國家因為欠缺良好公共衛生基礎設施,故而當地的人民對於防範與回應類此疾病的能力特別微弱,如果沒有任何外部援助的話,發展中國家的孩童與年長者就是最脆弱的氣候變遷受害者。

今年3月IPCC的第二工作小組(Working Group 2)公佈了第五版《評估報告》的第二份內容,重點聚焦在氣候變遷的衝擊、脆弱性與調適(adaptation)。

其中有專章在討論氣候變遷對於人類健康的影響,內容與先前第四版《評估報告》的相關章節呼應,指出糧食欠缺導致的營養不良、熱浪與高溫引發的傷害或疾病,以及傳染性疾病隨著氣候轉變而在時間或空間尺度上出現的變化,均是危害人類健康的關鍵變數。

此外,報告強調除了二氧化碳外,所有會改變氣候的污染物質(Climate Altering Pollutants, CAPs),例如二氧化碳、臭氧、氮氧化物等,都會對人體健康構成一定程度的傷害。資料顯示,單單2010年,全球疾病總數中有7%就是因為吸入這些CAPs物質而罹患的。

要抑制上述的水媒或氣媒疾病,以及減少個人在氣候變遷中的健康脆弱性,除了改善現有公衛醫療品質和飲水系統外,對於空氣污染的監控和早期預警措施也不可輕忽。第二工作小組在報告中提醒各國政府著手改善能源的使用效率,採用潔淨能源,並減少CAPs物質的排放。值得一提地是,這份報告也從飲食消費層面建議人類需要減少對動物產品的消費,因為大量消費肉品的社會會鼓勵工業化的肉品飼養模式,導致CAPs物質難以有效減量。(本文由科技部補助?新媒體科普傳播實作計畫─環境科學傳播與新聞產製?執行團隊編譯)

責任編輯:張春炎|卓越新聞獎基金會
校編:王俊豪|國立臺灣大學生物產業傳播暨發展學系
審校:葉欣誠|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所


延伸學習:
J. Patz, D. Campbell-Lendrum, T. Holloway, J. Foley, (2005) “Impact of Regional Climate Change on Human Health,” Nature, 438: 310-317.
解讀聯合國第五份氣候變遷報告系列
Links Between Climate, Water and Waterborne Illness, and Projected Impacts of Climate Change
Potential Impact of Climate Change on Schistosomiasis Transmission in
Ashrae Position Document on Airborne Infectious Diseases
Human Health: Impacts, Adaptation, and Co-Benefits


本文首刊於科技部科技大觀園 原文網址https://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feature/c/0/13/10/3/1842.htm

天津大爆炸案與新聞自由的啟思/呂一銘

拜資訊科技發達之賜,使網路具「無孔不入、無遠弗屆」的無比功能,成為今天維護新聞自由的最佳利器之一。像8月12日中國天津的驚天爆炸案,讓北京當局封鎖和管制新聞破功,就是明證。同時,更炸出了一大堆的問題,嚴峻考驗北京當局的智慧和危機處理的能力。姑不論是新聞自由(管制破功)、政經(權力鬥爭、經濟不穩)、環保(霾害影響全球)、乃至台灣兩岸新聞報導等面向,可資討論的話題和議題實在太多了,值得吾人省思和持續深入探討的。

當全球第四大貨運集散港、排行世界第十大商港的中國天津市(人口逾一千四百萬),於8月12日深夜,發生空前的嚴重化學品爆炸事故,震驚全球。而兩次爆炸威力又相當於五十三枚「戰斧」巡弋飛彈,嚴重摧毀附近五、六家物流公司,附近停車場數千輛新車付之一炬,劇毒物質彌漫天空。據目擊者與倖存者描述,大爆炸瞬間,一聲巨響後地動山搖,鐵片有如雨點般落下,宛如世界末日。

中國封鎖和管制新聞破功 損傷大國形象和聲譽
但天津官方似乎刻意延遲消息傳布(事後經媒體查訪,才知禍首的「瑞海國際」大有來頭,大股東的伯父為曾主政天津多年的中共前政治局常委李瑞環,倉庫能避開存放危險品條例規定,在跟附近住宅區只有600米的位置儲存易燃危險品,成了不定時炸彈!),直至事故發生後約五小時,才發布首條「短訊」,猶一貫蠻橫阻撓來自各方的傳統媒體採訪,像美國CNN記者瑞柏利(Will Ripley)前往當地醫院直播採訪,突然被人出手阻撓,令報導被逼中斷;台灣媒體也一樣遭到粗魯對待,搶去相機記憶卡,並被要求下跪方才能取回(事後國台辦說是「壓力太大」)。連央視、天津電視台先後還發生掐斷現場直播等情形,甚至封鎖消息,造成謠言滿天飛,傳聞不斷,連傷亡數字都遭世人質疑,嚴重損傷「強國」形象。


有網友歸納僅天津衛視13日早間新聞內容,像「天津早上新聞」播報大爆炸事故僅一分鐘,其中官員的畫面卻佔了40秒,另外天津二套播出「每日笑吧」、三套播電視劇「狄仁傑」、四套播烹飪節目、五套是國外搞笑影片,天津衛視本身則連播四集韓劇「糟糠之妻俱樂部」。英國廣播公司(BBC)中文網報導,天津衛視直至下午2時一度出現15分鐘的相關報導,但隨即突然變成廣告,又播出演唱會和電視劇,皆成為騰笑中外的大笑話!。

如此嚴重的重大化學品爆炸事故,並不亞於美國的「911」,但北京當局始終不公佈爆炸物和爆炸原因,竟封鎖和管制新聞,意圖「粉飾太平」,結果卻因網路新聞傳播快速效應,造成各種真假難辨的消息流竄,引發各方更大的猜疑與不安,重重打擊了公信力。若與四年前日本處理「311」核災危機新聞相比,不論官方、民間與媒體所展現的自律與沉著應變的態度相比,簡直有如天壤之別!

如果不是網路新媒體的冒險危難,透過各種傳播管道報導,迫使官方箝制新聞破功,恐怕到今天世人都無法知道逐漸披露的「事實和真相」;像此次社群媒體的傳播力道,就比官方的動作還快,智慧型手機短影片,和App如秒拍,再加上無人機、行車記錄器的影片,大爆炸的畫面,迅速透過社群媒體擴散,並傳到各大傳統媒體,讓事實很難被掩蓋。

儘管中共在習近平主政後,對網路的監控變本加厲,推出「微信十條」、「帳號十條」,也擬定App的管理辦法。中國國家網信辦公室更在今年6月起實行「約談十條」等等,規定網路業者若未落實網路監管措施,嚴重者會吊銷營業許可證。然而,從柴靜《穹頂之下》揭發霧霾真相的環境議題,直到若干重大災難事件發生時,人民對政府處理不當、反應太慢的質疑,事涉人民最基本的生存及生命安全議題,類此欲緊縮新聞和言論勢難能持久。

像這次大爆炸之初,最受人質疑的是,什麼物質使爆炸強度、破壞為何如此大?爆炸後空氣有無問題?消防人員傷亡為何如此慘重?…等,但鄉民迅即找到了答案,就是現場發現有七百噸氰化鈉(俗稱山埃),且氰化鈉是劇毒物質,易溶於水,易產生強烈水解反應、生成另一種劇毒物質氰化氫,曾是二戰時納粹的屠殺工具。然官方卻到15日才首次證實爆炸現場東側存有高毒性氰化物在內的多種危險化學物品,兩個監測站下午也一度測到空氣中氰化氫濃度超過標準。而美國?星terra和aqua,以及日本?星Himawari-8,連日對天津一帶上空拍攝彩色圖像,顯示爆炸後產生的黑煙團吹向渤海,正向山東半島方向擴散。有澳洲專家指因這次爆炸力量巨大,污染顆粒從風向相反方向推送。

換言之,中國近年來在軍事與經濟實力雖有大幅提升,在網路虛擬世界也力爭上游,多倫多大學「公民實驗室」(Citizen Lab)在今年4月間的報告就指出,中國在網路防火牆(Great Firewall,或稱網路長城)之外,另發展了名為「網路大砲」(Great Cannon)的網路審查武器,讓網路長城的威力擴大到能夠把中國境外使用者轉變為網路攻擊武器。但經此次天津的驚天爆炸,再一次讓世人看穿了中國的脆弱另一面。而此次空中四溢的液鹼、碘化氫、硫氰化鈉以、硫化鈉、硝酸鉀、硝酸鈉、硝酸銨、氰化鈉、甲苯等化學物質,無異對中國近年的「霾害」,更是雪上加霜,不論對環境生態或經濟發展的打擊與傷害,將是久遠難以估量的。縱使封鎖網路,但從天津大爆炸事件的新聞看來,恐仍是無濟於事的。

消息混沌不明 反突出中共內鬥的政治傳聞
中共黨史學者高文謙,14日在美國之音《焦點對話》節目中評論說,目前中共高層內鬥白熱化的時候,天津大爆炸,把「盛世中國」捅了一個大窟窿,是中國社會整體潰爛的一個縮影。

再者,禍首的「瑞海國際物流公司」被網友挖出背景雄厚,資料顯示該公司法定代表人兼總經理名叫只峰,董事長李亮,李也是兩大股東之一。只峰被指疑似是2012年甫卸任天津市副市長只升華的兒子,而只峰本人也在這場爆炸事故中受傷。至於李亮來頭更大,有網友透露,他的父親李瑞海(曾任中共政治局常委),是被稱為「天津一哥」李瑞環的胞弟。根據天津市濱海新區去年一份環保報告顯示,瑞海公司把該處原屬於天津愛蘭德物流公司的堆放場,改造成一個存放危險化學品的倉庫,佔地達4.6公頃,而瑞海國際也順利通過環評,顯見頗有實力。
此次出事的天津化工品倉庫,能繞過環保評測在住宅區設立,又有傳聞是因其背後為中共政治局常委張高麗的親家所控制。而中紀委14日卻表示,已對江蘇省委原常委兼秘書長趙少麟立案審查(據傳趙少麟父子幾乎全盤招供,提供大量幕後金主張高麗的直接罪證)。張高麗因2006年任山東省委書記時,追隨江澤民,現已進入中紀委圍獵的範圍,或將成為下一個大老虎。

大爆炸新聞處理不當作為 引發「一帶一路」的負面經濟影響
習近平上任以來,低迷的經濟一直被認為是嚴峻的挑戰。為提振經濟發展,習近平、李克強領導班子在過去2年中提出3條國家級戰略規劃:京津冀一體化,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特別是突出「亞洲基礎建設投資銀行」,即亞投行(AIIB)的創舉,這是中國為了支撐其「一帶(陸上絲路)、一路(印度洋)」聯結中國與中亞、西亞、南亞、東歐聯結的戰略,而提出的金融支撐工具之一。在去年十月二十四日提出,就獲得21個國家表態加入。到今年三月底前,已有46個國家申請,表示有意加入成為創始成員國。

換言之,天津濱海新區是「中國北方國際航運中心和國際物流中心」,天津港更是北方最大的港口。作為天津自貿區的重要組成,天津港區位與物流優勢的暫時性喪失,將對天津自貿區打造外向型經濟的戰略產生不小的影響。

北京當局的危機處理,泰半為「亡羊補牢」之舉措,問題仍在大爆炸事故真相未明,且因不時箝制新聞自由,自使報導與傳聞混雜不清,徒然助長不實與混淆視聽,自易抵消中國政經的正向發展。

 

推薦訂閱
@【師大社區生活報】
@【梅門平甩電子報】
轉寄『傳媒與教育電子報』這期電子報

寄信人暱稱  寄信人email
收信人暱稱  收信人email

  • 社群留言
  • 留言報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