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媒與教育電子報─「傳媒與教育」電子報─智邦公益電子報
enews.url.com.tw · March 13,2018十年如一日?原視的主體性概念轉變/Marang Saway(政治大學新聞學博士候選人)
2005年7月1日,原住民電視台(後正名為原住民族電視台,先簡稱為原視,現多簡稱為原視)開播,一項政府標案、由台視文化事業基金會承攬,由此成為台灣原住民族傳播事務的重要象徵與論爭對象。迄今,原視度過十個年頭,是否有成取決於看官從哪方面來打量。在此,我想從這十年來幾項事件或是爭議中,來聊聊原視論述中經常被提及的「主體性」一詞。
原視開播始末
在2004年年底開始,原民會其實已經委託台視基金會承辦、試轉播原視節目,2015年7月1日在時任總統陳水扁、行政院院長謝長廷、原民會主委瓦歷斯‧貝林及當時原視台長勒格艾(排灣族)等人,原視開播。然而一個月多過去,標案易主,原視轉由東森代為經營,台長改由希瑪拉歐斯(達悟/雅美族)擔任。
2006年四月,當時原視舉辦歌唱比賽,選擇的參賽指定曲被原住民族社會認為刻板化、尤其不重視原住民。原住民族團體因此開記者會抨擊原視、東森電視以至於原民會處理不當,並要求改進。當時的輿論中,一方面主要批評東森電視只顧商業利益,並未體認到原視本身具有的族群文化意涵與使命,呼籲東森及原視應立即停止該節目製播。另一方面,若干輿論亦要求原民會必須對此負責,理由在於原視業務為原民會標案,原民會應負起責任。換言之,當時歌唱比賽所引發的輿論,表達出原住民族社會並未懷疑原民會做為原視之主管機關之「矛盾」處,甚至要求原民會負起「審查」監督之責。
同年,因《無線電視事業公股處理條例》(1月公告施行)第14條要求,原視隔年必須由公視基金會辦理。對此,公視基金會舉辦原視台長遴選機制,其後,遴選委員會在三名最終候選人中,決定由虞戡平出線擔任原視台長,而這引起了原住民族社會對於「漢人台長」是否適當的爭論(另兩位人選,分別為阿美族之馬躍‧比吼及排灣族之高正尚)。
對於原視台長非原住民族,原住民族社會透過舉辦記者會、投報或者運動的方式,要求公視基金會對此說明並撤換台長。公視先是在8、9月澄清說明、力挺虞戡平,後至10月虞戡平請辭,11月重新遴選台長,12月選出馬紹‧阿紀(泰雅族)出任台長一職,風波始告一段落。
傳播主體性的爭議
觀察這半年的爭議,可以發現出現兩種論點彼此拉鋸,也就是原住民身份與專業能力如何取捨平衡的問題。對於原住民族團體來說,原視作為族群文化與形象之象徵與推展利器,其主事者非原住民顯得「有失尊嚴」。甚至,若干原住民族輿論強調,「原住民要成為自己的主人,必須要強調主體的位置究竟是誰?原住民的主人一定是我們,因為只有我們才能代表自己。」
甚至有族人舉例,原視由漢人擔任台長如同「台灣的總統是美國人」一般令人無法接受。大體來看,關於原視主體性的說法事從此時開始浮現。此時的主體性說法,是從身分認定所帶出來的「當家」問題;對於原住民族社會來說,所謂的專業能力或是公共性說法,不應取代甚至凌駕於原住民族自我決定權利之上。
雖然馬紹‧阿紀擔任台長後暫時解決了原視當家的血統之爭。然而,即使是親兄弟也會明算帳,茶壺內不總是平靜。先前,承攬方的東森在歌唱事件中因其商業電台性質遭到質疑,輿論要求原民會負起監督之責。原視委由公視基金會後,原民會開始成為原視營運的最大阻擾之一;另一,則是原住民族立法委員。2008年政黨輪替後,原民會亦改朝換代,甫上任的原民會主委從未應允公視總經理與原視台長求見,甚至不曾接受原視新聞採訪。學者更是投書直指原民會假藉原視新聞或節目未秉持公正中立之標準,干涉節目製作。
從原民會到原文會
除原民會外,原住民族立委亦與原民會沆瀸一氣,指原視帶有政黨傾向,以凍結預算為名要求原視改進,或是要求原視節目必須有事前審核機制。此種藉政治力量干涉原視營運,要求原視節目滿足特定政黨之利,讓學者憤指此舉是「有黨沒靈魂」。
先前東森時期的爭議中,原民會被指為監督不力,公視基金會下的原視營運遭到原民會與原住民籍立委的「強力監督」,則被正確的理解為政治干涉。面對政治介入情況下,輿論期待第三方能肩負遏阻之力,此即我們對於財團法人原住民族文化事業基金會之期待。
你知道成立十年的原住民族電視台嗎?(轉載)/ 陳淑敏
說到原住民,你會聯想到什麼?狩獵、豐年祭、部落、舞蹈……原住民族擁有多元族群流傳下來的古老部落文化,但早年時期原住民族在主流電視媒體所呈現的形象多是被污名化的弱勢族群,原住民許多傳統祭典、狩獵活動也長期受到漢人文化的打壓扭曲。
經過原住民族多年的正名與原民運動努力下,台灣多元社會也開始邁向包容尊重不同族群間的文化差異,原住民族電視台正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產生,一個專屬於原住民族的電視台,以原住民為主體,說出他們的聲音與想法,面對同一個新聞事件,用原住民族的視角說出我們未曾思索過的道理與文化價值。
或許你從來沒看過原住民族電視台,但你可知道,原住民族電視台(以下簡稱原視)於今年已堂堂邁入第十年!日前世新大學公布「2015年原鄉族人媒體使用行為大調查」,原視早已是原住民最常收看的前十大電視頻道。原視除了持續傳播原住民文化,製作多元傳統族語的新聞節目外,一般人也可以透過華語字幕或華語發音的原民節目,深入探索部落文化,或聆聽原民歌手宛若天籟的音樂歌唱。
原視十年,自2005年到2015年,曾歷經台視、東森商業電視台與公共電視台的代管經營,到脫離公共電視改為「原住民族文化事業基金會」(以下簡稱原文會)下獨立運作。身為族群電視台的原視,十年風雨的獨立之路,走來特別艱辛,歷經台長馬躍.比吼台長辭職風波、淪為政治干預的公關工具以及原運紀錄片刪預算事件。日前(7/5)多個原民團連署召開原視十年記者會,更質疑就算獨立到原文會下的原視仍看不見原民主體性。
要真正發揚原住民族的自主性與文化傳播權,又要落實媒體的公共監督權,能否做到多方兼顧又不受政治角力干預,實為台灣族群媒體一再被爭論探討的議題。PNN 與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料庫合作的燦爛時光會客室,主持人管中祥專訪小米穗基金會董事長蔡志偉,一同探討原民台十年的困境與出路。
凝聚與溝通~原民台達成初衷了嗎?
「任何一個在強勢文化生活下的弱勢族群,透過有效的傳播工具讓自己的聲音散播出去,讓原住民的聲音被聽見,行動被肯定。」蔡志偉認為這就是原住民電視台的初衷。但回顧這十年的發展,蔡志偉認為原民台猶如一台裝備不夠齊全的車子,倉促上路的結果,導致電視台的人事、財政甚至是整體傳播專業的培訓都不夠充備,才使得原視十年風波不斷。
管中祥認為「族群電視台」最主要的功能應該是「對內凝聚與對外溝通」,而原視十年是否有做到這樣的指標呢?
蔡志偉表示,原住民的多元語言元素,同時也是原視節目呈現最缺乏的。語言是文化的根源,對於原住民來說更有迫切的需求,語言元素的區辨性,更要從不同族群的語言差異做呈現。尤其在台灣更是多元文化族群組成的國家,以原視來看,更期待它能邁向多元語言的呈現。管中祥補充道,在澳洲的SBS電視台以主聲道、副聲道同時播送,主聲道為一般普通話,副聲道為少數族群語言,兼顧媒體與族群間的多元傳播需求。
本文最後將介紹更多其他國家的族群電視台,借鏡各國群媒體在節目製播上如何呈現少數族群的語言文化。
原住民族電視台大事紀 (Taiwan Indigenous Television,TITV)
2004年12月台視製播:原民會委託台視籌設原民台。
2005年7月原民台開播成立
2005年8月~2006年12月:東森電視台代經營
2007年1月原民臺改名為「原住民族電視臺」加入公廣集團
2014年1月 原視24小時播出
2014年1月1日 原視脫離公廣集團,由原住民族文化事業基金會獨立營運
原視十年風波爭議
2005~2006媒改學界批評:拒絕染色,讓原住民發聲
2007~2013入主公廣集團爭議
2011.10《原運》紀錄片 原視預算遭凍結
2014.9 首任台長馬躍.比吼請辭
2014.10 媒改社:原視定位危機座談會
2015.7原視獨立十週年 民團盼獨立自主
原文網址http://pnn.pts.org.tw/main/2015/07/11/【燦爛時光會客室】你知道成立十年的原住民族電/
蘇格蘭人讀報/上網看新聞的調查/何鉅華
據統計顯示,有三份之一的蘇格蘭人自千禧年以來不再經常看報紙了。
根據「蘇格蘭社會態度」(The Scottish Social Attitudes)的調查,調查結果指出,經常閱讀一份或以上日報的蘇格蘭人所佔比例,去年為41%,而在1999年時則佔76%。
這份調查是由社會調查研究機構NatCen以隨機抽樣方法自1999年起每年進行,受訪對象有1501人。2014年的結果顯示,33%蘇格蘭人每天至少一次上網看新聞或有登入報紙網站,另外,約38%表示從來沒有上網看新聞。
在受訪者中有250人被評定為來自最偏遠/剝奪地區,他們百分之46從來沒有上網看新聞。
該調查著眼於看新聞的詳情。在去年,12%受訪者表示,他們每天總有幾次上網看新聞,21%表示每天都有上網看看。此外,11%每星期會有幾次,11%每星期起碼一次或是一個月內會有兩三次,7%表示每月一次或少於一次,38%則表示從不上網看新聞。
調查並以年齡、性別、剝奪及教育各個分類詳列結果。
46%最受剝奪地區的受訪者從不上網看新聞-相對於最不受剝奪地區的30%。
42%最不受剝奪地區的受訪者每天都有起碼一次上網看新聞-相對於最受剝奪地區的23%。
71%無甚學歷背景的受訪者從不上網看新聞-相對於有大專學歷者的18%。
18至44歲的受訪者中,近一半每天都有上網看新聞。
65至74歲的受訪者中,59%從不上網看新聞;在75歲以上的受訪者中,87%從不上網看新聞。
可參閱報導:
http://www.pressgazette.co.uk/survey-finds-one-third-scots-have-given-regular-newspaper-reading-millenium?utm_medium=email&utm_campaign=2015-08-04&utm_source=Press+Gazette+-+Daily
本文作者曾在香港電視傳媒及英國媒體工作多年,現旅居倫敦。
本文作者聯繫郵址:edwardho40@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