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媒與教育電子報─「傳媒與教育」電子報─智邦公益電子報
enews.url.com.tw · March 13,2018政客為找外快甘當說客 傳媒報導反遭批評/何鉅華
英國今年二月傳媒揭露高級政客為找外快甘當說客事件,近日有了新發展。兩名當事人聶偉敬爵士(Sir Malcolm Rifkind)及施仲宏(Jack Straw)都是前任國會議員(前者保守黨,後者工黨),均曾任外相,名聲顯赫,上星期終經國會監察議員操守的委員會查明,二人都發落無事,反而批評傳媒玷污二人聲譽。有關傳媒現已提出反駁,並誓要把事情追究下去。
這起被英國傳媒戲稱為「有錢萬事通」(cash-for-access)事件是英國第四台(Channel 4)記者於年初冒稱來自香港的公關大員,為某大企業禮聘海外顧問,記者曾接觸12名政界人物。結果在時事節目中播出他們二人分別侃侃而談,均可明碼實價,每天至少收費五千鎊,為企業搭通門路。被偷拍的談話內容一經曝光,自然惹起轟動,也重新引起各界議論關於議員可兼外職帶來的種種問題。
上星期,國會標準專員(The Parliamentary Commissioner for Standards)澄清二人並無違反國會議員規定,但就批評傳媒稱,如果第四台節目及同日刊出該項報導的《每日電訊報》「能夠準確地報導」二人的談話,以及比照一下國會的有關規定,那麼二人所受到的「傷害」便應可避免。
對於這一批評,《每日電訊報》回應稱,由國會來調查本身成員是否行為不當,將使選民感到由自己人查自己人,「那太特別了」。該報並稱,對於其報導,獨立報業準則組織並無收到不論來自涉事政客或任何第三者的投訴。
第四台亦發出聲明堅稱此一佈局及偷拍報導手法並無不妥,更採取前所未有行動,要求英國政府的電信監管局(Ofcom)插手此事,為該台的報導討個公道。
第四台發言人稱:「該節目帶出了一些重要問題,就是選民深感關注有某些政界人物如何利用公職牟取私利。此事關乎公眾利益,亦屬合法的新聞調查報導。」
事實上,整個「有錢萬事通」事件的焦點也是關於廣通政商人脈的議員大人,在為民請命的同時,宜否提供有償服務,即收錢辦事的問題。
國會批評報導有如未審先判
對此,國會標準專員Kathryn Hudson在報告中明確指出,二人並無違反關於有償遊說工作的規定,亦無違反國會的相關規定,只是施仲宏案則有輕微的「濫用國會資源」而已。
報告並稱:「國會之規定是准許國會議員,在遵照某些條件下,可從事外職。擁有外間利益並不違反規定,至於報酬多少,乃議員與有關公司之間的事。」
同時,下議院標準委員會(Commons Standards Committee)亦於同日發表報告稱,傳媒該項報導,對於兩名前任大臣來說,正是未審先判有罪。報告並稱,二人都已曾非常嚴謹地遵守關於國會議員申報利益的規定。
施仲宏及聶偉敬二人對於國會的調查結果都表示欣慶。
可參閱報導:
http; //www.pressgazette.co.uk/channel-4-requests-cash-access-probe-ipso-reveals-it-has-received-no-complaints-over-telegraph-story?utm_medium=email&utm_campaign=2015-09-21&utm_source=Press+Gazette+-+Daily+2
本文作者曾在香港電視傳媒及英國媒體工作多年,現旅居倫敦。
本文作者聯繫郵址:edwardho40@hotmail.com
芬蘭公視以建設新聞學製作長照節目/周傳久
建設性新聞學(constructive Journalism)是晚近國際新聞界和新聞學術界探討的製播方向。簡言之,就是反省過去媒體以揭弊案和綜藝化製播新聞報導屢受批評,轉而試著發展對社會更直接有建設性的報導,報導問題並一同找解決方式。
這種新的操作方式也援引人類學和諮商訪談方法,希望內容更紮實,而且更有社會參與。要往這個方向去當然也要看議題,因為不是所有問題都那麼簡單集思廣益。所以媒體對於議題選擇和拆解功夫亦可見高下。
在北歐,丹麥新聞界開始重視這種操作方式,接著芬蘭公共電(YLE)視將這種報導理念結合社會媒體而發展出新的報導模式。新聞雜誌節目中的長照改進報導就是個例子。芬蘭公視這個節目總題為A studio,其中一個單元為Hoivakoti kuntoon,意思是「讓護理之家更上軌道」。由Annukka Roininen主持。
芬蘭人口老化快速,老人議題是社會重要議題,而且越來越多人很老很老,老到不得不離開家去住機構,甚至因許多原因而在九十歲以後十年內換三個護理之家。還有些老人其實並不會積極的表達意見,甚至無法表達意見。住機構的老人,有許多人面臨自己同代的朋友都過世了,非常需要人帶他們出去走走或談話。芬蘭公視希望透過報導,影響社會大眾不要將老人當成浪費社會資源的人,並希望他們能更快樂的生活。
YLE去年九月開始進行採訪,今年二月播出,每次出現都是在第一頻道一個新聞雜誌節目的最後面。報導不再只是幾位記者採訪拍攝做個節目,然後加上一點主管機關訪問而已。新的報導起於地方記者與網民互動,從一般社會議題討論發展出赫爾新基七十五公里以外Somero的安養機構Tervaskanto的照顧方式值得探討。
YLE的規畫是一方面發動一個在芬蘭人人可以參與的活動「小善行」,鼓勵大眾到各安養中心去服務裡面的老人,並根據這種目的,在公視網頁設計精美明確的服務建議給大眾。告訴大眾雖然是很小的改善或者一點點的改善,都是寶貴的,而且也是可能的。這樣的節目讓所有觀眾不再只是看戲的角色或者參加批評消遣而無建設性的角色。
另一方面則徵詢Tervaskanto護理之家同意後,邀請三位芬蘭老人照顧專家組成顧問教練小組進駐。其中一位是全芬蘭知名的老年醫學醫生。YLE則不斷派出記者對不同對象進行訪談,包括六十一位住民和二十一位護理師和照服員。也根據訪談拍攝真實生活場景,之後將這些素材切成一兩分鐘的許多片段除了主頻播出也放在YLE所屬的社會媒體,讓觀眾和芬蘭各地的護理之家一起來討論觀賞。
這樣製作節目是個不斷進行中的報導,護理之家公開內部管理和照顧,讓內部員工還有專家小組與外部人士一起共同改造現況。
在掛於網路的訪問片段多角度現況。包括訪問護理師:一位護理師說自己每天總是帶著一疊的洗澡名單忙不完,說得都哭了。還有照服員正在幫老人梳頭如何與老人對話,說好幾天沒看到這麼帥的老人。也有老人面對鏡頭就哭了,一旁的照顧人員問他為什麼哭呢?還有一位護理師說很少看到這樣單調的生活環境等等。
這些資訊歸納分成十類公開,接著由專家小組輔導一步步改善,也引進新的思維。也希望各地照顧機構也引為借鏡。在專家有限,難以分身到上千個機構去親身協助時,這節目發揮公共價值,讓大眾認同公共電視在新時代延續核心價值初衷而繼續發揮角色。
實際上提出的改善議題包括:如何讓很老的老人還能運動、如何不要吃那麼多安眠藥而可以讓老人保有清楚的頭腦,更個人化的照顧與激勵老人等等,都很實際。隨著科技新知和照顧思維演進,可能有更多替代改善方法。例如專家指出,全芬蘭已經有五百家護理之家用志工,這就是增加陪伴效能的好方法。
當新舊媒體充斥人們生活周圍,資訊多到不行,除了純消磨時間外,北歐社會覺察到媒體多不代表民主進步,能善用媒體特性鼓勵大眾與專業人士更多參與,去發展有助推動社會進步的報導比較實在。這如何能夠也是台灣的下一步?可能北歐給我們最好的啟發還是那兩句源自以前照顧服務領域的話:「事情是可以改變的」、「事情的改變可以從我自己開始」。
一次性飲料杯源頭減量政策成效
劉力仁 | 自由時報
黃大祐 | 臺北市都市更新處
張春炎 | 卓越新聞獎基金會
新聞報導
臺灣每年消耗15億個用完即丟的一次性飲料杯,海邊、路邊常見被丟棄的塑膠杯,消費者幾分鐘的暢快,造成環境巨大負擔。
環保署於民國100年1月4日公告「一次用外帶飲料杯源頭減量及回收獎勵金實施方式」,同年5月1 日起全國連鎖速食店、連鎖便利商店、連鎖咖啡店及連鎖飲料店全面實施源頭減量措施,強制店家2種方法選1種實施,第1種是自備環保杯的消費者可享優惠,第2種是每2個飲料空杯可兌換1元,不配合業者依廢棄物清理法罰6至30萬元。
為了解政策成效,環保署委託民間顧問公司進行「102 年推動一般廢棄物源頭減量相關工作專案計畫」,截至102 年11月底,也就是政策推動了2年半時間,總計有419間品牌提報源頭減量計畫,消費者平均自備飲料杯比例為4.6%,相較於此項政策推動前,估計每天減量19 萬個一次用杯,相當於每年減量6,900 萬個一次性飲料杯。
這項計畫也調查平常有購買外帶式飲料的民眾偏好的優惠方式,依序為「現金優惠」(69.4%)、集點換飲料(6.7%)、飲料加量(6.1%)、集點送贈品(3.2%),另有8.9%的民眾表示「不願意自備飲料杯」。
對於政策成效,官方及民間都認為還有加強的必要,有人認為要強化經濟誘因,有人則認為要落實源頭減量的環境教育,改變消費者觀念。
長年關注海洋生態的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因為淨灘時常常撿到相當多的一次性飲料杯,多次呼籲環保署要有對策,間接促成此一政策實施。該基金會主任賴威任表示,這項政策立意良好,但到高中、大學校園檢視,仍有相當多的學生手持一次性飲料杯喝飲料,顯然相關教育有待加強。賴威任也觀察到還有很多店家沒有主動揭露自備環保杯可享優惠的資訊,消費者並不清楚有這些優惠。
台南市於101年12月22日公布「台南市低碳城市自治條例」,規定台南市商店全面禁止保麗龍及有污染環境之虞的杯具,第1次施以警告,第2 次以上者,處新臺幣1200 元至6000 元罰鍰,並限期改善。
台南社大環境小組研究員晁瑞光表示,保麗龍杯具確實在台南市絕跡了,但業者改用透明塑膠杯及類似材質飲料杯,一次性飲料杯整體數量並未減少,比較好的方式仍是消費者使用一次性飲料杯是自行付費,用經濟誘因方式,讓消費者願意減少使用。
環保署廢管處長吳天基表示,一次性飲料杯源頭減量,是整體限塑政策的一環,實施至今雖有成效,但教育方面的確還需要加強。譬如校園之內餐廳,仍然使用相當多一次性餐具,環保署考慮加大誘因,譬如使用一次性餐具需要付費,減少使用數量。
新聞中的環境科學知識
臺灣市面上免洗餐具種類繁多,材質大致可分為塑膠類、保麗龍類及紙類、木材等四種,其中塑膠及保利龍是中小型餐飲業最常使用之免洗餐具種類。塑膠類聚丙烯多用於便當盒及碗盤,保利龍類免洗餐具─發泡聚苯乙烯常見於透明的便當盒蓋、涼麵及水果盒。發泡性保利龍則多用於泡麵碗、生鮮托盤等。免洗餐具因成本低廉、生產技術門檻低,目前多由國內廠商進行生產供應或自中國進口。
根據行政院環保署的統計,國人消耗之免洗筷數量達每年50億雙,一次性飲料杯15億個,對環境資源負荷造成極大的消耗與衝擊。1984年於臺北發生的六三水災,起因便是隨意棄置塑膠類免洗餐具,導致排水溝渠嚴重阻塞,引發水患。若塑膠袋及免洗餐具於河川中漂流,也容易堆積於河岸、海岸及潮間帶紅樹林區域,破壞河濱生態體系;塑膠廢棄物的重大危害,還有近年廣為人知的太平洋垃圾帶(Great Pacific garbage patch)。根據英國皇家學會(Royal Society)「生物學通訊」(Biology Letters)期刊的報告指出,在夏威夷和加州間海域漂流的塑膠垃圾及塑膠碎片,在過去40年擴大達百倍之多,目前面積約7百萬平方公里,相當於美國德州的幅員。這些塑膠微粒被海洋生物或鳥類吃下肚,甚至發生海豚及海龜等生物誤食死亡的情形,當中含有大量有毒化學成分,進入了生物食物鏈中。
我國雖早已訂定源頭減量教育及限制使用政策方針,過去亦有許多以經濟誘因趨使民眾執行回收之政策,如保特瓶回收、塑膠杯回收、以及垃圾費隨袋徵收等積極、消極面政策,仍難有效減低一次性餐具的使用。
免洗餐具使用後之處理途徑大致包含回收再生、焚化、掩埋、非法棄置等4種。就塑膠類免洗餐具而言,由於免洗餐具使用後沾染油汙及其他物質,回收後再利用經濟價值不高。部分塑膠材質如PVC、PS等若以焚化方式處理可能導致「世紀之毒」戴奧辛的產生,且塑膠耐高熱值之特性,也對焚化爐操作產生負面影響;若以掩埋方式處理塑膠材質之免洗餐具,則耗時長不易腐化,一個塑膠袋需要20年、保麗龍杯要50年才能被分解,寶特瓶和紙尿布更需長達約450年才會在海水中分解。根據荒野保護協會於2012年淨灘清除垃圾量的統計,近3年免洗餐具類多了6倍,去年高達2萬8000多件,首度超過塑膠袋,成為海灘垃圾第1名。如何降低國人濫用免洗餐具,是未來應強化方向。
責任編輯:張春炎 | 卓越新聞獎基金會
校編:曾耀寰 | 中央研究院天文所
審校:胡元輝 | 國立中正大學傳播系電訊研究所
日期:2014/12/19
延伸學習:
黃基森,2002,〈論述購物用塑膠袋及塑膠類免洗餐具之限制使用政策〉,《環境教育學刊》創刊號。
太平洋塑膠垃圾島 40年「長大」100倍 危害海洋生態
海洋垃圾危生態 免洗餐具最多
Great Pacific Garbage
本文首刊於科技部科技大觀園 (https://scitechvista.most.gov.tw/zh-tw/feature/c/0/13/10/1/185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