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本報

「傳媒與教育」電子報
報主:傳媒與教育
創刊日期:2008-06-13
發報頻率:月刊
訂閱人數:362
官網:

近期電子報


訂閱便利貼


將貼紙語法置入您的網站或部落格當中, 訪客可以輸入mail取得認證信,並按下確認連結後, 快速訂閱您的報紙。
預覽圖
訂閱「傳媒與教育」電子報報
「傳媒與教育」電子報
-----------------------------------------------------------------------------------------------------
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傳媒與教育」電子報
2015-11-06 16:00:00/ 報主:傳媒與教育
[公益聯播]2016蝙蝠手札義賣:扣除成本後之餘額做為2016蝙蝠救援之用
本期目錄
新媒體與新政治的「報導者」/吳淑鈴
調查:新聞攝影是由男性為主、低工資且高風險的行業/莊適寧編譯
報告指稱 英國媒體多元性遭到威脅/何鉅華(資深媒體人)
新媒體與新政治的「報導者」/吳淑鈴

 

新媒體與新政治的「報導者」/吳淑鈴

 

(張鐵志/吳淑鈴拍攝)

 

  「先說一個好聽的故事,再慢慢把人吸引過來。」房慧真用沉穩的語調說,未來如何擴展《報導者》的影響力,他們現在能做的只是把報導做好。

 

  10月15日「新媒體與新政治」座談會於AT Cafe舉辦,由新成立的非營利網路媒體《報導者》團隊成員張鐵志、房慧真,各自分享許多對於媒體與政治的觀察。

 

歷經時代變動 不斷實踐新媒體新政治的理念


就讀政治系所的張鐵志說,他和媒體最早的接觸起於1995年,當時他大學剛畢業,便受邀至《新新聞》寫專欄。他說,台灣在1987年解嚴、1988年開放報禁,並在1993年先後開放廣播頻率和有線電視,臺灣媒體業也開始走向蓬勃發展。

 

  張鐵志回憶,當時台灣的社會氛圍面臨很大的改變,逐漸民主化,媒體也變多了。對他而言,在《新新聞》寫專欄,跟著時代的脈動一起經歷「後解嚴世代青年文化」的成形,是一種新媒體新政治的實踐。

 

  他說,自己在《新新聞》的專欄之外,也開始寫政治評論投稿到中國時報、自立早報等,因為學的是政治學,他認為應該要把學術知識公共化,希望能透過媒體實踐公共領域的可能性。

 

  時序來到2015年,二十年後的張鐵志參與了《報導者》的創辦,在媒體科技和新聞呈現方式不斷變化之際,他表示,在這重要的時刻,讓他重新思考:如何在新媒體上呈現新政治。

 

還原角色 呈現人物報導的圓形面貌

 

新媒體與新政治的「報導者」/吳淑鈴

 

(圖最右為房慧真/吳淑鈴拍攝


房慧真今(2015)年離開工作四年多的《壹週刊》,不久便加入《報導者》的團隊。房慧真在《壹週刊》負責人物專訪,沒有特定的採訪路線,和政治有關的工作,通常是專訪政治人物。她表示,人物專訪時,她希望能看到較全面的圓形人物,而不是只有扁平的樣貌。

 

  她說,媒體報導政治人物時,通常只有幾種固定的想像方式,例如把他們視為權謀和心機的同義詞,是比較扁平的思維。她表示,她看一個人的視角會不斷的抽換,因為任何人一開始都先是一個人,然後才是政治人物,這個人是全方面的,不是只有政治的單面角色。

 

  在《壹週刊》進行人物報導時,房慧真說,他們必須跟訪人物三次以上,同時做大量的側訪。她說,通常一個人物至少要做五人以上的側訪,除了受訪者的朋友,也訪問他的敵人,側訪者的角度要是多層面的。

 

  她表示,《壹週刊》的規定和要求,讓他們處在一個非常嚴酷高壓的環境,但對於房慧真而言,這四年來的工作都能處理得宜。不過她卻在今年選擇離開《壹週刊》,她說,主要的原因是她不想寫即時新聞,雖然雜誌一個禮拜出刊一次,但為了因應媒體轉型,主管開始要求他們每人每天要生產一些即時新聞,例如抄寫政治人物的臉書動態等。

 

  同樣是因應新媒體的發展,有些主流媒體將重點放在即時新聞,但轉到《報導者》,她卻看到不一樣的風景。

 

結合美學元素 說個好故事 


今年九月一日,網路新媒體《報導者》宣佈成立。這個由前《天下雜誌》總主筆何榮幸、前香港雜誌《號外》總編輯張鐵志,共同創辦的新媒體,未來將以深度調查報導為主,致力於各項公共議題。

 

  房慧真說,目前報導者有很多年輕人加入。她表示,團隊成員有些是研究所就學中或剛畢業,還沒有任何工作經驗,但許多人在資訊圖表、新科技方面都具備豐富的經驗和作品。她認為,年輕世代具備的豐沛能量,是新媒體呈現的重要意義。

 

  張鐵志表示,他們希望《報導者》的每一步都帶有新意和實驗性。在組織架構上,採取非營利模式、成立基金會;歡迎各界人士捐錢,但捐錢不能干預《報導者》任何報導方向和內容。

 

  報導方面,張鐵志說,除了台灣島內的深度報導議題,團隊也會將觸角延伸至國際和中港議題,再來是文化內容。他認為文化是傳統媒體比較不關注的領域,團隊未來也會深耕這個區塊。

 

  張鐵志強調,《報導者》是用基本把故事說好的態度,透過新媒體的形式呈現,希望能展現有強度的視覺風格。他說,「我們做的是好報導,希望同時好看、有設計感,但雖然注入美學元素,重點還是故事內容。」、「未來團隊會致力於將兩者結合,重視美感同時更強調做出好的深度報導。」

 

 

調查:新聞攝影是由男性為主、低工資且高風險的行業/莊適寧編譯

調查:新聞攝影是由男性為主、低工資且高風險的行業/莊適寧編譯

 

  一項最新的調查,由1000多名來自世界各地的攝影記者一起描繪出來的結果,顯示出這個職業裡存在的一些問題,像是財務困難、缺乏性別的多樣性、工作機會的缺乏以及重大技術的劇變。

 

  這項研究結果在今年九月,由路透社(Reuters Institute)新聞傳播研究以及世界新聞攝影基金會所發布。本次調查,向來自100多個國家和地區,超過1500位的攝影記者中蒐集有關傭金支付、工作滿意度、教育和培訓等等相關訊息。回報的結果顯示,攝影記者普遍接受相對低的工資,工作上卻面臨較高風險。

 

  攝影記者的工作越來越缺乏保障,源自於新傳播技術所帶來的後果,包括印刷廣告收入的持續崩塌,新聞編輯室內的結構調整,新聞業模式的改變等等。最近已經被眾多媒體機構,開始對攝影記者進行裁員。

 

調查結果有一些值得關注的部分:

 

˙超過80%參與調查的攝影記者自稱是男性,所以在新聞攝影這個工作圈裡,性別比例嚴重失衡。

 

˙ 五分之四的攝影記者單獨工作。

 

˙大約有75%接受調查的攝影記者表示,他們每年所賺的錢少於$40,000美元,其中三分之一的人所賺的錢,每年少於$10,000美元。

 

˙”沒有付款 未經授權使用的照片是普遍存在的。”

 

˙十分之九的攝影記者在調查中表示他們在工作時”面對身體危險或傷害風險的威脅時,感覺到脆弱無助”。

 

˙略多於一半的攝影記者表示他們”有時候”會安排畫面,請被攝影的對象擺姿勢、重複動作,或者請他們在攝影記者準備時稍作等待。

 

  這項調查也不是缺乏亮點。儘管工資低,大部分的攝影記者(60%)表示他們很高興堅持在新聞攝影這行,而有一半多一點的人表示他們看好這個行業的未來。

 

  儘管新聞攝影現在比起往年任何時候來得更加重要,該調查顯示,企業僱主們正在減少攝影記者們的資源,Kenny Irby這麼說 (波因特研究所(The Poynter Institute)視覺新聞和多樣性的資深教授)。

 

  Irby 說道:「這個時代,人們生活裡充斥著自拍熱潮,隨時上傳Instagram,使用Snapchat以及串流媒體直播。在此之前,世界對於視覺報導從未有過像現在這樣如此大的胃口。差不多13年前,我發表了一篇文章,提供為什麼新聞攝影如此重要的論述。至今我感到訝異,我的論點至今仍然屹立不搖,但更深入、更緊迫的問題點是:媒體老闆會繼續在新聞攝影上投注資源嗎?」

 

  我們的研究結果令人驚訝,甚至在某些方面使人震驚,但它們也鼓舞了人們。這是一種職業的不斷變遷,隨之面臨巨大的挑戰,但同時也享受著越來越有可能實現的自由和創造力。

 

原文網址 - http://www.poynter.org/news/mediawire/374620/survey-photojournalism-is-male-dominated-low-paying-and-risky/


譯文撰寫 – 莊適寧

 

 
報告指稱 英國媒體多元性遭到威脅/何鉅華(資深媒體人)

 

報告指稱 英國媒體多元性遭到威脅/何鉅華(資深媒體人)

 

英國媒體改革聯盟(Media Reform Coalition)發表報告稱,英國的媒體市場,由新聞網站、電視頻道、以至報紙,其擁有權已高度集中於一小戳大公司手上,而情況尤以報紙為甚。其中,新聞集團英國公司(News UK)、郵報集團(Daily Mail & General Trust)及鏡報集團(Trinity Mirror)這三大出版集團目前已控制英國71%的全國性報紙市場,達到所謂「病態」的危險程度,無疑已對英國的新聞多元性構成重大威脅。

 

媒體改革聯盟日前發表一份長達20頁報告,題目名為「誰擁有英國媒體?」內容特別著重分析報紙市場的現況。

 

報告指稱 英國媒體多元性遭到威脅/何鉅華(資深媒體人)

 

報告稱,擁有權之高度集中,攸關社會輿情,這些大集團可輕易自訂網領,左右其他媒體的輿論導向。

 

除全國性報紙市場有此問題外,在地方性報業方面,報告亦指出,僅僅六家大型的區域性報紙集團現時一共擁有81%地方報紙,其餘的19%才分佈在另外56個出版機構手上。

 

報告指稱,這情況已造成所謂區域性的「新聞沙漠」,就是專業新聞工作者往往在一片裁員、停刊,以及地方性壟斷或雙頭壟斷的情勢下,令致人才紛紛流失。

 

在商營的電視廣播方面,新聞多元性也遭到威脅,報告的矛頭無可避免地直指天空電視,天空電視乃傳媒大亨梅鐸所控制的新聞集團英國公司旗下機構。

 

報告也突顯廣電市場的其他擁有權集中情況,包括獨立電視(ITV)正日益強大,第五頻道(Channel 5)已遭美國公司Viacom收購,以及第四頻道(Channel 4)若進行私有化後,此一國營廣播機構便將落入外國老闆手上。

 

不過,報告強調,在電視、電台廣播及線上服務方面,公營的BBC 目前仍然舉足輕重,但報告又稱,BBC在經歷過去兩次收視牌費安排之後,在財力方面已遭重大削弱,同時在當前的經營特權續約問題上,其獨立性也將受到威脅而直接打擊它與各商業對手之間的競爭能力。

 

報告總結稱:「我們深信,尤以新聞和資訊市場,擁有權之集中已達到病態程度,我們急需作出有效的補救措施。擁有權集中便造就富裕人士和機構可以積聚巨大的政治及經濟力量,扭曲媒體大局以迎合他們的利益及個人的觀點立場。」

 

媒體改革聯盟主張的急切改革措施包括清晰界定擁有權門檻,個人或實體不得在任何新聞市場佔有優勢的機構中擁有控制性股權,並訂立辦法保障新聞及編輯獨立自主。

 

媒體改革聯盟並稱,「如果我們想見到諸如選舉及公投、經濟辯論或軍事干預之類的有關報導,不致於偏幫最具權勢者發聲或繼續目前狀況的話,我們便須改變媒體擁有權的規定。」

 

「如果我們想替媒體建立良好基礎以反映英國人口的全面多元多樣本質,不論其在意見立場、社會成份、社會群體以至組成民族各個方面,我們便須馬上採取行動以遏制媒體權力。」

 

英國現行關於跨媒體擁有權的法律已有規定,任何佔全國性報紙發行量20%以上的公司,不得持有獨立電視(ITV)牌照中20%以上的股權。

 

在2012年時,英國電信監管局(Ofcom)曾表示,倘若出現媒體權力過於集中的問題時,將作出定期的正式檢討。

 


可參閱報導:

 

http://www.theguardian.com/media/2015/oct/21/uk-media-pluralit7-threatened-by-dominant-group-of-large-firms-report?CMP=ema_546

 

本文作者曾在香港電視傳媒及英國媒體工作多年,現旅居倫敦。


本文作者聯繫郵址:edwardho40@hotmail.com

 

推薦訂閱
@【台灣光華電子報】
@【台灣農業電子報】
轉寄『傳媒與教育電子報』這期電子報

寄信人暱稱  寄信人email
收信人暱稱  收信人email

  • 社群留言
  • 留言報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