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本報

「傳媒與教育」電子報
報主:傳媒與教育
創刊日期:2008-06-13
發報頻率:月刊
訂閱人數:360
官網:

近期電子報


訂閱便利貼


將貼紙語法置入您的網站或部落格當中, 訪客可以輸入mail取得認證信,並按下確認連結後, 快速訂閱您的報紙。
預覽圖
訂閱「傳媒與教育」電子報報
「傳媒與教育」電子報
-----------------------------------------------------------------------------------------------------
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傳媒與教育」電子報
2015-11-20 16:00:00/ 報主:傳媒與教育
[公益聯播]2015-2016年 弱勢服務經費
本期目錄
14th卓新獎頒獎 黃榮村:記者就像群眾的政治家/游家榕
新誹謗法實施後整體案件減少/何鉅華(資深媒體人)
14th卓新獎平面類、電視類得獎作品:展現多元的社會關懷/許家銘
14th卓新獎頒獎 黃榮村:記者就像群眾的政治家/游家榕

14th卓新獎頒獎 黃榮村:記者就像群眾的政治家/游家榕

 

  第十四屆卓越新聞獎於18日舉行頒獎典禮,首先頒發年度大獎-社會公器獎,本獎項頒給公共電視《我們的島》。同時頒發平面、廣播與電視三大類,共14項獎項。

 

  卓越新聞獎基金會董事長黃榮村在頒獎典禮致詞,特別提到,「記者就像群眾的政治家,應該具有深刻的知識性,敏銳的判斷力,當面對權勢的脅迫,要有所為,有所不為」,卓越新聞獎作為新聞的專業標竿,就是為了要鼓勵記者秉持專業精神,也具備群眾政治家的勇氣與睿智。

 

  第14屆評審團主席林淇瀁教授表示,他看見新的世紀、新的傳播與新的發展,傳播界就好比近日的天氣般「秋高氣爽」。而卓新獎見證了14年來台灣新聞媒體對社會的貢獻,也肯定媒體人追求新聞品質的卓越表現。透過媒體人的筆、鏡頭與觀點,將國內外的矚目新聞事件,呈現在觀眾眼前。

  
林淇漾認為,今年的報導與評論寬廣又深厚,展現「五多」趨勢:多元、多樣、多重、多面、多向。即便新聞媒體仍遭遇比過去更嚴峻的挑戰,但媒體人仍要保有新聞專業與價值的堅持,以及以公眾利益為宗的心,才能推動社會的進步。
 


《我們的島》勇奪社會公器獎


第十四屆卓越新聞獎年度大獎-社會公器獎,頒發給公共電視《我們的島》。自1998年開播以來,《我們的島》從批判、監督環境議題到鼓勵公民參與,呈現台灣社會脈絡的縮影。每個河流、土地、天空與在地人民的故事,都是改變社會、喚起大眾意識的力量。

 

  評審委員鄭瑞城表示,今年共有24件作品入選,共經過兩階段的篩選,每位評審花了近6周時間仔細評閱所有入圍作品的書面資料後,再進入開會討論,鄭瑞城表示,「在困難的選擇下,我們決定頒給《我們的島》」。

 

  鄭瑞城強調,《我們的島》之所以獲獎,在於過去17年來,這個節目針對台灣這塊土地上,與土地環境相關的議題,以客觀、多元完整的專業角度,完整報導問題的來龍去脈與解決方法,《我們的島》相當符合卓新獎對社會公器獎的定義。

 

  《我們的島》製作人于立平領獎時感謝在台灣這塊土地上所有努力的朋友們,也謝謝卓新獎,讓環境議題可以再次被社會看見。她表示,我們的島走過的17年歲月,也見證台灣環境變遷的歷程,「我們在1998年開播,同年台塑石化開始運轉,在社會人定勝天的思維下,很少媒體注意到我們失去了什麼,在我們發展經濟的同時,也告別了美麗的天地。」

 

  《我們的島》製作團隊十幾年來堅守環境正義,目擊環境公害,訴說人與自然的故事,也記錄人民聲音,作為環境議題、農民與社會之間的橋樑。

 

新聞攝影類:見證意外當下


單張與系列新聞攝影獎分別由「八仙粉塵爆炸,無法洗滌的傷痛」與劉學聖的「驚爆高雄」獲獎

 

  單張新聞攝影獎由蘋果日報「八仙粉塵爆炸,無法洗滌的傷痛」獲獎,八仙塵爆事件震驚全台,照片描述年輕男孩趴在泳圈上淋水降溫,以減輕疼痛,燈光照亮他滿佈的傷口、大攤的血水與無助的眼神,在蓮蓬頭水與撒落的光線下,更顯傷痛。

 

  系列新聞攝影獎則由聯合報、聯合晚報的「驚爆高雄」獲講,系列中包含爆炸後的搶救狀況,也深刻描繪當地居民與救災人員在災難現場的身影。評審團認為,劉學聖的系列攝影作品在氣爆發生的第一時間,能夠掌握並展現災難現場的驚悚與寫實,也能溫暖的掌握災後處理畫面,相當不易。

 

廣播類:高雄監獄挾持與水資源問題受矚目


本屆廣播類共兩大獎項,即時新聞暨新聞節目獎由「最長的一夜~高雄監獄挾持事件」獲獎,而專題新聞獎則頒給許世峰的「新聞百分百—水荒.反對高耗水產業與民搶水」。

 

  即時新聞暨新聞節目獎由警察廣播電台高雄分台「最長的一夜~高雄監獄挾持事件」獲獎,此作品由張子榮、傅裕傑、劉靜華等人合力完成,在團隊確認消息來源的安全下,第一時間聯繫警方與調度記者帶回即時資訊。他們領獎時表示,「謝謝第一時間被困在廁所的司機,在危急時刻仍給我們第一手資訊,才有這次的報導。」

 

  頒獎人李蝶菲提到,近年眾聲喧嘩的媒體環境中,廣播相對弱勢,但廣播同仁仍很執著,入圍的作品也都相當傑出。即時新聞更需要廣播新聞部門全員出動,才能有如此完整的即時報導。

 

  此外廣播專題新聞獎頒給正聲廣播公司許世峰「新聞百分百—水荒.反對高耗水產業與民搶水」。他發表得獎感言時,呼籲政府可以重新檢討水資源政策。他表示,「今年初有缺水危機,但每次都是經濟發展優先,民生與農業用水被排擠,希望政府可以針對高耗能產業有更好的方法」。評審認為,許世峰的作品相當成熟老練,製作團隊以生動鮮活的手法勾勒出沿溪而居,卻無水可用的困境以及困境背後的結構因素。

 

新誹謗法實施後整體案件減少/何鉅華(資深媒體人)

新誹謗法實施後整體案件減少/何鉅華(資深媒體人)

 

  英國登錄在案的誹謗案件過去一年減少約27%。在截至六月底的一年內,登錄在案的誹謗案件共63宗,而上一年則為86宗。這是2008/9年以來最低者。

 

  據湯森路透社報導,年內由商業機構提出的誹謗案件宗數更大跌45%,由31宗減至17宗。

 

  據研究指出,英國新的誹謗法於2014年1月實施之後可能促成了此類案件的整體下跌,由於新法規定,申訴人必須展示因誹謗而招致的實質的或可能由此而起的「嚴重損害」,同時商業機構必須提供財務損失之證明。新法另一宗旨也在打擊所謂「誹謗旅遊」(即於異地利用法律差異而提出誹謗訴訟)繼續發生。

 

新誹謗法實施後整體案件減少/何鉅華(資深媒體人)

 

  一名專長媒體法律的律師 Harry Kinmonth 指出,「嚴重損害」的門檻令致申訴人,尤以商業公司,必須審慎考慮能否真正展示商譽已經蒙受的損失。因此之故,現在已少了瑣細的誹謗案告上法庭,而申訴人往往都另覓蹊徑尋求解決。

 

  另一方面,研究亦發現,涉及社交媒體的案件則繼續增多,年內由8宗增至11宗。

 

  Harry Kinmonth 指出,社交媒體此類案件愈來愈多,並不意外。對於某些人,線上關於他們的帖子,比起傳統媒體上關於他們的報導,確是愈來愈多,而帖子也往往散播得更廣更快。申訴人於是會覺得這便更易帶來損害。

 

  目前一般的情形是,大多數申訴案件都是針對帖上有關材料的個人,而非針對平台載體。

 

可參閱報導:


http://www.pressgazette.co.uk/content/research-finds-27-cent-drop-reported-libel-cases-defamation-act-2014?utm_medium=email&utm_campaign=2015-11-16&utm_source=Press+Gazette+-+Daily+2

 

本文作者曾在香港電視傳媒及英國媒體工作多年,現旅居倫敦。


本文作者聯繫郵址:edwardho40@hotmail.com

14th卓新獎平面類、電視類得獎作品:展現多元的社會關懷/許家銘

14th卓新獎平面類、電視類得獎作品:展現多元的社會關懷/許家銘

 

  第14屆卓越新聞獎頒獎典禮於11月18日信義誠品店舉行,淬鍊新聞專業、迎向公民社會,在專業的評審團隊選出2015年「卓越」的新聞工作者,頒發社會公器獎、平面類、廣播類、電視類等四大獎項。

 

  卓越新聞獎平面類分別由蘋果日報「八仙粉塵爆炸,無法洗滌的傷痛」、聯合報「驚爆高雄」、聯合晚報「終結農舍亂象」、環境報導新聞網「大旱望雨尋找幸福的水台灣」、天下雜誌「一帶一路,全面解讀」、聯合報「邊緣反省-觀察與激盪」、商業周刊「政府荒謬KPI全揭露」以上優秀作品獲獎。

 

平面類獎項:意外、環境問題、政府管理議題突出


蘋果日報記者何柏均作品「八仙粉塵爆炸 無法洗滌的傷痛」獲獎,內容以事件當晚,一名男孩在戶外沖洗區淋水降溫減輕疼痛的靜默畫面,控訴此奪去無數生命的慘劇,傷者和家屬的傷痛要如何洗滌,獲選新聞攝影獎(單張)。

 

  聯合報記者劉學聖作品「驚爆高雄」,以氣爆的第一時間,冒著生命危險即時掌握現場重點畫面,獲獎新聞攝影獎(系列)。

 

  聯合晚報記者彭宣雅、程平、蕭照平、游智文、蔡佩芳作品「終結農舍亂象,遏止炒作大修法」,本報導揭露台灣假農舍亂象,並對於修法過程加以監督報導,為守護公共利益具有貢獻,獲選即時新聞獎。

 

  環境報導新聞網記者朱淑娟作品「大旱望雨,尋找幸福的水台灣」,以今年台灣十年來最嚴重的一次枯旱,由多個面向深入探討,說明了實際問題和解決方式的落差,極具用心,獲選專題新聞獎。



天下雜誌記者蕭富元、陳竫詒、李明軒、辜樹仁作品「一帶一路,全面解讀」,以中國的一帶一路戰略計畫,走訪四國九城,對台灣媒體之國際新聞報導資源投入起帶動與鼓勵作用,獲選國際新聞報導獎。

 

  聯合報記者梁玉芳作品「邊緣反省-觀察與激盪」,透過簡短的評論,著重社會文化議題的討論,引導讀者從生活中思考社會問題,提供讀者另類思考,獲選新聞評論獎

 

  商業周刊記者夏嘉翎作品「政府荒謬KPI全揭露」,逐一檢視十大部會仿企業所列319項績效考核指標KPI,清晰呈現調查報導應有的嚴謹、確實、細膩功夫和完整視野,獲選調查報導獎。

 


電視類獎項:反應過去一年的天災人禍


卓越新聞獎電視類作品,由聯意製作「港都的傷痛-高雄氣爆實錄」、公共電視「煙燻的健康系列報導」、聯意製作「以色列-藍金傳奇」、中天電視台「中天調查報告-不能吃的秘密」、聯意製作「十點不一樣」以上優秀作品獲獎。

 

  聯意製作記者周詩淵、何正鳳、杜蘊潔、何宜信、李讚盛、武紹隆、徐克承、蘇泰盈、趙立、方志成作品「港都的傷痛-高雄氣爆實錄」,以就事論事、彰顯台灣人情味與正面價值,且採用空拍機提供現場3D視角、快速製作CG與時間軸畫面,展現優越的企劃與團隊能力,獲選即時新聞獎。

 

  公共電視記者于立平、呂培苓、林燕如、柯金源、陳添寶、陳慶鐘、葉鎮中、陳忠峰、張光宗作品「煙燻的健康系列報導」,透過客觀、多元、深入的第一手採訪報導,使用令人印象深刻的數據,凸顯空汙問題的癥結,喚起台灣人的覺醒與解決問的企圖,獲選專題新聞獎。

 

  聯意製作(TVBS)記者羅士朋、李洛梅作品「以色列-藍金傳奇」,透過記者親身採訪以色列,對比台灣當前面臨水資源的困境與紓解,提出有效、可行的參考對策,企劃製作邏輯清晰、報導深入有趣,獲選國際新聞報導獎。

 

  中天電視台記者彭心一、詹慶齡、陳文政、崔企川、蕭至光、曾玉玲、李家欣、鐘雅馨、陸耀東、周聰裕作品「中天調查報告-不能吃的秘密」,追蹤台北和台中的收油小蜜蜂,揭露台灣廢油流向不明、食品認證制度模糊、餿水油現實,層次分明,足以凸顯台灣食品安全的嚴重性,獲選調查報導獎。

 

  聯意製作(TVBS)代表人王結玲作品「十點不一樣」,堅持報導國際新聞、帶領新聞議題,猶如迷你型的60分鐘新聞雜誌,對於國際新聞視野的關注,鮮少使用網路翻拍畫面,回歸觀眾第一手採訪到島的新聞素養本質,獲選每日新聞節目獎。

 

 

推薦訂閱
@【自從六輕來了】
@【580協會-好心友.好報】
轉寄『傳媒與教育電子報』這期電子報

寄信人暱稱  寄信人email
收信人暱稱  收信人email

  • 社群留言
  • 留言報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