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本報

「傳媒與教育」電子報
報主:傳媒與教育
創刊日期:2008-06-13
發報頻率:月刊
訂閱人數:363
官網:

近期電子報


訂閱便利貼


將貼紙語法置入您的網站或部落格當中, 訪客可以輸入mail取得認證信,並按下確認連結後, 快速訂閱您的報紙。
預覽圖
訂閱「傳媒與教育」電子報報
「傳媒與教育」電子報
-----------------------------------------------------------------------------------------------------
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傳媒與教育」電子報
發報時間: 2016-09-14 05:00:00 / 報主:傳媒與教育
[公益聯播]「2016年愛滋受侵權經驗問卷調查」開始,歡迎參加!
本期目錄
新防會新聞觀察105年8月份(上)/林珮霖(烏龍新聞觀察報告主持人)
新防會新聞觀察105年8月份(下)/林珮霖(烏龍新聞觀察報告主持人)
「美麗的危機」教案/張嘉倫
新防會新聞觀察105年8月份(上)/林珮霖(烏龍新聞觀察報告主持人)
財團法人新聞公害防治基金會(新防會)近日完成105年8月份的觀察報告,並列出各主要報紙8月的「烏龍新聞」評比(未註明政府機構者、置入性行銷、中國廣告,都列為「烏龍」計算),依序為:中國時報54則、聯合報43 則、聯合晚報18則、自由時報 17則、蘋果日報 3 則,合計135則。
違反新聞倫理道德規範的示意圖、照片及自殺新聞,依序為:蘋果日報46則、自由時報32則、中國時報19則、聯合報7則、聯合晚報5則。合計109則(詳細請參見烏龍新聞統計)(附件一)
 
抓寶新聞一窩蜂:寶可夢也瘋狂
八月份,媒體開始一窩蜂報導寶可夢新聞,讓四年一度重大奧運賽事新聞也相形失色。從八月六號,台灣開放下載Pokemon APP,各大報以大量篇幅報導寶可夢新聞,以8月7日各大報頭版頭為例,蘋果日報頭版是「寶可夢 全台瘋玩 首例 男騎車抓寶罰千元」,A1~A4版除了三版是整版廣告,其餘前三大版都是抓寶新聞。聯合報頭版則是「寶可夢來了全台瘋抓寶 怪物鬧小英」;中國時報頭版以「Pokemon夯全台 鐵路空禁玩」。自由時報是唯一沒有在頭版登抓寶新聞的媒體,仍舊以里約奧運為重,「里約奧運開幕 58台將進擊」「明凌晨舉國焦點 許淑淨 奪金熱門」。
但仍然可以發現,寶可夢遊戲強勢登台、吸引各家媒體跟進報導,抓寶新聞因而攻佔了各大報紙的新聞版面。值得關注的是,當媒體一窩瘋報導抓寶新聞,不論報導篇幅及新聞比重過重,恐怕因此排擠了更多更具公共性的新聞議題。茲列出四大報,光是七號八號兩天的寶可夢相關新聞版面及新聞則數配置圖表供參考
 
表一:寶可夢報導統計(105/8/7-8)
 
蘋果日報
聯合報
中國時報
自由時報
八月七號
版面
A1全版
A2全版
A4全版
E1半版
A1 2/3
A2 近全版
(排除固定社論版)
A3全版
A1半版
A2全版
D5半版
A2全版
八月七號
總則數
10
9
7
4
八月八號
版面
A1全版
A2全版
B2 1/4
A1 2/3
A3全版
A13論壇
C1全版
A1 2/3
A3全版
C2半版
A1 半版
A3 全版
A5 1/4
A12
(照片)
B4&D1
單則新聞
八月八號
總則數
7
11
6
9
 
 
從各則新聞標題就可以發現,公關性質的新聞利用寶可夢話題,成功爭取到新聞露出,連帶也遂行公關宣傳的效果,諸如〈滅火器「抓寶在唱」嗨翻東京〉、〈寶可夢鐵粉三度唱進北京鳥巢 阿信端烤鴨念念大蔥鴨〉; 〈建案搭寶可夢風潮 抓寶換好康?〉、 〈各大飯店遊樂園緊接著推出抓寶好康方案〉。就連葬儀社也搭上這個發燒話題,指出農曆七月不顧危險玩抓寶者,出事可以打折〈搞笑?瘋魔玩出事 葬儀社打87折〉。
雖然有若干新聞報導,提醒閱聽人瘋抓寶也應該顧及自身和他人的安全,善盡媒體應有的社會責任,提供社會正向、正確的資訊,同時適時提醒抓寶民眾應該注意的事項,諸如有「瘋抓Pokemon反被警抓」的報導,提醒社會大眾抓寶過頭恐因違規受法律制裁;另外有關切過度遊戲將影響身體健康,諸如「抓寶別太瘋當心網路戒斷症候群」、「玩過頭....玩家意外多 撞車、蛇咬、墜崖、困樹上」,「喪屍族夢遊」則是點出低頭抓寶可能帶來的社會問題。
但過高比例的新聞版面,內容則是助長全民瘋抓寶的風氣。這些新聞內容包括:教導民眾可以去哪裡抓寶?怎麼練功?該帶什麼配備?球該怎麼丟才能收服?怎麼找補給站?還推出各種表格、抓寶道具表、各廠牌抓寶手機耗電指數、捕抓熱點....等等。帶來的結果是讓抓寶者更瘋,新聞報導的更多。諸如報導以斗大標題,報導「你抓了幾隻?」或「新寶可夢聖地!玩家擠爆中壢圖書館抓「暴鯉龍」。恐是更加助長了一窩蜂抓寶的熱潮。像是北投,也因為群眾聞訊聚集。甚至因為抓寶人潮過多,癱瘓了當地的交通,讓台灣因此受到CNN報導,榮登全球「奇觀」。足見,當新聞過度報導寶可夢新聞,也將助長寶可夢遊戲推展,更容易催化抓寶遊戲一窩蜂的現象。
新防會新聞觀察105年8月份(下)/林珮霖(烏龍新聞觀察報告主持人)
新聞應避免使用歧視性用語
八月份出現一個攸關人權的新聞話題,國防大學學生阿立(化名)遭學校退學風波,經由媒體持續性報導,其間衛福部亦介入調查,認為國防大學涉及歧視愛滋染感病患,重罰一百萬。近年來國際間積極進行愛滋感染者去污名化的行動,包括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也訂定規範,希望藉此維護愛滋感染者的人權。因此,大眾媒體善盡倫理責任,避免用字遣詞持續污名化、刻板印象化報導對象是新聞倫理的重要課題。針對愛滋感染者相關新聞之處理,應該以愛滋「感染者」取代「愛滋病患」的稱呼,以維護感染者的基本尊嚴,另外也應避免在新聞中描繪或暗示愛滋感染者的負面刻板印象。
新聞倫理或新聞自律原則已經訂定多年,但觀察本月五大報,仍然有不少新聞習慣性地使用涉及污名的用詞。諸如蘋果日報一則〈13歲憨姊擁身障弟燒死〉,這則族群的報導,內文多次強調當事人的智能障礙的問題,涉及歧視的報導。根據新聞自律原則,首先,新聞報導應避免使用歧視性稱呼或描述,並應避免誤導閱聽人對病人(精神疾患)產生歧視。針對承認因玩火引發火的幼子,也不應該強調其患有智能障礙,因為這樣的新聞報導將智能障礙與縱火等負面事件進行連結,實際上是標籤化了身心障礙者。
另外自由時報一則報導〈陣頭男拐四少洩慾 又多一少受害〉,內容過度描述猥褻和性侵犯的動作,諸如「硬是對少年口交、肛交得逞」、「隔褲摸鳥」恐違反性與裸露事件新聞之處理,建議在描述性行為,應採審慎態度,以強制性交等中性詞彙即可。
另外,仍可見到對於特定宗教、族群歧視性的新聞,諸如〈“穆斯林都是恐怖份子”法餐廳趕人〉,雖然內文進行了詳述和平衡報導。然而新聞標題作為重要的新聞訊息傳達,「穆斯林都是恐怖份子」這樣的句子容易引起閱聽眾誤解,在未見內容前形成刻板印象。建議在下新聞標題時,應避免使用歧視用語,同時小心處理,切勿主張特定國籍、原始國籍、種族、族裔身分、膚色或出生地的低劣特性。
 
涉己置入行銷、新聞廣告化太氾濫
根據八月份新防會的觀察統計,可以發現五大報經常出現全版或半版的政府廣告,包括以論壇、座談會、專輯或專題形式刊出者;而且新聞置入或廣告置入的手法,越來越不避諱。值得注意的是,若干媒體同時擁有其他關係企業,因此藉由自家新聞報導、宣傳自家商業活動或產品的情況越顯氾濫。
自今年八月份起,考量現行狀況,新防會針對置入行銷進一步區分,一般置入行銷以及涉己置入行銷。本月統計聯合報置入廣告有30則,涉己活動、無標示廣告的新聞共有4則;中國時報置入廣告高達34則,涉己活動或節目的置入廣告且無標示有12則。這些新聞未能清楚切分新聞與廣告,恐讓花錢買報紙看新聞的讀者,因為分不清新聞還是廣告而損失其閱聽人權益。此外,當廣告與新聞的分界被打破,這是被視為是民主社會的重要的標竿-新聞專業,恐淪為。
 
大陸隱藏廣告依然盛行
根據目前兩岸關係相關法律規定,中國政府機關不得在台灣從事不動產開發、婚姻媒合、招商投資等廣告行為。然而本次調查,仍然發現有新聞媒體將「新聞報導、文宣、廣告」魚目混珠,採化整為零方式處理,使一般閱聽人不易判別。
諸如「西南奇勝四川達州遊」整版大陸遊記或是當地餐飲及民情風俗報導,新防會針對這類新聞進一步調查,發現這些新聞實際上就是由國台辦對台進行置入的隱藏廣告。參與這樣的業配新聞記者,不僅接受招待,甚至可選擇想要去的各省份,邊玩邊採訪。另有新聞則是由國台辦提供提供照片或新聞稿,然後照稿刊登。這類罔顧法律、丟棄新聞自律規範的行為,長久以往將傷害新聞專業,也損及臺灣閱聽人的權益。
 
持續關注自殺新聞問題
另據新防會統計,八月份違反16項烏龍新聞規範的報導,共有109則,違反自殺新聞處理規範則高達22則。以近日國中新生墜樓為例,各家媒體紛紛對於這起憾事進行報導,從各媒體標題分別以〈開學第一天不想上國中當妹面跳樓亡〉、〈不想上學?國一新生跳樓亡〉、〈開學日清晨 國一新生跳樓亡〉、〈開學日國中新生 當妹面跳樓亡〉,過分簡化學生選擇輕生的原因,且過度強調「不想上學」和「自殺」的連結性,大量報導,也恐造成家長的恐懼,以及可能的模仿效應。另外再處理該新聞事件時,各家新聞亦對新聞主角的「低收入戶」、「單親」等等背景過度著墨,恐涉及歧視資源弱勢的族群。
其他自殺新聞,如〈今年四月來11官兵自殺亡 一日兩起 兩士官上吊送醫不治〉、〈陸軍怎麼了?三天三軍人自殺〉,建議在數據解讀還有用字上應更加謹慎,避免對自殺細節過度描述。根據世衛組織規範,不應刊登自殺者照片和遺書。但現在連遺書的形式也E化,往往改成生前留下手機簡訊,臉書留言,LINE。到底該不該詳述死者的這些生前語句,是新聞自律的一環,應該值得同業深思,進一步訂定出理想的新聞自律原則。
 
新聞要贏得信賴 唯有扮演社會公器
轉寄『傳媒與教育電子報』這期電子報

寄信人暱稱  寄信人email
收信人暱稱  收信人email

  • 社群留言
  • 留言報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