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本報

「傳媒與教育」電子報
報主:傳媒與教育
創刊日期:2008-06-13
發報頻率:月刊
訂閱人數:363
官網:

近期電子報


訂閱便利貼


將貼紙語法置入您的網站或部落格當中, 訪客可以輸入mail取得認證信,並按下確認連結後, 快速訂閱您的報紙。
預覽圖
訂閱「傳媒與教育」電子報報
「傳媒與教育」電子報
-----------------------------------------------------------------------------------------------------
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傳媒與教育」電子報
發報時間: 2016-09-27 05:00:00 / 報主:傳媒與教育
[公益聯播]「2016年愛滋受侵權經驗問卷調查」開始,歡迎參加!
本期目錄
CJR編選:臉書直播掀起了公民新聞新頁(二)/朱弘川編譯
BBC遭批評未能照顧色盲觀眾/何鉅華(資深媒體人)
你眼中的伊斯蘭/林佳儀
CJR編選:臉書直播掀起了公民新聞新頁(二)/朱弘川編譯

“I appreciate [Reynolds] streaming that video live, because we never would have known what happened had she not put that out there like that,” Valerie Castile, mother of Philando Castile, told CNN on Thursday morning. 


 
  「我很感激Reynolds直播了這次事件,不然我們永遠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 Philando Castile的母親Valerie Castile周四上午對CNN這麼說。


 
Reynolds’s live-stream Wednesday did not show the lead up to her boyfriend being shot—or the shooting itself. But it does showcase the immediate aftermath, as a slumping Castile bleeds profusely and a police officer, gun still drawn, continues screaming into the car. Amid this chaotic scene, Reynolds had the wherewithal to both begin broadcasting on Facebook and setting the scene for viewers from her point of view. She no doubt risked her life in doing so.


 
  事實上,Reynolds的影片並沒有明確交代她的男友為何被槍殺的始末,我們只看到滿身是血攤在一旁的Castile,和一名員警舉著槍,不斷的對車內吼叫。在這混亂的場景中,Reynolds唯一能做的,便是透過臉書的直播讓觀眾了解她的處境。毫無疑問的,她冒著生命危險這麼做。


 
Here’s a transcript of the first moments of her broadcast: 

 
  以下為影片中的對話內容:


 
REYNOLDS: Stay with me. We got pulled over for a busted tail light in the back and the police he’s he’s he’s covered….They killed my boyfriend. He’s licensed to carry. He was trying to get out his ID and his wallet out his pocket, and he let the officer know that he was, that he had a firearm and he was reaching for his wallet, and the officer just shot him in his arm.


REYNOLDS: 別走開(對觀眾說)!我們因為後車燈故障被攔下來…..而警察他…..他們殺了我的男朋友。他(指Philando Castile)有帶駕照,他正要從口袋裡拿出他的證件和錢包,他想讓警官知道他正要這麼做,他有帶槍但只想掏出錢包,這個警察就對他的手臂開槍。


 
Officer: Ma’am, keep your hands where they are!


警察:女士,把手舉到我看得見的地方


 
Reynolds: I will sir, no worries, I will.


Reynolds: 我會的,警官,別擔心。


 
Officer: #OOPS#!


警察:唉!


 
Reynolds: He just got his arm shot off. We got pulled over on Larpenteur.


Reynolds: 他手臂被擊中了,我們停在Larpenteur路邊。


 
Officer: I told him not to reach for it! I told him to get his head up!


警察:我警告過他別亂動,我告訴他把頭抬高!


 
Reynolds: He had, you told him to get his ID, sir, his driver’s license. Oh my god please don’t tell me he’s dead.


Reynolds: 他是啊,你叫他拿出駕照,警官,哦,我的天,別告訴我他死了。


 
Regardless of whether the killing is ruled legally justified, viewers can’t unsee the image of Castile dying in the driver’s seat. The timeline of his killing will no doubt be hashed and rehashed countless times in the coming days, and mainstream news organizations will report out and contextualize the police officer’s side of the story. But Reynolds’s citizen journalism gave Americans her unvarnished perspective of the aftermath, a crucial angle that would have gone through multiple layers of reporters and editors otherwise.


 
  無論未來司法如何認定,觀眾仍目睹了Castile死在車內的畫面。接下來的日子裡,這段影片會被無數次的播放和引起討論,主流媒體也將加入報導,並提供更多警方的說法。但Reynolds的公民新聞卻提供了一個未經修飾的角度──一個早已消失在記者群和編輯中的視角。


 
Facebook, for all the consternation it causes publishers, made possible the real-time transmission of this account to a massive audience. Just a year ago, Americans would likely have to wait hours, if not days or longer, to see such imagery—long enough for law enforcement agencies or police unions to rev up their own PR machines.


  
臉書對廣大的閱聽眾推出即時轉播,已足以讓出版商們感到錯愕。僅僅在一年前,我們還可能等上幾小時,或更長的時間,才能看到這樣的場景──但也足夠讓執法機構或警察工會進行所謂的危機處理了。


 
Reynolds understood this, maintaining composure as she broadcast live for the masses. After additional officers told her to exit the car to be handcuffed, she informs her audience, “They threw my phone, Facebook.” It’s only then that she breaks down, overcome with grief at the killing to which she bore witness for us all.

 

  Reynolds理解到,現場直播時必需為群眾保持冷靜。在一名警察告訴她要離開車上並戴上手銬後,她告訴她的觀眾:「他們扔掉我的手機和臉書了」。Reynolds強忍著悲痛只為了將此事公諸於世,這也是她唯一崩潰的時候。


 

-------------------------------------------

作者:David Uberti


編譯:朱弘川


原文網址: http://www.cjr.org/analysis/philando_castile_minnesota_facebook_live.php

 

BBC遭批評未能照顧色盲觀眾/何鉅華(資深媒體人)

BBC遭批評未能照顧色盲觀眾/何鉅華(資深媒體人)

 

 

  公營媒體服務大眾,必須兼顧周詳。英國廣播公司(BBC)就曾遭批評去年大選期間的報導未能顧及色盲觀眾的需要。其後,BBC本身的監理機構-BBC信託已接納觀眾投訴並指示BBC作出改進。

 

 

 

  色盲維權組織(Colour Blind Awareness)投訴稱,2015年英國大選期間BBC的一些彩圖報導,對英國二百萬色盲選民來說,簡直是開玩笑,報導利用多種顏色圖表介紹選情,可惜色盲選民卻無從分辨。

 

 

  

BBC遭批評未能照顧色盲觀眾/何鉅華(資深媒體人)

 

  

 

  報導圖表中各黨以顏色代表:藍色為保守黨、紫色為英國獨立黨、紅色為工黨、橙色為自由民主黨、黃色為蘇格蘭民族黨、褐紅色及深綠色為北愛爾蘭的政黨…。該組織指出,BBC曾使用至少九個深淺不一的橙色;對於色盲者來說,當出現一定組合顏色比較之時,往往難以分辨。

 

 
  色盲維權組織發言人凱思琳˙奧爾巴尼沃德表示,在英國選民中,約5%有色盲問題;該組織近年曾多次向BBC爭取,要求使用顏色時須顧及色盲者的需要,但一直不見積極回應。她指稱,去年大選報導,BBC依然故我,未加改善。

  

 

  她表示,該組織曾先後向BBC信託作出了7次投訴,結果6個獲得接納,裁定投訴有理。不過,她也補充說,直至今年6月英國脫歐公投的報導,已見BBC作出了實質的改善。

 

 

 

  BBC發言人表示,BBC製作節目,一向力求圖表清晰易明,內容豐富,方便所有觀眾收看。在去年大選的網上和電視的圖表報導中,已多採用文字標識和記者解釋,並使用政黨標誌,增加圖形變化,以及調整顏色對比。

 

 

 

  目前BBC在製作圖表時已使用一種名為Vischeck的電腦軟件,其效果有助色盲者分辨顏色,並用另一軟件Snook Colour Checker,檢查前景和背景顏色組合的對比,或在黑白螢幕上呈現的效果,以便在設計上作出相應調整,方便色覺缺失者觀看。

 

 

 

可參閱報導:

 

http://www.pressgazette.co.uk/two-million-colour-blind-voters-failed-by-bbcs-general-election-coverage-trust-rules/


 
本文作者曾在香港電視傳媒及英國媒體工作多年,現旅居倫敦。


本文作者聯繫郵址︰edwardho40@hotmail.com

 

 

你眼中的伊斯蘭/林佳儀
「你眼中的伊斯蘭」教案大綱
一、教案編寫人:政治大學媒體素養研究室   林佳儀
二、結合年級:國小高年級、國中
三、結合領域:社會
四、教學時數:80分鐘課程
五、對應媒體素養能力指標:
2-1 辨識媒介內容中年齡、性別、種族、職業、階級、性傾向等各種面向
的刻板印象和權力階級間的關係
2-2 比較媒介內涵與實際生活中的情境、人物、事件等媒介與社會真實的
關係
2-3 解讀媒介再現所潛藏的價值意涵與意識型態
六、主題說明:(PPT)
伊斯蘭國崛起後,歐美國家頻傳恐怖攻擊事件,人人聞「伊斯蘭」色變,導致歐美人民進一步產生「伊斯蘭恐懼症」,信奉伊斯蘭教的穆斯林為此生活在受到歧視與攻擊的恐懼中,不但在言語上被有意無意地冒犯,甚至有實際造成人員傷亡的攻擊行為。
在台灣,近日「玖壹壹」樂團的歌曲《Oh My God!》也因為在音樂錄影帶中以充滿刻板印象的方式呈現伊斯蘭教而引發軒然大波,在這支音樂影片裡,演員分別扮演不同宗教的代表性人物,當佛教以遠赴西方取經的「唐三藏」形象出現,伊斯蘭教的演員則身著阿拉伯服飾並手持長槍出場,型塑了「伊斯蘭教=恐怖攻擊」的形象。
大眾媒體的影視娛樂訊息為能讓觀眾在短時間內注意、接收並理解訊息內容,難免從觀眾最熟知的刻板印象下手,也因此無論角色塑造或故事軸線都或多或少依循既定公式,但也因此而充滿了鞏固與強化刻板印象的危險。而我們每天從主流媒體接觸的新聞,也因為新聞價值的考量,在層層篩選下,在新聞議題的選擇上、新聞呈現的方式與內容上,同樣充滿刻板印象。
當觀眾以大眾媒體提供的訊息作為主要的消息來源、型塑對世界認知的關鍵參考對象、形成自我與世界互動關係的基本概念,則以偏概全的刻板印象將讓受眾在不知不覺中建構了錯誤的認知進而引發錯誤的行動。
本活動希望帶領學生思考對於伊斯蘭教、穆斯林的刻板印象及其影響,以及媒體對型塑刻板印象的影響,以及刻板印象對個人及與社會互動關係的影響;同時,有正確認識伊斯蘭教、穆斯林的機會,破除錯誤的刻板印象。
七、參考資料:
1.〈新歌遭網友外流!黃明志、玖壹壹MV涉宗教問題恐禁播〉,賴冠廷,中時電子報,2016年07月24日。http://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160724003174-260404     
2.〈影/玖壹壹親自出面回應「扮阿拉拿槍」:MV設定有反派〉,三立新聞網,2016年08月26日。http://goo.gl/pH2g0h
3. 〈特派專欄恐伊斯蘭情緒穆斯林夾縫中求生〉,江今葉,中央社,2016年08月25日。
4.〈FOCUS/紐約穆斯林群情激憤 街頭針對性槍擊〉,TVBS新聞網,2016年08月15日。http://news.tvbs.com.tw/world/669044
5.〈自製時鐘被當炸彈 穆斯林少年上銬被捕〉, 黃瓊慧,TVBS新聞網,2015年09月17日。http://news.tvbs.com.tw/world/617475  
6.〈【認識伊斯蘭】聖戰=神聖的戰爭?穆斯林:戰爭從來就不是神聖的〉,TheNewsLens關鍵評論網,2015年02月03日。http://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2406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CEwbzq4KMU
7.〈淡大生紀錄片發聲:我是穆斯林我不恐怖〉,中時電子報,2016年05月21日。http://tw.movies.biji.co/news/info/?id=4945  
淡江大傳第30屆「卅野」畢製專題組-《我不是恐怖份子 x 慢慢來工作室》
https://www.youtube.com/watch?time_continue=925&v=ozL3fsHO32g
 
八、教學重點建議:
課前準備
1.       老師先閱讀參考資料,熟悉本次討論議題。
2.       將編號一至五的參考新聞印出,上課時每組拿一份。
3.       將學生分好組,每組5-6人。
4.       教室內需有可連網的電腦、投影機、投影幕、喇叭,課堂上需播放影片。
5.       每位學生均需有紙、筆,並於討論過程中隨時做筆記與紀錄。
上課
1.       首先,教師先問學生(點選幾位學生分享):(10分鐘)
(1)     是否聽過伊斯蘭教、穆斯林?
(2)     試著說明對伊斯蘭教、穆斯林的認識及看法。
(3)     從哪裡認識或聽說伊斯蘭教、穆斯林?身邊有親友是穆斯林?或從其他管道認識?
(4)     從大眾媒體中(包括電視節目、電視新聞、報紙、雜誌等各類媒介內容)看到的伊斯蘭教、穆斯林是什麼樣貌、情境?帶有什麼樣的價值(例如正面/負面)?是否影響你對伊斯蘭教、穆斯林的態度(例如喜歡/不喜歡)?
(5)     對於伊斯蘭教、穆斯林是否有一個既定的刻板印象?是什麼樣的刻板印象?
2.       請每組依照5W1H,針對參考資料1、2進行解讀,並抽選2組,分別派一位代表說明對於本次討論議題的瞭解,老師則視情況講解或補充。5W1H如下:(10分鐘)
(1)     Who:事件主角與相關人物
(2)     Where:在哪發生
(3)     What:發生何事
(4)     When:何時發生
(5)     Why:發生原因
(6)     How:如何發生
3.       接著請學生思考,並請各組針對以下問題派代表發表看法,請老師在各組代表發言時,於黑板記下各組發表重點:(15分鐘)
(1)     本次爭議MV中呈現的伊斯蘭教、穆斯林,是什麼樣的形象與價值?哪裡有問題?爭議點是什麼?
(2)     請想想:為什麼MV導演、編劇、演員都覺得沒有問題並進行拍攝?
(3)     如果是你,在沒有相關的討論與評論時看到這些畫面,是否會覺得有問題?
(4)     樂團成員說,MV中都需要一個「反派角色」,請問這是什麼意思?畫面中哪一位是反派角色?
(5)     請想想:為什麼MV導演、編劇、演員會將伊斯蘭教、穆斯林設定為反派角色?
4.       請學生再依序閱讀參考資料3~5。各組先依照5W1H進行解讀,之後老師抽選2組,分別派一位代表說明解讀心得。(15分鐘)
5.       接著請學生思考以下問題,並請各組針對以下問題派代表發表看法,請老師在各組代表發言時,於黑板記下各組發表重點:(15分鐘)
(1)     你覺得什麼是「伊斯蘭恐懼症」?
(2)     為什麼會有這個問題?為什麼歐美國家開始害怕信奉伊斯蘭教的穆斯林?
為什麼會有害怕的情緒,並演變成負面的態度,甚至引發實際的言語和肢體的攻擊行為造成死傷?
(3)     你曾經對伊斯蘭教、穆斯林有新聞中所提到的恐懼情緒,或聯想到恐怖攻擊的刻板印象嗎?
(4)     你覺得這樣的刻板印象是如何形成的?你覺得這樣的刻板印象符合真實狀況嗎?
(5)     你覺得你或身邊的親友是否也有同樣的刻板印象?
(6)     若我們經常接觸有如此刻板印象的媒體內容、言論(例如關於中東的戰爭新聞、懷疑由激進的伊斯蘭教徒造成的恐怖攻擊新聞),你覺得自己對伊斯蘭教、穆斯林的想法跟態度是否會(是否有)受到影響?
(7)     如果參考資料5的事件主角是你的同學,你會有什麼想法跟反應?
6.       觀看參考資料6~7的影片,鼓勵學生一邊看一邊做筆記。(20分鐘)
7.       欣賞完影片,請學生思考,並完成回家作業學習單(如下頁),下次上課時繳交。
九、學習單:(如下頁)
 
 

 

「你眼中的伊斯蘭」學習單
                                             班級                       姓名                       
n   結束「你眼中的伊斯蘭」課程,欣賞完上課時播放的兩支影片:
1.〈【認識伊斯蘭】聖戰=神聖的戰爭?穆斯林:戰爭從來就不是神聖的〉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CEwbzq4KMU
2. 淡江大傳第30屆「卅野」畢製專題組-《我不是恐怖份子 x 慢慢來工作室》
https://www.youtube.com/watch?time_continue=925&v=ozL3fsHO32g
   請寫下你的感想:
 
 
 
 
n   訪問一位家人或朋友,請這位家人或朋友畫下或寫下他對於伊斯蘭教、穆斯林的印象,並詢問如此印象的由來。
轉寄『傳媒與教育電子報』這期電子報

寄信人暱稱  寄信人email
收信人暱稱  收信人email

  • 社群留言
  • 留言報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