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潮電子報第68期】給我一隻海耳朵……─黑潮電子報─智邦公益電子報
enews.url.com.tw · June 10,2015【看啥小魚可以吃】勇者的輓歌~旗魚與鏢魚。文/林雅容
東北季風又起,我又想起在花蓮的那一天,那種有點開心又感傷的心情。
幾年前,在花蓮進行鯨豚研究時,有機會接觸花東的漁民,因此認識了花東特有的鏢旗魚漁業。在其他肉品幾乎皆為養殖的今日,漁人可說是現存僅有獵捕野生動物的獵人,而鏢旗魚的漁民,則更是獵人中的獵人。
第一次站上鏢魚台真是令人不由得會嚇出一身冷汗。鏢魚台長長地延伸在船首的前方,最前端可供站立的台面上,釘著一雙腳套,鏢手就將兩隻腳套進腳套中,在波濤洶湧的海上,就只靠這兩只腳套來固定自己、平衡身體。在漁人與旗魚對決的過程中,海面下的主角是靈巧有力的旗魚,而海面上的主角其實是鏢魚三劍客,除了站在船頭的鏢手之外,還有鏢手背後的指揮手,以及操控船隻的舵手。當旗魚出現時,鏢手隨即要高舉長達四公尺的鏢槍,進入備戰狀態,而指揮手就要緊盯著旗魚的行動,以手勢引導舵手控船緊追著旗魚。鏢手為手,指揮手是眼,而舵手則是腳,唯有三人一體,才能有機會與旗魚一決高下。
讓鏢魚獵人如此審慎面對的對手,就是擁有海中獵豹之稱的旗魚。「旗魚」其實是多種類旗魚的泛稱,台灣近海常見的有劍旗魚、立翅旗魚、雨傘旗魚、紅肉旗魚、黑皮旗魚和短吻四鰭旗魚等。牠們屬中大型高度洄游性魚類,是海洋食物鏈的上層掠食者,旗魚體格強健,肌肉發達,加上呈新月形的流線身形,以及可劈水前進的長吻和背鰭、尾鰭,讓牠們在海中風馳電掣,游泳時速可超過一百公里,因而贏得海中獵豹之稱。
旗魚蘊含了豐富能量與爆發力的身體,也讓牠的肉質彈牙可口,除了作為生魚片或直接料理,加工製成的旗魚魚丸和魚鬆也深受民眾喜愛。在台灣,旗魚漁業是花東地區的重要產業,主要漁撈方式有延繩釣、流刺網、定置網,以及鏢旗魚等,其中延繩釣所捕獲的旗魚為最大宗,接下來流刺網、定置網和鏢旗魚則依旗魚種類不同而有不同順序。不過流刺網所補的旗魚較無選擇性,經常是大小通吃,導致許多小旗魚沒有長大的機會。相對的,鏢旗魚卻是其中最需要膽識與經驗,也是我心目中最尊敬海中王者旗魚的一種方式。
六年前東北季風起的那一天,我特地前往花蓮石梯參與漁人在風中浪中迎接旗魚來臨的盛會。聽漁民朋友說,這些年每年冬季鏢獲的旗魚數量逐漸減少,體型也比較小了,我在港邊停留了數天,直到快返家時才有艘小船靠岸。天氣冷颼颼的,北風狂嘯中,船上下來了三位加起來快兩百歲的老漁夫,他們曬得黝黑的臉上寫滿了疲憊,但卻充滿了笑容。直到他們將堆滿小船的冰塊撥開,我才知道冰塊裡小心翼翼埋藏著的是一尾大旗魚!看著他們三人費勁地將旗魚抬上碼頭,細心地用好幾張棉被包裹好,再費力地將旗魚扛上卡車,聽說這樣大的旗魚可以賣上不少錢,我很為他們開心,但心中卻有一點酸酸的,有種難言的不捨。
由於過漁和使用不當漁法的關係,台灣沿海的漁獲量包括旗魚都慢慢減少了;因為太過於辛苦的緣故,年輕一代不再繼續捕魚,鏢台上的鏢手也一年一年逐漸凋零,從日據時代延續至今的鏢旗漁文化,恐怕漸漸地就會消失。至今每每當我有機會嚐到旗魚的時候,我總會想起這一盤珍饈背後努力的人們,想起在風中浪中面對面搏鬥的旗魚與漁人,我尊敬並感謝他們。
林雅容,大地旅人環境教育工作室苦力,近年來致力推廣樸門農法,但因無法忘情海洋,而成為小魚專欄寫手。
【看啥小魚可以吃】專欄從黑電60期開始增設,專欄的立意是為了讓大眾更了解如何挑選海鮮才能達到永續利用,希望透過介紹海鮮相關的故事,提醒每個享用海鮮的消費者都有責任去認識他盤子裡的食物,並以崇敬之心感謝大海的賜予,吃出海島人該有的海鮮文化。
【黑幫風雲】出海捕魚記。文、圖/鄭百騰
金烏覆羽,萬籟俱滅,凌晨4點的花蓮市街道仍在沉睡中。我醒著,因為要出海捕魚而亢奮,也因為擔心暈船而消沉。之前在賞鯨船上最多只需要3小時,而此次航 時卻有6小時之久,可能超過我的忍耐極限就稀哩嘩啦地吐一地了,造成其他人的困擾。但是我還是好想出海啊~~~我是大海的子民。
原以為此時的港口應該人獸絕跡,想不到卻是熱鬧非凡,堤防上的車輛有如接龍般,頭尾相接地一台接著一台。在警察局前,有4、5人相談甚歡,連警員都忍不住上前參一腳。我站在警察局旁的路燈下,一邊啃著滿福堡加彈,一邊喝著酸酸的咖啡,雙眼不斷地觀察著港口的另一種風貌。
看著威任的機車從旁呼嘯而過,才發現自己搞錯了集合點,應該是海巡署才對,連忙跟了上去。
將車立好,走進海巡署,岸邊正好有一艘忙著將碎冰裝到船艙內的漁船。冰塊從花蓮製冰廠的二樓,經由空中廊道滑向另一端也是位在二樓高的碎冰機。在碎冰機的 攪咬啃喫之下,化為細如粉沙的冰末,再從漏斗狀的管道,流船艙中。工人不時以鏟子將過份集中的冰末,平均分布到各個角落,以達到最大容積量。
東方的黑漸漸地褪去,幾許光芒爆衝出來,直射北西南,撕裂這一大塊的玄色。突然赤緋的墨彩一滴下,隨著雲霧的流動,嫣紅的層次渲染了天空,恰如秋楓千萬層。金烏展翅,一飛千里,芒羽邐迤,光明大開。此時我以坐在金發漁號上,緩緩地駛出花蓮港。
紅燈塔想要躡手躡腳地從漁船旁邊偷偷溜過,但是周遭垂釣者的喧鬧聲卻洩漏了它的詭計,它只好站得直挺挺,讓我們向它行注目禮。
向南航行,放眼台11線上到處布滿奇形怪狀的建築物,還有海岸山脈上最唐突與醜陋的海洋公園。原本應該是碧翠山色與湛藍海妍交融合一,如今卻像是在西施的 臉上長出痘疤、粉刺、魚尾紋、抬頭紋、法令紋,令人好心寒。在陸地,我們一輩子都沒辦法知道這一切;只有海洋才能提供更全面的視野,讓我們更了解自己的無 知。
突然間船尾傳來驚呼聲,原來是拖曳的魚線上閃爍著黃綠色的光采。隨著溪伯快速地將魚線拉回,光彩也越來越明顯,越來越耀眼,再使勁一拉,魚體打破海洋的表面張力,在空中做蛟龍翻騰,並沿著拋物線向下墜落甲板。定睛一瞧,才知是鬼頭刀,且依頭型研判是母的。
鬼頭刀不斷扭轉、騰跳,一舉一動都是訴說著對海洋的渴求、對生命的執著。現實是殘酷的;殘酷的現實考驗著生命能否延續。它身上的光采如同勇者的HP,一點一滴地消退、流失,最後只剩下死靜的銀白,當作無言的抗議。溪柏趕緊將它放入冰艙忠烈祠中。
船緩了下來,溪伯覺得這裡適合捕飛魚,於是下第一隻浮標。芭老師按下GPS定位,我則去打了一桶海水量測溫度,湯湯將數據都記錄下來。魚網慢慢地跳入海 中,在海中築起一到隱形的牢籠,讓魚兒來得去不得。第二隻浮標也下海,照例記錄之。等待十分鐘後,溪伯開始收網,原本十分輕盈的魚網,卻愛上了海,捨不得 離開。溪伯早就了解處理這種大海感情事的竅門,於是很技巧地站穩雙腳,運轉腰胯來帶動雙手的收網運轉。網子一件一件回到船上,上面大小不一的網目中,卻是 空空如也,大家都感到失望,只好繼續前往下一個漁點。
在途中,我的胃在海洋正弦波不斷地上上下下左右左右的侵襲與蹂躪之下,終於衝出我的頭喉,對著大海搖起白旗。我趴在船舷上,不斷做噁地吐出早已化為汁液的 麥當勞早餐,不知道小魚們喜歡吃嗎!?接二連三地發作,吐到舌根都發麻,胃也像被飽以亂拳般抽痛,三魂七魄都去神遊太虛了,腦中不斷地吶喊著我要上岸,快 給我不會搖晃的地面。但是還有4次下網,我只好忍耐,我也只能忍耐,安慰自己說只要撐過去我就會有所成長的。不時以船舷或是小冰桶當作枕頭,趴在上面昏 睡。
隨著阿波羅在無雲的遮蔽下,赤裸裸地展現它的熱情,魚網也再一收一放之間,宣告著我與魚兒的生機。終於到了最後一次的放網,心中想到回岸上的欲望也直線上 升到最高點。收網時也是驚喜不斷,先是鬼頭刀,再來是水針,最後就是今天的主角--白鰭飛魚,讓我們不會空手而回,真是太開心了!
返航的過程代表苦難即將結束,整人如同久旱逢甘霖的枯樹,慢慢地萌生出生命力。
12點多回到港口,大家的體力早已被大海擰乾,兩眼昏花,肚子也響起的哭餓大樂章,咕~~~嚕~~~咕~~~嚕。一上岸就直奔熱炒店,先是點了炒麵一大 盤,之後溪伯親自處理的生猛鮮撈鬼頭刀生魚片,以及香氣四溢的鬼頭刀魚湯,最後是熱呼呼的鬼頭刀魚排。看著這一桌就算是米其林滿天星也未必吃得到的佳肴, 直覺就是我要通通吃光光。生魚片味甘有嚼勁,魚排外酥內軟好入口,魚湯肉甜湯鮮,真是好個一魚三吃的鬼頭刀。這一刀斬破今天所有生理上的不愉快,也斬出了 對於海洋新視野,讓我對於花東的水族領域有更熱切的嚮往與欽慕。下次一定要挑戰出海都不吐,成為真正的海上男兒。
鄭百騰,曾希冀在科技業中闖出一片天,如今卻喜愛接近人群與自然。任性自己喜好的事物,並用心體悟。好以寫作、拍照、閱讀滋養天性,如此而已。
【黑幫風雲】是海洋種籽的書寫園地,期望藉此讓黑潮滿天下的志工朋友們,可以跨越時空的分享他們參與基金會活動的點點滴滴,同時也分享他們關懷海洋、關心土地、關愛生態環境的心情故事。
【黑潮綠沙龍】午後鞦韆上的女孩──吳金黛。文/劉崇鳳。圖/廖律清
和金黛約面訪約不成,在電話裡聽她的尖叫卻彷彿她就在旁邊。
因為她才剛剛結束一趟台中錄音的行程回來,我只是隨口問:「妳去台中的哪裡錄音啊?」金黛說:「大雪山森林遊樂區。」「喔,雪山西稜的入口。」「雪山西稜是什麼?」我愣了一下,跟她提及前年就是從那裡開始雪山山脈縱走的,記得很清楚,金黛的語氣就是從這裡開始升溫的:「你們去爬山?幾天啊?」當我說出十九天時,金黛冷不妨的尖叫就傳過來了,像一個小女孩在泥地上看見一朵花。
「是不是有負重?會不會很辛苦?咦怎麼變成我在訪問妳……」她爽朗的嘻笑在話筒的彼端異常清晰,像是女校高中隔壁班的同學,你不認識她,卻很快地就找到共有的頻率和熱情。
不相識的兩人握著話筒,嘰哩呱啦地講著森林、山與土地,你感覺她的興奮和好奇四溢,心裡卻吶喊著這不是我訪談的重點啊!今天要問的是海洋與音樂啊!卻兀自沉浸在當下的愉悅裡,就這麼漫無邊際地聊下去吧。
是的,就是這樣子開始的。我們從森林的畫面開始說起──對啊,我們都太倚賴視覺了,以致於對聲音少有留心。「什麼時候開始做生態錄音的呢?」生態錄音聽來就是吃力不討好的事,路邊錄鳥叫蟲鳴還可以想像,要鑽到水底錄海洋生物的聲音就很難理解了,有時舟車勞頓好不容易來到現場,可是哪有動物們的影子?當社會聲色已經琳瑯滿目,我們的耳朵別無選擇,若非細心認真地追逐,如何從自然界安寧的聲韻裡感受到美好旋律?「其實我對〝生態〞一點也不專業,我是音樂人啊,不是生態觀察家,只因為製作《森林狂想曲》、《我的海洋》等這些專輯而受大家注目……」金黛這麼說。
不是人人都樂於做自然音樂,尤其自然音樂聽久了似乎都一樣,如何運用海洋、森林、甚至溫泉等題材轉換成一張張承載十首曲子的硬盤,使之具有辨識度,是一門功課。「會不會跟妳小時候的環境有關係?」我說。金黛是台南人,小時候曾住安平的頂美新社區,附近有很多魚塭,放學回家把書包一丟,哥哥就會帶金黛出門,「我們要去探險!」金黛的語氣有一絲絲孩子氣的驕傲。後來搬到安平工業區,離海更近了,也因為一直都有「探險」的好地方,金黛對山野田原總保持一分熟悉的情感。
和所有人一樣,心情不好自然會往海邊走,遼闊的海有吸納情緒的力量,不然,就和三五好友去海邊。「就只坐在海邊聊天喔,我不會下水,因為不喜歡腳踩不到底的感覺。」金黛很坦率,「對啊,我從來只是看海。」她對海的了解僅止於海岸,而海浪的律動卻成為創作題材,以自然聲節奏為主,人工樂器為輔,為自然音樂開發更多路徑,也因為這機緣,得以和許多生態專家合作,這是最大的收穫。
提到《我的海洋》專輯的製作動機,實在是沒什麼好浪漫的,現實是前一張《森林狂想曲》賣得太好,很多人慫恿她再接再厲做〝續集〞,她就是不想,直到某次她在海邊散步,走著走著突然覺得,那就來做「海洋」吧!《我的海洋》原來是在對自然音樂的開創與執著下所迸生出來的作品,天然的浪濤聲如實重現了,包括翻倒在沙灘上、覆打在礁岩上、或順隨石礫滾動咕嚕咕嚕的清脆,都被確實地記錄下來,他們奔走在島嶼不同角落的海岸,錄下多種形式的海,搭配數種樂器,而創造出屬於人的海歌。
學會用水下麥克風錄下鯨豚的聲音,則是一次偶然的機緣因黑潮廖鴻基的邀請,一群人興高采烈來到花蓮(假裝遺忘兩年前三個小時的海上航程只有飛魚和水鳥相伴),那是一次豐收的航程,解說員是土匪,我聽著金黛飛快地講述五百隻的弗氏海豚、抹香鯨母子對、「而且最後、最後回程時我們竟然又遇到三百隻飛旋海豚,三百隻,哇,牠們超活潑的,跟前面錄到的達達聲不同,有哨音出現!此起彼落的哨音……」「妳怎麼到現在都還記得啊……」我想像三百隻飛旋海豚精彩的玩耍,海水滾沸了,變成一片天然的遊戲場。「真的很深刻啊!」九年了,金黛依舊興奮與激動。
所以大鯨海豚才能一起參與徐清原所製作的《海洋嬉游記》專輯,還有綠蠵龜、黑面琵鷺、黑尾鷗……最後,連防風林木麻黃和珊瑚都能歌唱。
這是一種溝通的管道,關於自然與人的結合,錄製成專輯得以傳播製更多人的耳中,訴諸更多不同的海洋想像,所有的連結與努力還是會扣緊最終的主題:人與環境。
「啊,啊啊,我想到了、我想到了!」金黛像小朋友高高舉手,我忍俊不住追問什麼什麼。
小時候,去關廟的奶奶家玩,奶奶家有一個很大很大的庭院,庭院的地還是泥土地,邊側有一棵大樹,奶奶會拿長竿子走過來,把大樹上的花勾下來別在頭上,香香的,從此她知道那棵樹叫玉蘭花。玉蘭花下有一個鞦韆,那時候,金黛天天在那邊盪鞦韆,看羊群在庭院裡跑來跑去,她不停地強調那個庭院多大、樹有多高……大概是鞦韆下的時光太緩慢,在記憶中就無限延展了開來。「妳知道嗎?我一直以為我在奶奶家住了一年,其實我只有待一周耶!」
過去我以為的金黛停滯在自然錄音的印象,訪談結束後,我卻覺得,她不只是生態錄音師,海洋也不會是她唯一的主題,她以一個專業的音樂人自許,更多時候,也許,一個午後坐在鞦韆上的小女孩,會更貼近於這位金曲獎得主吧。
吳金黛,美國楊百翰大學音樂系畢,曾獲金曲獎最佳專輯製作,現為風潮音樂音樂製作人。
原就讀觀光學系,後赴美國楊百翰大學專攻錄音技術,返台後進入風潮。曾製作《森林狂想曲》、《我的海洋》、《最近的天堂》等多張知名大自然系列專輯,默默引領了「聆聽大自然聲音」的潮流。2001年,以《我的海洋》專輯獲金曲獎傳統暨藝術類最佳製作人獎。2002年與陶笛阿志合作,製作的第一張陶笛專輯《陶笛奇遇記》即在台引爆一股陶笛學習風潮。2003年的《拍鑼兼摃鼓》獲金曲獎最佳兒童音樂獎。近期所製作的原舞者系列專輯《牽INA的手》,和聯合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瑰寶系列專輯《蒙古長調》,分別獲得金曲獎最佳民族樂曲獎與最佳製作人獎。2009年為十鼓擊樂團所製作的《鼓之島》專輯,入圍第52屆美國葛萊美最佳傳統世界音樂獎。
(資料來源:http://www.windmusic.com.tw/shop/Stores_App/person/judy/index.asp?store_id=103&page_id=5)
◎吳金黛個人網站:http://www.windmusic.com.tw/shop/person/judy/
◎吳金黛個人部落格:http://judywu0617.pixnet.net/blog
劉崇鳳,成大中文系畢業的30歲女生,喜歡爬山出海,喜歡用少少的行囊走長長的路,關注土地認同和青年旅行教育。
自由業很久了,收入不穩定也很久了,打過幾份工,但一直還算開開心心地生活。
喜歡一邊勞動一邊寫字,喜歡工作與生活是同一件事。
文常見報紙副刊,出過一本書,現為o'rip生活旅人工作室夥伴,並於菜鋪子打工。
在花蓮與家鄉高雄兩邊往返,山海與城之間,希望自己活得跟螞蟻一樣簡單,並不忘照顧身邊的人。
【黑潮綠沙龍】專欄的規劃,是依照當期電子報主題衍伸出的議題,向同在環境保育領域中努力的NGO盟友們邀稿、約訪。面對當前不勝枚舉的環境問題,其實是全人類的切身問題,需要大家一起關心和討論。所幸國內、外都有長期在各個環境領域中耕耘、奮鬥的環境NGO組織,在第一現場敏銳、準確地意識到全球的環境問題。面對這些議題,我們需要更多談論、交流、對話的空間,我們期待更多新的思想與發現,能夠在這樣的「沙龍空間」裡,迸現出火花。
【本期主題】生命的母語……文/黑編律清
給我一隻海耳朵,我要聽見最原始的聲音,我要聽見最樸實的聲音,來自海洋,來自藍色星球的初衷。
海浪嘩嘩,海風呼呼,海鳥啾啾,海人嘈嘈,海豚%#$&@……
都是海的聲音,如潮水一波波刷洗我們的聽覺。
友人問我,海的耳朵到底可以聽見甚麼?
我說,我聽見古老與未來,聽見遙遠與遼闊,聽見寧靜、詳和,與釋然。
如果你不相信,那──你去海邊、去海上,聽聽就知道了。
謝謝金黛百忙中接受崇鳳的電訪。
謝謝崇鳳鼎力相助完成採訪與撰稿。
冥冥之中似乎註定──「海洋音樂」原是前任黑編洪亮精心策劃的主題,卻是一延再延,直到今夏,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竟也開始一項新的錄音計畫──「建構臺灣野生動物聲紋資料庫」。
繼《海豚的圈圈》以影像為我們心愛的鯨豚作紀錄之後,我們將接續努力為花蓮外海常見的鯨豚「留音」。
收錄自然的聲音,過程自然格外艱辛,當我第一次從耳機裡聽見船邊飛旋海豚的呢喃,雀躍的心情如海豚的旋跳,可是,他們到底滴滴咕咕都在說些甚麼?當然我是一句都聽不懂。很奇怪,確實不懂,卻又像是再熟悉不過,而且理所當然的私語。
或許,美好的聲音不見得在於「聽懂」,而在於那聲音是否能將我們帶往另一個看不見的世界。
本期新增三專欄──黑的潮事、黑幫風雲、攝海。
不曉得這些專欄能存活多久?
不若就是提供一個為海發聲的園地,希望舊雨新知都能喜歡。
【黑的潮事】聽海豚在說悄悄話。文、圖/廖律清
這個夏天開始,黑潮承接農委會「建構臺灣野生動物聲紋資料庫」科技計畫,擬錄製花蓮外海常見鯨豚的聲音,除了租借漁船到海上錄製鯨豚聲音之外,也得到多羅滿公司鼎力支持。
當錄音工作正式展開,儘管已知水下收音實為難事,像是,工作人員需要整日在海上曝曬、等著賞鯨船們離開才可能擁有寧靜的海域、鯨豚無法預知的種種……等。不過,實際上仍有許多始料未及的情況陸續發生,比方說,好不容易天候、人力、船班皆OK,到了海上,也找到鯨豚,賞鯨船們也離開了,可是,鯨豚可能在睡覺?可能本日三緘其口不出聲?可能和水下麥克風還在磨合期?可能就是很多精彩的水面動作,很好看,但除了水花聲之外,一切靜悄悄……而時間滴滴答答的過去,一船疲憊也只能無功而返。
然而,黑潮這群為鯨豚癡狂的解說員們,仍舊渴望聽見水下的鯨聲豚語,我們期望能對臺灣的鯨豚生態研究,多盡一份心力,多累積一些第一手的基礎資料。
於是,溪伯的金發漁載著以威任、金磊、子恆為主的收音小組,出發、出發、出發……
2011.07.04,金發漁錄音工作船/旋旋不飆金發漁/飛旋海豚認得大多多小多多,不過飛旋海豚和金發漁當真沒那麼熟呀......
2011.07.07,金發漁錄音工作船/給我瓶鼻的私語,其餘免談/這日大清早,威任被海上探子一聲「瓶鼻來了」自睡夢中驚醒,先call回海釣中的溪伯,兩小時後,到海上「陪」瓶鼻晃了一整天。
2011.07.08,金發漁錄音工作船/給我領航鯨的吶喊,其餘~~~愈多愈好/這天領航鯨們當真就在金發漁旁安靜地「睡了」一整天,連半句夢話都沒有。
2011.07.02,航次:15:30小多多/飛旋海豚呱呱叫/利用末班船班的空檔,在海況平穩、遊客朋友們也同意的情形之下,文龍船長在飛旋海豚群旁,關掉引擎,讓威任降入水下麥克風。不一會兒功夫,收音器中傳來飛旋的呢喃……天呀!優雅的飛旋海豚講起話來,竟然跟青蛙呱呱有得拚……
【黑的潮事】專欄規劃,主要在於介紹黑潮正在進行當中的研究計畫、田野調查、海洋活動、環境議題……等等。舉凡讓黑幫忙得不可開交的海事,都將藉此與讀者們分享箇中甘苦。
【攝海】
首波徵稿,有朋友寄來海洋獨木舟、有朋友寄來對中華白海豚的關心、有朋友寄來自己眼中的花東海岸,但多數主題竟多有默契是──狗狗與海,且拍攝地皆為花蓮七星潭海邊。編輯室決定第一次的攝海刊登,暫且先請這些好狗兒登場,「旺旺」一下囉……
攝影者:黃郁翔
攝影者:吳宣儒
攝影者:金磊
攝影者:徐子雯
攝影者:徐子雯
攝影者:徐子恆
【攝海】我們的海,需要更多人一起來紀錄、一起來分享。
☉以臺灣的海作為平面影像創作的主題,嘗試經由平面影像呈現臺灣的海洋風景,知性、感性、人文、創意、議題、趣味……只要畫面能表現臺灣的海,都符合徵稿條件,像是臺灣的海岸、海人、船、海邊的人、海濱植物、海上活動、海裡的魚、海島、海鳥、海廢、海港、漁人……或者海洋環境問題等等,自由發揮。
☉本專欄歡迎圖說,字數300字以內為原則,如果文思泉湧,也歡迎暢所欲言。
☉本專欄「不要鯨豚照」。
☉本專欄不支稿酬,但來稿一經採用,將獲贈2011黑潮鯨豚明信片乙套,聊表謝意。若來稿未經採用,亦請見諒。
☉已發表的作品也可,但必須沒有智慧財產權的問題。
☉作品不得翻攝、抄襲他人作品。
☉作品規格:黑白、彩色皆可,畫素須達800萬畫素以上的JPEG檔。
☉歡迎踴躍來圖,黑編律清的信箱是「luching_whale@yahoo.com.tw」或「luchingwhale@gmail.com」。若有相關問題,請與律清聯絡。
【黑潮觀點】海洋、音樂、心靈。文/何姿樂。圖/廖律清
曾經擔任唱片公司門市店長多年,經常有客人在問:什麼是心靈音樂?我總是回答:讓你聽起來很輕鬆、很舒服、會讓你感動的音樂,就是你的心靈音樂。不論是宗教音樂、流行音樂、古典音樂、民族音樂、大自然音樂等等都可能是屬於你的心靈音樂。
一些初接觸非流行音樂的朋友總是會要我推薦一些入門款音樂,我通常毫不猶豫的介紹大自然音樂給他。現代人總是感受不到自然的存在,因為大部分人整天待在水泥房裡,耳朵最常聽的是吵雜的電話聲,眼睛最常看的是電腦螢幕,臉上塗抹的防曬乳是為了阻擋日光燈的紫外線,夏天穿外套吹冷氣,冬天感受不到窗外冷冽的寒風。推薦自然音樂是為了讓人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甚而感受到我們是屬於大自然的一份子。每每做這樣的介紹,人們才會驚覺自己錯過太多與自然相處的機會,也會驚覺自己的感官封閉了太久,原來身邊的大自然存在著這麼多美妙的聲音,而這些聲音卻是心靈的養分。在這些以自然界的蟲鳴鳥叫、風雨雷電、溪水河流海洋等等自然界的聲音為主角的「音樂」中,我都喜歡,在沒有辦法親自前往各個場域享受自然時,這些音樂是我居住在城市時的好朋友。其中,海的聲音給我一種特別的情懷,彷彿是一種想念、一種平靜、一種悠閒,還有一種說不出的感覺,但是我很喜歡。
這幾年住在離海邊很近的城市,高興的時候去海邊,鬱悶的時候也去海邊,朋友來訪也去海邊,ㄧ個人的時候也去海邊。似乎大海隨時都在等候我,我不用說話,他卻能了解我的喜怒哀樂,海的神奇在於他以各種聲音與樣貌告訴我他懂我的心。
躺在海灘上閉上眼睛,臉上會不由自主的露出微笑的表情,一種喜悅、一種寧靜、一種輕鬆、一種滿足、一種幸福、一種感動的感覺。剎時,我終於了解以前我所說不出來的那一種感覺是什麼了~~是感受。我的感覺感受到了,我聽到了海的聲音了,我享受到風的吹拂了,我感覺到空氣中的溫度了,我感覺到海邊嬉戲人們的歡笑聲了,一切都變的立體而自然的存在了。這是最好的心靈享受了。最後帶著滿滿的微笑與能量回家囉!原來尋尋覓覓,海邊的一切是找回自我感覺的心靈之鑰!
在不能去海邊的時候,我還是會把海的音樂放出來,想像自己躺在海灘上,享受著海洋的洗禮與充電,此時的我與幾年前的我聽到的海是同一片海,心境卻已大不相同。我更懂得聽海與享受海的SPA !
音樂製作人吳金黛曾說過:海是很寬容大方的,人類給他什麼,他就接受什麼,你給他垃圾,他就接受垃圾,你給他歡笑,他就接受歡笑,你給他你的腳印,他就接受你的腳印。無論你給他什麼,他也會還給你什麼。
難怪,大家到七星潭都好高興,因為大海帶來了微笑曲線啊!
何姿樂,目前為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執行秘書。2007年來到花蓮,2008年參加黑潮解說營訓練,2009半工半家管,2010年進入黑潮工作,來花蓮之前在風潮音樂工作7年,這一切好像海上潮浪一樣,一波一波往前推,對於自己的人生沒有規劃什麼,卻相信這潮來潮往是上天最好的安排。覺得自己是 認真的成為海浪,執著的前進、退後的人。
【黑潮觀點】專欄,是由結合了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中董事會、工作人員、資深解說員、資深志工等各個領域的夥伴所組成的「黑潮寫作群」所執筆。黑潮觀點的關懷領域遍及生態、議題、海岸、海洋、教育等層面,書寫出一篇篇有批判、有紀錄、有思考的文字,蔚然而成獨立並具有代表意義的黑潮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