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本報

黑潮電子報
報主: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
創刊日期:2004-11-22
發報頻率:不定期
訂閱人數:1,477
官網:

近期電子報


訂閱便利貼


將貼紙語法置入您的網站或部落格當中, 訪客可以輸入mail取得認證信,並按下確認連結後, 快速訂閱您的報紙。
預覽圖
訂閱黑潮電子報報
黑潮電子報
-----------------------------------------------------------------------------------------------------
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黑潮電子報
發報時間: 2011-05-27 11:00:00 / 報主:黑潮電子報
[公益聯播]用「愛」點亮「礙」的成長能量~「十方」需要您伸出愛的雙手,扶持慢飛天使
黑潮電子報
2011黑潮海洋工作坊招生中~~~
【本期主題】大海,我想認識妳……文/黑編律清
  

黑電67期發刊前的這一夜,「2011黑潮海洋工作坊」的報名表下載次數由207次增加為208次,這意味著,當我還在跟智邦發報系統糾纏不清的時候,有一位不知名的朋友在夜半時分下載了工作坊的報名表。

我不曉得你是誰,也無法確認下載了報名表的你,是否真會來到花蓮的海邊,與我們共渡這個夏天。

夏天是屬於海洋的季節,是黑潮人最忙碌的季節,以一個幾乎倚賴志工運轉了十餘年的NGO組織來講,夏天真的太累人了。

然而,還好有夏天。

我們在夏日炎炎裡,和親愛的鯨豚約會;我們在豔陽高照下,再走幾回花蓮的海岸也不厭倦;黝黑的膚色是我們共同的印記,代表一群熱愛海洋的人們始終任性地以他們的方式──離不開海。

被海洋與鯨豚寵愛了這麼些年,我們感受難以言喻的幸福。太幸福了,我們渴望回饋更多給那一望無際的蔚藍,我們願意為這座島嶼的海洋環境做更實質的付出,我們和別人不一樣的地方不在於黑色的潮水,而在於──黑潮堅信,唯有在海濱、在海上,才是學習海洋的最佳場域。

為期兩個月的夏日營隊,對主辦單位和參與者都不容易。

為了海,我們仍一孤行。

這一期黑潮電子報,便以「海洋教育」作為主題,由多位解說員侃侃而談,有人談了自己理想中的海洋(環境)教育、有人回憶曾經美好的夏日時光、有人對工作坊乃至NGO組織一抒己見……。徵稿之初,如同不設限的工作坊,不設限的邀稿,徵得黑潮人無以名之的默契。

因本期黑電編務之故,特別向許世璋老師請益,老師諄諄而談的環境教育──情感V.S.行動,正是「2011黑潮海洋工作坊」努力的目標。

離不開海,是我們,你們呢?



【黑潮觀點】資源‧整合‧NGO。文/金 磊
  

1998年,一群在海上從事鯨豚調查的人員,因為看到了未曾被提及過的美麗,以及發覺了海洋所遭受的忽視,而成立了當時少數幾個以推廣海洋概念為主要訴求的民間非營利組織(NGO)─—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讓人興奮的是,近年來隨著海洋意識的甦醒,不論是政府單位、民間組織,越來越多的團體或個人開始加入關注海洋、推廣海洋的行列,例如荒野保護協會也開始進行海洋廢棄物的監測計畫,台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關注於海岸法等等。這樣的轉變顯示出,所以人正在重新定位對於「台灣」這塊土地的環境認知。從拾起一直環繞在台灣周圍,卻被我們忽略已久的「海洋」作為開始,大陸性國家的思維正在逐漸轉為海洋性國家的思維模式。

2007年3月,教育部正式公佈「海洋教育政策白皮書」。對於許多關心海洋的團體與個人來說,欣慰於海洋開始受到重視,但是對站在教育第一線的學校跟教師們來說,這可能又是個毫無頭緒的難題。而因為「海洋教育政策白皮書」的公佈,黑潮受邀進行講座或課程的機會也相對增加,但在這樣的過程中,卻看見許多毫無頭緒,又不知如何是好的教學現場人員。自己看到都覺得很荒謬的是,一群同樣對海洋非常陌生的老師,卻要他們皺著眉頭去講授自己都不是很了解的內容給台下的同學們聽。但這不是老師們的錯,我想他們也非常的為難;就像有許多人從小就被告誡說,「不要靠近水,不要靠近海」,我們的社會從以前到現在,因為文化思維也好,因為管理政策也罷,都是以大陸性的方式在思考,而非海洋性的,因此大部分的人們會對海洋感到陌生,甚至恐懼,也就不難理解了。

「讓更多的朋友認識海洋」是句聽起來非常簡潔,卻讓黑潮不斷努力的一個目標,不斷創新嘗試各種活動,帶領人們親近海洋,從實際帶領朋友出海的賞鯨解說教育、用自己雙腳踏查海岸的海岸行旅、培育海洋種子的海洋種子營、讓小朋友更了解海洋的少年海洋營,以及至各級學校、社區進行系列的課程與講座等等。出海,讓大家知道在電視螢幕中伴隨著英語發音悠遊的海豚,其實就出現在離家不遠的地方;走海岸,腳踏著崇德海岸大大小小奇形怪狀的石頭,不需死背課文內容就可以清楚了解到東部是礫石灘而西部是沙岸;海灘廢棄物監測,撿拾、歸類並紀錄海灘上的垃圾,讓參與的朋友可以很清楚的了解到海洋上有95%的垃圾都是來自於陸地上生活的人們,以及自身日常生活中點點滴滴所造成的影響;逛漁港,穿梭在碼頭與漁市間,不同的船隻構造代表了不同的漁法,捕捉不同的漁獲;甚至循著小水滴匯聚的脈絡,漫步於海岸山脈的溪流之間。當看到許多人在實際接觸大海後,因為海的柔順,因為海的美麗而露出驚訝與雀躍之時,你知道他們開始在轉變。

許多的民間非營利組織,包括黑潮在內,已經在海洋教育這個領域耕耘了一段時間,累積了一定程度的經驗與工作成果。如果能夠將這些辛苦工作的成果發揮出最大的效益,把海洋的訊息傳達給更多人知道,也就達到民間非營利組織做這些事情的目的了。NGO希望盡可能傳達訊息,但是常常碰到的是招生上的困難,學校、教師們、其他有心推行單位則是需要相關的資源。所以現階段應該做的其實是資源的聯接與整合,利用適當的管道,讓彼此知道供需分別位在何處,而不要有著相同的目的,卻各自在打自己的仗。台灣綠色學校網路夥伴便是個很好的例子,由教育部委託大地旅人環境工作室所整合,將NGO適合提供給學校戶外教學的行程加以匯集並公佈於網站上。這樣的方式能夠將NGO所提供教育的資源傳達出去,而學校單位也可以清楚的知道民間NGO所能夠提供的資源,並能依照自己所需來選擇。

當然,不可能藉由一個短短數小時至數天的講座或活動,就在參與夥伴的心中建立了完整的海洋意象,但它會是個開始。長期的,藉由NGO團體與教學或有興趣單位的合作,頻繁的接觸鄰近的海洋,培育出屬於在地的海洋意識,讓有興趣的;不論是學生、教師、任何人,本身就成為一個充滿海味的種子,可以開始把屬於自己的海洋故事分享出去。培養對海洋的情感與思維是需要時間的,卻是必須要做的。

對大部分的人來說,相較於生硬難以親近的科學性數據與知識性文字來說,有故事性的事物更容易使人有興趣持續的關注下去,特別是屬於自己的故事。一個故事背後所包含的就是當下的情感與文化;站在鏢台上直接面對大海挑戰的鏢手、與世界第三大貨櫃輪「同明輪」以及二十二名船員一同航向新加坡、達悟族的大船下水祭、一群人跟一艘船花了一個月的時間繞台灣一圈、六十多隻大大小小的抹香鯨圍繞在船隻的周圍…等等,每一個事件都是充滿了趣味與感動。藉由閱讀或聆聽他人的故事,引發好奇,驅動嚮往,到最後以實際的行動來開始創造屬於自己的海洋故事。   
等到這個當下,就已經與海分不開了。

【黑潮觀點】資源‧整合‧NGO。文/金 磊

















【作者簡介】

金磊,在文化大學生物系時,開始了解拿著相機在野外晃盪的樂趣。於師範大學生命科學研究所時,做的是跟海洋相差十萬八千里的蛇類研究。為墾丁國家公園義務解說員、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解說員。喜歡山、喜歡海、喜歡四處走走看看,用相機把所看到都記錄下來,從2001年開始出海至今,以影像努力紀錄著湛藍的世界。現為生態影像與環境教育工作者,攝有《海豚的圈圈》、《後山鯨書》、《作家與海》等作品。個人作品網站:www.raychinimags.com


【黑潮觀點】臺灣海洋教育的想法。文/廖敏惠
  

對於一個生長在海島的小孩來說,靠近海洋應該是容易的,但對於大部分住在都市的小孩而言,這樣的想法只能在夢中實現。從高中的一次國外海洋旅行,開始了我對海洋的熱情,一個充滿神秘色彩,繽紛又有趣的世界,深深吸引著我,回到台灣,海洋對我而言只是地理課本上的名詞,到底是什麼樣貌,從未了解,但是一顆喜歡海洋的種苗就已在我心中慢慢發芽,然而就一個平凡的都市小孩,有什麼理由能夠天天到海邊呢?這樣的疑問一直到上了大學,無意中發現有鯨豚解說員志工訓練的機會,終於讓我能跨出陸地的界限,真正的在大海上航行,感受海洋。當時的自己就像一塊海綿,不斷的吸收所有關於海洋的知識與經驗,慢慢的才了解原來海洋真的好大好廣,為了滿足自己對海洋的認識,更進而重新踏入學園,期望能夠更了解自己喜歡的海洋到底是什麼樣貌,這一路走來,也碰到許多志同道合的好友,為了更親近海洋,為了能減少人類對他的傷害而努力著。

但我常常在想,認識海洋的人還是那麼少阿!大部分的人對海洋的認識停留在夏日的碧海藍天與假日的海鮮魚市。而保育團體引用著許多的數據與資料,著急著呼籲民眾了解,海洋現在已面臨無法再承受迫害與汙染,這中間似乎有很大一段的落差,但似乎也無法一蹴可即。什麼時候,民眾才會像保護貓熊般的保護黑鮪魚,什麼時候,民眾才會了解保護珊瑚礁和保護森林一樣重要。

常常到海邊,看著帶著小孩的爸媽,在平靜而安全的海域卻尖叫著要小孩不要靠近海浪,或是搞不清楚狀況的年輕人,在危險的海域不知輕重的下海游泳。而夏日的浮潛活動更是熱鬧的如嘉年華會,一個教練帶著十幾的客人,踩在脆弱的珊瑚礁上,敷衍的泡泡海水似乎就達到了目的。看著這些平常發生在海邊的事情,我慢慢覺得,也許談海洋保育在台灣似乎太快也太沉重,就像一個還不會走路的孩子,你卻告訴他跑馬拉松要注意哪些運動傷害。如何讓民眾安心的在海邊活動,也許是最基本接觸和喜歡海洋的方式吧!

在陸地上,有濕地、河流、森林,每個棲地都已發展出一套件進而完整的方式,讓民眾能夠慢慢認識這些自然棲地,那麼,面對海洋,我們用什麼樣的方法能夠讓民眾能夠慢慢了解、接受並享受海洋的美好呢?曾經看過英國的海洋保育團體,在英國的海岸線上地圖上標記出大眾可以安心玩水的美麗海岸,或是每年定期舉辦海岸總體檢活動,讓民眾了解在這片陸地與海洋交界的區域有多少令人驚奇的海洋生命力。

也許人類是陸地上的動物,對於海洋總是有份恐懼與疏離,因此,海洋保育者更應該努力思考可以用什麼樣的方式讓民眾正確的接觸海洋,發現海洋可愛與可貴之處。記得一次賞鯨的解說航程,遇到了一隻比船身還大的抹香鯨,船上的客人開心的尖叫,而下船後,更是不斷感謝我的解說,告訴我這是他聽過最棒的一次解說,但對我而言,當天的解說如同過往,可能還說得更少(因為大部分的時間我也跟著客人一起尖叫)。因此,那樣的感動我想完全來自於大自然所給予。因此,如何讓民眾聽到、看到、感受到海洋,也許是在海洋保育的行動中,最重要的一環。

【黑潮觀點】臺灣海洋教育的想法。文/廖敏惠

















【作者簡介】
廖敏惠,2002臨床藥學研究所畢業後,到了東部當了兩年大醫院小藥師,2004撞見黑潮,生命開始與海洋產生連結,2006海洋生物研究所畢業後,進入NGO工作為環境努力,目前嫁為人婦旅居美國。最近最喜歡的運動:瑜珈跟游泳;最近最瘋狂的舉動:航行太平洋尋找垃圾渦流;最近最無聊的休閒:看美國影集練英文;最近最幸福的事情:做飯給老公吃。最近最想念的是花蓮的大山大海,兩隻貓,當然還有一大群愛山愛海的朋友。


【黑潮觀點】多識蟲魚鳥獸之名。文/徐子恆
  
我不是學教育的,並不知道環境教育到底該怎麼做才是好的、才是對的,只能以自己從小到大的經驗出發,來想像臺灣人應該接受什麼樣的環境教育。

我小的時候就對世間的生物很有興趣,很喜歡涉獵與動植物生態相關的書籍或影片,也喜歡去動物園玩。小時即對各種動物,如︰獅子、大象、長頸鹿……等,如數家珍,甚至知道很多不那麼熱門的動物,例如︰馬來貘、海鬣蜥……等。我一直以能「識」如此多的「蟲魚鳥獸之名」而自豪,但上大學時,在一個偶然的機會下看到了「臺灣藍鵲」的照片,給了我很大的震撼,沒想到這麼美的鳥兒竟然是臺灣特有種,就在我生活的島上,我卻不知道。我還跑回家問我媽︰「妳小時候有看過一種身體是藍色,尾巴長長的鳥嗎?」媽媽說沒印象。我就更加疑惑了。到底是因為學校老師沒教,還是我們對環境的關懷太少,竟然會對臺灣藍鵲這樣令人驚異的鳥類一無所知。

前年有一個機會去加拿大中部的大草原上生活了一個月,感受到的卻是不一樣的經驗。話說坐在朋友的車上,奔馳在筆直的公路上,周圍是像太平洋一樣平坦到天邊的草原。路邊不時有野生動物經過,加拿大的朋友們都能快速且正確地說出動物的名稱,就像是自家養的貓狗一般。我問朋友︰「為什麼你們都認識這些動物呢?」他們說︰「從小都生活在鄉間,這些動物常常在住家附近出没,甚至還有狼、狐狸等等呢!」我後來也到市立動物園去參觀,發現他們的動物和我們的非常不同,畜養和展示的,竟然都是自己國家所產的動物,並沒有來自其他國家的奇珍異獸。北國的草原和森林,有五種長得像「鹿」的動物,在這個動物園裡全部都收集了,並且養在相臨的區域,讓民眾認識其不同。

雖然近幾年,因為本土意識的抬頭,大家多多少少都認識了更多這個島嶼上的動植物,但是最近許多政府官員的行為和言論,卻顯示出了環境教育及待加強的面向。例如某高官竟說出白海豚也會轉彎的言論,還有某縣長野放了七百斤的外來種牛蛙,都是因為不了解本土動植物生態所說出來的蠢話和做出來的蠢事。

許多人覺得認識動植物是環境教育中最支微末節的小事,他們的說法是︰「我只要能欣賞動植物的美,又何必一定要知道他們的名字呢?」但認識一個物種時,認識的不只是他的名字,而是他生存的環境和與其他物種的關係,不只對個人重要,對國家的政策更是重要。就是因為我們對於中華白海豚的認識不夠,不知道他們的生態,不知道他們生活環境周圍濕地生態的重要性,才會做出國光石化這樣的開發案。也因為我們不了解臺灣東岸飛魚的種類和生態,才一直都無法做出合適的漁業政策。

因此我覺得環境教育的基礎,也是最重要的事,就是讓大家多多認識生活周圍的動植物,我相信與這些動植物有了生存與共的情感之後,自然就會對各種的環境問題投入關注,才能談到實踐和行動。

【黑潮觀點】多識蟲魚鳥獸之名。文/徐子恆



















【作者簡介】

徐子恆,不務正業的醫師。擁有開放水域潛水員證照,海廢樂團團長與首席吉他手,參加過登山社、攝影社、花蓮鳥會會員、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解說員,紀錄片《海豚的圈圈》導演,目前有三狗一貓、阿妹和阿妹妹妹共六個小孩。




【黑潮觀點】多識蟲魚鳥獸之名。文/徐子恆

【黑潮觀點】專欄,是由結合了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中董事會、工作人員、資深解說員、資深志工等各個領域的夥伴所組成的「黑潮寫作群」所執筆。黑潮觀點的關懷領域遍及生態、議題、海岸、海洋、教育等層面,書寫出一篇篇有批判、有紀錄、有思考的文字,蔚然而成獨立並具有代表意義的黑潮風景。
【黑潮綠沙龍】淺談環境教育──許世璋老師專訪。文/黑編律清


雖然環境行動的養成,被大多數環境教育學者認為是首要的教育目標,但是在臺灣,不論在教育環境的教學或研究上,環境行動都沒有受到足夠的重視。大部分的學校環境教育,教學上依然偏重於認知領域的學習,而海洋環境教育同樣也是面臨這種情況。

先從環境教育談起──

所謂「環境教育」其實是一種「教育過程」,在這個過程當中,個人和社會群體能夠漸漸去了解他們的環境,以及組成環境的生物、物理和社會文化因子之間的交互作用,並得到必需的相關知識、技能和價值觀,進而能個別或集體地行動,以解決現在和將來的環境問題。換句話說,環境教育並不是自然研習、戶外教學,或只是環境知識的傳遞,它是一種「價值教育」,強調環境行動及問題解決。也正因為環境問題常錯綜複雜地同時牽涉到自然生態與社會結構,所以環境教育需由整體性的觀點來分析環境問題,它是科際整合式的教育。而環境問題的解決必須透過公民社會的運作來達成,因此,環境教育又具備了全民教育與終生教育的特色。

環境教育應該達成哪些目標呢?簡單來講,可以從:覺知(awareness)、知識(knowledge)、態度(attitudes)、技能(skills)和參與(participation)五項類別來看。

「覺知」意指,協助社會群體和個人對整體環境及其相關問題,獲得覺知和敏感度。「知識」意指,協助社會群體和個人獲得關於環境及其相關問題的各種經驗和基本了解。「態度」意指,協助社會群體和個人獲得關切環境的一套價值觀,並承諾主動參與環境改進和保護。「技能,意指,協助社會群體和個人得辨認和解決環境問題的技能。「參與」意指,協助社會群體和個人有機會主動參與各階層環境問題的解決。

當我們在執行環境教育,或者海洋環境教育時,可以將這五項教育目標具體化,針對不同的教學實務需要,從「生態學基礎」、「概念上的覺知(議題與價值)」、「環境議題的調查與解決方案評估」、「技能與行動」等方向,循序漸進去設計課程。

「生態學基礎」可以使學習者獲得足夠的生態學基礎知識,以作出合乎生態法則的決策。「概念上的覺知(議題與價值)」可以使學習者了解個人與群體的行為如何影響環境與生活品質,並因此形成了環境議題。而想要處理環境議題時,必須同時透過調查、評估、價值澄清、決策、與公民行動。「環境議題的調查與解決方案評估」可以使學習者獲得必須的知識與技能,去調查分析環境議題,同時去評估各種解決方案,並明瞭環境議背後各相關團體的價值觀。「技能與行動」可以使學習者獲得必須的技能,以採取適當的行動來維護環境與生活品質。

以一個所處的環境議題去帶出相關的環境學習是很重要的,儘量不要去切割環境學習的內容,因為整個環境都是環環相扣、息息相關,如果只著眼於某一點,對整體而言助益不大。然而在臺灣,環境教育很容易將教學的重點放在知識的教授,尤其是生物的、地理的、科學的……但行動的重要性其實遠大過知識。雖然說「認知與技能領域」、「情意領域」和「行為領域」都是培養環境素養的組成要件,但「情意領域」對初學者與多數民眾來講,泰半是最有效的環境教育,因為當人們對環境的情意力量累積到一個地步,自然會產生行動力,你會希望環境變好,或者,會以行動去維護、去改善。

這裡說的「情意領域」包括,對環境的敏感度,像是能夠感受、欣賞、及在意環境的程度。或者是對環境的「控制觀」,也就是相信透過個人或集體的行動,將可以改善環境。

回到海洋環境教育要怎麼做?原則是相同的。

首先要知道學習者是誰,教學者才知道要設定怎樣的學習目標,進而去找一個議題(或者主題)來設計教學活動、傳遞環境概念。像來自城市的學習者與家住海濱的學習者,本身對海洋的感受與經驗就很不一樣,教學者必須注意到是誰要來學習,然後設定不同的教學目標。

談環境教育也好、海洋環境教育也好,都再三強調情感的醞釀和環境的感受,這是為了讓學習者知道自己可以如何來行動、要怎麼樣讓自己與土地相連結。事實上,人對環境的情感是可以改變人對環境的價值觀,這也是教育的目的。

知識方面,知道是知道,可以懂得很多,可以從書本上讀到很多,但人一旦少了情感的支持,就少了行動力。相信有很多人都會說喜歡海洋,尤其是親眼看見海洋有多美、鯨豚有多可愛的時候,但有多少人願意犧牲小我的享受,投入海洋環境行動,像是國光石化的戰役?環境教育的目的之一,便是要讓學習者或者更多的民眾知道,環境是需要個人犧牲小我去行動,才可能有所改善。當你投入時,就表示原本的生活勢必有所取捨,至少出錢出力都是必要的,這就牽涉到價值觀和態度,而這正是要透過環境教育要去養成的環境素養。

在環境教育中,過於偏重瑣碎的知識就難與內化個人對環境的情感。知識不是不重要,而是在既定時間之內,大量知識的給予究竟想要達到怎樣的目的?

環境教育的目標涵蓋了認知、情意、技能、與行為等領域,但正因為環境教育是以解決環境問題為導向,因此是否能培養出具備環境行動的公民,將是環境教育成功與否的一大指標,也是環境教育課程發展與教學實務上所該探討的關鍵課題。海洋環境教育也是如此。

【黑潮綠沙龍】淺談環境教育──許世璋老師專訪。文/黑編律清

















※許世璋,國立東華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學系教授,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董事。
※延伸閱讀:許世璋,2001.04,〈我們真能教育出可解決環境問題的公民嗎?──論環境教育與環境行動〉,《中等教育》第52卷第2期,頁52-75。



 

【黑潮綠沙龍】淺談環境教育──許世璋老師專訪。文/黑編律清

【黑潮綠沙龍】專欄的規劃,是依照當期電子報主題衍伸出的議題,向同在環境保育領域中努力的NGO盟友們邀稿、約訪。面對當前不勝枚舉的環境問題,其實是全人類的切身問題,需要大家一起關心和討論。所幸國內、外都有長期在各個環境領域中耕耘、奮鬥的環境NGO組織,在第一現場敏銳、準確地意識到全球的環境問題。面對這些議題,我們需要更多談論、交流、對話的空間,我們期待更多新的思想與發現,能夠在這樣的"沙龍空間"裡,迸現出火花。



  

【海洋工作坊特輯】招生篇。文/黑編律清

寫在2011黑潮海洋工作坊招生之前

 
你喜歡大海嗎?
你曾經盼望一個屬於自己的充電假期嗎?
你是否想過,炎炎夏日,冷氣房外的海風潮聲,可能才是另一個快樂天堂?

每年,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投注相當的人力與心血,舉辦夏季的海上觀察與解說研習營。為期兩個月的營隊在臺灣相當罕見,多年以來,仍能吸引來自各地、各行各業、各有所長的朋友們,願意頂著豔陽,在大山之下、大洋之濱,一起接受海洋的召喚與薰陶,樂此不疲。
為什麼?
為什麼人們如此瘋狂?不怕流汗?不怕曬黑?不怕辛苦?
是因為太平洋老愛湛藍得太過份,那海中的鯨豚又太可愛?還是,因為花蓮的土地不知怎麼竟能如此黏人?

花蓮,總是臺灣人的夢想地。
鯨豚,總能帶給人們意想不到的驚喜。
海洋呢?

沒有海洋,沒有臺灣,就沒有我們。

2011年的夏天對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來講,是一個新階段的開始。
美麗的鯨豚僅是美麗的起點,該是我們向前走的時候了。
一群被海洋與鯨豚「養育」多年的解說員們,想要為最心愛的大海,多做一些事;想要為這座島的海洋教育,多盡一份心。

於是,我們決定──
2011黑潮海洋工作坊,一個以創生臺灣海洋教案、教材的研習營隊,必須誕生。

歡迎對海洋有熱情與使命感的你,一同加入我們的行列,讓我們一起學習、一起努力,一起成長。
一起,愛大海。

 


2011黑潮海洋工作坊招生簡章、報名表
※2011黑潮海洋工作坊招生簡章、報名表下載:
http://www.kuroshio.org.tw/index.php?load=read&id=386


◎活動主旨:經由海岸、海人、海魚、鯨豚四大主題課程,以及參與海洋相關之實務活動,發想與製作屬於臺灣的海洋創意教案暨教材。

◎活動時間:2011年07月01日~08月31日。

◎活動地點:花蓮縣市、太平洋左岸。

◎報名資格:年滿18歲的好國民,性別族裔職業不拘,熱愛海洋、身懷絕技、不怕曬黑、能吃苦耐勞者為佳。

◎報名費用:每人新台幣5000元整。(費用於面試錄取之後繳交,包含登船實習費、專題課程、自然講座、營期保險費用、實習制服乙件與講義手冊等費用;不含交通、住宿、膳食費。)

◎報名時間:即日起至6/9止。6/10公告面試時間,6/11~6/12面試,6/15公告錄取名單。

◎報名方式:請至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網站
http://www.kuroshio.org.tw/ 下載簡章及報名表格。填妥報名表格之後,以傳真、e-mail、郵寄或親送本會方式報名。

◎預定招收名額:30人。

◎工作坊研習內容:專題課程、自然講座、戶外踏查、海上實習、教案與教材實作、參與小組研討工作與海洋環境教育推廣等。


主辦單位:財團法人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
協辦單位:多羅滿海洋娛樂股份有限公司


財團法人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 Kuroshio Ocean Education Foundation
▍網站:
http://www.kuroshio.org.tw/
▍E-mail:
kuroshio@seed.net.tw
▍電話:(03)8578148 或 8578418
▍傳真:(03)8578948
▍地址:97057花蓮市富陽路87號
▍聯絡人:廖律清


【海洋工作坊特輯】Q&A篇。PartⅠ。文/黑編律清
  

2011黑潮海洋工作坊Q&A PartⅠ



Q:為甚麼「2011黑潮海洋工作坊」的報名費高達5000元這麼貴?
A:
(1)本工作坊活動時間為期2個月。
(2)費用包含賞鯨船之登船實習費、專題課程、自然講座、營期保險費用、實習制服乙件與講義手冊等。
(3)一般賞鯨船出海費用,請參考:http://www.turumoan.com.tw/


Q:為甚麼「2011黑潮海洋工作坊」的活動時間長達兩個月這麼久?
A:為了讓學員有較充裕的時間體驗海洋,並且累積個人的海洋經驗;而非僅是到海邊「渡假」,或者走馬看花的「旅遊」。


Q:「2011黑潮海洋工作坊」是全程都在花蓮嗎?如果期間有其他活動的話是否可以暫時離開?
A:
(1)本工作坊活動,假花蓮縣市、港區、沿岸、近海處等相關場地舉行。
(2)第一週的密集課程,本會強烈希望學員皆能全程參與。之後,希望是在能配合工作坊活動、實習船班……的原則之下,做個人時間的其他安排。


Q:「2011黑潮海洋工作坊」活動期間,可以請假嗎?
A:第一週的密集課程,僅接受病假。其餘活動,若需請假,請預先向本會說明事由。若有特殊情況,亦請向本會說明,本會將視情況依個案處理。


Q:「2011黑潮海洋工作坊」會不會很有趣?
A:會。


Q:「2011黑潮海洋工作坊」會不會很辛苦?
A:會。


Q:「2011黑潮海洋工作坊」和從前「海上觀察與解說研習營」有甚麼不一樣?
A:活動目標不同。「2011黑潮海洋工作坊」以「發想與製作屬於臺灣的海洋創意教材暨教案」作為本活動的成果目標。「海上觀察與解說研習營」則是以「鯨豚解說員之培訓」作為研習營的活動目的。因活動目標不同,活動內容自然也不相同。


Q:參加「2011黑潮海洋工作坊」之後,可以成為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的解說員嗎?
A:參加「2011黑潮海洋工作坊」與「成為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的解說員」不是同一件事。換言之,工作坊的學員即使全程參與工作坊的各項活動,並不等同即可獲得解說員資格,因工作坊的目的在於「發想與製作屬於臺灣的海洋創意教材暨教案」,而非解說員培訓與鑑定。


Q:參加「2011黑潮海洋工作坊」之後,可以成為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的志工嗎?
A:只要對海洋有興趣,或者認同、支持本會者,隨時皆可成為本會志工。


Q:我不是教師,也非從事教育相關工作,也可以參加「2011黑潮海洋工作坊」嗎?
A:可以。


Q:為甚麼「2011黑潮海洋工作坊」要規定年滿十八歲才能報名參加?
A:基於工作坊的屬性(海洋教育)與目的(發想與製作屬於臺灣的海洋創意教材暨教案),國高中小學生等,並不在本活動擬招募學員之列。


Q:我沒有個人筆記型電腦,對於「2011黑潮海洋工作坊」的活動參與,會不會有所影響?
A:不會。若需資料蒐尋、文書處理等,有個人筆電較為方便。但活動期間,本會將在辦公室安排一台公用電腦,提供學員處理活動相關事宜時使用。


Q:對於花蓮,我人生地不熟,能否代為安排「2011黑潮海洋工作坊」期間的花蓮住宿?
A:若有需要,本會可提供部分花蓮住宿資訊以供參考,但不代為安排活動期間的花蓮住宿。


Q:我沒有交通工具,對於「2011黑潮海洋工作坊」的活動參與,會不會有所影響?
A:會。建議可將機車、單車等個人代步工具,自外地寄至花蓮。


Q:我不會游泳,對於「2011黑潮海洋工作坊」的活動參與,會不會有所影響?
A:不會。


Q:為甚麼「2011黑潮海洋工作坊」要安排學員出海實習?
A:為了讓學員置身海洋環境去體驗真實的大海,並藉由觀察野生鯨豚、協助船務工作,漸次累積個人的海洋經驗,同時,有機會多去了解一般人們對於海洋、生態旅遊、環境解說的態度、反應、價值觀等。


Q:我曾經參加「海上觀察與解說研習營」,還可以報名「2011黑潮海洋工作坊」嗎?
A:可以。


Q:我只想出海實習,可以嗎?
A:不可以。必須參與工作坊活動,出席率達九成的學員,方能填寫船班。


Q:我不想出海實習,可以嗎?
A:本會不勉強,但機會難得,不出海實在可惜。


Q:為甚麼花錢參加「2011黑潮海洋工作坊」還要參與教材、教案的發想製作?
A:
(1)「發想與製作屬於臺灣的海洋創意教材暨教案」是本活動的成果目標。
(2)這是一個兼及「經驗海洋」與「感受海洋」的「學習」營隊。
(3)這不是一個以旅遊、渡假為目的的夏令營。


Q:參加「2011黑潮海洋工作坊」,對個人有甚麼好處?
A:
(1)出海。
(2)認識新的朋友。
(3)認識有趣的黑潮人和船長們。
(4)認識飛旋海豚花紋海豚熱帶斑海豚弗氏海豚瓶鼻海豚。
(5)如果運氣夠好,還能認識抹香鯨和虎鯨。
(6)認識新的自己。
(7)獲得精神上的飽足感。
(8)上了年紀的朋友會覺得自己變年輕了,還年輕的朋友會覺得青春更美好。



【海洋工作坊特輯】Q&A篇。PartⅡ。文/黑編律清


2011黑潮海洋工作坊Q&A PartⅡ


Q:我沒有「身懷絕技」,不過我是年滿18歲的好國民,可以報名「2011黑潮海洋工作坊」嗎?
A:可以。對海洋的熱忱也是一項絕技喔……


Q:簡章上所寫的「身懷絕技」是指甚麼技能?需要甚麼檢定合格的證書嗎?
A:「海不辭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辭土石,故能成其高。」為了團結合作力量大,為了交會時互放的光芒,我們歡迎有特殊才能的朋友加入黑潮的行列,像是繪畫、攝影、音樂、寫作、電腦軟體、電腦硬體……,或者是手作、烹飪、捕魚、跑步、唱歌、耕種、潛水、狩獵、理財、廣告……無論是自學或者科班出身或者無師自通,只要你願意為海洋築夢、願意耕耘和分享、願意與黑潮一起成長,你的「我願意」便是檢定合格的證書。


Q:我對教材、教案不熟悉,可以報名「2011黑潮海洋工作坊」嗎?
A:可以。本工作坊擬藉由各項活動引導學員認識海洋,期望經過長達兩個月的學習體驗之後,學員能將自己所得的海洋收穫與感動和更多的人分享,而分享的方式有很多種,像是解說、心情故事、圖畫創作、影像紀錄、音樂抒懷……等等。為了讓更多無法親自參與的人也能對海洋有所認識與學習,本會期望學員們將這些不同方式的分享,整合出一個個主題、條理明確的內容,我們姑且稱作「教材」與「教案」,當作是我們對海洋環境教育的一點點回饋。


Q:「2011黑潮海洋工作坊」所產出的教材和教案,會不會對外開放參考使用?
A:會。在尊重智慧財產權的前提之下,「2011黑潮海洋工作坊」所產出的成果將對外開放使用。


Q:「2011黑潮海洋工作坊」與中華鯨豚協會、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的「2011年鯨豚海洋種子教師教學設計工作坊」有甚麼不一樣?
A:
 

   2011黑潮海洋工作坊  2011年鯨豚海洋種子教師教學設計工作坊
 主辦單位  財團法人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  中華鯨豚協會、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
 活動主旨/目標 經由海岸、海人、海魚、鯨豚四大主題課程,以及參與海洋相關之實務活動,發想與製作屬於臺灣的海洋創意教案暨教材。工作坊結業前,將有一次完整的成果發表會。同時,將建製一個海洋教材資料庫,將本次工作坊的成果開放外界參考,並期許繼續擴充此一海洋教材資料庫。 藉由認識海洋生物多樣性之內容及重要性,培育鯨豚生態教育種籽教師,並於活動中加強海洋生態及鯨豚解說內容,協助各國小發展海洋生態課程操作,進行海洋保育相關課程,期望讓全國各國小學童能更瞭解鯨豚生態與保育的概況,藉以提昇小朋友對海洋生態保育的重視與關心,凝聚更多力量的共同支持與參與海洋生態保育的活動。
 課程主題 海岸、海人、海魚、鯨豚 鯨豚
 活動時間 兩個月
2011.07.01(週五)~2011.08.31(週三)
三天
2011.07.12(週二)~2011.07.14(週四)
 活動地點 花蓮市區、郊區、港區、太平洋左岸。 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屏東縣車城鄉後灣村後灣路2號)。
 活動對象 年滿18歲的好國民,性別族裔職業不拘,熱愛海洋、身懷絕技、不怕曬黑、能吃苦耐勞者為佳。 具中小學及幼教教師資格者。
 活動費用 每人新台幣5000元整。費用於面試錄取之後繳交,包含登船實習費、專題課程、自然講座、營期保險費用、實習制服乙件與講義手冊等費用;不含交通、住宿、膳食費。 每人新台幣2000元整。包含三天二夜課程之講義教材、活動體驗費、膳食、住宿兩夜,7/12左營高鐵站至海生館與7/14海生館至左營高鐵站之定時定班交通接駁乙次,部份經費由林務局補助。不包括個人的交通費。
 面  試  需面試。  不需面試,額滿為止。
 招收人數  預計招收學員30名。  預計招收學員40名。















































  
Q:為甚麼報名參加「2011黑潮海洋工作坊」,還需要面試?
A:
(1)讓你更了解本會,更了解工作坊到底在幹甚麼。
(2)讓本會認識你。


Q: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為甚麼要將「海上觀察與解說研習營」轉型成「2011黑潮海洋工作坊」?
A:
(1)本會於1998年成立,從鯨豚調查記錄工作為開端,進而以「關懷台灣海洋環境、生態與文化」為宗旨,對海洋文化教育的關懷始終不侷限於賞鯨船之生態解說。
(2)本會已累積多年海洋經驗與成果(請參考本會簡介:http://www.kuroshio.org.tw/index.php?job=category&seekname=83),如今因應當前海洋教育之所需,本會強調行動參與和情感經驗,鼓勵全民因了解才會關心,唯有關心才會採取行動,唯有行動,海洋才會有希望。
(3)海洋教育需要種籽教師,海洋種籽教師需要海洋經驗。
(4)海洋教育需要海洋教材,海洋教材需要海洋經驗的轉化。


Q:我只想成為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的解說員,然後出海,可以嗎?
A:
(1)參加「2011黑潮海洋工作坊」與「成為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的解說員」不是同一件事。換言之,工作坊的學員即使全程參與工作坊的各項活動,並不等同即可獲得解說員資格,因工作坊的目的在於「發想與製作屬於臺灣的海洋創意教材暨教案」,而非解說員培訓與鑑定。
(2)如果對成為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的解說員有興趣,請向本會辦公室詢問相關辦法。
(3)建議以參加工作坊的活動,作為認識海洋與了解賞鯨船生態解說的起點。

 

【海洋工作坊特輯】戀海篇。我離開夏天,多久了?文/東良
「我離開夏天,多久了?」

猶記得那一年,我挾著二十歲的青春出航。清晨時分陽光輕輕灑下,溫柔的海風滑過臉頰,鑫伯領著我航行在如同果凍樣的海面上。

從陸地到海洋,我不曾想像我會變得不一樣。只是在海上的時間,彷彿與陸地上有著不一樣的計算方式。海洋的遼闊似乎連時間與記憶也一併吞噬,當船隻緩緩跨越港嘴線,就進入了另一個空間,在海上發生的一切,除了影像,剩的什麼都帶不回。忘了王伯面對那些傢伙的柔情、忘了那些傢伙跳躍的身影、也忘了看見那些傢伙時興奮呼喊的心情。

而當我在電腦前,透過傳輸線的連結,海上的畫面在銀幕上重現。我卻還是無法串聯那些傢伙從嘴喙刺破水面,接著體態完整呈現到尾鰭隱沒水面,一次次跳躍的完美弧線。而最最驚訝的是影像中一併記錄下的聲音,有麥克風的解說聲、有風聲、有船隻的引擎聲,還有──我的歡呼聲!但怎麼卻記不起那時臉上的喜悅與呼喊的心情,海上發生的一切始終如同夢境般。在陸地上的我,忽略了還有一個純真的自己,在海上。

正因為那樣無法描述的美麗與感動,讓我選擇不斷出航!

經過了多少次的四季循環,在○八年的夏天後,我的生活開始與夏季密不可分。因為夏天正是航行的季節。

「我已離開三個季節,再不久夏天就會來臨。」

【海洋工作坊特輯】戀海篇。想念的方式。文/繐安
轉寄『大海,我想認識妳……』這期電子報

寄信人暱稱  寄信人email
收信人暱稱  收信人email

  • 社群留言
  • 留言報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