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本報

立報─言論廣場
報主:立報
創刊日期:1997-12-10
發報頻率:每週出刊五日
訂閱人數:3,452
官網:

近期電子報


訂閱便利貼


將貼紙語法置入您的網站或部落格當中, 訪客可以輸入mail取得認證信,並按下確認連結後, 快速訂閱您的報紙。
預覽圖
訂閱立報─言論廣場報
立報─言論廣場
-----------------------------------------------------------------------------------------------------
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立報─言論廣場
發報時間: 2009-08-14 05:00:00 / 報主:立報─言論廣場
[公益聯播]人才招募
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09-08-14
────────全 國 唯 一 教 育 專 業 報───────
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09-08-14
網址:http://www.lihpao.com/

★ ★ 本期目錄 ★ ★
【社論】 遠離悲情台灣
【左右看】 如何能避風災
  養干茶:真正愛台灣的生態之旅
  政經掠影:政府的無能不僅在救災



【社論】 遠離悲情台灣
   

莫拉克颱風過後的瘡痍畫面意味了什麼?災難,究其意,乃是生活經驗的斷裂與「異常」;但這次的災情與救災,卻讓人陷入某種「溫故知新」的弔詭氛圍裡。受害家屬的眼淚照樣在流、官員勘災的戲碼藍綠皆然、中央與地方交相指責……。當然,連人飢己飢、人溺己溺的慈善捐款,這次也沒缺席。

我們真正引以為憂的是,「災難」是否已經成了台灣歷史的一部分?當「天災」已經例行性、週期性地滲透到我們的日常生活時,則災難不再是災難,因為人們容易變得習以為常,而這樣的集體心理,是更值得觀察的幽微變化。

不妨回想,對這次風災的討論是否有太多似曾相識的感覺?例如,台灣處處過度開發、土地超荷利用、氣象研究的投資過低、救災系統缺乏制度與傳承,或者防水工程不能再只靠堤防與消波塊,甚至被地方派系當成分贓的囊中物。

無論是原因的診斷、執行的缺陷,乃至於研究結論,幾乎因為多次重複而顯得「了無新意」,變成「常識」了。頻繁的災變竟然讓每個人都變成了某種意義的氣象專家、地質學家、水利專家、政治評論者……。這些「入門知識」不用靠唸書,也無須特意摸索,因為久病自然成良醫。

實際上,這種經頻繁體驗而來的知識厚度恰與行動的無能成關連。多數人也都會把原因指向過度開發,問題是多數的開發案擋不了也止不住,有些還是挾民意上山下海。同樣,很多人也都曉得台灣的治水經常愈治水愈大,假治水之名的肉桶分贓也時有所聞,但沒幾個人敢保證,莫拉克會是這類政治醜聞的終結者。最後,我們得學習尊重自然,而非支配自然;但這個重要的教訓卻愈聽愈像四維八德之類的教條。

何其諷刺,真正讓我們增長災變知識的,竟是災變的製造者,偏偏人們又對這些早就知道的老問題束手無策、完全沒輒。

我們無法控制老天爺的好惡,但總應該想想,如何透過政治意志與行動來遏止這樣的災難連續劇。民主,乍聞與風雨無關,實則不然。民主需要公共領域,唯有公共領域才能理性地界定、討論各種公共議題,形成公共行動。這也是為何愈不民主的國家愈是災難頻傳,而且還災情一次比一次大。換言之,如果我們想減災,那就得捫心自問,我們過去吹擂的民主究竟有多大的厚度。

(回目錄)



【左右看】如何能避風災

【左看】 生態優先才治本
潘欣榮/教育公共化連線

台東縣太麻里鄉,在這次88水災因太麻里溪潰堤、氾濫淹村。固然水利單位事前不肯清淤,造成氾濫,但更要去問:究竟台灣的河川嚴重淤積,是天災或者人禍?

砂石不會從天上掉下來,中下游的淤積,反應的是上游大面積的土壤流失。所以,對下游來說,治標、短期的方法是疏濬。但台灣河川百千條,治本、長期的方法,應是針對上游的土石流失問題對症下藥。

上游超限利用,如大面積的淺根性經濟作物栽植、陡坡地上搭建住宅,無法有植栽被覆,以至於有許多土石崩落,土壤無法保水、滑走,此為破壞水土的元凶之一。

此外,飲鴆止渴的河川整治亦是原因之一,為了避免崩石落入水庫,增設攔沙壩,使大雨來時,砂石卡在攔沙壩中、無法順著水流往下,只能往河川兩側往上堆積、侵蝕,不斷的滾動、摩擦,造成河川邊波侵蝕的更嚴重,最終帶來山崩。

這些都是政府對放縱土地開發、錯誤水利政策所造成的結果。所以,是人為對環境的破壞,才造成了天災來時、難逃的悲劇。

「人定勝天」已過時了,「生態優先」的土地政策,才能救台灣。




【右看】 不疏濬,必成災
吳恆祐/社會評論人

這次88水災,台灣多數洪水氾濫,其原因皆來自河川土石淤沙,河水容易暴漲,漫流、破堤,造成地方人民生命財產的損失。

究其因,是多數地方政府因畏懼疏濬衍生出「圖利私人」等問題,而遲遲未發包。為了避免圖利而迴避對民興利,如此因噎廢食,才造成88水災來時無數人命的犧牲。

必須承認,早年因黑道介入砂石開採,造成國土、河川流失,許多公務人員、承包開採業務公司被起訴,造成各地地檢署、政風機構如驚弓之鳥、過度執法,地方政府行政人員不敢發包疏濬工程,才會衍生此次風災悲劇。

事實上,因開放大陸砂石進口後,以「河川疏濬兼土石標售工程」進行假疏濬、真盜採的狀況已經逐漸緩和。馬政府的「防止土石盜採及砂石供需情勢」等政策,更有效遏制黑道勢力的介入。

更重要的是,搭配地方政府的「採賣分離」政策,即河川開採砂石,與販售砂石切成兩個階段,避免砂石暴利的發生。

請檢調不再因噎廢食,重點是行政一體,行政院各權責機關真正落實「全流域管理觀念」,於汛期前加強辦理河川疏濬,才能保障生命財產的安全。

(回目錄)


  養干茶:真正愛台灣的生態之旅
■李芋台(媒體工作者)

政府終於看到台灣的瑰寶所在,準備推出結合知性的「生態之旅」。有別於商業的旅遊行程,交通部觀光局預計在明年推出10種寶島生態旅遊,像是看鳥賞鯨豚、溼地看水雉通通入列,不只讓國內民眾眼睛一亮,也讓國外觀光客看到不一樣的台灣。

然而,究竟什麼是生態旅遊?就是賞鳥、賞花、欣賞自然美景嗎?其實目前風行的生態旅遊(Ecotourism)、對環境友善的旅遊(Environment-friendly Tourism)、倫理旅遊(Ethical Tourism)、責任旅遊(Responsible Tourism)等,都是近年來流行的自然取向的旅遊(Nature-based Tourism),是對過去走馬看花、破壞環境、掠奪式旅遊的反省。

「生態旅遊」必須提供遊客最大的自然及文化的遊憩體驗、兼顧當地自然保育及文化保存、達成當地社區發展及經濟利益回饋並尊重生態環境倫理,並強調資源永續。因此,生態旅遊應該是一種強調遊客責任、重視當地資源保育、儘量降低環境衝擊的旅遊,是一種強調無痕山林的運動。

在美國,無痕山林運動已經是一個產、官、學三方共同致力的運動,強調友善對待環境,並喚醒我們對山林、以及斯土的生態與人文尊重的一種方式。去年第5屆亞太經合組織(APEC)旅遊部長會議,就安排了「朝向亞太區域的責任旅遊」(Towards responsible tourism in the Asia-Pacific region)的討論主題,並於閉幕時通過了《帕查卡馬克宣言》,呼籲發展責任旅遊,主張在旅遊的同時,也要為世界盡些責任,以減少對環境、社會和文化帶來的負面影響,這些責任包括文化維護、環境保育、弱勢團體的協助等。

隨著物質文明的進步,近年來全球旅遊業都發展迅速,不但成為國際服務業的重要部門,也對消除貧窮產生積極的作用。然而,過度發展、消耗式的旅遊方式,常常引入跨國資本對生態環境帶來更大的破壞,例如興建大型觀光飯店、渡假村、遊樂園等,不但沒有帶來經濟上的助益,有時更扭曲了在地文化、加劇了貧富差距、破壞環境永續。因此,在《帕查卡馬克宣言》中,就強調發展責任旅遊以確保旅遊產業的永續性成長。

藉由深度旅行,我們可以看到完全不同而又真實的世界,除了接近大自然,得到真正的休息,在精神上也會得到更多成長與滿足。觀光局所欲推動的「生態之旅」應該要強調納入責任旅遊的概念,以免以生態之名蹂躪生態環境,讓生態成為一種宣傳廣告辭令,一種假環保、「漂綠」(greenwashing)的觀光活動。

(回目錄)


  政經掠影:政府的無能不僅在救災
■卞中佩(社運工作者)

88水災造成嚴重災情,馬政府救災漫不經心、指揮失當、救災不力,引發全民質疑。類似的場景從921大地震、八掌溪、艾莉風災、敏督利風災、辛樂克颱風後不斷上演,政府救災推拖拉,急壞災民及全國民眾,把政府官員罵得體無完膚。但認真深究,其實台灣政府在災難時期對於民眾要求的達成能力及效率,卻反而是最好的。

這種能力和效率,是被罵出來的。媒體24小時緊盯、網路訊息排山倒海,災民的悽慘畫面及故事不斷往非災區灌,政府任何八方漏氣、四面走風的行徑都被抓出來全民公審,罵一動、改一動的速度比起承平時期可以說是高鐵與牛車之比。所以問題就在於,這個國家機器是怎麼回事?

政府就是需要被緊迫盯人,救災時如此,承平時期更是如此。事實上,每次巨災,政府總挾民意取得更大的權力、更多的資源,這些現在看來,都是一種仍相信政府行政的權力讓渡,其結果不僅救災仍持續失靈,重點是還會進一步釀災。

例如敏督利風災後所提出的8年8百億、後來膨脹成1,410億的治水預算,從被提出開始,就被環保團體指為僅有綁樁效果,並無治水之實,甚至還會進一步惡化水患。這僅是風災的政治遺產之一,其它為了經濟發展而進行大開發的建設,使得台灣水土保持受到更大的戕害,被懷疑為高雄甲仙鄉二林村土石流元兇的曾文水庫越域引水工程,就是長期受到環保團體及地方政府的反對及質疑,但最後中央仍強行通過。

政府救災無能、防災也無能,最後就是釀災超能。這在於台灣長期沒有一個強有力的監督機制,在承平時期也發揮災難時期的批判作用。國會淪為藍綠競技場、媒體僅搞煽色腥及打扁奉扁,監察院只有蚊子拍和打嘴炮說要砍人的院長,全都淪為散漫體制的一部份,甚至對民間團體從通案或個案所提出的體制危機以輕蔑帶過,等到大天災這個大考一來,能及格才是奇蹟。

而前幾次天災後呈現出來的民間力量,常常呈現是被媒體一度挑動的沸點現象,不過現在從過往的被動,已有越來越組織化甚至反過頭來決定輿論走向及資訊權力,這個力量凝聚並且持續在媒體於災區撤守後發揮一定作用到什麼程度,也會是未來台灣民眾面對日益惡劣的生態環境時,是不是仍被決定的關鍵。

(回目錄)



 

長期徵稿啟事

台灣立報網站討論區開張!讀者有任何話想說,都可以在這裡一吐快,同時歡迎對立報的任何批評指教。請由立報首頁點選「討論區」,或鍵入網址http://www.lihpao.com/phpbb/。

(回目錄)



本電子報內容由台灣立報社提供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
若對此電子報的內容有疑問或是建議,
歡迎您寄e-mail至:article@lihpao.com
欲詳完整內容請訂閱立報
電話:02-86676655
傳真:02-82191213
訂報:02-86676655轉214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1樓
每週一至週六出報,每份10元
推薦訂閱
【南方】當總統毀憲亂政,這是我們能做的小事...(文化元年基金會籌備處)@【南方電子報】
媒體觀察報第四期:洪仲丘案熱潮下的台灣媒體@【媒體觀察電子報】
轉寄『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09-08-14』這期電子報

寄信人暱稱  寄信人email
收信人暱稱  收信人email

  • 社群留言
  • 留言報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