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10-04-29─立報─言論廣場─智邦公益電子報
enews.url.com.tw · April 04,2014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10-04-29
────────全 國 唯 一 教 育 專 業 報─────── |
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10-04-29 |
網址:http://www.lihpao.com/ |
★ ★ 本期目錄 ★ ★ |
社論:歷史對民進黨的嘲諷 |
ECFA雙英辯論落幕,「馬英九開低走高」、「蔡英文開高走低」,大致是一般人在辯論前的預期與辯論結束後的普遍感受。
辯贏辯輸,本無足道哉,因為容貌、年齡、體型、性別諸如此類的社會刻板印象,都會左右辯論的成敗觀感。但在輸贏的皮相之後,蔡英文甚至是民進黨之敗,絕非上述刻板印象或技巧所能解釋,而是反映了更深層的危機徵兆。
首先是蔡英文個人。蔡英文被視為是後扁時期的泛綠共主已無疑義,有別於扁的溫和中間路線也擄獲不少人的期待。但形象與路線的「溫和理性」不等於凌空踏步,從「工具機業」的攻防,讓人徹底看到蔡英文「反ECFA」反了那麼久,除了泛綠的政治正確外,毫無基層體驗與連結,因而陷入空洞的失語狀態。
這是雙英辯論相當大的反差。雙英的出身與政治歷練相仿,大多在官僚體系打滾,與民眾存在著隔閡本是當然。但馬英九為了宣傳ECFA,頻頻下鄉、座談,反覆練習與傾聽,鐵杵也被磨成繡花針。反觀蔡英文仍舊故我,雖然貴為黨主席,但其實是在台北城裡坐鎮進行新聞評論,如此霧裡看花,連玻璃與鑽石都分不清,焉能不敗?
再者蔡英文之敗,也進一步暴露民進黨的迷惘與畏怯。迄今為止,民進黨對於ECFA的態度很明確,但卻只是國民黨的鏡像。因此蔡英文與民進黨雖然立場堅決,但其實是處處被動,受制於馬英九。沒有馬英九先出招,他們就沒有反的對象與立足點。
在政治競爭裡,這種純粹只靠被動的反字訣而取勝者,幾乎絕無僅有。唯一的一次是民進黨在1995年的總統黨內初選。那次,許信良為了一圓總統夢,動員眾智囊寫成了《新興民族》,主張大膽西進,如今看來,仍具前瞻與氣魄。但老邁的彭明敏光是靠反對這本書與大膽西進的口號,就輕取許信良。從此,許信良與總統夢徹底無緣,也注定了民進黨在兩岸政策上的被動性,找不到兩岸戰略的制高點。
老天真會作弄人。許信良當年的失敗,似乎在馬英九身上找回來。當年的大膽西進如今易容成了ECFA,新興民族的自信則被馬英九的危機動員充分運用與結合,而溫和派的蔡英文則像當年的彭明敏,雖然故技重施,但卻面臨票房失靈的窘境。
連國民黨自己都說ECFA不是萬靈丹,是帶刺玫瑰;但民進黨仍選擇了遠觀,而不親自檢驗,甚至簡化成選舉操兵動員的議題,這是自失遠見,也辜負了人民對民進黨的期待。
|
(回目錄) |
左右看:移工應否與基本工資脫鉤 |
左看
脫鉤萬萬不可行
馬政府積極籌設經貿特區、移工薪資與基本工資脫鉤的政策,實為昧於普世標準與社經利益的規劃。
研擬規劃中的經貿特區,就是目前的自由貿易港區,包括了台北港、桃園航空園區、基隆港、高雄港,和新增的蘇澳區。自由貿易港區內目前移工雇用比率為40%,他們的工作大都是簡單技術的加工裝配,其實就是過去30年來台灣低技術的勞力密集業。政府宣傳說,若這些移工薪資成本能大幅降低,台灣才有全球競爭力。這也是為何馬政府大力主張要將移工薪資脫離基本工資的下限規範。
這種脫鉤政策,至少有兩大弊病。其一,這乃是同工不同酬、貽羞國際的恥辱政策。這不僅擺明台灣是一個歧視移工、同工不同酬的社會,而且難以被國際勞工組織、國際人權團體所容忍。這些勞工、人權團體甚至會發起抵制台灣的抗爭運動。這甚至會影響台灣與其他輸出移工的國家簽訂自由貿易協定。
其次,這會造成排擠效應,即讓經貿特區外的廠商也蜂擁擠進區內設廠雇用低於基本工資移工,這反而會台灣整體失業率提高,豈不是更得不償失?
不論是人權標準、國際形象、與整體社經效益來說,移工薪資之脫鉤政策萬萬不可行。
許若仁/社會評論者
右看
兼顧效益與社福
台灣經濟要真正扭轉困局,除了對外要積極融入大中華經濟圈外,如與中國大陸儘速簽署ECFA,對內也須有完整配套措施。
台灣經濟發展之內部政策的總方向,就是要全面降低整體企業各種成本的負擔。這包括了大幅降低營所稅率、降低產業用地的使用或取得成本,當然更包括了大幅降低雇用員工的薪資成本。以此來看,行政院長吳敦義日前指示研議如何調適外勞與基本工資連動問題,以便讓自由貿易港區內的移工薪資由市場決定,這實為非常明智的決定。
首先,移工薪資與基本工資脫鉤僅限於特定的經貿特區內,所以沒有違反勞基法之虞。其次,唯有讓市場機能充分發揮,來依勞動力的供需關係決定移工薪資,而非由市場之外的法律硬性規定,才能讓台灣未來新設立的經貿特區(自由貿易港)發揮最佳效益。
在此特區內,進口之工業原料直接由移工加工後,再直接轉出口到大陸地區完成最後階段裝配,這才能使台灣在全球分工鏈中有其不可取代的競爭力。
萬一移工薪資太低,而不敷基本生活需求,這應由政府內政部社福單位或民間社福公益團體來承擔照顧。如此雙元運作,才能兼顧經濟發展與社福照顧。
陳安君/大學教師
|
(回目錄) |
咄咄集:禁不起檢驗的「加課為你好」 |
■吳忠泰 台北縣長周錫瑋打算將所謂「英語活化」提前一年全面實施,這是典型的軍備競賽,不是教育實驗! 首先台灣學童的學習成就測驗表現一向在OECD各國名列前茅,而台灣國小學童的學習時數本來就遙遙領先各國,在加課3節之後,更達到破表!和國人所欽羨的芬蘭相比,我們平均每週每生已經多上了5到8節,這樣還嫌不夠,還要再加課!姑不論英語是否要以官方語言強度來教,周縣長和他的教育局長已成為加法神聖論的擁護者,沒有思考怎樣讓現有的節數持續提升教學效能,留些時間來精進教學知能,營造更多教師專業對話,讓教育有精緻發展的空間。 其次英語貿然加課還產生縣市之間師資排擠,嚴重違背憲法教育機會均等精神。台北市民國91年就曾經超前九年一貫課綱4年,將英語提早於小一實施,造成原由教育部儲備、將分配給各縣市擔任五年級英語教學之教師磁吸至台北市,也就是說,台北市的英語師資充裕竟以其他縣市的匱乏為代價!這樣「以鄰為壑」的作法竟再度要在幅員更大的台北縣上演,預估台北縣今年夏天將因實施本案,再增聘7百名教師,是桃園、宜蘭、新竹縣、基隆市等4個縣市的總和,這幾個縣市只要有3分之1流向北縣,該縣市負責英語教學而未具備英語專長的比例將提高到4成以上,如果是彰化、雲林、嘉縣等原本師資較不足的縣市受到衝擊,則更嚴重。教育部官員還要再次縱容師資排擠的教育秀嗎? 周錫瑋明白表示,這個方案原本要在100學年度全面實施(當然,預算並未在99年台北縣預算中編列),2月24日各報尚報導局長說在100學年度全面辦理的進度不變,現在只因「反映良好」,就由即將卸任的縣長執意提前辦理。周縣長任期本來只到98年底,只因北縣要升格而獲延任一年,現在幾已確定不會成為明年新北市市長,再有魄力,理應執行屬於99年度縣府預定工作計劃,現在卻光明正大要把自己預定在100學年度才實施的全面辦理予以提前,分明是侵奪明年新北市市長的職權,何況台北縣政府99年度預算完全未見全面辦理的施政計劃,這種急就章式施政,完全違反責任政治精神。 更離譜的是教育部上週兩次聲明要台北縣送課程實驗計劃來核處,但是台北縣聯合教師甄選6、7月就要進行缺額確認及甄試,課程實驗計劃卻要8月才送教育部核處,當台北縣政府都已宣稱即使補助款被扣都不在乎,教育部即使事後不同意,又有何用?這樣的教育部將失去全國民眾的信任! (教師)
|
(回目錄) |
井邊之蛙:電子業轉型的異想世界 |
■徐世輝 台北市光華商場附近的「資訊園區BOT」案,日前由鴻海得標。政府、企業都認為此案通過之後,將會讓光華商場一帶成為台灣的「秋葉原」,促進電子產業的發展。 各方說詞頗為新穎,但是,詞藻華麗之外,卻無太多新意。如果把這個案子與電子業轉型的議題一起觀察,我們大概可以看出,電子產業正在走向家電業的道路。 電子產品製造業跨足銷售、通路業,並不是什麼新的發展方向。如果要論源頭,1980年代的家電業,才是這個概念的拓荒者。台灣的家電大廠,都有跨足銷售業的經驗,從聲寶/上新聯晴,到大同,都曾採取類似的模式。 它也不是「從製造轉向行銷」的典範。如果要從代工業找出類似的範例,本地的先驅者應該是燦坤。今人以為燦坤是「電子銷售業的Wal-Mart」,反而忘了,早在燦坤發展電子賣場之前,燦坤是靠著咖啡機以及小家電的工業設計、代工製造,而在國際上闖出名號。 如果再把範圍放大,本土電腦業高喊的「用品牌、設計增加產品附加價值」的說法,其實在家電產業早有前例;台灣家電產業在1980年代的轉型、脫困經驗,幾乎都可以在最近的電子代工產業上看到。如果將電子代工業對於轉型、經營模式的想法,放在產業、歷史的脈絡下來觀察,其實並不特別。 在此次標案中也可看到類似的狀況。官方、業界對於光華商場的經營方式、文化現象有許多期待,卻忽略了,這種特殊型態,與國際趨勢的不對稱。最典型的是,光華商場的電腦組裝業,與國際電腦大廠戴爾(DELL)的創業,幾乎處於同一年代;兩者的經營模式、產業環境也類似,然而,堪稱最有活力的台灣中小型產業結構,在台灣的產業環境中,卻沒有產生任何足以與戴爾相對應的發展模式。 本地電子製造業界的大老,幾乎都曾經在20年前經歷過,到秋葉原購買電子產品、觀摩新趨勢,回台灣拆解後再以逆向工程學習新技術,然後再透過單幫客從秋葉原買進精密零件的經驗。然而,見識過秋葉原從技術、設計集散地,轉進成為賣場過程的業界人士,在面對類似的發展環境時,卻並沒有從歷史萃取出新的想法,所呈現出的圖像,反而神似秋葉原的升級版。 這顯示,整個產業的思維,已經開始枯竭了。 (企畫人員)
|
(回目錄) |
歡迎對立報的任何批評指教。請由立報首頁點選「討論區」,或點選 討論區 |
(回目錄) |
本電子報內容由台灣立報社提供 |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 |
若對此電子報的內容有疑問或是建議, |
歡迎您寄e-mail至:article@lihpao.com |
欲詳完整內容請訂閱立報 電話:02-86676655 傳真:02-82191213 訂報:02-86676655轉214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1樓 每週一至週五出報,每份10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