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10-08-20─立報─言論廣場─智邦公益電子報
enews.url.com.tw · April 04,2014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10-08-20
────────全 國 唯 一 教 育 專 業 報─────── |
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10-08-20 |
網址:http://www.lihpao.com/ |
★ ★ 本期目錄 ★ ★ |
社論:歧視性立法 |
立法院8月19日處理「陸生來台」相關法案,執政黨全面撤守,接受民進黨堅持的「一限二不」入法,限制承認大陸醫事學歷,大陸學生不得報考國安相關科系,也不得考專業證照,甚至附帶決議規範陸生不得打工。國民黨以國會絕對多數而巨幅讓步,口頭上說是「做面子給民進黨」,其實是暴露了台灣社會對外來者的歧視和敵意,不分藍綠,朝野一體。 陸生來台三法如果就這樣在兩黨沆瀣一氣之下通過,那麼,這不折不扣的就是一項「歧視性」立法,是對民主共和理想的實質背叛。就國民黨而言,是背叛了孫文國民革命的精神,背叛了五族共和,人民不分族群、地域、性別、宗教信仰一律平等的憲政理想。在此情境之下,還要大張旗鼓紀念「建國百年」,這簡直是莫大的嘲諷! 就民進黨而言,當年的黨外精神也無非是要推翻一黨專制,破除特權,倡議平等的價值;如今卻在國會殿堂主導通過歧視、排除外來者的立法,帶頭在台灣社會內部高築自利自閉的堡壘,這樣的政黨,媚俗仇外,絲毫不顧民主政治最基本的價值和理念,將親疏遠近做為定義權利的標準,黨外精神最後卻傳承為法西斯,這豈不是背叛! 當然,兩大黨一致的說詞,必然是:要顧及民意和社會的現實。問題是,什麼樣的民意?什麼樣的社會現實? 最安全也最滑頭的說法,就類似民進黨主席蔡英文對於ECFA的態度。當記者問道,民進黨既然反對兩岸經濟協議,執政後是否廢止時,蔡主席的回答是:「會讓人民自己做決定,民進黨會跟著民意走,並依當時的民主程序來進行。」一句話裡,充分使用了「人民」、「民意」、「民主程序」等語詞,賣弄大話術語,卻是十足空洞無趣。當民進黨一方面在國會主導歧視性立法,一方面又縱容鼓舞反中仇外意識在親綠媒體蔓延擴散,所謂「民意」,只不過就是拿來壯膽的夜路口哨。 台灣政治整體的平庸化、媚俗化,就源自於太過頻繁地把「民意」、「社會現實」等字眼掛在口頭,而忽略或忘記了人類歷史中進步事業的真正價值。國民黨正在紀念革命百年,民進黨仍在不斷吹噓自黨外時期以來的種種抗爭,然則,革命或抗爭等進步事業所追求的理想和價值,於今正是被這些號稱掌握民意和社會現實的小政客所背叛。當代政治思想的平庸化,問題就在於,當前這些小政客和附庸學者的把戲,既非政治,更無思想,而只不過是一時之間與現實和選票的苟合。他們善於運用特權和發言位置,不斷複製充滿歧視、猜疑、仇恨的選民,而這些支持者的集合,巧得很,又正好符合他們的民意口味和對現實的理解。 |
(回目錄) |
左右看:補教醜聞與教育本質 |
左看:名師就是明星 炎炎夏日,大考小考接踵而至,無數青年學生在暑假狠狠洗過一趟三溫暖。但今年暑假額外多了一項餘興節目:補習班名師高國華的霹靂火戲碼。 本劇兩大元素:男女不倫、商業競爭;固然精采,一舉牽連3位補教名師,也僅能歸咎個人道德缺陷。但若將這些戲劇化的事件放在整體補教發展脈絡裡,也許早顯端倪。 當各界莫不把批評焦點放在教師身分的不良示範與個人職業道德的同時,似乎並未體認現今補習教育樣貌與教育本質上的矛盾。補教業是營利企業,服從自身的利潤。班級越大越好,上榜越多越好,這是購買關係而不是師生關係,無關乎執教者道德與更深層的教育價值,只關乎更高的知名度與利潤,論及身教,對金榜題名生產線管理人們未免太苛責。 要被追問的不應只是升學制度,而是須重新檢討教育的根本目標。學校教育應建立在社會多元需求上,思考如何透過公共化,讓教育合理扮演社會公平與去階級化的角色。高國華只是一個有趣且稍稍失控的個案,令人驚恐的是:補教明星是學子唯一的選擇。林子暉/公共化協會成員 右看:為師者的自制 2010年8月壹週刊驚爆台灣補教界名師高國華外遇不倫戀,周刊封面一如往常呈現明星偷拍式的看圖說故事,模糊卻露骨的畫面與情節。這位補教名師所經營的文教機構於台北甚具規模,2年內招收近8千名學生,設有高中、國中及國小部,標榜全台北第一的升學率。 集教師與相當規模文教機構的創辦人於一身,卻無視其影響力與特殊性,在男女關係上接二連三的惹出不少花邊新聞。而後續更牽扯出其他補教名師的紛紛擾擾,如劉毅無照執教與徐薇揭露補教業職業道德敗壞與惡性競爭。 面對台灣升學制度下,補教業足堪為學子們的下課後的第二個校園,不僅提供大量且針對性的升學訓練與資訊,在長時間高頻率的課程下,對學生扮演人格養成重要的一環。因此政府從如此個案應該體悟到,補教業蓬勃發展下,應提供建立健全的法規來整頓惡性競爭所衍生的人性,更應該積極督導補教業公會的運作,從各會員的自我要求來建立職業道德價值。若不能建立制度與價值的全面基礎,補教體系的形象惡化造成整體學校教育的沉淪。林泰佐/社會評論者 |
(回目錄) |
蘭谿村聲:粵語文化保衛戰 |
■倪世傑 最近在廣州市週邊地區,除了外資廠商勞工的抗爭以外,尚有一場文化上的鬥爭,少見諸於島內報端。約2千名左右的廣州市民透過網路動員,於7月25日包圍了廣州市地鐵江南西站出口,他們的訴求是「撐廣東話」。 抗議導因於5月廣州政協總結亞運軟體建設報告的調查報告時,提出廣州電視頻道應該要增加普通話播出時段。這一來可觸動了廣東民眾的情緒,他們認為這有可能是北京方面想要搞「推普廢粵」的手段,開始以集會、公開場所高唱廣東歌曲的方式,捍衛廣東話。 相信在台灣的老一輩民眾,對廣州民眾的舉動必然不陌生。當年國府來台,也是強勢推動普通話(國語),打壓閩南語、客語以及原住民方言,而「講台語罰站、吊狗牌」,也成為50歲以上台灣本省籍民眾的共同記憶,甚至最後成為民進黨的政治動員符碼,台灣的政治分歧在1990年中期之後迅速轉變為「台灣人vs.中國人」、「本土政權vs.外來政權」的國族認同政治之戰。 現階段中國官方將725行動視為「非法集會」,網路召集人也被請去喝過幾次茶了。這樣的處理態度與方式,只會複製當年國民黨的國語政策所引起民間社會的怨懟與不滿。尤其廣東地區,一個在2百年內孕育了太平天國起事以及孫逸仙民主革命的搖籃,介於中南半島與古雲夢大澤、中土文化之間的銜接地帶,有其獨特的嶺南文化,甚至失去粵語,廣東人也就失去文化及生活的根。 更不消說,嶺南地區與北邊的中國,在進入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先後,存在超過一個世紀將近150年的巨大時間差,強調政治集中的北方,如果仍以「中央」的態度「指導」活潑擁有旺盛商業嗅覺與生命力的的南方社會,所得到的成果將適得其反。這也是一個小小的政協報告居然引發廣東民間滔天巨浪的原因,說是發動者「別有用心」,實在是超過了。(政治大學政治學系博士候選人) |
(回目錄) |
另眼相看:「我要選老師」未必是洪水猛獸 |
■洪致翔 一提到「由家長/學生對教師作評選」這項主張,常聽到有人對這項主張表示憂心和憤慨。因為他們認為,這項主張「將使社經地位較高的家長對教育內容甚至教改方向擁有更多的發言權」,也因為這些高社經地位的家長們對教育最關注的環節,莫過於「如何使子女在升學戰場上維持優勢」,故勢必進一步導致「唯有能充分配合升學主義的教師,才可能在這樣的新制度下獲得家長的青睞、成為明星教師;願意在升學考試以外的範疇投注心力、嘗試實踐不同理念的教師則會因此遭埋沒」的結果。 這樣的憂心並非杞人憂天,但卻不是前述主張才會造成的必然後果。因為即便家長、教師和學校之間的互動關係維持現狀,也未必能營造或維持一個能確實支持教師實踐各種教學理念的環境、避免對教學的過當干預;同時,這番憂心與憤慨的一連串前提中,有少許細節與教學現場的實況不盡然完全相同。 嚴格來說,當教師投注心力嘗試升學主義以外的教學理念,除了校園內常見的保守習氣外,最大的阻力其實來自於「堅決信奉升學主義的家長」,而非「社經地位較高的家長」。而家長「社經地位」的高低,與其對升學主義的支持程度並不見得有絕對關係。尤其所謂「社經地位較高的家長」是個相對模糊的概念——醫師律師建築師、宅神卡神乃至經營之神,總之只要收入較高或者熟練於媒體操作者,不分階級似乎全都可以歸入此類。在這群人中,當然存在著不少升學主義的信徒,但也有部分家長對子女教育內容的期望中,滲入了升學主義以外的成分。 相對地,在「社經地位較低」的家長中,部分期盼子女藉文憑實現階級翻身之夢者,對升學主義的臣服程度、對「嘗試跳脫升學主義窠臼的教師」的反制力道,反而會出乎意料的強烈。因此,倘若同以「挑戰升學主義、培養敢於批判霸權的現代公民」為目標,不見得需要以「社經地位」作為區分敵我陣營的界線。 此外,從另一個角度來看,相對於教育行政主管與官員們——他們的身心言行往往與升學主義或各種保守觀點更全面地相互交融——的評選標準,家長和學生對教師的評選標準與判斷依據至少相對多元、相對接近活生生的教學現場。倘若希望教師評選或評鑑帶來的不是劣幣驅逐良幣、不是教育內容的標準化而是多元化,那麼與其將評選淘汰的權力全部交給教育行政主管與官員,由家長和學生對教師作評選,或許在徐薇、湯尼陳這種「應試名師」之外,還有機會挖掘並樹立更多如《謝錦》中的謝錦桂毓老師、《老師的10個對不起》作者簡世明老師等懷抱不同理念的典型。(文教工作者) |
(回目錄) |
歡迎對立報的任何批評指教。請由立報首頁點選「討論區」,或點選 討論區 |
(回目錄) |
本電子報內容由台灣立報社提供 |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 |
若對此電子報的內容有疑問或是建議, |
歡迎您寄e-mail至:article@lihpao.com |
欲詳完整內容請訂閱立報 電話:02-86676655 傳真:02-82191213 訂報:02-86676655轉214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1樓 每週一至週五出報,每份10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