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10-08-23─立報─言論廣場─智邦公益電子報
enews.url.com.tw · April 04,2014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10-08-23
────────全 國 唯 一 教 育 專 業 報─────── |
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10-08-23 |
網址:http://www.lihpao.com/ |
★ ★ 本期目錄 ★ ★ |
社論:貧富差距不只是所得問題 |
上週當許多人正在歡欣慶祝經濟成長率不斷上調,預估今年台灣經濟成長率可達8.24%,創21年新高;且平均每人GNP為1萬8,565美元,比去年高出1千多美元,也創下紀錄。但同時主計處公布了去年所得最高的20%家庭可支配所得,與所得最低20%家庭的差距是6.34倍,若不納入政府推動的各項社會福利措施與補助津貼,預估今年差距將擴大至8.22倍;此外,國內落在貧窮線以下的家庭亦升至10.8萬戶,人數超過26.3萬千人,同樣創下歷史新高。 兩種極端的數據併列,讓人很難不去注意到貧富差距擴大的問題。經建會主委劉憶如直言「經濟發展的成果,民眾看得卻到吃不到」,一時之間大家彷彿第一次發現這個問題似的,開始討論如何解決貧富差距擴大的問題。然而,我們若以資產來看,情況可能更加懸殊,在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下,勞工做得越多,得到的就越少,這是馬克思一百多年前的洞見,也是資本主義必然的規律。 無論是真的現在才發現,抑或原本只是假裝看不見,如今面對貧富差距,總統馬英九樂觀的表示,「隨著經濟成長,貧富差距將縮短」,他的推論是:當經濟衰退,慈善捐款少,衝擊最弱勢者的所得,因此貧富差距加大,反之經濟成長,差距即可縮小。這種講法與主計處公佈的數據不合,完全是一廂情願、自欺欺人的說詞,不值一駁。 此外,主流經濟學家則是主張調整產業策略,減少「三角貿易」以增加就業,進而改善所得分配。但是,台灣自1995年以來,受僱報酬及間接稅占GDP比重一路走滑,營業盈餘及固定資本消耗比重則相對攀高,簡言之,資本所得遠優於勞工的薪資報酬。這並非產業結構的問題,而是產業升級、資本主義成熟後不可避免的現象。 至於勞工團體要求加薪及對富人課重稅,以縮小貧富差距,這雖然是「對症下藥」,不過仍非治本之道。畢竟貧富之別不只是所得的高低,還包括日常生活的方式及對人生未來的展望,是故,要解決貧富差距之懸殊,應儘量使生活「去資本主義化」,減少民眾對金錢的依賴,國家的財政也應重新配置,如此才能有效的解決貧富差距問題。 |
(回目錄) |
左右看:觀展「考古中華」 |
左看:獨沽中原一味 盡失多元華色 中國大陸的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在北京的首都博物館舉辦其成立60年成果展,憑其名氣之大、占有材料之豐富,推出總結性的實物展覽,自是引發中、外、雅、俗的一致重視。 由於2005年起大陸當局在「夏商周斷代工程」的基礎上再立項「中華文化探源工程」,所以此番「考古中華」理當出示新證、新釋,然觀展之後,懷抱此種期待的人都感到不愜,對於中華文化的源起與發軔並未脫出舊窠臼。 考古所固然將史前的中華文化定性為「多元一體」(multifactor-Unit Structure),但展出主線在一體,也就是依序串連彩陶文化以河南陝縣廟底溝類型為代表(距今6,000~5,500年)、龍山文化以山西襄汾陶寺遺址為代表(距今5,300~3,900年),以及認定河南偃師二里頭為夏朝都城(距今3,750年),從而下接商朝的早、中、晚都城:鄭州、偃師、洹北與安陽,進而開啟周秦漢的歷史;要皆與教科書雷同。 然而,先商、先夏的「多元」在哪裡呢?業已發現的黃河下游大汶口文化、長江下游的良渚文化與上游的三星堆文化、遼河流域的紅山文化,乃至近年出土的江西萬年仙人洞文化等等,到底跟前述的中原文化有何牽連?如何成為後者的因子(factor)?全然沒有交待。如此獨沽一味,單調枯澀,展覽應當盡失異彩紛呈的華色。一痛!趙萬來/大學教授 右看:古董拉動盜掘 上演考古浩劫 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隨中華民國轉進台灣之後,接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史語所的遺產上建立考古研究所,在大一統的新國度開展田野工作,以夏鼐為首,踏勘上萬處古遺址,進行數百處重點發掘,涉及中國歷史重大課題的歷朝都城、王陵、大型墓地以及其他各類遺址,成果斐然,對中華文明形成與發展軌跡增益世人知識多多。 所以,考古所辦展消息一出,即轟傳世界,這是中國各種人文社會科學中最受推崇的一門學科,聞風觀展如潮,但是觀後證實世人一項隱憂,即中國考古的黃金時代已過,而且一去不復回。 試看全部展品中只有出自新疆伊犁河谷新源縣的青銅壺標明2007年出土,另有同樣來自新疆于田的出土物標明2003年、2005年,除此之外,都沒有發現年代,說明多是舊物新展,印證近20年來大型遺址越來越少發現,或者說,倘有發現,輪不到官方文物局、考古隊來處理,早就被工程人員、農夫農婦、職業盜墓人等等就地即時挖光、分光了。 在市場化衝擊下,人人成為自利動物,在全面開發中,個個中國人都有尋寶、中寶的機會。近年古董日益騰貴,甚且成為「雅賄」的標的,更使需求拉動盜掘,正在上演史所未見的考古浩劫,所謂「考古中華」已成前塵往事了。一慟!甘向西/政治評論家 |
(回目錄) |
看守台灣:石化業沒道理再擴張 |
■謝和霖 在社會一片反對國光石化與六輕五期興建的氛圍下,行政院長吳敦義在日前出席全國工業發展會議閉幕典禮時表示,國光石化設廠後,「可以淘汰舊廠,用排碳少的代替排碳多的,用效能高的代替效能低的,用進步的代替退步的,對國家社會都有利,沒有道理反對」。但是事實真的是如此嗎? 當然,設新廠後,製程設計會較新,效能會有些許增加,但是要達到效能提升的目的,不見得要在生態豐富、具國際級身價的溼地上蓋新廠,既有舊廠的製程設備更新,一樣也可以提升效能。 至於國光石化的排碳量是否較少,除了效能外,還要考量其規模。以乙烯產能來看,目前中油的三輕到五輕,合計年產能為108萬公噸,然而國光石化設計的乙烯年產能卻高達240萬噸,為目前的兩倍多,如此排碳量怎麼可能較原來少?況且國光石化的排碳量,除了要考量其提煉製造時的直接排碳量外,也要考量之後這些石化產品再進一步的製造、使用與廢棄時的衍生排碳量;當其規模倍增,其對整個社會環境造成的負擔其實也是近乎倍增的。 而且吳院長似乎還不了解,即使今日石化產業與其他高耗能工業規模不擴張,人類活動維持目前強度,大氣中的二氧化碳依然會繼續增加,全球暖化的趨勢將進一步惡化。在目前暖化程度還不到1℃的情況下,就已讓全球各地極端氣候事件頻傳,連原本以為會因為暖化而得利、糧食產量會增加的俄國,卻因為高溫熱浪造成嚴重森林大火,而使小麥嚴重減產。很難想像10年後如果人類社會依然像今日一樣依賴石油,甚至有過之而不及時,我們會面對一個什麼樣的地球?而國光石化與六輕五期等開發案,正是要把我們推向這條不歸路。 在人類面臨如此嚴重危機下,一個負責任的政府,對於石化等高耗能產業,不僅不能讓其擴張,更要思考如何讓其縮小規模並協助業者積極轉型:包括如何將石化產業去蕪存菁(比如減少並進而淘汰一次性產品、PVC、農藥與化學肥料、含氯有機溶劑與冷煤、合成界面活性劑與醫藥的生產);開發以廢石化產品(如不能再製的廢塑膠)做為乙烯等石化原料來源,讓其可從搖籃到搖籃;以再生能源取代石化燃料做為工廠生產、交通運輸的能源;提倡以提供服務取代大量生產的營運模式;大力推動有機農業、自然醫學……。這轉型過程有太多事情可以做了,除了讓未來的石化產業無害地存在人類經濟體中,也需要培植許多新興的綠色產業,而這正是石化業者改頭換面的契機。(看守台灣協會) |
(回目錄) |
哈巴狗電台:關於一隻魚的故事(下) |
■陳真 一個茶杯的意義藏在何處?數學從哪來?為什麼有1、2、3的存在?這樣一些問題,難道就像八字一般真要困擾我一生? 八字是一種個性,個性永遠是單數,只此一家別無分號。維根斯坦說,哲學家是這樣一些人:他無法成為任何集體意志或集體概念的成員。愛因斯坦也說他覺得自己像匹馬,隨著年歲增長,想要自己單獨拉一輛馬車的渴望也越來越強烈。這些人無法在某種旗幟下過活,更不可能為之搖旗吶喊,因為太不真實了。不是真理的真,也不是真假的真,而是真實(authentic)的真。真實之為物往往如夢似幻,但夢卻比真實還真實。 這樣一些人,猶如海怪之特殊,我對之只有愛慕而不羨慕,因為海怪往往有著深海一般的悲歡,若能有所選擇,沒有人會真的想成為海怪成為詩人,沒有人會真的喜歡一個人撐起一個宇宙,在夜裡孤獨仰望穹蒼。特殊的命運與個性造就一種另類神采,但我相信,人們若真明白這一切,將會慶幸自己的命運不是這樣;而所謂天才,若能有所選擇,也絕不會想要有著那樣一種天賦才華。正如海怪若能選擇,他將會選擇當一隻水族缸裡的漂亮金魚,誰會想在蒼茫無際的深海裡翻滾巨浪發出怒吼?吸血鬼若有選擇,自然也是選擇陽光,誰會想在夜裡孤獨行走,飛躍林間? 這樣一些人和地心引力是不相容的,命運註定他無法像蛆一樣在地面匍匐。Emir Kusturica 說他一生最大的敵人就是realism,我心亦如是,生平最堵爛就是聽到人們把事情講得跟真的一樣,或甚至講得像什麼使命似的。凡事皆可忍,唯獨俗難耐。俗就是在地面匍匐,老講地面上的事,難怪沙林傑(Salinger)會說:「我最好既聾又啞,省得老跟人講那些無聊廢話。」 趣味不會發生在地面上,趣味必然來自一種高度,來自跟地心引力的對抗。生命若沒有一點趣味,活著幹啥?但二次元生物卻在地面上競技較量,為了把自己賣出個好價錢而得意。有個資質庸劣但卻飛黃騰達的學界人士,每次來信寄給一大群熟人,往往無喜不登三寶殿,總會先來上一段有關價碼的描述,訴說自己種種不凡業績,最後則「問候」說:「親愛的朋友,那您呢?近來好嗎?」我?終於想到我了?我怎麼會好呢?大家價錢都賣得這麼好,還有我混的餘地嗎? 講這樣好像很絕望,好像非得往懸崖跳不可,其實倒還不至於如此。只要麥田捕手不死,我們就永遠都還活著。當然,最重要的是一種幻想,凡屬魚類生物對於大海的想像。不管死的活的,不管生前死後,總有一天我們會回到海裡。(醫師) |
(回目錄) |
歡迎對立報的任何批評指教。請由立報首頁點選「討論區」,或點選 討論區 |
(回目錄) |
本電子報內容由台灣立報社提供 |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 |
若對此電子報的內容有疑問或是建議, |
歡迎您寄e-mail至:article@lihpao.com |
欲詳完整內容請訂閱立報 電話:02-86676655 傳真:02-82191213 訂報:02-86676655轉214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1樓 每週一至週五出報,每份10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