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本報

立報─言論廣場
報主:立報
創刊日期:1997-12-10
發報頻率:每週出刊五日
訂閱人數:3,452
官網:

近期電子報


訂閱便利貼


將貼紙語法置入您的網站或部落格當中, 訪客可以輸入mail取得認證信,並按下確認連結後, 快速訂閱您的報紙。
預覽圖
訂閱立報─言論廣場報
立報─言論廣場
-----------------------------------------------------------------------------------------------------
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立報─言論廣場
發報時間: 2010-09-30 05:00:00 / 報主:立報─言論廣場
[公益聯播]歡迎加入傑瑞粉絲團
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10-09-30
────────全 國 唯 一 教 育 專 業 報───────
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10-09-30
網址:http://www.lihpao.com/

★ ★ 本期目錄 ★ ★



社論:問題學生與偏差行為

今年教師節「師鐸獎」,多位老師自敘遇到「問題學生」的經驗,譬如竹山國小總務主任梁明就提到他必須硬著頭皮和黑道談判,讓學生回到校園安心就學。最令人動容的是,他提到:問題學生其實通常也是弱勢的孩子,反而需要花費更多的心思。然則,另一方面,自開學以來,也頻頻傳出「轉學生」沒有學校念,因為不少轉學生就是為了偏差行為被視為「問題學生」,於是被原學校剔除。這種「好學生各校搶,問題學生成人球」的現象,早已成為常態。正因為所謂「問題學生」常出自經濟弱勢的家庭,許多青少年因此被迫輟學或自暴自棄,問題學生遂變成社會的問題。

不諱言,有些教育人員根本就把問題學生視為犯罪預備軍,過度誇大某些偏差行為,迫使學生在校無處容身。然則,所謂「偏差行為」(deviant behavior)並不必然就是犯罪。美國社會學家道格拉斯(Jack D. Douglas)和瓦克斯勒(Frances C. Waksler)在其《偏差行為社會學》一書中,以漏斗形狀來描述偏差行為從寬鬆到縮窄的認定。從漏斗上端最寬的部位「感覺到某件行為不對勁、奇特」到「感到不喜歡、憎惡」以迄漏斗中間部位的「判定某件事情違反了社會價值或規範」、「判定某件事情違反了社會秩序」,最後,才是漏斗最尖端的部位,「判定某件事是絕對邪惡的」。

青少年的好奇、衝動、叛逆是常態,偏偏就有老師或教官「看不順眼」,視違常為邪惡,於是不斷責罵、懲罰,乃至記過、退學,這是活生生將學生從漏斗寬闊的上端往最窄小的底端擠壓,剝奪學生自省自覺的可能性。即使從社會面來看,偏差行為也不必然就是犯罪行為。譬如,在1992年廢除《刑法》1百條之前,凡是「意圖顛覆政府」的思想或言論都可能被當權者視為「偏差行為」,因而罪刑加身、陷入黑牢者大有人在。惡法廢止之後,我們才發現過去所謂「思想犯」是何其荒謬,何其冤枉!

何況,若是從涂爾幹的社會學理論來看,只要人類有階級有貧富的差異,犯罪即無法避免。犯罪有時候對社會是有其功用的,甚且是社會健康所必須。因為,犯罪的存在說明了社會變遷的可能,社會結構也比較具有彈性。設使犯罪不存在,則每個人的行為樣態將會相同,也將無法分辨是非善惡。這種普遍性的一致,將會凍結社會的創造性和獨立思考。此外,犯罪也可以是社會緊張和壓力的活塞,社會有時會將問題投射至一些特定集團身上,例如,將社會問題轉移到不良幫派,發紓內部的緊張和壓力。同樣的,將教育問題轉移到「問題學生」身上,恐怕也是紓解校園內升學競爭壓力的手段。

(回目錄)




左右看:興建蘇花高的爭議

左看:價值選擇、環保優先 經濟發展或環保,何者優先?這幾乎是人類社會的終極價值選擇。

若認為應尊重自然資源、景觀,依存於自然環境中的人為發展,如城市建造、經濟產業活動、社會建設,都必須以保存這根本性自然環境為前提,則我們就已選擇了環保為優先價值。這問題擺在花東地區未來發展前景中,就是目前蘇花高速公路(或以其他名目如「蘇花改」)應否興建的爭議焦點。

若我們認為,今日花東地區最大特色,在於其自然景觀與環境,則未來建設就應配合這主要的自然價值,不應以人為需求來改造、破壞這既定的自然環境。

但這豈不是要讓花東民眾繼續目前的生活不便、經濟落後的狀態?這困境,應由整體社會提供資源來解決城鄉不平衡的發展,如教育、醫療的資源重分配,並在花東地區發展配合當地自然特色的新產業,如有機農業、慢活生活方式的各類經濟活動等。這些安排措施,都是以保護自然環境為目標的。

環保若是首位,則社經生活就必須全面地調整。以此來看,選擇環保,就是選擇另一種生活方式、另一種價值觀。我們不僅要捍衛環保價值,更應身體力行來落實這價值觀。

許若仁/社會評論者

右看:程序正義、經濟優先 相對於西部早經過度開發, 花東地區乃是台灣最後的淨土。只要花東地區不破壞這天然的條件來全面發展交通,如興建高速公路聯繫花東地區與西部,則花東地區特殊自然景觀、生態就可得以保存。

然而,若選擇保存自然景觀而放棄發展交通聯繫東西部,這卻意味著花東地區要繼續淪於過去至今的偏遠、隔離狀態;在現實上,就是經濟繁榮、就業困難、醫療、教育資源相對較少而讓生活非常不便。

近日,據聞行政院環保署又要召開蘇花改(蘇花公路改良方案)之環評會議。依照行政程序,一旦環評會議通過,即可發包施工。以近期環保署強勢作風,一再悍然推翻行政法院對中科環評未過而開發案件無效的判決來看,這次環保署很有可能會勢在必行,迅速通過環評,以消除掉未來全面執行蘇花改。

以程序正義的觀點來看,我們反對環保署不尊重法治的霸權運作;但若以花東地區長遠的經濟發展,或許蘇花交通可在不嚴重破壞既有生態環境下,適度發展交通,讓花東地區擺脫目前隔離、偏遠地區落後狀況。

畢竟,經濟的現實利益發展,才是最後的底線。

陳安君/大學教師

(回目錄)



井邊之蛙:「阿宅」狂潮所欠缺的產業視野

■徐世輝

「阿宅」在近幾年被炒作得很厲害,與數年前的「台」,有相似之處。娛樂圈、媒體在「社交恐懼症」的籠罩下,見到黑影就開槍,於是,下了班不想出門的人,幾乎都被流彈掃中;被歸類為「阿宅」的族群,則是不甘於被粗暴分類,於是急於尋找身分認同,據說日本的「御宅」、西方的NERD、GEEK,都被找來「認親」。

於是,掌握發言權的娛樂圈、媒體,帶著半戲謔、半拉攏的態度面對這個現象,彷彿阿宅是新怪胎物種;莫名被歸類為「宅」的族群,則是急於尋找身分認同,演出一場「次文化的正名運動」,在「民族主義」的驕傲自負中帶著焦慮。

這些反應是大驚小怪。媒體、娛樂圈不去檢討產業忽略客戶的失策,反而是把那些對於現有媒體、文化產品,感到失望的消費者,用高姿態來加以訓示。這種「貼近顧客」的方式,足以被列入行銷、企管的反面教材。

更重要的是,大家似乎都忘了,「阿宅」的現象其實是「專業主義」之下的產業文化、休閒現象。「台灣阿宅」並不是因為接觸了電腦,或是通曉國外資訊,才開始興起的。

如果依照刻板的「阿宅」描述,本地的專業知識工作者,包括大學教授、律師、醫師、技術人員,應該是最早具有阿宅特質的一批人,年代甚至可以上溯到日據時期。他們是台灣專業人士的先驅,由於雇主不提供相關的專業工具、設備,他們只能利用下班後自己來,於是,休閒與工作的性質就有相當高的重疊性,本地的知識工作者要隨時處於備戰狀態,工作的文化會不自覺的滲入休閒娛樂過程。這並非他們怪異,而是源自於產業型態、職業需求。釣魚、古典樂、單眼相機、甚至電腦DIY,都是工作文化對於休閒影響的印記。

如果我們觀察台灣電子工程師的休閒方式,更可以看到產業型態對於生活方式的影響。中小型企業無力負擔研發,正式組織應具備的功能蕩然無存,但是技術卻能持續推展,這全是因為技術人員承擔了相當於國外研發單位的工作。反過來說,如果業界人士都不「宅」了,以台灣的產業結構來看,經濟的崩潰指日可待。

但是,所有人似乎都是「當局者迷」。媒體、娛樂產業不重視知識專業者在休閒時的需求,刻板的認為所有的人都需要相同的社交、娛樂模式;產業界不以為「宅」是個產業結構的警訊,卻反而大談「宅經濟」、「宅男女神」。

對於專業人士所處的產業環境、生活方式,完全沒有認知,是「阿宅」狂潮的悲哀。

(企畫人員)

(回目錄)
咄咄集:一場克服內部矛盾的示威

■吳忠泰

9月26日,以私校教職員為主體的群眾,在全國教師會的號召下,以近7千名的規模集結挺進凱達格蘭大道,爭取遲來的退休年金,一名服務私校31年的老師紅著眼眶說:「沒有想到老師也會有這麼團結的一天。」

是的,舞台上的行動劇、現場手電筒亮起倏滅的畫面,當然都讓參與者回味再三;然而,最難得是教師與教師之間,坦然面對彼此的矛盾面,克服心結及陌生,是一次足以深思的行動。

眾所周知,私校和私校之間存在著競爭關係(例如桃園地區的私立高中職),而私校和公校之間也存在競爭關係,因此如果純以招生的利害來看,今天站在街頭的群眾,彼此利益有衝突的地方;同樣的,以公立學校為主的縣市教師會幹部,也可以擔心公立國中新生來源被私校截走,所以,沒有動機來支持私校的任何訴求。若真如此,人民之間將陷於內部矛盾之中,永遠無法採取有效行動。

然而試看所有社會安全制度的建置,本來也一半都建立在族群之間的矛盾上,但更重要的是,做為一個國民,他在本國該享有怎樣的權利,乃是一個超越的命題──在醫療、在退休,一個受雇者的最低保障是什麼,這是可以和工作機會分離處理的;就如同同類公司間的員工雖然彼此有競爭關係,但不妨礙彼此結合在工會之下,一起爭取屬於勞動者的休假保障、職災保障,乃至於退休、保險給付等權益。這是簡單不過的道理,但真正要做出來,這一次,教師組織做到了。

另一個難得的事實是:為了一份養家薪水,私校老師一直被要求不要拋頭露面;校長受制於官方的補助,也多次強力要求他們不要上街頭,但他們走出來了。私校教育人員的行動不再是上級說了算。這是歷史的一刻。他們不再相信權利來自恩賜,不再相信官員會向總統講真相──或者也許總統從沒有想瞭解真相;「那就上街到總統府前,扯去總統眼前的黑布吧。」他們這樣誓言。

愛、分享,才能通行一切、統治一切,恨與嫉妒只能閃爍一時。願台灣社會的進展能以教師這次的表現做為參考,「操弄鬥爭」退位,「愛與分享」浮現!

(全國教師會秘書長)

(回目錄)



投稿與聯絡立報

立報歡迎您投稿與指教。詳情請參投稿與聯絡立報

(回目錄)



本電子報內容由台灣立報社提供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
若對此電子報的內容有疑問或是建議,
歡迎您寄e-mail至:article@lihpao.com
欲詳完整內容請訂閱立報
電話:02-86676655
傳真:02-82191213
訂報:02-86676655轉214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1樓
每週一至週五出報,每份10元
推薦訂閱
第 八十九 期 2013.09.06 2013 年 CC 全球會速記@【創用CC電子報】
【南方】當總統毀憲亂政,這是我們能做的小事...(文化元年基金會籌備處)@【南方電子報】
轉寄『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10-09-30』這期電子報

寄信人暱稱  寄信人email
收信人暱稱  收信人email

  • 社群留言
  • 留言報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