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10-11-11─立報─言論廣場─智邦公益電子報
enews.url.com.tw · April 04,2014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10-11-11
────────全 國 唯 一 教 育 專 業 報─────── |
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10-11-11 |
網址:http://www.lihpao.com/ |
★ ★ 本期目錄 ★ ★ |
社論:昂貴的民主 |
美國期中選舉,許多人只看到民主黨一敗塗地,殊不知,美國的民主敗得更慘。
根據相當具有公信力的「公共選舉行動基金」(Public Campaign Action Fund)所公布的數據,11月初開票的這場大選,所募集的政治獻金高達20億美元,而實際的開銷可能是這筆資金的兩倍。也就是說,每位國會議員候選人平均花費至少4百萬美元在選舉之上。與過去的開銷相較,短短10年之間,已翻升了兩倍!
4百萬美元,也就是超過1億2千萬台幣,這樣的「民主」遊戲,究竟有多少人玩得起?根據美國人口普查局今年9月的報告,被列入貧戶的人口已多達4,360萬人,而貧富差距還在不斷擴大之中。有本事投入選舉的,若非本身就是豪門巨富,要不然就是甘為金主使喚。
金錢對民主政治的干擾,美國並不是毫無知覺。早在20世紀初,在1901年到1909年擔任美國總統的老羅斯福(Theodore Roosevelt),就呼籲要建立「公民基金選舉」(citizen-funded election)的制度,主張以公民為主體的選舉,每位公民最多只能捐助1百美元到候選人帳戶。然而,經過一個世紀,美國對選舉資金來源的管控卻是越來越微寬鬆,到今年,最高法院甚至取消了企業和工會有關選舉獻金的既有限制,以致整體競選金額大幅飆升。這對於向來做為資本家代理人的共和黨當然有利。共和黨主席史蒂爾(Michel Steele)被問到有關競選費用天文數字化的問題,他的答覆是:「只要合法,有何不可!」
政黨領袖的這種態度,大概已可以預見,未來有關選舉募款和開銷的管制還會更進一步鬆綁,美國的民主政治勢必越來越為昂貴。過去有人唱衰民主政治,說,形式上是一人一票,人民做主,究其運作邏輯,卻是鈔票呼喚選票,最終就是資產階級代理人掌控國會和政府機構,玩法者立法,立法者玩法,這是與普羅大眾越來越為疏遠的政治遊戲。於今,從美國選舉的實務看來,上述對民主的詛咒,恐怕就是即將實踐的預言。
當今的美國,大概就是兩樣本事,舉世望塵莫及:其一是花錢,其二曰印鈔。美國競選經費天價,候選人花錢兇猛;一旦選上,花起國家的錢,更兇更猛。自2008年金融海嘯以來,美國已塞了2兆美元到市場上,名為救市救銀行,說穿了就是資產階級之間的暗通款曲,華盛頓通華爾街,國庫通往肥貓金庫。於今,救市功能不彰,決策者再度祭出所謂「量化寬鬆」政策,乾脆直接印鈔票應急。於是,5、6千億美元,就這樣從製幣廠直接輸送到國際市場。昂貴的民主,拜金的政治,這就是老大哥給全世界的典範! |
(回目錄) |
左右看:歐巴馬政府敗選說明什麼 |
左看:新政無解
歐巴馬政府期中選舉慘敗所透漏的訊息,值得注意。
歐巴馬兩年前上台的時代角色,非常類似70餘年前美國經濟大蕭條時就任總統的羅斯福。兩人都是在美國遭逢史無前例的資本主義大災難時上任,要扮演一個挽狂瀾於既倒的時代舵手。
羅斯福當年所推行的「新政」,名曰救濟、改革、復興的三部曲。前兩者都是政府以公共資源挹注,來匡正市場機制之不足,但最後,也是最重要的後果,經濟復興,則需留待外在客觀資本運作來達成。羅斯福當年經濟政策的理論基礎,不外乎凱恩斯主義,即政府以財政赤字手段來急速擴大支出、刺激消費、提供社會福利與社會安全等。
但這新政最後之所以能走出經濟困局,開創戰後黃金的20餘年全球資本主義輝煌發展,主因乃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讓閒置資本能源源不斷地重新投入經過大破壞的各地社會建設中。缺乏了這根本條件,則前兩部曲的手段,就只會帶來政府赤字不斷飆漲,但經濟仍舊毫無起色,或雖有部分發展但卻難以創造普遍就業機會,因為資本只會帶來更高階的機器技術,而非更多人力投入。
以此來看,歐巴馬政治前途的隕落,幾乎是可斷言了。 許若仁/社會評論者
右看:非戰之罪
一週前的美國期中選舉,包括了國會參眾兩院部分席次與州長改選,總統歐巴馬的民主黨果然如民調預測慘敗,但實際結果其實比預測還嚴峻得多。
首先,代表普遍民意趨勢的眾議院席次,共和黨一口氣增加了60席,這次自1938年以來最大的增長幅度,並成為眾議院的多數黨。其次,歐巴馬本人近日民意支持度不斷下降到44%,比他剛上任半年時的68%,足足掉了22%。
事實上,兩年後共和黨方面只要有一位稍孚眾望的總統候選人出馬,歐巴馬恐怕難以對付。歐巴馬未來連任之路,以目前趨勢看來,最好也不過是五五波了。
媒體指出,歐巴馬之所以在短短兩年內光環盡退,癥結在於經濟沒搞好。但我們細觀歐巴馬上任以來的政策方向,經濟境況不佳實在是非戰之罪。例如,歐巴馬能力排眾議,做到過去總統所未能做到的健保改革,大力提昇美國醫療保險的覆蓋率;此外,歐巴馬能在金融風暴當頭之際,毅然出手救助瀕臨倒閉的三大汽車廠、金融保險業等,這都是穩定市場信心的必要措施。
但歐巴馬正確經濟政策的後果,必須要好幾年後才能看到新的曙光,這對於過慣好日子而毫無耐性的美國民眾,怎能忍受呢? 陳安君/大學教師 |
(回目錄) |
咄咄集:抗拒改革 何來黃金十年 |
■吳忠泰 黃金十年會長得什麼樣,庶民百姓可以聽從催眠,但在退休法制的變革中,我們看到執政者勇於改革別人、拒絕改革自己的真面目。 自從民國84年執政者將公教人員退休法制由公務預算制(以往稱恩給制)改為儲金制之後,公教人員被拐入一個「保證再保證」的夢幻制度。 第一個保證是保證3年收益不低於台銀兩年定存利率,第二個保證是保證支付不足後國庫會負最後支付責任,其實在兩個保證之間,還存著用「已實現」當計算基準的認定,所以要官方撥補未達台銀兩年定存利率的差額難上加難;只要股票挑有賺的才賣,國庫幾乎不可能倒楣到要拿錢撥補;其次是所謂最後支付責任之前,還有一條但書──要先調整費率。官方用這兩條玄機很多的條文,要走了基金百分之百的管理權,連監理權(席次)也要走了3分之2。 總綰大權的執政者透過上述設計玩了15年,不管軍公教代表在會議中如何聲嘶力竭,挽不回基金績效平庸,危及基金永續經營。到底將監理會與管理會分開設置有什麼神效,現在已拿不出理由了;沒有正當的績效獎金制度,會不會造成工作人員士氣低落的痼疾?怎麼一個制度可以問題存在15年而不檢討,只片面檢討乖乖繳基金的基層人員呢? 全國教師會參與退撫基金監督11年來,深切覺得沒有大刀闊斧改變基金監管機制,是對不起全民的。退撫基金只要提高獲益率1%,一年便可以增加收入46億,恰好相當於調高費率的1%,那麼為什麼基金參加人的退休條件要檢討、費率要檢討,而基金操作績效可以置身被改革的對象之外呢?為什麼管理、監理二元並立的體制,竟比憲法還難以挑戰呢?在這國內外理財機構縱橫捭闔的年代,退撫基金的營運機制的僵化顯得格外刺眼。 全國教師會委請立委提案檢討退撫基金營運機構的修法案,是全盤觀照、負責任的修正案,然而自今年6月至今,立法院程序委員會已經堵了5個月不給排入院會一讀。掌握程序委員會絕大多數的執政黨黨團,到底在怕什麼?面對公教退休改革,執政者要砍公教人員的退休條件、要提高大家的繳費,為什麼獨獨迴避抗拒對官方自己的改革呢? 專做選擇性改革,抗拒自身改革的執政者,有什麼臉提出黃金十年的願景! (全國教師會秘書長) |
(回目錄) |
井邊之蛙:量化寬鬆的餘波 |
■徐世輝 美國聯準會(FED)宣布採取第二波量化寬鬆(QE)的作法,近日引起各種關於熱錢、救經濟的疑慮。依照以往的經驗,一個政策會有高反差的意見,通常表示政策的制訂,主要依照的不是學理,而是有其政治難處與抉擇。QE的後續影響,最糟的狀況是,減薪、鼓勵兼職的形式將會出現。 這次QE的宣示會引發爭議,主要是聯準會主席柏南克的前後不一致。首先,QE與日本央行在2002年前後的作法很類似,當時,尚未坐上聯準會大位的學者柏南克,還寫了數篇論文建議日本採取更激烈的政策;其次則是,柏南克在8月底聯準會的會議上,引用貨幣學派學者傅利曼的說法:「只要從直昇機上把鈔票丟下來,就可以救經濟。」兩個「今是昨非」,立刻啟人疑竇。 從現有的資訊來看,聯準會對於經濟復甦的想像,主要是挹注更多的資金進入市場,期待藉此刺激經濟復甦。它所遭遇的限制,首先是美國國內的政策工具幾乎已經消耗殆盡,前一波的舉債並沒有帶動經濟復甦,也沒有大幅改善失業,反而呈現通貨緊縮的現象。 其次則是,國際環境在變。歐洲國家對於救經濟的想法趨於保守,英法德等國對於前一波的過度舉債有疑慮,於是採取「縮減開支」的政策,然後用匯率貶值、刺激出口的方式來帶動經濟發展;美國人則擔心這會重走1930年代的經濟蕭條舊路,再加上,新版巴賽爾公約對於金融業資本適足率的討論,也會阻礙美國藉由金融業來振興經濟的作法。 從這個脈絡來看,這次的政策思維是,用美國國內的低利率、佐以弱勢美元吸引外資進入美國,然後用量化寬鬆來拉動長期利率,防止它的附帶效應,是希望藉由資金的國際流動,迫使歐洲國家調整(改變?)經濟政策。基本上,這是險招,因為它的後遺症頗大。各種討論中出現的熱錢狂潮、通貨膨脹等說法,都各有其依據。但是,聯準會真正注重的議題,顯然不在此。 從短期來看,值得注意的量化寬鬆餘波,不是通貨膨脹、熱錢湧入之類的議題。而是,聯準會的作為,全然集中在供給面,它希望資金湧入可以帶動企業消費,然後澤及個人消費,然而,整個政策幾乎避談需求面的作為,羅默(Christina Romer)兩週前表在紐約時報的文章,就可以看出這個取向。 目前,美國人的實質時薪是處於低檔,實質消費力不足;經濟復甦不能只期待富人花錢買下工廠生產的產品。如果QE無法改變現狀,那麼,在政策工具闕如的狀況下,可能的出路就會是鼓勵部分工時、兼差,來解決困境。 (策劃人員) |
(回目錄) |
立報歡迎您投稿與指教。詳情請參投稿與聯絡立報 |
(回目錄) |
本電子報內容由台灣立報社提供 |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 |
若對此電子報的內容有疑問或是建議, |
歡迎您寄e-mail至:article@lihpao.com |
欲詳完整內容請訂閱立報 電話:02-86676655 傳真:02-82191213 訂報:02-86676655轉214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1樓 每週一至週五出報,每份10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