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10-12-02─立報─言論廣場─智邦公益電子報
enews.url.com.tw · April 04,2014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10-12-02
────────全 國 唯 一 教 育 專 業 報─────── |
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10-12-02 |
網址:http://www.lihpao.com/ |
★ ★ 本期目錄 ★ ★ |
社論:知彼,而後知己 |
第六次江陳會即將在台北召開,大陸海協會常務副會長鄭立中日昨率領海協會先遣人員抵台,與海基會人員商談籌備事宜。這是「兩岸經濟協議」(ECFA)正式在2011年生效前的最後一次江陳會,兩岸一旦進入ECFA時代,基本上涉及兩岸關係發展的制度化架構就已形成,海基、海協兩會協商的形式即使還繼續存在,也將只是聊備一格,其意義與重要性勢必逐漸被淡化,未來兩岸之間部會對部會、產業對產業的對話將逐漸增多、擴大,所涉及的層面也勢必越來越為糾結、複雜。
根據亞里斯多德的說法,「政治是管理多變的和不穩定的事務的學問」,而就台灣的政治而言,所謂「多變的和不穩定的事務」,在兩岸議題尤為顯著。為了因應明年ECFA啟動之後的新局勢,對於兩岸議題的認知也理應形塑出新的思考架構。對於台灣內部而言,有關「認同」與「主體性」的問題,更需要有一套全新的論述,一套有效析解未來兩岸發展變數的論述。
台灣面對大陸崛起,過去長期設定的「他者」越來越為強大,越來越不可漠視。過去兩蔣時代由於鞏固權力以及擴大權力的需求,刻意誇大大陸的邪惡,長期而深入的「反共」教育,將大陸「妖魔化」,形塑成對大陸的偏見,於今,在綠營「反中」、「反共」的行動或論述中,兩蔣時代的口號、標語還是時常會浮現。過去長期的反共教育、宣傳,再加上綠營一再強調「區隔」與「對立」的選舉策略,造成台灣社會的集體焦慮越來越嚴重,越來越擴散。
台灣內部關於「認同」問題的主張十分紛歧,各種不同的力量、組織彼此拉扯,相互抵銷,造成台灣本身自我認知的困境,同時,也對台灣社會、經濟、政治、文化各個面向的發展,形成嚴重的障礙。在這個時候,我們反而可能更需要「他者」來協助自我認同的建構。
根據黑格爾的認知理論,人類的一生,基本上都建構在「認同」與「認知」的需求上。只有透過「他者」,個人才能充分認知自我,才能學會如何去完成自我。個體和社會都建構在個別主體之間所維繫的關係之上,要了解個體的行為,首先就要先了解這些主體之間的關係。有了「他者」,也許讓很多事情變得複雜、困難;但是,如果沒有「他者」,生存本身可能就喪失其價值。
這樣的認知理論看似複雜,其實說穿了,也不過就是來自中國的一句老話:「知己知彼。」或者,換個說法,「知彼」有助於「知己」,唯其「知彼」,而後才能夠真正的「知己」。用這樣的態度來處理兩岸關係,原有的「集體焦慮」或許可以找到新的出口,而關於認同的問題,或許也可以獲得辯證的發展。 |
(回目錄) |
左右看:全球為何反菸 |
左看:整體高於局部
香菸對於人體健康是有害的,這應是沒有太多的爭議餘地。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近十餘年來,有計劃的、有方案與步驟地,甚至是以全球為格局來逐步走向全面剷除菸品的生產、販賣與消費之全球趨勢,卻是資本主義經濟中史無前例的商品特例!
這就是世界衛生組織近年所大力鼓吹、執行的《菸草控制框架公約》,它要求簽署這公約的各會員國家,都須在國內立法,以當地政府公權力來配合這全球化的禁制菸品行動。但這方案卻絕不僅止於國民健康的考慮,因為它直接打擊全球數以百億美元之菸品市場。
若無各先進國政府的默許與協助,這種為了民眾健康而直接扼殺商業利益的行動,絕不符合資本主義的運作原則。資本主義社會的統治菁英為何會推動這反菸商利益的方案呢?
簡單的說,這是因為世界各國大多有健保制度,而吸菸乃是慢性而長期的疾病,它所帶來的社會成本遠高於局部性的菸商利益。因此,為了整體資本主義社會發展,讓政府能少些負擔、少徵稅以讓資本家有更多利潤空間,菸商利益當然就要被犧牲了。
資本主義的政治菁英,果然是胸懷四海、眼觀全局。 許若仁/社會評論者
右看:健康無價
不知台灣有多少人(尤其是癮君子)了解,或僅僅是注意到,世界衛生組織多年來所推動的《菸草控制框架公約》?《菸草控制框架公約》乃是世界衛生組織第一個也是唯一的世界公約。這公約從1998年開始推動,2005年2月開始生效實施。而我國立法院趕在這之前就審議通過此公約,並且是全球第51個國家宣示接受此公約。
雖然這舉動不乏國際政治利益的考量,即有助於台灣能加入世界衛生組織。但台灣社會內部的反菸潮流從此之後就勢如破竹,在幾個高知名度的NGO團體鼓吹宣導下,這幾年的社會反菸意識已成為主流價值。
這框架公約乃是以整體眼光,分別從菸品的生產端與消費端,全方位地逐步剷除菸品這商品在全球的生產與消費。在生產方面,它有各種嚴苛要求,例如菸品製造商不得混用香料來增加菸品風味、不得以大眾甚至公開行銷方式來促銷、甚至今後連菸盒包裝都要一律以素面來顯示,完全去除品牌形象認同。在消費方面,則嚴厲禁止公共空間吸菸等等。
一句話,雖然市場自由,但生命價更高。有了健康生命,才會有永續的市場經濟。 陳安君/大學教師 |
(回目錄) |
咄咄集:五都選後觀察 |
■羅德水 被視為是2012前哨戰的五都選舉,最終以藍3綠2、北藍南綠作收,國民黨辛苦守住雙北與台中,民進黨則在五都市長總體得票率方面以40萬票力壓國民黨,兩黨更在五都議員席次方面打成平手。此國民黨似勝未勝、民進黨雖敗未敗的選舉結果,讓藍綠的2012賽局更有可看性。 對慘勝的國民黨而言,馬金吳的黨政體制與路線可望繼續主導國民黨的2012大選佈局,比較麻煩的應該是,國民黨要如何找回流失的選票?資料顯示,與2008大選相較,國民黨這次在五都的選票足足少了120萬票,若加上2007年的縣市長選舉,則整整少了220萬票,按照選票流失的趨勢,2012的挑戰可想而知。 馬政府之所以支持度快速下降,相當程度受制於2008年以來的總體經濟情勢。持平而論,馬政府為改善經濟,確實也做了不少努力,問題在於,今年以來GDP成長了、失業率下降了,但一般受薪階級卻未能同享經濟成長的果實,馬政府的當務之急,不在於如何從藍綠板塊中算計、切割選票,甚至重回派系綁樁的老路,而是正視日趨兩極化的社會結構,並提出各種具體措施以改善所得分配、減少貧富差距。 相較於國民黨,民進黨內顯然複雜許多。首先是2012由誰出線的問題。這次五都選舉,輿論咸認得票遠不如預期的蘇貞昌是民進黨內最大輸家。蘇之所以成為輸家,不僅在於其得票數未能突破民進黨基本盤,更在於選舉結果與蘇年初力排眾議執意參選台北市長所呈現的反差,民進黨內已有多人直指蘇已在2012的競爭中出局。相較於選後人氣迅速流失的蘇貞昌,臨危授命的蔡英文與蘇嘉全選後的支持度則大增,黨內的2012競爭態勢,一下由選前的蔡蘇(貞昌)之爭,變成選後的蔡蘇(嘉全)搭檔。 但蔡英文也並非沒有隱憂,特別是民進黨內的路線問題。過去2年,民進黨的支持度之所以得以從谷底爬升,蔡英文的領導特質與路線不可謂不重要;然而,選後黨內公媽派已經表態要求蔡辭去黨主席以為沒有勝選負責,加上以阿扁子弟兵自居的「一邊一國連線」在市議員選舉中開出高盤,未來蔡的路線還將面臨黨內各種牽絆與挑戰。 無論此次選舉結果是否影響後年大選,就本質而言五都仍屬地方選舉,藍綠陣營想在2012大選勝出,及早提出足以感動人民的綱領與路線,才是根本之道。 (教師) |
(回目錄) |
井邊之蛙:維基解密與狗仔爆料文化 |
■徐世輝 維基解密網站公布了一批與外交事務相關的秘密資料後,各方似乎都被震呆了,這幾日的報導,幾乎都是把網站的內容覆誦一次,重複了狗仔爆料、新聞台照抄PTT的模式。 維基解密的內容並不特別,從網站以往的運作經驗來看,只能算是打著「資訊透明化訴求」的另一種爆料。對於爆料,我們已經有很多的相關經驗。例如,每年都會有學者藉休假之便,從胡佛研究所、中情局的解密資料中,找出「蘇聯曾大力支持韓戰」、「兩岸曾互派密使進行和談」之類的資料片段;文史工作者時常宣稱從新出土的史料,發現「雍正假造皇位繼承詔書」,並以此推翻歷史定論;民代也常在質詢時引用特殊管道來源,質疑「政府高層發言不當導致情報網被對岸破解」;密特朗、柯林頓之類的國外卸職政治人物,回憶錄更是充滿了對「同行」的嚴厲批評;至於「經濟殺手的告白」之類的陰謀論(conspiracy),更是書市的常態。它們都是依靠極度異常、高反差的「獨家訊息」,想要吸引人注意,甚至達成某種的意圖。 維基解密的行動,其來有自。這個網站的成員,對於政治的想像,主要是集中在兩點:「政治菁英的決策影響力很大」、「政治資訊透明=全民政治參與」;而爆料,就成為鬆動整個結構的槓桿。然而,從維基解密長期的經營來看,爆料所造成的改變很有限。此次,若不是公布的資料集中在政治實務界的人事臧否,恐怕不會有人注意到這個網站。 這是爆料文化的侷限。因為,資訊不等於知識。爆料只略微改變資訊不透明的狀態,卻沒有拉近一般人與現實政治之間的距離;尤其是,政治決策的焦點,不在於少數幾個核心份子的獨斷獨行,而是,要調和各種利益的交互衝突。 嚴格說來,維基解密所公布的政治「秘聞」內容的勁爆程度,並沒有比外交史的相關文獻來得更高。只要翻開俄國革命、二次大戰、國共內戰之類的兵荒馬亂時期的相關電文,都可以看到更骯髒、更讓人亢奮的內容。 這類資訊都是可以驗證的。學者發掘的怪異史料,可以用相關歷史背景、資料來交叉檢證;政治人物自爆的秘聞,也可以從平衡報導、相關訊息來檢驗。不過,維基解密卻沒有跨出這一步;空有資訊,卻沒有資訊的後續判讀,甚至經不起嚴格的檢證。 結果就是,維基解密必須讓口味越來越重,越來越像是另一種爆料文化,然後,它的影響力就只能侷限在媒體層面,距離它原先設定的目標,越來越遠。 (策劃人員) |
(回目錄) |
立報歡迎您投稿與指教。詳情請參投稿與聯絡立報 |
(回目錄) |
本電子報內容由台灣立報社提供 |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 |
若對此電子報的內容有疑問或是建議, |
歡迎您寄e-mail至:article@lihpao.com |
欲詳完整內容請訂閱立報 電話:02-86676655 傳真:02-82191213 訂報:02-86676655轉214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1樓 每週一至週五出報,每份10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