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10-12-08─立報─言論廣場─智邦公益電子報
enews.url.com.tw · April 04,2014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10-12-08
────────全 國 唯 一 教 育 專 業 報─────── |
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10-12-08 |
網址:http://www.lihpao.com/ |
★ ★ 本期目錄 ★ ★ |
社論:第三勢力何處容身 |
從楊秋興脫離民進黨宣稱改走「中道」路線,到宋楚瑜為其站台造勢,媒體名嘴或出於嘲諷,或單純找話題消磨通告時間,讓「第三勢力」的議題在五都選戰中一度攻佔媒體版面,卻猶如曇花一現,來得快也去得快,最終仍銷匿於藍綠二分的版圖中,乏人問津。然而,究竟何謂「第三勢力」?是楊秋興所說的「中道」路線嗎?台灣的政治又真的除了藍綠之外別無其他的可能?
事實上,隱性的「第三勢力」一直都存在,他們是廣大的勞工與農民等弱勢階級。之所以是隱性,只因為他們從來沒在台灣的選舉政治上找到真正的代言人,不論過去的「黨外」時期,亦或現今的藍綠對抗,他們都是一群「政治上的失聲者」。
回顧台灣的政治史,其實在民進黨成立前的「黨外」時期,所謂的反對運動,包含了許多勞工、農民、環保、性別等弱勢團體。他們的主訴求並非選舉政治,也與統獨無關,而是追求社會民主,反對任何形式的剝削與歧視。只不過,當時國民黨的戒嚴體制是所有運動的主要打擊對象,反對運動也因而全被劃歸為「黨外」,形成「國民黨vs.黨外」的二元區分。然而,自民進黨成立後,乃至於兩千年取得政權,扁政府不斷製造兩岸衝突吸納選票,將統獨議題形塑為台灣社會的主要矛盾,而那些從黨外時期一路支持民進黨的弱勢階級,他們的聲音卻又再度被掩蓋。於是,他們對民進黨逐漸幻滅,游離出來成為選舉時的「淺綠」選票。
同樣地,國民黨的支持群眾裡,也有許多勞農階級,他們認為國民黨才是社會安定與經濟發展的守護者,只是長久以來,經濟發展的成果卻很少回饋至他們身上,也讓他們對國民黨的信任產生動搖,逐漸游離成「淺藍」的選票。以五都選舉結果為例,民進黨打出「檢驗馬政府的兩岸政策」其實是奏效的,奏效的原因,並非馬政府與對岸簽訂ECFA沒為台灣帶來經濟成長,而是對於50多萬未受惠於早收清單的農民及一百多萬傳統中小企業的員工來說,他們並未分享到兩岸經濟合作所帶來的「和平紅利」,反而形成更強烈的相對剝削感。
不論是淺藍或淺綠,這些從兩黨游離出來被納入「中間選票」的群眾,正是楊秋興打出「中道」之旗試圖吸引的選票。然而,楊秋興的「中道」說,從一開始就走錯了方向,他忙著打陳菊,卻無法從台灣政經結構的解析中,提出真正對弱勢階級有利的政策牛肉,反而一再複製了藍綠二分的思考邏輯,終至被藍綠對抗的情勢所淹沒。
然而,楊秋興的「中道」不再,就意味著台灣的政治版圖不存在「第三勢力」的空間嗎?
誠如本報12月1日社論所指出,藍綠所形塑的分裂的台灣,其實是政黨與媒體聯手建構的一種社會虛像,虛像下的真實,是私人壟斷資本的不斷擴張,以及貧富懸殊與城鄉差距的日趨嚴重。只要馬政府眼中只有財團,不讓弱勢族群分享經濟成長的果實,而民進黨繼續漠視底層的聲音,只想從兩岸的摩擦與馬政府的失能中騙取選票,勞農階級就終將發掘真實,形成第三勢力,甚至以更強烈的力量來改變歷史! |
(回目錄) |
左右看:李克強說中國GDP不可信 |
左看:可信又如何
維基解密新公布的美國外交檔案中,提及未來可望擔任中國總理的李克強,曾於擔任遼寧省委書記時對美國外交官員表示,中國的GDP數字都是人造的,極不可信,並說他自己評估經濟是看電力消耗、火車運量以及貸款金額,並透過各種方法探訪民情。但事實上,中國GDP數據不盡可信早已不是新聞,且平心而論,中國的統計品質儘管遠不及先進國家水平,但至少也不差於一般發展中國家,拿這點大做文章其實並無多大意義。真正重要的是如何看待這些經濟數據本身。
在這份檔案紀錄中,李克強似乎明白統計數據的不真實,並輔之以其他替代資訊。但即便我們相信他,中國政府公開宣佈的「保八」目標、以經濟數據表現評價發展成果的作為,顯示中國政府確實仍陷在指標的迷思中。須知,現行的GDP統計固有諸多弊端,比如不考慮環境破壞等外部成本、把對社會有害的活動也計入產值等等,也就是說,即便所有數據皆準確無誤,迷信這些數據也無法做出正確判斷。
更何況,統治者利用數據必然是從維護其統治的立場出發,這自是數據之外更大的權力迷思。 李亮/文字工作者
右看:警惕霸權主義視角
許多人都知道,關於台灣日據時代的社會運動史的研究,一套由日本警察留下的調查檔案成了許多研究者長期依賴的史料,稍一不察,就可能陷入日本警察的視角,對歷史真相做出曲解。如今的維基解密似乎也正發揮類似的效應。一方面,維基解密釋出的諸多美國外交檔案,最近的李光耀以及李克強的談話記錄,便讓閱聽大眾再度陷入美國霸權的視角。
在維基解密甫公布的檔案中,記錄了李克強指出中國GDP統計數字是人為捏造的。此一內容看似中性,不過是再次印證了一般流行的看法,根本無所謂爆料可言,但美國官員特別記錄此事、坊間媒體特別傳述的這件事情本身,才是重點。透過這樣的「無密之揭密」,實際上再次強化了中國經濟虛有其表、效率低落乃至官員無能的刻板印象,與誇大中國威脅的論調正是一枚硬幣的兩面,同樣都是在防堵中國崛起的前提下扭曲中國真相。
美國外交官員必然要選取對其有用的情報而捨棄其他。而兩岸交流至今,對於同文同種的對岸,我們為什麼還是習慣於思考:美國會怎麼想、怎麼看? 王放/政治評論員 |
(回目錄) |
衛報週評:歐巴馬必須追究前朝官員責任 |
節譯■葉興台 根據英國衛報的一篇評論,美國以反恐之名所進行的虐囚行為,這些骯髒的紀錄在11月份陸續被維基解密公布出來,不僅讓批准虐囚的布希政府感到難堪,無法要求前任負責的歐巴馬政府也同樣無地自容。 首先,美國前總統布希在新出版的回憶錄和談話性節目中,吹噓自己如何授權對囚犯施以水刑。接著,美國一名特別檢察官宣布,不會以刑事起訴刻意銷毀錄影帶的中情局官員,該錄影帶紀錄兩名恐怖份子嫌犯2002年在中情局位於泰國的秘密監獄中遭到水刑。現在,維基解密最近公開的機密外交電報證實,歐巴馬和布希政府官員,都試圖打壓歐洲對布希政府官員涉嫌綁架和虐待等非法反恐活動的刑事調查。 這些外交電報顯示,美國駐西班牙外交官去年4月夥同兩名共和黨國會議員,要求西班牙檢察官、司法部和外交部官員放棄對6名布希政府官員進行調查。西班牙原本打算以建立法律架構、將虐待和高壓審問技術合法化為由,起訴美國前司法部長岡薩雷斯(Alberto R. Gonzalez)等6名布希政府官員。根據一份電報指出,美方警告,西班牙方面的起訴動作,將嚴重衝擊雙邊關係。在美國和西班牙接下來舉行會議後,西班牙司法部就建議放棄這項調查。 其他的電報顯示,美國一名駐德國外交官2007年警告柏林當局,若對涉及綁架和虐待一名無辜德國公民的美國中情局幹員發布國際逮捕令,將對美德關係造成負面影響。2003年,美國中情局綁架德國失業的汽車銷售員哈里德‧馬斯利(Khaled el-Masri),當時馬斯利正在馬其頓休假,中情局幹員不僅毆打他,還將他運往阿富汗的監獄,他在獄中又遭毆打,而且長達數月遭單獨囚禁,中情局認為他是蓋達成員。 美國中情局花了近兩個月時間才認定他們抓錯人,距離馬斯利被綁架已經5個月時間,最後美國官員將他扔在阿爾巴尼亞的偏遠公路上。德國一名檢察官2007年對涉案的美國中情局幹員發布國際逮捕令,但德國司法部並未追捕這些人。 這些電報在美國並未引起太大注意。在布希總統發動反恐戰爭近10年後,他毫無悔意地坦白授權虐囚,中情局銷毀證據而不受懲罰,美國外交官致力破壞司法調查,似乎不再具有新聞價值。阿布賈比監獄虐囚事件已成為美國集體記憶的一部分,美國民眾已讀過美軍在阿富汗對嫌犯毆打致死的新聞,以及關塔那摩灣基地虐囚致死的消息。所謂的虐囚備忘錄如潮水般氾濫,布希政府的司法部官員將水刑和其他高壓審問方式合理化,但根據美國和國際法令,這些行為是違法的。 但美國民眾的厭倦不代表對布希政府官員的司法行動沒有急迫性,事實上,每個出土的新證據都凸顯出,歐巴馬政府有必要對2001年911恐怖攻擊事件後,負責籌畫、授權和下令虐囚等違法行為的前朝高階官員啟動全面的刑事調查。德國和西班牙政府也應全面調查美國中情局涉及綁架和虐待馬斯利一案,以及布希政府打造虐囚政策的一干官員。 儘管歐巴馬下令禁止虐囚和秘密監禁,卻無意起訴這些犯罪行為。美國特別檢察官約翰‧杜罕(John Durham)目前正在對高壓審問方式進行廣泛調查,但拒絕起訴銷毀影帶中情局幹員的人也是他。此外,歐巴馬政府已表明,杜罕的調查僅侷限於非授權的行為。這意味了經由布希政府司法部官員授權、進行虐囚刑為的中情局幹員,不會被起訴,即便這些虐待行為違反美國國內和國際法。這也意味了美國前司法部官員不太可能被調查,更不要說是被起訴,布希總統和其他高階官員也無須為此負責。 儘管歐巴馬政府將頭埋在沙地裡,施壓歐洲跟著作,但若干歐洲國家已採取若干重要步驟,要追究反恐行動中違法行為的責任。去年義大利以缺席審判的方式起訴23名美國人,多半是中情局幹員,這些人2003年在米蘭街頭綁架一名伊斯蘭神職人員,歐巴馬政府批評這項判決。西班牙政府除了打算起訴6名布希政府官員,今年春季也要求一名法官對涉嫌綁架馬斯利的13名中情局幹員發布國際逮捕令,這些幹員被控以假文件進入西班牙。 歐巴馬表示,不調查布希政府官員的理由是,美國需要往前看,但他在今年3月有關印尼的訪談中也坦承,美國的盟友、印尼前總統蘇哈托也有違反人權的行為,歐巴馬說:「如果沒有回溯過往,就不能往前看。」如果美國希望對過去和目前的不義政權動用道德權威,歐巴馬得聽從自己的勸告,而不僅僅是向世界說教。 |
(回目錄) |
立報歡迎您投稿與指教。詳情請參投稿與聯絡立報 |
(回目錄) |
本電子報內容由台灣立報社提供 |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 |
若對此電子報的內容有疑問或是建議, |
歡迎您寄e-mail至:article@lihpao.com |
欲詳完整內容請訂閱立報 電話:02-86676655 傳真:02-82191213 訂報:02-86676655轉214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1樓 每週一至週五出報,每份10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