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本報

立報─言論廣場
報主:立報
創刊日期:1997-12-10
發報頻率:每週出刊五日
訂閱人數:3,452
官網:

近期電子報


訂閱便利貼


將貼紙語法置入您的網站或部落格當中, 訪客可以輸入mail取得認證信,並按下確認連結後, 快速訂閱您的報紙。
預覽圖
訂閱立報─言論廣場報
立報─言論廣場
-----------------------------------------------------------------------------------------------------
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立報─言論廣場
發報時間: 2011-01-11 05:00:00 / 報主:立報─言論廣場
[公益聯播]城市議題工作坊
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11-01-11
────────全 國 唯 一 教 育 專 業 報───────
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11-01-11
網址:http://www.lihpao.com/

★ ★ 本期目錄 ★ ★



社論:後金融海嘯的經濟走向

又到了尾牙。媒體報導大企業席開數百甚至上千桌,當然免不了聘一些表演團體助興。更吸引媒體注意的是大老闆拿出鉅款作為摸彩獎金,金額通常反映企業的業績或利潤。毫不意外,報導出來的摸彩金額都非常豐厚。誠然,台灣過去一年的經濟,以GDP來衡量相當亮麗,成長率已經可以上探2位數,據說是台灣20多年來最高的成長率。金融海嘯餘波蕩漾,美國西歐還在力求擺脫經濟危機,台灣卻能夠有如此亮麗的成績,是很值得慶祝的。

但是這個亮麗的成績似乎並未轉換成民眾對執政黨的支持。五都選舉,選民投給執政黨的票數與馬英九競選時相比大幅度滑落。雖然選舉的結果可以有多元的解釋,然而民眾感受不到經濟成長的好處,是不能忽略的一個重要因素。

馬英九並不孤獨。太平洋彼岸的美國總統歐巴馬也在期中選舉栽了一個大跟頭。台美的政情誠然不同,但是也有共同之處,那就是美國的選民同樣感受不到經濟復甦的好處。美國經濟復甦率當然遠低於台灣,然而歐巴馬也是使出渾身解數,為救經濟投下高達1.5兆美元。由於成效不彰,去年年底再加碼6千億美元,為此還惹怒了歐盟與中國。但是,美國的失業率還是超過9%。

美國政府投入天文數字的救援資金,一般美國人民卻感受不到好處,主要原因在於大部分的救援資金優先應用在拯救瀕臨破產的大企業,包括金融業與製造業。這些大企業果然從危機中翻過身來,在去年已經紛紛報來巨額的利潤,肥貓們又紛紛領取巨額獎金。但是,大企業的亮麗財報不必然帶來民眾的就業;相反地,這些肥貓很懂得利用經濟危機進行企業瘦身。於是當周轉困境因政府的紓困而安然度過,企業卻瘦身為未來的利潤奠定基礎。瘦身帶來高額的利潤,但是往往以更多勞工失業為代價。這些失業抵消了歐巴馬的增加就業計劃。

在金融危機之際,國際主流媒體認為從1980年代開始盛行的新自由主義經濟政策,需要回到凱因斯的政策:由政府介入以增加社會總體有效需求。美國政府誠然大力介入,然而方式卻是優先拯救、遷就大企業,認為大企業賺錢將可以促進就業率以及經濟復甦,這本質上還是新自由主義的思維。美國號稱採用凱因斯的政策,其實還是新自由主義在幕後操控。真正的凱因斯政策,需要由政府投資公共建設。美國其實掛羊頭賣狗肉。台灣的問題雖然迴異於美國,但是一樣造成無感復甦,新自由主義的幽靈還是在台灣上空徘徊。

(回目錄)




左右看:少子化與國家安全

左看:生育不是義務

新年初始,內政部長江宜樺就憂心忡忡地向國人報告:新生兒人數創下新低。為此馬總統指示,解決少子化問題應提高到國家安全層次。乍看之下,馬總統扮演的角色像是以傳宗接代為己任的父親。面對問題化「少子現象」的主流論述,首先該擔心的是父權與國家重新合體,許多違抗或不符「婚姻/生育」身分的女性,將遭受隱藏在日常語言中的精神暴力。

多子多孫原本就是民間社會的傳統觀念,女性主義者打了很久的仗,才將女人身上結婚生子的束縛一點點解開。於是,女兒開始可以和兒子一樣受高等教育,職場女性有較多的機會成為獨當一面的企業主管,隨此而來的是經濟自主的能力提高,女人不必靠結婚賣身,換得一張所謂的長期飯票。

這一步步的前進,卻很有可能讓這波鼓勵生育的風潮漸漸逼退。最近的例子是立委翁金珠在質詢時指未婚的女性政治人物是「不良示範」,其中對單身女性的歧視是明顯可見的。女性平權的運動,有必要重整旗鼓面對換裝上陣的敵人了。
洪艾維/文字工作者

右看:環境惡劣 誰要生

內政部日前公布出生人口的相關統計,新生兒人數不到17萬,總生育率降到0.91,皆創下有史以來的新低,這些數字讓「少子化」再次成為關注的焦點,百萬公帑買來的口號「孩子是最好的傳家寶」似乎還沒發揮催生效果。

鼓勵生育在這幾年已經是政府的主要政策,從中央到地方紛紛祭出各種補助方案、育兒津貼,現在甚至揮舞國家安全的大旗,把生小孩和國家競爭力畫上等號。昔日說多生小孩是「增產報國」的玩笑話,如今成了國家共同體對公民的召喚。

少子化會不會真如馬總統所擔憂的演變成國安問題,尚待時間證明,但我們可以先想想,這16萬6千名的新生兒,在長大成為可用的勞動力之前,會在什麼樣的環境長大?

我們的醫療環境,能不能給予其中生病的孩子完整照顧?我們有安全的校園,讓弱小的孩子免於霸凌的威脅嗎?我們的教育制度是否給可以來自不同階級、族群的孩子,有公平的機會向上流動?如果相信每個孩子都是寶,讓我們先給他們一個充滿希望的家。
王左一/政治評論家

(回目錄)



扣問求音集:社福與社運

■姚欣進
筆者曾在此專欄討論關切社會議題與社會改造的青年朋友們職場規劃問題。論點主要是:社福團體頗適合有志青年的職場生涯選擇。這些社福公益團體工作非常多元、專業,只要有人有積極意願承擔工作,都有很多機會來超越自己資歷淺、無經驗的條件限制,而被提拔來接受這些需要一定專業技巧的工作磨練。

另一方面,這些社福團體不是沒有相對負面的客觀因素。最直接的,乃是錢少事多、工作壓力繁重。但這其實還是次要的問題,更根本的不利因素,乃是社福團體身處於台灣既有的市場經濟體制下,尤其是近十餘年來政府不斷退位於社會福利職責與公共資源的困窘,要想真正做好社福工作,其實是有其非常嚴峻的結構限制。一般說來,社福團體往往必須以遠低於社會服務工作所需的高昂成本報價,來承攬政府丟出來的專案(如貧困家庭的老年人長期照護等),然後社福團體在客觀人物力資源條件不斷匱乏下,只好要求員工賣命工作。

但若目前的社經體制,尤其是社會福利制度(包括各類政策、法規與資源分配機制)沒有根本的改善,這些投身於社福團體的有志青年,就會經年累月地被越來越沈重的工作壓力拖垮,即使學會了若干專業技術與經驗,但畢竟還是難以看到真正幫助弱勢者自己站起來的契機。長夜漫漫、希望何在?

希望當然存在,但恐怕不在於現有的社福團體之內。社福團體畢竟有其當下、直接的服務工作要執行,而且政府乃是社福團體工作資源的最大提供者,所以要批判體制、衝撞體制乃至於改造體制的角色,並非是社福團體必然的任務。

改造體制的任務,說到底,還是必須由社運團體來承擔。唯有台灣社運團體能在政策面、法規面在論述上、實踐上,扎實地努力提出新的、具體可行的方案、願景,組織進步力量來掌握文化領導權(價值觀的改造)、乃至於充分的政治權力,發展出新的社經體制(如以公益、合作企業為主的經濟活動,全面落實的公共化政策等),台灣社會未來才有可能真正實踐社會福利。

以此來看,今日積極投入社福工作的有志青年,毋需以工作環境一時的困頓而喪志,而應一方面以謙卑增長自己第一線經驗與能力為工作目標,另一方面,則以長遠的社運發展願景來激勵自己。以今日社福工作中所體會到的實際限制,作為為未來更合理的社經制度來提出具體改造良策。

今日的考驗,何嘗不是為了明日的突破而有的準備呢?謹以此與諸有志青年共勉之。
(社會評論者)

(回目錄)
蠹魚的旅行日記:「學徒出陣」

■邱士杰
韓國電影《走進炮火中》近日在台灣頻道上公開播映。這部以朝鮮戰爭以及學生兵為主題的電影,提供了我們一個反省20世紀東亞的「冷戰.內戰」遺留問題的視角。

這部電影以1950年6月朝鮮人民軍的大舉南進為背景。在人民軍幾乎取得勝利的條件下,71名臨時訓練而成的學生兵被留在一所女中牽制人民軍。

那些學生以慘烈的犧牲成功牽制了人民軍,並為美、韓軍隊爭取到有利戰機,因此成為電影所歌頌的題材。這部電影找了韓國的青年偶像紅星扮演學生兵,在宏大的戰爭場面中,安排這些青年偶像以一擋百地屠殺進攻的人民軍,然後瀟灑地犧牲在鏡頭之前。

由於今日的朝鮮已經完全被國際輿論妖魔化,朝鮮建國(1948年)以來的歷史遂能毫不費力地妖魔化,特別是朝鮮戰爭。雖然那場戰爭的來回進退存在許多複雜內容,但有一點需要注意:朝鮮之所以能夠迅速地在開戰之後挺進南方多數區域,並不只是因為軍隊本身有優勢,更包括地方民眾的響應──就像半島各地曾在1945年朝鮮半島「光復」後迅速成立左翼的「朝鮮人民共和國」「建國準備委員會」一樣。

但這齣戲中的朝鮮戰爭卻僅僅被描繪成北方以軍事力量強取南方。這場戰爭所曾具有的正義性,或南方人民的自發支持情緒,就因朝鮮在1980年代以來的實踐挫折,乃至韓國所取得的經濟成就與「民主化」,而被輕易解消。

關於世界反法西斯戰爭期間的學生兵或少年兵問題,歷來已有許多討論;在老一代當事人凋零殆盡之前,這類討論也必將由於各方的需要,而在不可能達致結論的狀況中討論下去。但若不先考慮這些問題作為實際存在的史實,而先直面這些史實「被發掘」、「被得到記憶」的原因,我們實不可能迴避這些史實背後所隱藏的、恰恰服務於當下的意識形態。當螢幕上再現出這些穿著日帝時期風格——同時也是遺存到現在的風格——的高中生制服而走上戰場的少年時,如果我們對李明博政權當前的軍事挑釁政策有著起碼的認識,難道還不能從中感受到那絲令人戰慄的法西斯宣傳味嗎?

曾在學生時代被迫當兵的日本左翼學者田中正俊指出,日本法西斯為了動員學生打仗,用描述武士打仗的「出陣」一語恭維這些「學徒」,遂有「學徒出陣」的說法。朝鮮戰爭時期的南方政權動員學生打仗,寫下了慘烈的一頁;但那些自發反對南方政權的、為數可能更多的人民,他們的實踐是不是更值得書寫?
(台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博士班學生)

(回目錄)



投稿與聯絡立報

立報歡迎您投稿與指教。詳情請參投稿與聯絡立報

本電子報內容由台灣立報社提供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
欲詳完整內容請訂閱立報
電話:02-86676655
傳真:02-82191213
訂報:02-86676655轉214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1樓
每週一至週五出報,每份10元
(回目錄)
推薦訂閱
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13-09-30@【立報─言論廣場】
媒體觀察報第四期:洪仲丘案熱潮下的台灣媒體@【媒體觀察電子報】
轉寄『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11-01-11』這期電子報

寄信人暱稱  寄信人email
收信人暱稱  收信人email

  • 社群留言
  • 留言報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