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11-07-21─立報─言論廣場─智邦公益電子報
enews.url.com.tw · April 04,2014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11-07-21
────────全 國 唯 一 教 育 專 業 報─────── |
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11-07-21 |
網址:http://www.lihpao.com/ |
★ ★ 本期目錄 ★ ★ |
社論:媒體界的金融海嘯 |
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7月20日通過「壹電視」新聞執照,黎智英的媒體王國再下一城。為了電視新聞執照的申請,壹傳媒集團與NCC纏鬥經年,終於取得執照,集團主席黎智英必然感慨良多。 根據報導,黎大老闆在答辯中表示,國際媒體巨頭梅鐸(Rupert Murdock)最近的「竊聽門」事件讓他感觸良多,一番肺腑之言,據說感動了NCC委員,獲得無異議通過。我們好奇的是,究竟黎智英從梅鐸集團的竊聽醜聞案獲得什麼樣的「啟示」?壹傳媒在取得電視新聞經營權,從而版圖大幅擴張之後,其經營模式果真會因為梅鐸案的觸發而產生改變嗎? 梅鐸集團竊聽醜聞案件還在不斷擴大當中,於今在英國已有兩名警界最高層被迫離職,有10人被捕,連首相卡麥隆都受到牽連,而關鍵證人《世界新聞》周報記者霍爾(Sean Hoare)又突然暴斃……這個事件幾乎囊括了八卦媒體垂涎的所有要素:金錢、權力、性、陰謀論、死亡,這些要素的凝聚足以讓媒體製作一整個星期的頭條。所不同的是:新聞的主角就是媒體本身。 隨著案件的推衍,梅鐸新聞集團的運作模式逐漸被揭露,讓我們窺見一個媒體霸權究竟是如何形成,如何結聚資源,詐取信任。令我們驚訝的是:梅鐸王國的統治手法與2007年以來爆發醜聞引發金融海嘯的恩隆、世界通訊、雷曼兄弟等集團幾乎如出一轍。在銀行、法律顧問、會計部門、董事會、乃至官方的媒體監理和稅務機關的包庇縱容之下,做為上市公司,梅鐸肆無忌憚地在股市上翻雲覆雨、做假帳、放假消息,將資金在10幾個避稅天堂中流轉……搞神秘、不透明、蔑視管理機制、欺騙股東,成為梅鐸新聞集團的文化傳承。 而且,就像美國前總統布希延攬高盛集團首席執行官鮑爾森擔任財政部長一樣,英國首相卡麥隆也敦請《世界新聞》周報前總編輯庫爾森(Andy Coulson)擔任總理府的新聞負責人,而梅鐸集團在英國的主要負責人布魯克(Rebekah Brooks)也與卡麥隆過從甚密。 梅鐸王朝形塑了一個官商密合的體制,從警察廳長到首相都可以被編入這個媒體霸權的版圖之中。這讓我們看見,媒體的勢力如何撼動一個老牌的民主國度。然則,就如同美國雷曼兄弟等金融集團的爛帳引發全球金融海嘯一樣,梅鐸集團的惡行也已然引發民眾對於媒體信心的崩解。於今,黎智英的壹集團即將加入台灣電視新聞戰圈,這位來自香港的媒體大亨素有華人圈梅鐸之稱,但願他從「竊聽門」事件確切領會到媒體過度擴張以及度誇張的危機。 |
(回目錄) |
左右看:台灣市民運動的兩重性 |
左看:未熟的市民運動
選季一到,像春天百花齊放一樣,各種爭議各樣運動都紛紛熱鬧起來。最近有「台灣農村陣線」的夜宿凱道要求修改土徵條例,同時有「果賤傷農」和調高「老農津貼」的爭議;還有「反貧困聯盟」針對青年貧困等六大問題,以及勞委會三方有關調高基本工資幅度的拉鋸戰。可預見,隨著大選升溫將會有更多爭議和運動出現。 從議題看,這些運動仍不脫20年來的範疇,舊戲重演,且尖銳度和動員能量大減,只剩下一個共同的特點:仍停留在利用大選向政府爭取公平權利和財政補貼的框框中,未跨入反抗社會階級壓迫有主體性的社會運動門檻。從這點來看,這些運動還不算是完全的市民運動。可以說,台灣的市民社會和政治國家還未完全分離,還處於互相溫存的階段,是個還未成熟的市民社會。 但同時台灣社會又存在嚴峻的「階級問題」,卻一直被遮蔽。據報導,台灣一年人工流產人次近30萬,原因「大多考量經濟能力」,也就是養不起!現代的悲劇──經濟生活的壓迫連生兒育女的自然權力也被剝奪了。讓人想起馬克思的話:「勞動者在經濟上受勞動資料及生活源泉的壟斷者的支配,是一切形式的奴役,即一切社會貧困、精神屈辱和政治依附的基礎。」 如果從工業化的世界史來看,相對於在18世紀首先經歷了第1世代工業化的英國,台灣韓國等非歐美地區要遲到20世紀後半才開始進行工進化,中間有德法美日第2、3代,已算第4化了。這些地區是在帝國主義世界體系下進行的工業化,推進的主體是國家和外資,新生資產階級是在其庇護下長大的,市民社會先天脆弱有很大的依附性。在國民黨黨國體制的「獨裁經發」政策下奶大的台灣新興資產階級,到了80年代在黨國體制的母胎中誕生了以李登輝代表的資產階級政權,由於其依附性所以還一直拖著黨國體制的尾巴。新興的市民社會也帶著濃厚封建性和黨國印記的保守性。 台灣的市民運動從一開始就與選舉共生,而且經常成為對民眾進行政治動員的最有力的助選員。可謂「社運與選舉齊飛」,選舉結束則「選終人散」,但造就了一批選運兩棲的政治人物。但很快又有選舉,運動跟著又起。 不斷的選舉和大大小小的運動,雖然造成一時的社會動蕩和不安,但是從大局上看,結果是促進了政治發展維護了體制穩定,深化了市民意識和認同;其實對洗去台灣市民社會原有的依附性和落後性也起著很大的作用。這些都推進了台灣社會經濟的進一步穩定和發展。 |
(回目錄) |
咄咄集:教師工會的時代意義 |
■羅德水 從李登輝執政時期開始,每年的解嚴紀念日,歷朝政府總有紀念儀式與公開講話,象徵政府對戒嚴時期剝奪民權的反省,事實上,馬政府執政以來,也確實在法制面做出一連串的鬆綁,包括主動通過《兩公約暨其施行法》、修正《工會法》,並於今年5月1日與《團體協約法法》、《勞資爭議處理法》一同施行。然而,社會的進步顯然無法僅憑藉法制面的鬆綁,在教師工會的籌組過程中感觸尤深,教師應如何看待這段歷史?如何反省教師自身的定位?如何在工會成立後賦予教師新的時代使命?在紀念解嚴24週年的此刻,尤其值得教師深思。 教師工會組織過程,來自教育界最常見的質疑是,為何好好的老師不當,卻要去當一個工人?這樣的質問,清楚映照出教育體系保守、秩序、穩定、統一的氛圍,在此一思維脈絡下,官方甚至是教師本身加諸於教師工會的負面批評也就再正常不過了,說到底,整體社會理想的教師圖像說就是「乖乖教書」,問題在於,這難道真是台灣教師的全貌? 長期的教育戒嚴不僅讓教師的思考漸趨一元化,顯然也扭斷了教師與前輩教師光榮歷史的連結,回顧歷史,台灣的教師其實不曾在政治與社會的改革中缺席,從戰前挺身糾合社會力與殖民當局對抗,乃至於戒嚴時期因為信仰社會主義、主張民主人權,遭當權者判刑入獄,甚至因此犧牲生命者,許多我們熟悉的名字,從簡吉、呂赫若、鍾浩東到柯旗化,其實都是中小學教師出身,工具化從來不該是教師的宿命,關心社會公義、勇於挑戰威權恰恰才是台灣教師的光榮傳統。 質言之,教師工會不僅應該關心教育事務,尤應步出教室、關心公共議題,以善盡教師的社會責任,進一步言,教師不僅必須參與公共事務,更應一如歐美日各國的教師工會,成為引領進步價值的重要力量,以日本教職員組合為例,自成立以來即力主嚴肅面對歷史教訓,致力反對軍國主義,更主張聯合工農,堅定左派的理念與路線,以實現社會公義,足為台灣教師工會借鏡。 教師工會就是教師自覺與民主參與的歷程,就是教師關心社會公義,引領進步價值的具體實踐,這才是教師的使命,這才是教師工會的時代意義。 |
(回目錄) |
良食戰爭:有毒垃圾食物誰來管 |
■蘇偉碩 這就是一場不折不扣的「良」食戰爭了! 老實說,我對這一場戰爭並不看好。並不是因為台灣的肥胖問題不嚴重,而是與食品業者作戰的力量很微弱。在美國,肥胖是一個政治問題。沒有錯,肥胖是一個不折不扣、百分之百的政治問題。因為在美國小兒科醫學會發表要求政府重視兒童肥胖的問題之前,專家們以一篇篇的研究論文「證實」肥胖就像是流行性感冒一樣肆虐全美,但主要侵襲有色人種和窮人,而這兩種人在美國有6、7成以上算是同一種人。因此歐巴馬領軍的聯邦政府疾病管制中心宣稱「美國是一個導致肥胖的社會」,不能不說特別站在中下階層與有色人種(特別是非洲裔)的立場發聲的! 然而,肥胖將成為威脅美國「國家」的重大疾病,而不只是其中一些特定族群該學學如何「聰明吃」的個人問題,這正是美國政府的一致立場。有意問鼎白宮的紐約市長彭博正積極展現他有能力對付「美國的敵人」的形象,所以紐約市宣布要打造一個「不會使人肥胖」的城市環境,包括取締「垃圾食物」入侵校園以及增加友善行人與運動者的市街。 台灣呢?衛生署的國民健康局長才宣布肥胖與十大死因中的6項有關係,但是「可能」可以禁止推銷導致肥胖的食品的法令還在前往行政院的途中。大選在即,這項勢必嚴重衝擊各種速食與其他「重口味」食品的法案,能否不受剛經歷塑化劑風暴重擊的食品產業「嚴重關切」,以致必須「兼籌並顧」、「從長計議」而待新國會成立後再進入冗長的立法程序,似乎沒有可以樂觀之處。 聽說前省長宋楚瑜打算在花蓮選立委,如果他肯向「肥胖」宣戰,這一場反肥戰爭就有趣了! |
(回目錄) |
立報歡迎您投稿與指教。詳情請參投稿與聯絡立報 |
本電子報內容由台灣立報社提供 |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 |
欲詳完整內容請訂閱立報 電話:02-86676655 傳真:02-82191213 訂報:02-86676655轉214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1樓 每週一至週五出報,每份10元 |
(回目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