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11-10-07─立報─言論廣場─智邦公益電子報
enews.url.com.tw · April 04,2014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11-10-07
────────全 國 唯 一 教 育 專 業 報─────── |
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11-10-07 |
網址:http://www.lihpao.com/ |
★ ★ 本期目錄 ★ ★ |
社論:真正的歷史終結 |
全球經濟走到今天這個地步,似乎是黔驢技窮了。新聞成天盯著美國聯準會主席柏南克的發言、望著德國總理梅克爾怎麼出手拯救歐債危機,但話題過後,經濟前景晦暗如故。 柏南克與梅克爾分別背負著西方世界的兩顆經濟炸彈,而貨幣與財政則是他們倆可以打的牌技,但卻不約而同面臨到山窮水盡的困境。 以貨幣政策而論,美國已經到了零利率階段。這意味了,借貸幾乎是零成本,同時也將存款方把錢送進銀行的誘因予以剝奪。 然而,零利率根本不是常態的金融環境,頂多只能過渡,但如今卻像金融「訓政」無限期延長。愈演愈烈的是,除了零利率外,柏南克已推出兩次的量化寬鬆政策,而且還被預期將推出第三次。是以傳統的貨幣政策完全亂了套,狂印鈔票成了零利率失效後的死馬當活馬醫。 至於歐陸,一般認為金融化的程度不若英美,但現在找上門的麻煩則是政府債務。這當然與福利國家的遺緒有關,但也不該完全推給福利國家,因為荷、德等國家的福利完整性並不遜於歐豬5國,也未亮起債務紅燈。 歐豬國家的根本問題是經濟生產力跟不上政府支出,以致於債台高築。真相是,歐豬5國所扮演的角色類似歐元區的「美國」,扮演一個進口多於出口的淨消費市場,以致於貿易與財政的雙赤字高掛。德國則是一個受惠歐元區消費市場的出口大國。 這也是為什麼,有人認為德國不該撒手不管希臘的原因,畢竟這是損人不利己的選擇。 問題在於,歐陸已經成了驚弓之鳥,整個歐洲都吹起財政緊縮風。但脆弱的歐豬國家一旦勒緊褲袋,必定讓消費需求陷入萎縮。和英美貨幣政策的黔驢技窮相比,歐陸的財政政策則是走往死巷,將區域經濟送上斷頭台。 從地緣來看,英美和歐元區是全球經濟的兩大板塊;從貨幣與財政兩個可用的政策工具來看,則是過去所能依賴的政府手段,但如今我們根本看不到解決可能,縱使有,也只是類固醇效應,不容樂觀。 從資本主義發端以來,就是西方以這兩套工具來調控景氣循環,如今告急、告窮,顯見資本主義已經無法再由這樣的政府手術獲得解決。或許福山所說的「歷史終結」此刻才真正印驗。 |
(回目錄) |
左右看:經濟危機與社會行動 |
左看:危機需要創意:農業活化芻議
經濟危機中往往造成過去經驗的失靈,歐洲央行總裁特里謝一再公開指出,2008年的經濟危機充滿著「奈特氏不確定性」(Knightian uncertainty),意指這場危機不能用風險式的概率觀點來預測發展,因為陷入缺乏任何認識的基準點,換言之,任何狀況都有可能在預期以外發生,因為缺乏基準點。 至少到現在,二次衰退的信號已經響起,勞委會主委王如玄表示已做好最壞的打算,密切注意資方行動,加強就服體系的功能。坦言之,這說了等於沒說,面對可能的失業陰影,我們需要創意。不妨看看蘇嘉全的農莊,所反映者台灣還有這麼多的良田當成非農用途,有多少「狗房」散落在田間只求兩年後能夠改建農舍?這是台灣農業的徹底破產。 確實,「小地主大佃農」成效並不彰,但眼看著台灣即將出現矛盾現象:都市中的增加的失業者以及老年化、廢耕棄耕並置的農村。重建農村生機肯定是國家發展與國家安全不可或缺的一環,政府如重視,就應未雨綢繆,如何在改革農地產權及促進農業發展中產生鼓勵回鄉務農的制度性誘因,像是建立農產國營企業,以雇佣的方式保障農工生活,使務農者毋須承擔市場風險,儘可能吸收都市剩餘勞動力以發展農業,一箭雙雕。 「這個地方的青年,大學畢業領的起薪逐年降低。這個地方的青年,普遍比13年前的青年貧窮。」「佔領台北」宣言點出了台灣當前的社會矛盾:青年日趨貧窮化。 「資本主義已被宣告走向盡頭,大債時代來臨。」其實台灣的大債時代早在民主化過程中發揮得淋漓盡致,幸而,金融資本主義在台灣肆虐程度並未如美國;不幸者,在「本土化」的政治論述下,台灣20年來的政治發展缺乏左翼觀點、甚至缺乏來自被壓迫階級的根本挑戰。在後冷戰時代,台灣政治人物一邊操弄身分政治大旗,一邊緊抱美日安保體系不放,徹底保守化的政治發展,無怪乎台灣能夠贏得挪威極右派殺手布列維克在的高度評價。 如果,未來已如宣言所指「精神空洞的文明樂園將化為塵土,最後僅存資本主義崩壞後的斷垣殘壁」,綜觀人類20世紀初期歷史,在資本主義的殘破中法西主義主義與共產主義一直是政治選項,當自由民主在1989年高呼勝利之時,盧安達、南斯拉夫的種族滅絕殺戮隨後而至,國族主義衝突更是不斷。 極度的不滿雖可撼動體制,但後資本主義的發展方向荊棘滿佈,希望攻佔行動不是趕國際潮流下的產物,而是開啟台灣新世紀變革政治的第一步! |
(回目錄) |
聊以行國:回家的路,那麼近,那麼遠 |
■莊迪澎 已高齡87歲、原名王文華的陳平,是馬國極富傳奇性的人物,他在1940年以15歲稚齡投身馬共,獻身於反英殖民統治鬥爭,日據時代又獻身於抗日鬥爭。23歲時,陳平就已出任馬共總書記迄今。 日本戰敗後,陳平雖曾因抗日有功,獲英政府授予大英帝國有功勳章,但後續的反帝反殖鬥爭,卻導致他成為英殖民地政府的首號通緝犯。1948年,英殖民地政府頒佈「緊急狀態」,全面鎮壓馬共,致使馬共走入森林,展開武裝鬥爭;直至1989年,馬共與馬、泰政府簽署《合艾和平協議》,宣佈放下武器(不是投降),條件是馬共黨員可在無須簽署任何聲明的情況下,選擇回到馬國或定居泰國。 對比泰國皇室及政府善待選擇定居該國的馬共黨員(例如協助興建4座和平村),馬國政府不但望塵莫及,且肆無忌憚地公然違背它所簽署的這項國際性和平協議,包括第一批共產黨員回國時,要他們簽署譴責共產主義的悔過書,其中8人因拒絕簽署,返國後遭拘捕。最為人所詬病者,當屬陳平在1990年申請回國卻遭否決。 一心寄望能在有生之年回鄉祭祖的陳平,2005年經由司法途徑爭取回國權利,但上訴庭在2008年認為陳平無法證明其公民身分,駁回其訴願。2009年4月30日,聯邦法院再駁回陳平申請詮釋「在馬來西亞出生」(of Malaysian origins)的案子後,徹底斷絕了陳平回國的希望。 陳平能否在有生之年回國,如今只能是政治決定。雖然馬國兩名在1989年參與談判的高階警官曾呼籲政府秉持和平協議的諒解和既往不咎的精神,讓陳平回國,畢竟馬共和泰國政府都履行了各自的義務;但從馬國政府多年來的強硬立場,以及不時借助主流媒體妖魔化馬共的舉措來看,期盼政府「開恩」,恐怕只能落得竹籃打水的結局。 陳平在2003年出版的傳記《陳平:我方的歷史》中如此說道:「我越來越懷念故鄉實兆遠以及我在那兒出生的店屋……(我想)祭拜在華人公冢裏祖父、父母和兄弟的墳墓,獻上一束鮮花……」泰國是馬國的北部鄰國,實兆遠則在馬國北部霹靂州,曼谷和實兆遠相距僅1,060公里,陳平回家的路其實很近,可卻又那麼遠! |
(回目錄) |
另眼相看:再談「考試專用的豆知識」 |
■洪致翔 儘管家長某種程度上也認為這些「知識」除了背起來參加考試之外,大多無益無用,但仍對孩子接近及格邊緣的成績感到擔憂。不得已,搬出「未來重要考試的大方向都以概念理解或『如何具體應用這些知識來解決問題』為主,實不必在為這些末節的背誦而斤斤計較」這套說詞,這位家長才稍顯釋懷。對孩子的成績表現抱持這類憂慮的家長不在少數,然而這樣的憂慮對孩子的學習乃至於整體社會效益而言,卻未必是好事。 舉例而言,報載3位中山女高學生因認為夜間的垃圾車駐點密度過高,影響社區安寧並帶來若干交通問題,因此投入長達近一年的時間,調查垃圾車駐點資訊、駐點規劃原因,甚至追蹤垃圾車並伺機對清潔隊員進行訪談,最後分析出駐點規劃現狀之原因並提出相關的改善建議,亦獲得「高中地理奧林匹亞」競賽團體組一等獎。 像這樣應用所學知識研究問題並提出相應建議的事,只有明星高中的孩子、在參加特殊競賽時才能辦到嗎?當然不是。太多例子告訴我們:年紀更小的孩子照樣能夠依類似模式學以致用、參與廣義的公共事務:2009年,印度有群小學生發現當地醫院急診室常面臨血荒,訪談醫護人員探究原因後,旋即組織宣導隊,一週內募得逾20份捐血同意書;去年,台中市兩位國中生為住家附近街道巷弄的狗便問題所苦,於是自發撰寫改善方案發動連署,因而加速促成市府於部分公園提供專用分解袋供市民清理狗便。 可以想見,倘若家長被「成績總不能太難看」這樣的焦慮糾纏、忽略了成績背後的考題內容究竟是否有意義,其子女便得將時間心力用於維持成績數字。然而當考試或教學的內容不被深究、檢視,學生往往得耗費更多時間才能說服自己將許多無益無用的「豆知識」吞下肚應試。這麼一來,最輕的代價是使孩子遲至高中才開始嘗試知行合一的學習與實踐;甚至可能因此使其無從看見知行合一的可能性——這不僅嚴重影響學生個人真正的學習動力,更將無端地浪費、甚至阻斷學生的應用潛力與公共貢獻。 |
(回目錄) |
立報歡迎您投稿與指教。詳情請參投稿與聯絡立報 |
本電子報內容由台灣立報社提供 |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 |
欲詳完整內容請訂閱立報 電話:02-86676655 傳真:02-82191213 訂報:02-86676655轉214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1樓 每週一至週五出報,每份10元 |
(回目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