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11-10-21─立報─言論廣場─智邦公益電子報
enews.url.com.tw · April 04,2014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11-10-21
────────全 國 唯 一 教 育 專 業 報─────── |
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11-10-21 |
網址:http://www.lihpao.com/ |
★ ★ 本期目錄 ★ ★ |
社論:毒蘋果的陰謀論可以休矣 |
知名蘋果供應商可成蘇州廠因環保問題而遭停工,頓時讓蘋果供應鏈風聲鶴唳,吃到蘋果的台商紛紛由甜轉澀。 「毒蘋果」風波一時難了。實際上,蘋果的台商供應鏈早就被許多NGO盯上,只是今天全面掀開,話題熱炒。如果有在追蹤類似議題,今日的毒蘋果事件,並不叫人意外。 值得注意的是,在「毒蘋果」愈演愈烈之際,隨著中國官方的「從嚴稽查」表態,卻讓不少人往「陰謀論」的方向揣測。 但類似疑神疑鬼的猜測,大可休矣。試問,今天若不是發生在中國,而是德國,恐怕「毒蘋果」供應鏈危機根本不會發生,理由很簡單,德國的環保標準高、執法嚴格,毒蘋果供應鏈無從落腳,遑論營運。 污染就是污染,但為何發生在中國,人們卻容易往「陰謀論」的方向尋求自我療傷,形成兩套標準?政治因素姑且不論,主要還是許多人認為中國仍是低度管制之地,因此勞工剝削、環境污染便被視為某種可以合理化的「必要之惡」。 這種「必要之惡」相當程度是一種共謀結果。早期中國地方官員的「招商引資」、「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對於勞工、污染問題確實存在著極大的縱容與默許,而這也和許多西進台商的需求一拍即合。 但別忘了,中國的十二五早就擺明要朝向「綠色轉型」。這不只是攸關國內產業結構的調整,更希望減緩美國在貿易問題上作文章,因為後者經常訴諸於中國的勞工與環保問題,以彰顯雙邊貿易的不平等。 與其怪中國耍「陰謀」,倒不如說這次中國很「君子」,完全使「陽謀」。十二五的指標已經說得夠清楚,而西方喊「企業社會責任」也至少20載,但夾在中間的台商竟無動於衷,只能說是心存僥倖投機,怪不了別人。 最後,陰謀論之所以會發酵,當然也和民族主義有關。畢竟,台商這個符號很容易和台灣民族企業的情感產生連結。 但務必明辨:所謂民族企業,之所以被擁護,至少是因為帶動了國內就業、厚植了稅收,甚至拉拔了其他產業。但所謂毒蘋果供應鏈廠商鮮少符合上述特徵,既然「功不在台灣」,便也毋須動真情。 唯有撥開「陰謀論」的迷霧,我們才能正視問題的本質。 |
(回目錄) |
左右看:廉價占領運動決定不了未來 |
左看:「不要」的政治到些為止
此次經濟危機的焦點在金融業。以存貸為主要業務的商業銀行與創投為主的投資銀行兩者的合流、萬事萬物證券化的傾向強化了金融市場的高度複雜性以及不穩定性,最終形成了無法評量風險的不確定性,每個人都理性的將自己的資產部分投入以以上「三性」為特徵的金融市場求取更大的利潤,終究產生了最不理性的結果。這不是市場失靈,因為泡沫與投機是金融市場的根本邏輯,以數碼為基礎的市場,與亞當‧斯密當年設想的由小生產者組成的市場,兩者早已有本質上的變化。 英國想要補救。自2007年起,英國政府花了8,500億鎊救援銀行業,今年9月由維克斯爵士(Sir John Vickers)領導的銀行問題獨立委員會發表的報告建議:「英國各銀行應在2019年前將核心業務與交易投資業務分離,以確保它們在不受納稅人救助的情況下度過今後的金融危機。」但報告對於金融自由化則未置一詞,畢竟這是一個金融業大國,有其結構上的限制。 歐巴馬則更保守,其貌似要與99%的反華爾街民眾站在一起,但卻未提出重回格拉斯-史蒂格法的提議。美國抗議民眾究竟要什麼?民粹性格的運動即便能吸引政客目光,但政策上一籌莫展,船過水無痕自不待言。 網破了,就要補,不補,魚蝦海產全數漏光。這道理小學生都懂,但是政府不懂。 其實不光政府不懂,占領華爾街的人潮也不懂。矛頭一直在華爾街,而不是華盛頓,要體面的工作,卻不提出美國資本主義的改革之道的階段性方案,甚至要如何處理1%資本家階級財產權的訴求都少得可憐,「99%的民主」徒具抗議形式,其力度不僅更弱於1968年的民權運動,至少那場運動還留下了非裔公民權以及女性主義的大覺醒。然而,運動的過程是反覆的,解放的時代很快在1980年代之後被新自由主義霸權襲奪,曾在1960年代氛圍下成長的柯林頓很快成為民主黨新政治的投射,但實情卻是「華盛頓共識」、「華爾街-IMF-財政部集團」最重要的掌門人。 即便曾經波瀾壯闊,缺乏政治上的力量以及由此力量進行的監督終究會給反革命力量的成長提供無限的空間。近兩年來美國政治火熱的議題早就不是歐巴馬,而是保守派茶黨大行其道,被視為瓜分民主黨選票、「造成」高爾在佛州落後小度布希幾百票的泛左派耐德(R. Nader)甚至被譏評為民主黨的麻煩製造者。 網是要補,但補過的網就不是原來那一張網了,新的網能夠捕捉到什麼樣的海產,需要制度建設,需要新政治力量。 |
(回目錄) |
聊以行國:學者因言獲罪,侵害學術自由 |
■莊迪澎 此事所以「敏感」,是因為馬國是多種族、多宗教國家,憲法闡明伊斯蘭教為官方宗教,但保障各族有自由信仰其他宗教的權利。在馬國的社會與政治脈絡裡,動輒干擾宗教活動(即使只是批評其他宗教)常被視為危害族群和睦關係的挑釁行為。 此事另一個「敏感」因素,是據說有12名穆斯林在場。馬國法律禁止任何其他宗教的信徒向穆斯林傳教(但穆斯林可以向其他宗教的信徒傳教),而備受抨擊的宗教局辯稱,該晚宴涉嫌誘使穆斯林叛教。 後來作為虛位元首、但憲法認定為州宗教首長的雪蘭莪州蘇丹介入此事,更「裁定」宗教局的臨檢行動合法;宗教局報告則宣稱有證據證明晚宴涉嫌遊說穆斯林改教,但證據不充分,因此不起訴任何人。 豈料,此事余波未了,蓋因一位法學院教授阿都阿茲(Abdul Aziz Bari)在10月11日向媒體非議蘇丹介入上述事件並不尋常,結果不但遭聯邦執政黨控制的馬來文報紙攻訐,更遭警方以煽動法調查。猶有進之,他任教的國際伊斯蘭大學在10月19日以其言論損害大學形象為理由,將他停職查辦,且停職期間禁止進入校園。 馬國大學的學術自由在1960年代曾有輝煌紀錄,不僅教授們積極介入公共事務,學生運動更是如火如荼,大學生成為聲援窮人和農民的主力。然而,自從馬國政府在1971年制訂《大專法令》剝奪大學自主權及打壓學生運動之後,學術自由可說蕩然無存。《大專法令》其中一項規定,是師生未經校方允許,不得參與校外社團和活動,否則依法可解職和開除學籍。 《大專法令》賦予大學校長極大的行政權,而大學校長則由高等教育部任命。事實上《大專法令》並非杜絕政治活動「滲透」大學校園,而是「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讓執政黨公然滲透大學校園。其造成的積弊,就是教授們要嘛不問世事,唯諾度日,要嘛成為逢迎權貴的御用學者。秉持學者良知針砭時弊者,常見遭遇就是沒份升等、升職,再不就是黯然離休,接受外國學府的聘約。 世界銀行最近一份研究報告指出,新加坡國立大學和馬來亞大學雖然原是同一所大學,1959年「分家」後,馬大表現每況愈下,主要原因是以種族配額制招生及政治干預大學管理。這個說法,政府不該痛定思痛嗎? |
(回目錄) |
另眼相看:閱讀教育不是裝飾耶誕樹 |
■洪致翔 一位友人向筆者提到,其就讀小五的女兒雖然還算「經常從事閱讀」,但在閱讀材料的選擇上卻相當偏狹,只喜歡閱讀靈異題材的短篇小說,甚至因為過度沈迷靈異故事,對其他類型的讀物幾乎都提不起興趣。接著,便詢問是否能找時間和其女兒聊聊,幫著勸她「多讀一些比較有文學性的書」。 然而,當筆者帶著幾本向其他學生借來的「嚴選靈異小說」和這位孩子分享閱讀心得,卻在閒談中發現她的閱讀能力其實有著家長尚未察覺的優點,例如,在快速瀏覽全書後,很快就能指著書中某個段落,分析指出該作品的各種缺點,例如作者設定的「靈異禁忌」不合情理;或是當某角色觸犯禁忌後,作者具體呈現鬼怪的恐怖感與實際危害的敘事手法過度誇張,反而削弱了原本該有的恐懼感;又或者是結局處理不當,讓讀者覺得草草結束等。而當筆者提起家長「委託轉達」的閱讀建議,這位孩子的反應卻是:「每次都叫我要多看什麼文學性的書,但那些書我就是覺得不好看嘛!」 事後,筆者告訴友人不但無須對孩子的閱讀習慣太過憂心,反而應該慶幸。因為儘管孩子對這些靈異故事的分析大多不怎麼成熟,但其實背後蘊含著相當豐富的觀察與思考,包括對小說內容的觀察、對作者敘事邏輯的觀察、對現實世界運作邏輯的觀察以及對小說與現實世界的比較。而這一連串的觀察與思考,不僅讓這位孩子能夠從故事的恐懼感中跳脫出來進行檢視與思考,對閱讀教育的推動目標——持續開拓閱讀領域、發展生命廣度——而言,更是重要基礎。而這項基礎,是許多習慣片面接收「師長推薦讀物」的孩子所缺乏的特質。 閱讀教育的宗旨,在於協助孩子發展閱讀範疇、從眼前的閱讀內容出發,持續進行挖掘與探索,而非把孩子當成耶誕樹,掛滿各種成年人認為有價值的經典讀物。因此,這位孩子真正需要的不是再三提醒「多讀些有文學性的書」,而是頻繁、深入且態度平等的「讀後分享與討論」。當孩子透過討論不斷砥礪其對閱讀素材的分析鑑賞能力,並領略到箇中樂趣,很快就會向其他類型的文本展開嘗試。然而,若是對孩子的閱讀現狀給予否定性的評價,甚至限制其閱讀素材,反而容易造成反效果。 |
(回目錄) |
立報歡迎您投稿與指教。詳情請參投稿與聯絡立報 |
本電子報內容由台灣立報社提供 |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 |
欲詳完整內容請訂閱立報 電話:02-86676655 傳真:02-82191213 訂報:02-86676655轉214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1樓 每週一至週五出報,每份10元 |
(回目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