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本報

立報─言論廣場
報主:立報
創刊日期:1997-12-10
發報頻率:每週出刊五日
訂閱人數:3,452
官網:

近期電子報


訂閱便利貼


將貼紙語法置入您的網站或部落格當中, 訪客可以輸入mail取得認證信,並按下確認連結後, 快速訂閱您的報紙。
預覽圖
訂閱立報─言論廣場報
立報─言論廣場
-----------------------------------------------------------------------------------------------------
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立報─言論廣場
發報時間: 2011-11-23 05:00:00 / 報主:立報─言論廣場
[公益聯播]帶著童書上山去
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11-11-23
────────全 國 唯 一 教 育 專 業 報───────
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11-11-23
網址:http://www.lihpao.com/

★ ★ 本期目錄 ★ ★



社論:倒果為因的科技業規模重整

台灣的液晶面板產業面臨困境,官方透過經建會的表態、拜會,有意推動業界進行整合。整個事情的邏輯看似要提升產業的規模,來強化產業競爭力,但是,實際的作法卻可能行不通。因為,產業規模,並非台灣科技產業所遇到的關鍵議題。

台灣的液晶面板產業,與記憶體產業有類似的狀況:兩者都列入政府的「兩兆雙星」策略性產業,營業額不斷增加卻連年虧損,本地金融機構不斷的抒困、貸款、展延,幾乎要形成一個小型的本土金融黑洞。每次一遇到類似問題,產官學界對於狀況處理的標準答案幾乎都是「推動整併→擴大規模→強化競爭力」,頗令人感到好奇。產業規模幾乎被視為製造業的關鍵,只要看看媒體動輒使用「大者恆大」的陳腔老調,就可知其被濫用的程度。據說這個論點有大一經濟學教科書當作後盾,其實是完全不顧歷史經驗。

這樣的產業運作模式有很長的歷史,早在1970年代,西方就已經注意到,台灣在科技產業的運作方式,與較資深的日本、同樣資歷的南韓相比,有其特殊之處。從現象來看,台灣的業者規模小、靈活度高,進入新產品領域的學習速度比日、韓業者要來得快,表現通常也不比日本、韓國的大資本業者來得差,甚至不乏表現傑出的個別案例。學界研究者一度不明所以,於是認為台灣的產業組織具有以小搏大、像變形蟲一般的靈活彈性。經過學者引進,本地產業的中小型規模,一時之間反倒被視為優點。

但是,比較少被提到的是,中小型產業規模的最大弱點在於板凳深度不夠,有爆發力卻缺乏持久性,難以在特定的領域堅持下去,一遇上需要「長期抗戰」的環境時,就會被迫移轉陣地。

台灣的液晶面板、記憶體產業仍未超越近30年內的產業運作模式。台灣在這兩項產業的廠家頗多,合計的規模至少可排入世界前五,有世界級的影響力,分開計算的每一家規模卻又不夠大,宛如小蝦米對抗大鯨魚。這是歷史所形成的現實,台灣在這兩項產業的起步不如人,又沒有獨到的技術或產業運作方式,所以,只能以「結盟」的方式,美其名是向國外大廠取得技術授權、獲得製造技術,實際上,這是利益交換。本地業者擔負這些美歐日韓業者,在淡旺季時調節產能的角色、緩衝區;國外業者的回報則是,提供技術授權。

這是一種生存方式。既然技術、產能、資金都不足以與國外業者一較長短,至今仍未有廠商在生產規模有大圖提升,就展現門檻的跨越難度,顯然,要擴大生產規模,其中的訣竅並不只是引進資金而已。因此,在國外業者互相競爭時尋找生存的夾縫,成為「關鍵時刻的少數」,也是一種務實考量下的生存之道。在這種背景下,生產規模不夠大,是產業結構的「果」,而不是「因」,正因為個別的業者經營規模,沒有大到威脅國外技術母廠的程度,在產業不景氣時,又能默默承受國外廠商轉嫁的經營風險,才讓本地業者生存至今。

這原本只是一種生存方式的選擇。雙方各取所需,各安其所。液晶面板產業的運作狀況,根本原因在於國際環境,而不是資本規模不足,更何況,本地產業的資本規模、產能不足以與南韓業者抗衡,是產業結構運作的結果,不是根本原因。

所以,當業者或官方有意推動產業整併時,除了挑戰國際產業的運作默契,還需要面對「本土廠商」中,為數眾多的外資股東。官方將液晶面板產業的困境,濃縮到「生產規模不足」,是弄錯了方向。這種作法早有前例,政府數年前有意推動記憶體產業整合,殷鑑不遠。

(回目錄)




左右看:突尼西亞伊斯蘭執政

左看:組織,組織

今年年初點燃北非中東的「阿拉伯革命」的突尼西亞,於10月底舉行首次民主選舉,並於11月21日敲定由國內三大主要政黨人士分掌總理、總統與制憲議會主席職位。其中掌握總理席位的伊斯蘭復興運動黨是最大贏家,在制憲議會217席中獲得90席。在突尼西亞這個阿拉伯世界最為世俗化的國家,專制政權崩潰10 個月之後,政治權力卻落入宗教黨派之手,令人玩味。

同樣的情況也正在其他地方出現。在西方大舉介入的利比亞,其過渡政府領導人公開宣稱將以伊斯蘭律法為主要法源,違背伊斯蘭的法律都將無效。至今仍在動盪之中的埃及,亦有穆斯林兄弟會在其中積極活動,未來奪取政權可能性極大。

這些伊斯蘭黨派儘管各自存在不少差異,比如在婦女參政的議題上,突尼西亞政府便相對開明。它們多半不是發起這波運動的主要力量,但隨後憑其海內外政商資源以及緊密的網絡,在其他社會力量尚未從專制鎮壓中恢復發展之時,作為國內最有組織的政治力量躍上大位。其成功固有帝國主義之助,但特殊歷史條件下形成的組織優勢,亦是它們勝出的重要因素。
李亮/文字工作者

右看:伊斯蘭有很多種

茉莉花革命的第一砲,突尼西亞,近日結出了革命的第一顆果實。突國於10月底舉行了首次民主選舉,其中伊斯蘭復興運動黨囊括議會近42%席次,並於11月21日與另外兩個黨派確定權力分享架構。一些西方媒體見到伊斯蘭三個字就過敏,懷疑有伊斯蘭基本教義派的嫌疑,紛紛將選舉期間由部分基本教義派製造的衝突事件放大處理,卻忽略了突尼西亞特殊的政治背景,以及伊斯蘭政治的複雜性。

突尼西亞向來是阿拉伯世界最為世俗化的國度,即便是在專制的班阿里政權時期,政治過程不民主,但該國婦女依然在議會中有25%的席次,社會、經濟等各方面無不積極現代化,擁有大量的受過教育的中產階級。並且,出於政治理由,激進的伊斯蘭黨派則持續受到壓制。而如今的突尼西亞,不僅增加了婦女在議會中的保障席次,9月份也撤除了舊政府對於聯合國《消除對婦女一切形式歧視公約》的所有保留。

全球有約15億人口是穆斯林,伊斯蘭世界有開明溫和如土耳其、突尼西亞者,亦有激進如阿富汗、伊朗者,就如同基督教世界也有極右派與溫和派一樣稀鬆平常。西方國家為了給自己的干預找藉口,實在是無所不用其極。
王放/政治評論員

(回目錄)



衛報週評:歐洲的領導人和民主均出現危機

節譯■葉興台
全球危機是否代表西方民主的正當性也陷入危機?根據英國衛報的一篇評論,愛爾蘭政府機密的預算計劃,愛爾蘭人看不到,卻被歐洲財經官員洩露給德國國會的財政委員會審核檢視。

在義大利,前高盛國際顧問、未經民選的新任總理蒙蒂,與同樣未經民選的技術官僚在朱斯蒂尼安宮(Giustinian Palace)宣誓成立新政府。蒙蒂走馬上任是為了滿足市場,取代貪污、無能和下流的貝魯斯科尼,他承諾將遵照市場的要求,希望義大利人能「犧牲」。

在希臘,左派和右派聯手抵制前希臘央行總裁巴帕德莫斯籌組的聯合政府,他之所以上任,也是應市場的指示。上週五在柏林,幾乎號令不動英國的首相卡麥隆,坐在德國人不信任其能處理歐債危機的總理梅克爾身旁。

如果在全球危機正烈之際,歐洲領導人的形貌如此令人氣餒──政治人物與商業利益糾結不清、未經民選的官僚和政治人物缺乏支持──這是因為總的說來西方民主本身也是問題叢生。這會衍生出一個左派經常提起的問題,而這個問題如今已滲透進主流的論戰中:民主和作為我們這個時代的教條,並形塑多數政治人物的新自由主義之間的緊密關係,是否毒害了民主本身?

首先,應就術語給予定義,所謂的民主,或更精確地說「自由市場民主」(free-market democracy)是什麼意思。自由市場民主是由兩個相互矛盾的字眼混合使用(oxymoronic)的概念,在全球經濟加速瓦解之際,這個概念在義大利、希臘和愛爾蘭的矛盾更加明顯。令人氣餒的事實是,即便西方一直對其他國家宣揚民主的價值,西方所行的卻是注重程序和品質降低的民主。

在市場庇護下的民主,注重的是有限選擇下選民選擇的技術,而多數的劇本是由媒體策劃,這樣的民主如政治理論家和街頭抗議人士所證明的,已與社會正義和公平等概念越來越遠,而且參與的人越來越少。

過去幾十年,西方國家致力於解除管制,尤其是對金融市場,這已削弱國際政治和經濟領域的行動空間,將政治人物由領導人轉變為追逐龍捲風的物種,自2008年以來,在一場場危機中衝撞。

過去政治人物會提供他們的遠見,雖然並非人人同意,如今政治這個事業已變成市場力量的祭品,不是透過焦點團體,就是透過電子連署(e-petition)等花招,後者讓決策過程變成一種廉價和短暫的交易。

也許我們不該訝異,當前的經濟危機已讓我們民主的問題加速出現。早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時,英國經濟學人智庫(EIU)就提出疑慮,稱最近民主化的停止可能轉變為倒退。3年後,這個疑慮不再是民主擴展的速度有多快,而是這場危機對已建立的民主造成多大的傷害。

歐洲也有人提出類似警訊。歐洲議會的政治事務委員會2009年發布告告,以直率的字眼陳述金融危機中民主所面臨的風險,包括透過高度集中的行政決策和全球協商機制,讓國會幾乎無法監控,且過程缺乏透明度,公民沒有參與機會。但這份報告當時沒有引起廣泛注意。這份報告也警告,歐洲民眾對當前制度化的民主程序缺乏興趣,導致多數歐洲國家的投票率急速下滑。

這場民主正當性危機的中心一直是在這些趨勢相互牴觸的點上。西方國家的政黨早就失去批評金融業利己行為的能力和渴望,反而對新自由主義造成的毀滅性風險展現驚人的自滿。儘管去年這種情況已略有改變,左右派政治人物承認有必要追求價值導向的政治和經濟,這些呼籲都來自於傷害已經造成之後。

若這種傷害在開發中國家已存在一段時日,很多歐洲人在最近這場危機中最感到震驚的是,新自由主義政策的惡果從希臘到義大利都可見到。

特別是,各國政府甚至超國家的政治組織,在面對全球金融體系和債券市場這種全球機制的毀滅性失敗時,幾乎束手無策。這不僅是各國政府,也是民主本身對市場束手無策。民主是一個以人的速度進行的對話過程,但我們所創造的解禁金融體系向羅馬競技場的觀眾一樣,立即從側邊調停政策決定,在股市或債券利率的變動上也能看到這股力量。

(回目錄)



投稿與聯絡立報

立報歡迎您投稿與指教。詳情請參投稿與聯絡立報

本電子報內容由台灣立報社提供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
欲詳完整內容請訂閱立報
電話:02-86676655
傳真:02-82191213
訂報:02-86676655轉214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1樓
每週一至週五出報,每份10元
(回目錄)
推薦訂閱
無主旨@【嗷雜誌】
第六十七期111104 創用CC 之用--輔助創意我們需要什麼?@【創用CC電子報】
轉寄『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11-11-23』這期電子報

寄信人暱稱  寄信人email
收信人暱稱  收信人email

  • 社群留言
  • 留言報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