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12-02-01─立報─言論廣場─智邦公益電子報
enews.url.com.tw · April 04,2014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12-02-01
────────全 國 唯 一 教 育 專 業 報─────── |
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12-02-01 |
網址:http://www.lihpao.com/ |
★ ★ 本期目錄 ★ ★ |
社論:血汗工廠議題是上流圈的歷史共業 |
媒體引用紐約時報對於蘋果、血汗工廠的報導,再度讓此議題成為本地關注話題,儼然是商業道德、企業社會責任的大戲。但是,血汗工廠雖是真實的存在,對於血汗工廠的關注則是虛假議題,只是上流社會援引「外例」的一場內鬥大戲。 說它是假議題,因為這是口惠不實的虛言。血汗工廠向來伴隨資本主義而生,範圍廣及製造、服務、金融等領域,歷時數百年從沒有被真正解決過。這是資本主義的結構性問題,也是資本家、有錢人的歷史共業,他們在此議題只有參與深淺程度的差別,並沒有誰是真正雙手清潔。 所以,對於血汗工廠議題的談論方式、拋出時機,本身就有明顯的政治意涵。時尚菁英、媒體、文化人士藉此議題展現優雅姿態,大家在杯觥交錯之時動動口、寫文章,詞藻華麗有如成人世界的作文比賽,藉此機會教訓製造業;至於同業之間拋出這個話題則是藉著打擊商業對手來抬高自身的形象,是典型的公關形象戰爭。彼此之間都各有盤算。也正因為是歷史共業,話題一旦拋出就有如武俠小說的七傷拳、冷戰時代的核子武器互相毀滅策略,所以出手時都互有默契、見好就收,以免效應擴大到無法收拾的地步。 這次的血汗工廠話題的源頭,並不是美國人突然大發慈悲,它的現實基礎是美國製造業出現復甦跡象,襯底的社會氛圍則是摻雜了美國社會對於中國的焦慮,以及不同製造業部門的布局,還包括商業界內部競爭的緊張關係、大選年的選戰策略。敏感的媒體、相關業者在此夾縫中進行議題操作,於是再次請出血汗工廠的話題。嚴格說來,它應該被歸類為「商業政治」的操作,是上流人士之間黔驢技窮的展現,而不屬於商業界的道德覺醒,或是上綱到經濟議題的層次。 獨獨台灣與世隔絕,矇矇懂懂搞不清狀況,把假議題當成了真議題來思考。本地對此話題的關切點,只剩下消費者運動、蘋果商機,以及台灣首富旗下工廠被盯上所可能造成的負面台灣形象,很有商業、上流的氣味。我們刻意遺忘歷史,完全不提起,從1960年代開始,台灣持續40多年的經濟「黃金歲月」,就是作為西方世界的血汗工廠,當年,台灣號稱是多項產品的「世界工廠」,台灣的低製造成本曾經吸引國外業者來台灣設廠,台灣勞工的處境也多次成為1980年代西方媒體的關注焦點。 台灣在此議題其實有豐富的經驗,也最有發言立場,不必透過西方人對於中國勞工慘況的描述,本地人就有許多「在地」血汗工廠的記憶,甚至現在就處於血汗工廠監督的第一線。但是,台灣整體社會卻採取了抽離、遺忘的態度,好像血汗工廠是現在才剛出現在中國的事物。這種以為自己已然躋身上流,在急著「漂白」時,既想插一腳討論,卻又作壁上觀的疏離態度,頗為有趣。 本地提到在地的歷史記憶、特色,就往光明正面的部分靠攏,潛意識感受到的「難登大雅之堂」的經驗,就採取壓抑遺忘的態度。例如,台灣只提到夜市美食的多樣、新奇,似乎是台灣文化活力的象徵,卻完全不提,夜市美食從一開始就是做為血汗工人的「滿漢大餐」。正因為不提自身的經驗,以至於,本地一提起血汗工廠、企業社會責任的議題就以西方觀點做典範、以中國為案例,似乎台灣是世界近代史的化外之地,西方社會都沒有權謀、鬥爭與心機。 這是個很值得關注的現象。重點不在於血汗工廠的「好壞」、「存在與否」,而是,西方人能談到何種程度。「血汗工廠」是假議題,在談到假議題時採取何種迴避方式,才是真議題。 |
(回目錄) |
左右看:企業社會責任與蘋果公司 |
左看:你愛仁慈的奴隸主嗎?
蘋果公司的企業社會責任問題由來已久,近來因為如《紐約時報》、《洛杉磯時報》等美國主流媒體的大幅報導,甚至出現了「抵制蘋果」的呼聲,此問題又成為爭議焦點。此種結合企業社會責任的消費者運動,對於跨國公司的行為確實有一定程度的制約力量,但其不足與負面效應卻也不容小覷。 最顯而易見的不足,就是此種運動由於以訴諸消費者為基本形式,因此多半只能對知名品牌商品開刀,對其他同樣污染環境、壓榨勞工的企業則無能為力。而在更根本的層次上,主流企業社會責任運動的侷限,則是參照某些已在先進國家實現的勞工與環保標準,透由「上層」做功夫,要求這些跨國企業善待勞工與環境,而非從「基層」著手,支援生產國的勞工與民眾組織起來對抗跨國企業;此種作法不僅無助於生產國的真正民主,甚至可能有害。此外,企業社會責任的提法,通常也預設了是在資本主義下實行改良主義,而無法想像其他形式的科技與生產組織,更不去檢討資本主義的基本規則。 這正如19世紀英國作家王爾德對慈善活動的批評一樣:最壞的奴隸主就是那些仁慈對待奴隸的奴隸主。 因為富士康接連出現工人自殺事件,連帶使得蘋果公司的企業社會責任問題浮上檯面,近日包括《紐約時報》、《時代》等媒體更紛紛大幅報導蘋果公司的企業社會責任問題,一時之間蘋果公司似乎面臨不小壓力。然而,與其人云亦云地批評蘋果公司,不如冷靜地檢視一下其中的真相。 蘋果的供應商富士康確實發生工人自殺事件,但相比於中國大陸的其他工廠,富士康絕對稱不上是血汗工廠,同樣的,比蘋果更加忽視供應商的勞工、環保問題的跨國企業也比比皆是,只因蘋果樹大招風,又希望維持好形象,才淪為美國媒體關注的話題。事實上,相比於許多不符標準又根本不在意外界批評的中國企業,蘋果公司的反應已經值得稱許。 其次,有部分論者懷疑這波爭議背後含有美國保護主義的影子,這完全是多慮了。美國市場與企業都是高度全球化的,美國近年來的振興就業政策,多半是更加積極地招商引資、透過提升自身的競爭力來創造就業,絕無可能採行保護主義自斷生路。 這種對企業社會責任的重視以及擁抱全球化的作法,堪稱美國企業對全球經濟所推動的最大進步。 |
(回目錄) |
衛報週評:認清全球化的真正代價 |
節譯■葉興台 針對這些批評,蘋果執行長庫克上週對員工指出:「我們關心全球供應鏈上的每個員工。」蘋果開始檢查生產工廠的紀錄,提供最新的證據,證明美國民眾不再願意忽視全球資本主義的黑暗面。 在2008年全球股市崩盤之前,批評全球化的人被視為瘋子。當西方領袖在西雅圖和布拉格慶祝全球貿易自由化後的果實,抗議人士被鎮暴警察以催淚瓦斯和警棍對待。當1990年代末期亞洲金融危機爆發,導致多國政府垮台,迫使一個接著一個的國家陷入貧窮,並接受國際貨幣基金(IMF)紓困,西方領袖(很多還是左派的)仍解釋這是治理不善或經濟管理不佳的結果,完全不提這是全球化所造成的毀滅性副作用。 即便在2007年美國房市崩盤所引發的金融海嘯,並在世界各國造成災難性的後果,以及1930年代以來最嚴重的全球衰退後,很多人認為只要稍稍加強銀行資本規定,金管人員強化金融監管,就能修復金融體系。 但有兩件事情打亂了世界領袖試圖恢復正軌的如意算盤。首先,在這場信用危機開始後的4年多來,很多國家仍有數百萬民眾等待經濟復甦,成長不是疲弱就是根本沒發生,失業率居高不下,逃過此劫的似乎只有為數不多的超級富豪。 其次,各國民眾對政治體系的不滿日益高漲。從西班牙的「憤怒者」運動(Indignados),到紐約、倫敦等全球大城市的占領運動,到中國廣東民眾抗議政府搜括土地,無數的抗議民眾正將不滿發洩在失靈的體系上。 這些抗議人士的要求也許不會被完全答應,但他們漸漸認清事實,今日的世界經濟體系有很多問題,把難以估計的財富放在不負責任的菁英手中,而數百萬人仍深陷失業和貧窮。 上週在瑞士達沃斯舉行的世界經濟論壇,與會者將重點放在青年失業和不公平上,顯示這些全球經濟的權力經紀人終於了解到有些事情錯得離譜。 真相是,新自由主義所承諾的經濟自由,根本沒有實現。過去20年中國和印度經濟的開放雖然讓數百萬人脫貧,但兩國和其他開發中國家的不公平仍讓人感到可恥,應該加以譴責。 在此同時,多數富有經濟體的廣大勞工,實質薪資越來越薄,並發現自己不僅與同國勞工競爭,更要與千里之外的他國勞工競爭。 如果這個經濟體系捨棄了西方廣大勞工,它本身也沒有履行自己的主張,因為它傷害了消費需求,扼殺了經濟成長。過去50年來成為最大贏家的富有菁英,雖然持續在花錢,但很多人仍把大部分的錢存在瑞士裡。 越來越多研究建議,日益擴大的不公平不僅是道德和政治問題,更是經濟問題。儘管實質薪資不斷在萎縮,過去20年的信用泡沫,協助美國和歐洲消費者提高生活品質。但這個魔術把戲只能搞一會兒,其所累積的債務,要花很多年的時間才能解決。 開發中國家勞工的困境,透露出廉價消費電子產品的真正成本,它也顯示全球各地的勞工都是輸家。但認為解決之道在於縮回國內,重返封鎖邊界的經濟,那將是個錯誤。但對不完美的全球化是否帶來所應允利益的質疑,已不再是個禁忌。 就國內而言,對賦稅和利益進行改革,能協助在日益外包、民營化、贏者全拿的世界經濟中的失勢者。經濟合作發展組織(OECD)建議對富人持有的房地產、抵押利息收入課徵更高的稅,作為降低不公平和刺激成長的方法,並說服富人聰明地投資財富。而在國際的層次上,有關限制外國併購,或對資本流動進行管制的提議,不應是個禁忌。 |
(回目錄) |
立報歡迎您投稿與指教。詳情請參投稿與聯絡立報 |
本電子報內容由台灣立報社提供 |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 |
欲詳完整內容請訂閱立報 電話:02-86676655 傳真:02-82191213 訂報:02-86676655轉214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1樓 每週一至週五出報,每份10元 |
(回目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