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本報

立報─言論廣場
報主:立報
創刊日期:1997-12-10
發報頻率:每週出刊五日
訂閱人數:3,452
官網:

近期電子報


訂閱便利貼


將貼紙語法置入您的網站或部落格當中, 訪客可以輸入mail取得認證信,並按下確認連結後, 快速訂閱您的報紙。
預覽圖
訂閱立報─言論廣場報
立報─言論廣場
-----------------------------------------------------------------------------------------------------
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立報─言論廣場
發報時間: 2012-04-25 05:00:00 / 報主:立報─言論廣場
[公益聯播]【志工招募】志願服務教育訓練
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12-04-25
────────全 國 唯 一 教 育 專 業 報───────
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12-04-25
網址:http://www.lihpao.com/

★ ★ 本期目錄 ★ ★



社論:學術界的國際化焦慮

台灣向來有嚴重的國際形象焦慮,對於自身在國際形象的重視程度,已經到了無所不在的程度。兩日前,國科會主委朱敬一在中研院演講時,再次提到,台灣的青壯年學者在美國的人數逐年下降,被看成是一個學術國際化的重要依據。

這樣的說法並不陌生,歷年來,學術界、產業界都有過類似說法。教育部曾經關切台灣的大學畢業生只留在台灣攻讀碩博士的現象,認為這會影響台灣的學術競爭力、國際觀;產業界則認為這會阻斷台灣的國際競爭力。在這個脈絡之下,有各種的說法,例如出國可以培養國際視野、觀摩新觀念。

這都是用冠冕堂皇的話語來掩蓋心中的焦慮。因為,要理解國外文化、西方人的做事觀念,甚至是最新的學術進展,透過網路部落格、視訊就可以辦到。陳腔濫調的「科技趨勢」,幾乎都會強調網路的強大。站在國際趨勢最前沿的產業界、學術界,難道會認為人與人的直接接觸,才是最好、甚至唯一的跨國交流模式嗎?

其實,學術界、產業界,甚至官方,想說而沒有說出口的是:我們必須透過到國外留學的人才,來締結向國外的學術、產業界取經的人脈管道。

台灣的學術界、產業界長期以來的運作方式,幾乎都是透過留學取得校友資格,以及在國外企業任職的經歷,來形成人脈的連結。然後透過這個人際的連結,來進行學術取經,以及產業技術移轉的基礎。留學、在外籍公司任職時,最重要的不是取得知識、技術,而是透過工作的情誼來營造人際關係。從現實來看,台灣的高等教育當中,有大量的旅外學人師資,教育品質雖然與國際水平的差距並不大,在本地受教育,以及跟國外接受教育的能力差距,其實並不高。這一點,只要問問產業界,就可以得到答案。從常理來看,幾乎也不存在本地學生到國外進修、取得學位之後,在智力、思考方式就大幅增長的例子。

但是,這種「對外關係連結」的焦慮,最近10年內,越來越嚴重。主因在於,台灣的產業界原本是被動的接受國外的技術移轉,之後卻在經營規模上開始成為國外同業的競爭對手,國外的業者開始防備台灣的競爭力,然而,台灣的技術創新、研發,卻還沒有達到能夠獨立自主的程度,以至於陷入進退兩難的處境。台灣的電腦業者在代工與品牌業務進行切割時的抉擇,以及最近台灣關於記憶體、液晶顯示器產業的討論,就是典型的例子。

學術上,則是由於西方學術機構的主要合作對象移轉到中國,焦點轉移之下,限縮了台灣學術在國際上的能見度。最明顯的例子是,台灣發展資本主義的時間比大陸要早,在這方面的經驗、甚至學術知識的累積,理應優於大陸,然而,大陸在企管、金融等領域的國際學術能見度,以及學術表現,已經超越本地,大陸學者的論文屢屢刊登在國際之刊物,國外的重量級學者頻頻到中國講學、進行跨國合作,學術的活力早已凌駕在台灣之上。

這並非是大陸所培育的人才天縱英明,從1979年開始接觸資本主義世界的金融、商業,然後在短時間就有驚人的躍升。這純粹是學術政治使然。台灣在冷戰時期曾經是西方理解中國大陸的一扇窗口,也是對抗/改造中國的前線陣地。但是,現在西方人決定要自己直接接觸中國,甚至改變中國,台灣暫時被越過。

這種跟時代脫節的焦慮,不時的在本地學界菁英、業界領袖的言談中流露出來,例如,學界、產業界對於台灣培養的博士人數浮濫感到憂心,卻對於赴美就讀博士人數下滑趨勢感到焦慮,就是典型的前後矛盾。言論的矛盾,則反應了對於台灣跟國外斷絕的焦慮。不過,它無法從理性解決,而需要徹底的改變「台灣與國外一定要連結在一起」的思維。

(回目錄)




左右看:金融危機,碳排不減

左看:排碳的資本主義

4月22日為世界地球日,各地紛紛舉行節能減碳活動,蔚為熱門話題。但目前有愈來愈多研究指出金融危機以來的全球碳排放情形,仍舊令人難以樂觀。經濟危機會衝擊生產與交易活動,理應使碳排放減少。然而,2008到2009年的全球金融危機卻僅使全球碳排放減少1.3%,且在2010年即出現反彈,碳排放持續升高。許多研究都指出,不論是以生產或消費活動計算,2009年以後發展中國家已經取代已開發國家,成為全球碳排放的主要來源。此種現象的成因,除了發展中國家經濟持續成長之外,還有其發展方式也仍循著資本主義的舊模式。

以中國為例,面對金融危機衝擊,中國政府以空前規模的4兆元經濟刺激方案回應,但此一方案的內容卻不脫鐵路、公路、機場等傳統的基礎建設工程;而擴大內需、刺激消費的市場思維,則助長了本質上游由廠商各自為政的市場經濟,弱化國家計畫對市場的調控能力;更別提「保8」這樣明顯帶有經濟成長崇拜傾向的政策目標,乃是將市場利潤置於優先地位,背離人民生活的真正福祉。

要達成減排、環保的目標,恐怕需要徹底反思當前的資本主義發展方式不可。
李亮/文字工作者

右看:過河拆橋的修辭

自從金融危機重創歐美經濟以來,發展中國家尤其是中國便受到舉世矚目。西方一方面將中國市場視為救命的希望,一方面又不斷流露出對中國「威脅」的恐懼,在各個領域對中國說三道四。繼人權之外,目前最熱門的修辭則是節能減碳議題。日前許多國際媒體報導,全球金融危機僅在2008到2009年造成全球碳排放減少,隨後便反彈成長至歷史新高,主因就是快速發展的中國等發展中國家,在2011年已超越已開發國家,占全球碳排放量的60%以上。

然而,此類美其名為關注環保、實則是拿放大鏡檢視的議論,早已是陳腔濫調了。確實,開發中國家的排放總量已超越已開發國家,但前者的人口約為後者的6倍,因此人均排放量仍遠低於已開發國家。更何況許多開發中國家的碳排放,是因為跨國公司設廠生產所造成,利潤匯回,產品也由已開發國家消費,卻把碳排放記在開發中國家,並不公平。

眾所周知,已開發國家常對於自己曾經在地球上破壞生態長達一世紀以上的歷史事實選擇性失憶,更迴避面對此種建立在破壞生態、侵犯人權之上的成長背後的道德赤字。種種重環保、反發展的修辭,不過是過河拆橋心態的反映。
王放/政治評論員

(回目錄)



衛報週評:阿根廷國有化是對猖狂資本主義的反動

節譯■葉興台
假設英國政府知道英國天然氣集團母公司Centrica,準備出售股權給俄羅斯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Gazprom),讓俄羅斯政府無可避免地掌控Centrica。在這種情況下,英國政府應擴大《企業法》(Enterprise Act)的適用產業,由國防、金融服務和媒體業,再納入天然氣和核能業,讓英國能阻擋違背國家利益的併購案。相信Centrica董事長卡爾(Roger Carr)爵士也會贊同這樣的觀點。沒有一個國家能對戰略資產的擁有和使用權流向漠不關心,國家的首要責任在於照顧人民的福祉。

根據英國衛報的一篇評論,最近阿根廷政府也面臨類似的困境。西班牙石油業者雷普索爾(Reposal)打算出售阿根廷子公司YPF股權,YPF是阿根廷最大的石油公司,1999年在民營化過程中,被雷普索爾以150億美元併購。這對雙方而言不是件好交易。阿根廷的石油和天然氣產能逐漸減少,對新儲油的探勘每況愈下,阿根廷如今已成為石油進口國,而雷普索爾則被指控搶奪這家公司,背叛它的責任。

雷普索爾出售YPF股權的藉口是,阿根廷對油價的控制嚴厲到有點荒謬。該公司一直想出售YPF股權,去年7月終於找到潛在買家:中國國營石油公司中石化(Sinopec)。由於擔心這筆交易成真,阿根廷政府收回雷普索爾的持股,以取得YPF過半數股權,理由是阿根廷政府持有YPF,比中國共產黨持有更好,很多國家也會比照辦理,擁有權這件事情事關緊要。

阿根廷政府飽受歐盟、西班牙、墨西哥譴責,連英國也跟進追打。英國經濟學人雜誌抨擊,阿根廷總統克莉絲蒂納‧費南德茲的作法必須受到懲罰,國有化是不可救贖的罪惡。這個推論在於,雷普索爾應可自由且最高價地出售股權給任何買家,阿根廷政府和民眾沒有權利說三道四。

費南德茲確實非常高壓專斷,她收回雷普索爾持股,以取得YPF共51%的股權,卻未說明要如何賠償雷普索爾,其他股東只能眼巴巴看著自己的投資變成壁紙。費南德茲的行動有點在搞民粹,但說雷普索爾是無辜的受害者,既有的權利遭不公平的剝奪,則是違背了經濟和政治事實。

長久以來,全球企業界和富人在美國共和黨人和英國保守黨的慫恿下,無恥地高舉這樣的論點:他們和社會之間只有一種適當的關係,他們可根據自己的主張為所欲為。社會必須接受這種論點,因為這是產生富有世代的唯一途徑。資本的存在高於國家和社會。

費南德茲執行YPF國有化的動作既笨拙也不公平,卻是全球對上述論點日益反動(reaction)的一部分。雷普索爾沒有天賜權利出售YPF股權給任何它喜歡的人,而阿根廷的利益也不該置之不理。企業的交易行為和社會的關係是共生的,企業的交易行為不可能存在於真空狀態,因為企業的行動會產生很大的影響。

此外,企業,尤其是能源公司,需要公共機構協助他們減輕在未知世界進行重大投資時所面臨的風險,全球很多企業和富人都否認這個基本事實。如今,他們把這個在全球掀起的風暴視為一種充滿敵意的反動。資本主義自我指定的監護人,已變成其最有害的敵人。

這是驅策全球「佔領運動」的力量,是法國極左派總統候選人梅蘭雄(Jean Luc Melenchon)競選活動引起廣大迴響之因,是很多政府合力調查在全球獲利豐厚卻少繳稅的亞馬遜網站之因,是歐巴馬總統競選活動主打對百萬富豪課徵巴菲特稅之因,也是英國財長奧斯本調降最高稅率45%之際,仍宣布要打擊富人逃漏稅之因。

這個反動來得太遲,目前正產生一些必要的修正。例如在不久前,高盛執行長貝蘭克梵、巴克萊集團執行長戴蒙德和花旗執行長龐迪特,均面臨憤怒股東的指責,抗議他們治理公司績效不彰,卻坐領高薪,3人被迫減少薪酬。

但這股情緒需要引導。阿根廷政府的作法提醒全球企業,忽視經濟和社會責任將出現令人不快的後果,但草率地國有化而不給予賠償,不太可能會是未來可靠的樣板,而是出現類似中國式專斷政府的一種預告,一種從裙帶資本主義轉向國家資本主義的舉動。

(回目錄)



投稿與聯絡立報

立報歡迎您投稿與指教。詳情請參投稿與聯絡立報

本電子報內容由台灣立報社提供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
欲詳完整內容請訂閱立報
電話:02-86676655
傳真:02-82191213
訂報:02-86676655轉214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1樓
每週一至週五出報,每份10元
(回目錄)
推薦訂閱
媒體觀察報第四期:洪仲丘案熱潮下的台灣媒體@【媒體觀察電子報】
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13-09-30@【立報─言論廣場】
轉寄『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12-04-25』這期電子報

寄信人暱稱  寄信人email
收信人暱稱  收信人email

  • 社群留言
  • 留言報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