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12-10-16─立報─言論廣場─智邦公益電子報
enews.url.com.tw · April 04,2014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12-10-16
────────全 國 唯 一 教 育 專 業 報─────── |
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12-10-16 |
網址:http://www.lihpao.com/ |
★ ★ 本期目錄 ★ ★ |
社論:評鑑風吹到中小學老師 |
上週四,行政院會通過「教師法修正草案」,最主要的修正就是20萬中小學(包括高中職)教師都要接受評鑑。大學的評鑑(包括大學教師評鑑)已經行有多年,如今這股評鑑風吹向中小學教師。 不難理解,家長、校長與學校管理階層、教育行政單位,以及強調學生權益的團體都高度肯定這個修正案;教員與教師團體則顯得猶疑、意見分歧。這是標準的利益團體反應。任何改革總會觸動既有的利益結構,不同的利益團體自然會做出合乎自身利益的反應。但是,除了這些自然反應之外,人們應該深一層探討實施中小學教師評鑑的意義。 近年來,評鑑風颳到台灣各個公家機構,教育體系之外,醫療衛生(如各公立醫院)、文化體系等多實施評鑑。評鑑誠然發揮不少正面作用,特別是獎勵優良個人/單位,警告不勝任或怠惰者,確實成效卓著。 但是,評鑑也引來不少批評,尤其是大學評鑑,如:大學評鑑帶來一些違背教育理念的作用,特別是使各校辦學趨同,各大學的特色、創意受到壓抑;評鑑與教育部補助掛鉤,許多學校為求好成績,特別注意評鑑相關的事項,而與評鑑無關的則往往被忽視;有些學校甚至作假,或是形式主義大為流行;各校為準備接受評鑑,往往在一年半載前便進行各項預備工作,與評鑑無關的教育工作停擺,相關教員與主管長時期忙於預備工作,正常的教學或其他教育工作就受到干擾等等。 這許多負面批評也引起教育部的重視。不久前教育部長表示部分績優學校可以自評,並已經開始實施,可見教育評鑑正負作用互見。然而,在教育評鑑的負面作用正受到檢討之際,中小學卻要開始進行教師評鑑,教育部應該有所說明。 更根本的,評鑑似乎成了公家機構的新管理模式。傳統公家機構的管理模式是權威治理。資本主義到了19世紀,企業規模龐大。為求提高生產效率,發展各種管理模式,遂產生管理的泰勒主義、福特主義等等。20世紀資本主義甚至有所謂「管理革命」之說,管理學也成為大學的重要學門。到了1980年代新自由主義興起,倡導者認為國家機構效率低,遂一方面主張政府瘦身,同時又把許多民間企業管理方式引用到政府機構,甚至有CEO治國的主張。在資本主義管理主義入侵公家機構氛圍下,評鑑開始大行其道。 企業管理作為治國模式,必然會以追求效率為核心目標,而把複雜的政治問題化約為競爭的單一向度。評鑑作為教育的重要措施,反而更可能導致忽略教育理念,成為缺乏靈魂的追求卓越。政府不宜把評鑑作為萬靈丹,以資本主義的管理邏輯主導台灣的教育行政。 |
(回目錄) |
左右看:少子,非盡不生,是生不出 |
左看:人口論述多偽科學 根源在資本
人口問題是自然主義最猖獗的樂園,從馬爾薩斯偽科學之作的「人口論」以來,代代都有意識形態份子端出以人口為台詞、或說論述來恐嚇勞動人民。像近日勞工保險爆出破產的消息,然當下,戰後嬰兒潮都還在職業市場的時候,怎麼就撐不住了,足見不是人口少,乃是資本家搜刮太多了,丟下剩羹殘飯給咱工薪階級,註定是不夠生活的,根本無關多子或少子、或什麼世代剝奪,剝奪只有一個來源,就是老闆剝薪儸,如不信,王永慶遺產數以千億計,不給那幾個孽種,還我普羅大眾,勞保今天會破產嗎?少子頂不起明日的老齡社會嗎? 關於少子現象,新出的謬見是,驀然發現不全是年輕一代不願生,另有不能生的,且越來越多,並且不像從前歸咎於女方,現在科學地舉證,男方的精子密度急速下降,國際標準從1990年每毫升6,600萬個,降為1999年每毫升2,000萬個,如今1,500萬個就算「正常」了,難怪不孕不育的夫婦超過一成。 究其因,科學又說,由於環境污染、工作壓力大以及生活方式改變,使得男性內分泌失調,導致精子的數量與活力不如從前。科學到此戛然而止,卻不接著說:這一切都因資本家剝削勞動、霸凌自然所造成的。淪為孬種,不能雄起的,何止男人而已! 少子化現象日益浸蝕台灣的社會有機體,很直觀的成因是女性晚婚晚生,生第一胎的平均年齡從1977年的23.1歲一路延後,到去(2011)年為29.9歲,35年間足足推遲了6.8歲,當然,還有越來越多不婚不生的女性,加重了少子化趨勢,在這方面,都呈現生育意願衰退的問題。 另一方面,在街市上不乏「專治不孕」的店招與廣告,揭示少子化的形成還有生理性,而非心理性的原因,因而有了人工生殖的技術面世,同時也有了「人工生殖法」為之規範,晚近又醞釀「代孕生殖法」的制定。 由於生殖是人命,關係到倫理的最前線,不能不矜慎,務求保安,開放乃不得已的措施,而不是相反,像出借子宮的代理孕母實在不值得允許,這比買春、賣淫的肉體交易都要嚴重百倍,倘要合法化代孕,則須優先合法化娼嫖行為。同樣地,捐精子的嚴重性絕不下於代孕,粗眼看,不涉及肉體乃至器官,但捐精出生的孩子在長大成人後有權尋找生父,這是通行各國的法例,從而牽扯的倫常更甚於代孕。現在有一英國婦女呼籲已婚男性捐精必須經過妻子同意,把精子當做夫妻間的「婚姻財產」。信然!人工生殖不僅僅是一種技術,一項買春,人類不該率性而為。在這裡,保守是王道。 |
(回目錄) |
心跳的聲音:歐洲的願景 |
■張義東 2012年諾貝爾和平獎揭曉,得獎人年齡勉強可以算作60歲,人數算法多樣,最多可計為5億人。得獎人是歐盟。 諾貝爾委員會表示,歐盟眼前困於危機,但見事應論其大,60年來為和平、和解、民主與人權奮鬥有成,足堪殊榮。 消息一出,譽謗同行,稱許者稱實至名歸,而不滿與譏諷也同步暴入網路,話說如今歐元正當危機、人民面臨貧困,這個組織沒下詔罪己,居然還得了獎,豈不可笑又可恨!還有一說,應當頒予個人而非組織。 和平獎爭議不缺,每每各好其好。頒給團體而非個人則是歷史悠久,1904年國際法學會以來,紅十字會、聯合國難民署、兒童基金會、國際勞工組織、國際特赦組織等等,其中多屬致力特定目標之非政府組織,惟2001年與其秘書長安南共享和平獎的聯合國,在性質上接近歐盟,但細看可知,若將歐盟比之於一國,權與錢俱不足,民主程度亦不足,但比之於國際組織,論牽涉之廣兼有浸淫之深,無人能望其項背。 全球化與區域化糾纏中,歐洲的區域化無疑是最成功,也因此被視為絕難企及之典範。歐盟及其前身組織則既是區域化的形式成果,也是其執行機關。諾貝爾和平獎是頒給了這個超國家的新形態治理機關嗎? 得到肯定(與否定)的,事實上不單是歐盟組織、工作人員、各國代表,毋寧更是他們背後的歐盟成員國國民,以及那樣一個歐洲一體的概念。那是想像、是願望、也是具體日復一日的實踐。2004年歐盟東擴。當年25國25位導演,以歐洲為題拍攝各5分鐘短片,合集為19種語言發音的《歐洲的願景》。其實願景人人有之,而這就是真正歐洲一體的基礎。 歐洲的區域化是史上前所未見的一場實驗:人類存活單位不藉統治者之征伐或婚配等手段,相兼併而成為更大單位,如部落而至國家,從而以國家一統之姿,壟斷境內身體暴力,以求和平,而是透過放下武器、敵意,摸索共組出新的共同生活,和平而且文明。 一路走來,再無刀光血影,這5億人與他們已不在的上一代中,所有以歐洲一體、和平共處為念的人,你們是真正該接受暍采的人!機關裡執行業務的政治人物,請記住你們只是代領、請記住你們所背負的期待與夢想,務必戒慎恐懼! |
(回目錄) |
迷走地圖:台灣轉型有機農業的結構困境 上 |
■向紅岩 回顧我國自1980年代將有機農業納入農業推廣政策項目之一,迄今30餘年耕種面積成長幅度遲緩,主要原因包括政治、經濟與社會等諸多面向。以我國推廣農民種植有機稻米種植的實務經驗為例,有機農民所面臨的結構困境如下: 一、經濟面。有機農民在產銷過程中的每一道步驟,都深嵌在傳統慣行稻作商品生產的分工體系中,並得額外吸收傳統慣行農業所致化學污染的環境成本,在水源、土壤與碾米等生產要素上,盡可能與傳統慣行農業隔開,以致有機米生產成本比慣行米高;另方面,有機米總生產面積不大、單位面積產量相對較少,很難藉總量均攤成本,導致售價不易壓低,即使擴大生產面積,又會面臨直銷通路不足吸納與散戶客群不穩的狀態,導致最後寧可回頭將大部分的有機米低價拋售給傳統批發商。 而有機米通路不穩的問題,又會讓其他慣行農民更不敢貿然加入有機生產行列。於是有機農業生產規模繼續成長緩慢,少數有機農民繼續吸收大量慣行農業所產生的環境污染成本,面對大量慣行米的低價競爭,直到撐不下去,最後小農又紛紛離開有機生產的行列。 另方面,小農逐漸退出有機生產行列與大資本逐漸進入有機市場的趨勢,可說是同時並行的。相較傳統運銷通路在集貨、分裝、分送等管道皆已發展成熟,有機農產品的通路則尚未整合。許多大企業如統一、台塑、永豐餘等,眼見台灣有機消費市場的規模和數量在亞洲地區僅次於日本,紛紛投入這塊還未完全開發的處女地,然而,資本的大舉投入,卻會使小農在有機農業的生存空間變得更加嚴峻。 這些大財團為搶佔有機產品的大型通路,特別講求合作對象的產量必須符合規模經濟以維持穩定供應,一般會找大農場主談契作、找大型碾米商談物流合作。表面上,大財團競相搶攻的是大型通路,似乎與有機小農走直銷通路和有機專賣店分屬不同的市場區隔;但實際上,在同一塊市場大餅中,小型通路(直銷宅配、有機店鋪)和大型通路呈現的是拔河關係,當大型通路以各種優惠與便利管道去爭取潛在有機消費者時,有機小農可爭取的市場空間勢必受到高度擠壓。故,對有機小農而言,如何另覓出路或在傳統通路中避免耕種所得再度被大型加工業者與通路商所分食,乃其主要之生存關切。 |
(回目錄) |
立報歡迎您投稿與指教。詳情請參投稿與聯絡立報 |
本電子報內容由台灣立報社提供 |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 |
欲詳完整內容請訂閱立報 電話:02-86676655 傳真:02-82191213 訂報:02-86676655轉214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1樓 每週一至週五出報,每份10元 |
(回目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