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14-01-17─立報─言論廣場─智邦公益電子報
enews.url.com.tw · April 04,2014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14-01-17
────────全 國 唯 一 教 育 專 業 報─────── |
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14-01-17 |
網址:http://www.lihpao.com/ |
★ ★ 本期目錄 ★ ★ |
社論:台灣正在墮落的原因 |
李志村的「墮落說」,並非單純的投資案,不如說是對他理想中的「台灣精神」的哀悼。例如,現在年輕人再也不像過去那樣肯拚肯作,反而害怕過勞死。昔日雖然是雇員一名,但對李志村而言,哪怕工作累一些,卻始終充滿成就感。 其實,沒有人會反對勤奮,多數人也會對好逸惡勞者敬而遠之,但李志村所言,仍有待商榷。 已在台塑待了55年的李志村,正代表了台灣戰後第一批興起創業者與管理者。這個世代,由於歷經戰後匱乏,因此認為只要肯拚,就有機會;而若抓到機會,就能通往成功。 當然,這種機會與成功是一體兩面。就人而言,他們把吃苦當吃補;就環境而言,那個年代的人也毫無環境意識。在那個沒有勞動保護與環境保護的年代,如果把外部成本算進去,這樣的「成功」未必那麼值得炫耀。 弔詭的是,這種不計代價追求成功的模式,卻極可能成為更多台灣企業的頸繩。因為肯拚肯犧牲,所以台灣企業的成功模式便大多是以廉價勞力為基底,貿易優勢則在殺價彈性大;衍生出去,則專事大宗產品與代工。其結果是,多數企業逐漸陷入瓶頸,而眼前的產業升級困境,更與這種老一輩的血汗思維脫離不了關係。 或許台塑是例外。但不得不承認的是,因為經營者的血汗思維根深蒂固,加上面臨微利競爭壓力,其結果便是企業獲利與勞工薪資益發脫鉤。理由很簡單,由於經營微利化的壓力環伺,使得薪資調整成為禁忌;而若再拿出老一輩的精神「教訓」年輕員工,更讓凍漲聽起來名正言順。 換言之,台灣的薪資凍漲,不只是產業競爭的退縮反映,而包括了上位者在精神面的自我催眠。 只是李志村可能沒提到,如果到了美國投資,環保標準與事故裁罰,究竟比台灣輕微?還是嚴格?還有,如果到了美國投資,他的血汗哲學會在美國員工面前講得那麼振振有詞嗎?另外,同業的拜耳、杜邦在台皆有廠,為何六輕就是常被民眾「關愛」,而前者卻無聽聞?攤開前科紀錄,難道不該先取信於人? 台灣年輕人究竟是怕摔爛的草莓?還是李志村想把時鐘撥回到過去那種沒有勞基法與環保法令的年代?究竟是台灣年輕人在墮落?還是老一輩在敝帚自珍?頗堪玩味。 圖說:台塑董事長李志村(前)1月14日南下台塑仁武廠向各地公司主管分享台塑發展歷程與競爭優勢,以及在公司服務55年的心得,受到員工歡迎。(圖文/中央社) 【關注更多新聞請加入立報粉絲專頁】 |
(回目錄) |
左右看:台灣教育制度何去何從? |
左看:全面教育公共化 這一代的台灣青年所面臨的不僅是工作難找,更根本的是:我們的社會提供了什麼制度的教育給青年? 簡單的說,我們的教育制度必須徹底的公共化:教育資源由小學到大學,以及專科、技術教育等,基本上,必須由社會資源來承擔,並在這公共化基礎上,落實大學自治。 唯有大幅擴充公立學校,我們才能以低廉學費來除去青年們受教機會之經濟障礙,並以公立學校的低學費、高品質為標竿來迫使其他私人學校跟進(否則就被市場淘汰)。事實上,即使是強調全球競爭力的國家,如新加坡、愛爾蘭這些小國,都深知人才乃是社會最寶貴的資源,所以都是公立教育為主。 以此來看,教育部近日公布的未來教育總政策(人才培育白皮書),就令人心寒無比。這白皮書擺明了,今後政府僅承擔12年國教的教育成本,但大學教育方面就強調市場競爭機制,以所謂自主化、鬆綁化,讓各私立大學有寬裕的調漲學費空間;而在技職教育方面,則提出產官學合一,讓在校技職生透過建教合作成為廉價勞工。目前,台灣公私立大學的學生人數約為4比6,而技專校院的公私立學生人數則為2比8(私立高職學生人數約為6成)! 如果公立教育制度不能成為普遍趨勢,則所謂人才培育,在沉重的教育成本與相應高學費的壓制下,是難以期望的。 台灣經濟發展已面臨了嚴重的瓶頸,必須改弦易轍;同樣的,我們的教育政策也必須全盤檢討,否則不足以因應變局。 教育部日前公布的「人才培育白皮書推動策略及行動方案總表」,反映了政府能痛定思痛,誠懇檢討過去多年來的錯誤政策,並針對新局勢提出相當切實可行的新方案。這值得我們鼓勵與期許的。 首先,政府恪尊市場規範制定者、市場秩序維護者的有限角色,所以,除了12年國教由於是國民義務教育,須由行政機關來承擔負責外,在技職與大學教育方面,教育部僅是產業界與教育界之間的橋樑,僅提供運作平台機制,而非由政府設立公立技職學校或再增設公立大學。 其次,在私立大學、私立技職校院方面,教育部將因勢利導私立院校一方面能有相當自主空間,依照成本效益來調漲學費,另一方面,也擬定教育市場的競爭規則,讓市場自然淘換經營不佳的私立院校。 一切歸於良好的市場競爭機制,讓學生們為了投資自己來比較市場上各院校的優劣,嚴選效益比最高的學校,也讓自己努力通過好學校的選擇標準,從而提昇了各個學生的學習品質。 看來,這新的教育政策是能帶來這皆大歡喜的結局。 【關注更多新聞請加入立報粉絲專頁】 |
(回目錄) |
左翼視野:高等教育應走出學費調漲爭議 |
■郭耀中 總統馬英九在9日舉行的「全國大專校院校長會議」提出,學費調漲機制可建立市場化、透明化的運作機制,向油電雙漲機制看齊。近年來,人民對於官員大剌剌地說出不能說的秘密,已經不感意外,只是高教政策茲事體大,我們應該藉此思索,放任市場經濟邏輯套入教育領域,除了學雜費不時喊漲之外,還想要許給人民什麼樣的發展進程? 台灣的高等教育體系,如同許多發展中國家各自研發的制度,像是一隻不知道要走往哪裡、也不知道還可以走多久的龐然大物。早在高教評鑑制度施行前一年,2005年就有師生組成「教育公共化連線」發動遊行,要求教育部正視學費調漲所引發的資源分配問題,不要自我轉型為「教育商品部」。如今看來,官員們當初信誓旦旦的政策保證,仍難消除高教師生對於教育商品化趨勢的疑慮。 高等教育漸漸失去其引導社會升沉的社會功能,而更像是需要在財經新聞台分析的產業動態。一方面,台灣的高等教育體系,順應全球新自由主義的洪流,將績效與價格擺在前頭,政府投入教育資源的經費比例日漸減少,鼓勵大學間相互競爭,甚而要求公立大學自負盈虧。另一方面,為了讓「人人都是大學生」,當初可說是廣納百業加入辦大學的行列,造成台灣竟有超過150所的大專院校,近年來少子化的衝擊效應發酵,首當其衝的,就是私校的招生與經營,惡意解僱與欠薪,只是前幾小節的變奏曲。 教育部長蔣偉寧在會後詮釋馬英九的發言,認為總統是在強調建立常態性調整制度的重要性,並重申,教育部會在自由化與公共化兩派的拉扯中,找出平衡點。我們擔心的是,教育部官員們早有定見,且無法承受商品化後的惡果。因為大學愈來愈像是出產耐操工人的販賣機,家長也愈來愈像是無法取消上限的提款機。儘管教授們不見得認同自己在勞動,但在評鑑制度下,大學教師卻愈來愈像維修販賣機的約聘人員。在此架構下,大學生在課堂中所獲取的,除了成為待價而沽的產品外,也無法投擲更多期望。 在學雜費調漲的爭議中,不但擱置了人才培育的務實規劃,更忽略調漲後凝固階級流動的危險。不容否認,仍有以興學為職志的大專院校,正在苦撐與準備著。但是當台灣整體的教育制度,確立商品化、市場化的走向後,要如何避免從事學術勞動的師生,只能服膺少數特定階級;要如何避免在學術殿堂中的人們養成保守、自利的習氣。恐怕這一切,也逐漸不是教育部的執掌範圍了。 【關注更多新聞請加入立報粉絲專頁】 |
(回目錄) |
行方不明:雲南菜、緬甸街、伊斯蘭教 |
■張正 妻子雲章專心地看了一晚新書《雲南菜上桌》,決定隔日去有緬甸街之稱的中和華新街。因為該書作者賀桂芬大姊說,台灣市面上的泰國餐廳,許多都是從雲南到緬甸的華人掌廚,若想自己在家做出瑰麗鮮豔的美食,第一步,先去華新街採買這些菜色的靈魂:香料。 現在的華新街,已經是知名的緬甸街,新北市政府每年都要封街舉辦潑水節。而這也總會提醒我,自己在這裡讀了三年國中,卻從來沒注意街上住了許多緬甸華僑,真是缺乏文化敏感度。除了怪自己有眼無珠,也可以怪一下當年沉重的書包和不斷的考試。 我們在華新街入口的小吃店坐下,點了碗豆炒飯、印度烤餅、印度奶茶。小店以中國邊境城市「瑞麗」為名,牆上寫著緬甸字,怎麼卻賣起印度食物?老闆說,他小時候在緬甸,周圍很多印度人,所以都學會了。 老闆夫妻都是從雲南到緬甸的華人,成年後才來到台灣,轉眼已經二十幾年。輾轉找了幾個工作,最後落腳華新街,自己開店。那時候,這裡還沒有那麼多緬甸店家。推算著他們來台灣的時間,啊,原來我念國中的時候,這裡還稱不上「緬甸街」,怪不得我從沒注意到,也冤枉了升學制度呢! 牆上貼的菜單、掛的月曆,都寫了以圓圈圈構成的緬甸字。我惆悵地看著,像看天書。曾經試著學了幾個月緬甸文,可惜資質駑鈍又不用功,現在已經全部還給老師,記憶只剩下念作「明嘎拉幫」的「你好」,念作「接蘇鼎把跌」的「謝謝」。 除了許多緬甸字的布置之外,還有幾幅寫了像是阿拉伯字的掛飾。「這是阿拉伯字嗎?您也看得懂?」「是呀!我們是回教徒。」原來老闆夫妻都是信奉伊斯蘭教的穆斯林,所以讀得懂阿拉伯文寫成的可蘭經。而且不只老闆自己看得懂阿拉伯字,他的孩子也看得懂。老闆說,他考慮將來透過清真寺,把孩子送到阿拉伯念書。 吃畢告辭,雲章在另一家雜貨店裡買齊了各式各樣的香料,準備回家一展身手。我們穿過華新街,再順著曲折忠孝街離開,除了繼續看到緬甸、泰國、雲南店家之外,也有標示著各個來處的招牌:日式刷刷鍋、韓國銅盤烤肉、泰式按摩、越南河粉、廣東粥、山東包子、浙江小館、池上飯包、雞肉飯、肉圓…… 在這台北盆地的南側,記錄了許多交錯的飄泊。 圖說:雲南菜、緬甸街、伊斯蘭教。(圖/張正) 【關注更多新聞請加入立報粉絲專頁】 |
(回目錄) |
虎山腳下:也談談「台灣共識」 |
台灣共識,什麼是台灣共識,具體內涵為何?上週四(1月9日)民進黨中國事務委員會通過「2014對中政策檢討紀要」,主張「應該積極凝聚台灣內部的共識做為兩岸對話的基礎」。 從原本「憲政共識」換成「應該積極凝聚台灣內部的共識」這句話看來,顯然「憲政共識」不是共識,至少不是民進黨共識;至於能不能夠成為台灣共識甚至作為兩岸對話基礎,則屬未定之天。 問題是,換成「應該積極凝聚台灣內部的共識」有比較好嗎?顯然也沒有。這句話的意思其實就是說民進黨內沒有共識,既沒共識,自不足以作為兩岸對話基礎。就像沒有路基或橋墩,路無法鋪,橋無法架,人車物流難以通行。 原本的「憲政共識」因「憲政」兩字在對岸是「敏感詞」,加上定義不清過於模糊,以致去(2013)年11月被國台辦發言人公然打槍。至於如果定義清楚一點,如以目前在台灣所施行的憲法為基礎的「憲政共識」作為兩岸對話基礎,那對岸還要拒絕嗎?似已無從考證。 至於台灣共識是什麼?每個人都有自己看法。如就各項民調來看,多數的台灣人民認為我們的台灣是一個主權獨立國家,依憲法國號叫中華民國,有自己的政府,選自己的總統。而對岸,則是另一個國家,國號叫中華人民共和國,和我們互不隸屬,即使歷史上及憲法上有特殊關係。 只不過,這樣的客觀事實,一旦搬上兩岸或是國際,便會引起極大爭議,甚至引發戰爭,而台灣將成為主戰場。 弔詭的是,如果我們宣稱自己中華民國是主權獨立的國家,但不承認對岸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似乎比同時承認對方是另一個國家更不敏感,即使這與客觀事實形成極大反差。 兩岸有其歷史延續,也有法理聯繫。台灣曾於1945年二戰後回歸中國,但國共內戰及接續冷戰又再度形成分裂分治格局。差別是台灣不僅較戰前多了金馬地區及東沙、太平,還穿上中華民國憲法這件法統大衣,即使經過多次修補,還是與對岸維繫著一種特殊關係。 這樣的法理聯繫有些人不滿意,很想剪斷修掉,但又偏偏動不得。因為一旦修除,形同割袍斷義,將引起對岸軍事攻擊,於是這又反過來成了維持目前台海和平護身符。只要維持著,至少對岸缺乏動武理由,甚至可形成對話基礎,就看民進黨要不要。 那究竟什麼是台灣共識?一時說不清。但不論哪一政黨選贏總統,勝選人依憲法規定宣誓就職否則無法就任,不僅是憲法規定也是人民公意,就算想要正名制憲,阿扁總統交代過,還是要依循憲法規定。這些應該也算是台灣共識吧! 圖說:民進黨中國事務委員會1月9日下午3時召開第5次會議,包括民進黨主席蘇貞昌、前民進黨主席蔡英文、前行政院長謝長廷(圖)、游錫堃等8名委員都出席會議。(圖文/中央社) 【關注更多新聞請加入立報粉絲專頁】 |
(回目錄) |
立報歡迎您投稿與指教。詳情請參投稿與聯絡立報 |
本電子報內容由台灣立報社提供 |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 |
欲詳完整內容請訂閱立報 電話:02-86676655 傳真:02-82191213 訂報:02-86676655轉214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1樓 每週一至週五出報,每份10元 |
(回目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