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14-01-30─立報─言論廣場─智邦公益電子報
enews.url.com.tw · April 04,2014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14-01-30
────────全 國 唯 一 教 育 專 業 報─────── |
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14-01-30 |
網址:http://www.lihpao.com/ |
★ ★ 本期目錄 ★ ★ |
社論:幸福的元素 |
在「團圓」的信念底下,當然也就是協同合作的人性本質。這原本無需再去絮語叨唸,然則,很不幸的是,當代資本主義社會太過強調個體、私有、競爭,以致團結、合作的概念日趨消泯,讓我們不得不趁著過年的時候,略做召喚。透過團圓的儀式,召喚團結的愉悅,召喚合作的政治與經濟。 團結,是人類經驗的寶礦,蘊藏著祖先豐富的省思與共同勞動的足跡。可是,當今官商一體、內線交易、金融肥貓等不勞而獲、而大量佔有的案例越來越為普遍,勞動的價值被貶抑,社會不平等的鴻溝不斷擴大,在此背景之下,各地湧現的是憤怒的、孤絕的個人,連群體的概念都在逐漸消亡。 近日開車衝撞總統府的張德正,正是一個孤絕的憤怒者,他的行為或許極端,但是他的憤懣絕不是單一的案例。年節的團圓,就家庭範圍而言,是療癒的一個機會,透過對話、傾聽以及溫暖的肢體接觸和對於細節的關注,被流放於大社會中的孤絕個體重新領受到共同體的意識,重新找回協同、包容、合作的人性本質。但是,年節過後呢?我們這個私利競爭重於一切的大社會,是否可能提供一個機制,讓合作的意願仍然可以維繫其價值?或者,換一個說法,如何讓人們在年節的短暫團圓之後,依然可以感受到快樂與幸福? 這些年來,台灣對於「幸福經濟」的說法已不陌生,當局也在去年8月開始將「幸福指數」列入政策指標。政治學上,「幸福」常被視為國家追求的終極目標,而且因為太過重要,所以是「不證自明」的目標。然則,真正追究起來,這個社會並不存在一個提供幸福的機制,甚至也未曾定義幸福的必要元素。不過,若是從人類學觀點來看,年節是社會文明最細緻精巧的設計,而團圓又是諸多文明過年過節的必然需求,可見團圓所象徵的協同、寬容、合作也就是幸福的源頭。也只有在這樣的情境之下,成功了,有人與我們分享;沮喪的時候,有人與我們分憂。 當代市場經濟著重效益,甚至將效益等同於幸福,以致於認為市場提供個人追求利益的機制,而個人利益的總合也就是集體的利益,也就是「快樂的總合」。然則,逢年過節,我們很清楚什麼才是真正的幸福與快樂。那就是:建立在團結合作基礎之上的日常生活。 圖說:國民黨主席馬英九(後)2013年3月13日在中央黨部出席中常會,聽取主計總處主計長石素梅報告「國民幸福指數」辦理情形。(圖文/中央社) 【關注更多新聞請加入立報粉絲專頁】 |
(回目錄) |
左右看:美大哥與日小弟 |
日本媒體的一則獨家新聞,再度挑起人們敏感神經:日本是否擁有核武? 據日本共同社報導,美國自2010年起要求日本歸還在冷戰時期交給日本的300多公斤鈽,其中多為武器級鈽,約可製造出40到50枚核彈。日本直到最近才答應歸還,預計將在今年3月的核安全高峰會與美國達成相關協議。 日本究竟有沒有核武,一直是人們心中的疑惑。近來日本不顧美國反對,執意設置的六所村核設施,每年可生產9噸武器鈽,足以製造2,000顆核彈。這令人想起羽田孜在1994年6月17日的公開表態,時任首相的他在日本國會宣稱「日本有能力擁有核武」。許多人據此懷疑日本已發展核武許多時日,也許是已有核彈頭,或者離生產核武只有一步之遙。 美國促日還鈽的消息,像是美國對日本就核技術念起緊箍咒。雖說日本是否真要加入核武俱樂部,成為新核武競賽的關鍵推手,固然值得關注。但我們更須追問與補課的是,數十年來以美日為主的核能推廣與核武發展背後的聯繫為何?美國與日本這兩個核能應用的主要推手,又還有多少像這300多公斤的暗盤交易是我們所不知曉的? 一張安倍對美國議員點頭哈腰的照片,傳遍了媒體與網路社群,這是21日安倍在首相官邸接見美國共和黨參議員盧比奧的影像。照片裡的安倍對參議員點頭哈腰,看起來既諂媚又像是刻意降低姿態。 這張照片引發眾人熱議,多數人認為這照片像是美日關係的速寫,充分顯示日本小老弟極為敬重美國老大哥的現實政治,並據此加以發揮想像,批評硬漢安倍遇到美議員就「卑躬屈膝」。 幸與不幸,流傳誤傳與澄清都是藉由網路完成,儘管後者的影響總是較為薄弱。有人找出現場錄影,發現安倍當時既非點頭哈頭,也非刻意獻其諂媚,只是在入座時請盧比奧喝水,卻被眾人過度解讀。 只要拍過照片的人都知道,總有照片會因著瞬間表情或角度,在影像上呈現出與當時氛圍無涉或相反的情境。安倍這張被流傳的照片正是如此,卻被人過度解讀,配合著媒體的加油添醋,挑起紛亂激化仇意。 雖說安倍的政治動作不斷,事事針對中國,令人對東亞和平前景總感焦躁不安。但愈是如此,吾人更需謹慎以對。流於氣的義憤批判,只會更讓自己失理據。 圖說:日本首相安倍晉三會見前來參訪的美國參議員魯比奧(Marco Rubio),圖攝於2014年1月21日。(圖文/路透) 【關注更多新聞請加入立報粉絲專頁】 |
(回目錄) |
交介面:顛轉靖國神社的感情鍊金術 |
■吳哲良 日本導演黑澤明於1990年上映的一部由8個片段組成的電影《夢》,其中第4段〈隧道〉,暫懸戰爭的加害與被害的仇怨,直面徘徊在日本上空的軍國主義幽靈。它描述一名背負著戰爭記憶返鄉的指揮官,獨自穿過一條深長的隧道,軍靴踏履不絕的回聲彷若有人也步趨其後。當他出了隧道口,一名雙眸空洞、滿身血跡的二等兵野口向指揮官敬禮後問道:「我是真的殉職了嗎?」指揮官激動地告訴他中槍身亡的實情,野口落寞自語:「但是我的父母不相信我死了。」隨後,一整個連隊的士兵邁著整齊的步伐走來朝著指揮官說:「第三小隊報告:無人傷亡。」指揮官懺悔地說:「我瞭解你們的感受……我派你們赴戰場送死,這都是我的錯。我原本可以將一切歸咎於這場愚蠢的戰爭,但我不能這麼做。……他們說為國捐軀,但你們卻死得毫無尊嚴。不過,像你們這樣重返陽間於事無補。求你們回去安息吧!」指揮官回過神並重理好軍袍,向部隊下令:「第三小隊,向後轉,齊步走!」 日本學者高橋哲哉指出,靖國神社是一種「感情的鍊金術」,意即:「必須通過彰顯陣亡者,讓遺屬們為此而高興,使其他國民自覺自願地為國家奉獻自己的生命。」國家必須透過持續宣揚「光榮的歷史」,把遺屬的哀傷情感轉換為榮耀、自豪、幸福的感情。此乃靖國神社矛盾的「安魂」邏輯:對戰犯或受迫的殖民地徵兵一律毫無區分地納奉為「國魂」,藉由不斷召喚神聖的亡魂來安撫遺族缺憾的心,並持續喚起後世生者的歷史及民族認同。這就是為何現今靖國神社裡的戰爭博物館(遊就館)不僅仍榮耀地紀念戰爭歷史,還以廣播導覽宣說發動大東亞戰爭的正當性,否認侵略戰爭的指控。 為國捐軀的榮譽感與殘酷戰場裡的死於非命,兩者之間存在著根本的斷裂以及拒認(disavowal):亡者無法接受自己毫無意義的戰死;家屬無法接受親人毫無意義的戰死;國家無法接受軍人毫無意義的死。這樣的拒認也反映出某種不甘與怨恨。靖國神社的邏輯是以光榮赴死的信念,將無謂戰死之恨轉化成為國捐軀之愛,讓亡魂再次蒙國榮召為「烈士」。黑澤明恰好顛轉了靖國神社的邏輯。代表國家的指揮官必須悔悟地告訴亡魂發動戰爭的錯誤,命令他們「向後轉」而非超凡入聖為靖國魂,讓陣亡者從國魂重返個體生命的身分,亡靈才得以真正回家,獲得安息。 小泉純一郎、安倍晉三和李登輝均以靖國神社的感情鍊金術當作安魂慰靈的合理化邏輯,實則仍在操弄國家的招魂幡,好讓亡者幽靈在愛國的咒語中與生者相會。 圖說: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參訪靖國神社,圖攝於2013年12月26日。(圖文/路透) 【關注更多新聞請加入立報粉絲專頁】 |
(回目錄) |
左翼視野:正視無處可跑的「張德正」們 |
張德正駕駛砂石車衝撞總統府事件,在投書媒體的文字曝光後,媒體工作者及相關官員們,隨即利用片斷訊息,對張德正的「暴力」行為大肆譴責。在優勢集團亟欲簡化衝撞事件、化約為單一犯罪的同時,我們必須看見此事件所照應的社會結構不公,以及政經弱勢人民的處境,才可能避免憾事再度發生。 我們可以回顧1982年轟動台灣的李師科搶案來做對照。一位隨著國府撤退到台灣的56歲退伍老兵,因戰亂而失去家庭,也無法馬上退伍。退伍後無法回家,也無條件建立新的家庭。好不容易找到開計程車的職業,但因為經常受交通警察刁難,而讓生活更加困苦。於此同時,他所服務的「國家」放任經濟犯罪一再發生,於是策劃了銀行搶案。李師科在搶劫前說:「要搶也不要搶老百姓辛苦賺來的錢,如果是我就搶政府的錢。」在搶劫時大喊:「大家統統不要動!錢是國家的,命是自己的!」他將大部分劫款送予房東,想幫助房東稚女作教育津貼,最後在房東檢舉下遭到逮捕,隨即判刑槍決。 跨越30年的兩個社會事件,政經背景卻多有雷同。30年前的李師科搶案,反映的是隻身來台的退休老兵,在政府長期漠視下無路可退的極端選擇。30年後的張德正衝撞事件,應該放在近幾年因制度壓迫而選擇自殺的犧牲者中來理解。在藍綠輪流執政下,十幾年來政府執意獨厚特定企業與產業,但大多數的台灣人生活卻沒有變好。許多定義上的台灣中產階級,在經濟上不是最弱勢,卻與底層人民同樣對未來感到茫然。他們沒有能力、更沒有條件覺察,個人的生活壓力其實是因為社會結構向少數集團傾斜的結果。當生活遭逢變故,只能嘗試在制度內尋求協助,卻不一定能到覓得出口。他們無處可跑,甚而選擇用肉體與生命,來控訴自身遭受的委屈與損害。 30年前的國民黨政府,還需要靠黨營媒體,宣傳破獲李師科搶案所彰顯的「社會公義精神」;今日的主流媒體工作者,卻主動將張德正犯案動機推導為個人的不理性行為,忽略他所提到的官商勾結、勞工生活辛苦,只稱其為「反社會人格」。「反社會」的現象,發動者不可能是一個個適應不良的人民,而是主流媒體急切所要維護的對象。 對於人民而言,生活在台灣長期「不順遂的積怨」,不是單純的人格問題、也不應是個人理當獨自承受的代價。套用當年李敖聲援李師科的文字,那些擁有政經優勢資源、又自以為活在民主法治的台灣相關人士,更需要正視:千千萬萬的「張德正」正在活著! 圖說:駕駛大貨車撞進總統府的男子張德正(前),1月29日搭乘警力高度戒護的身障專用計程車,移送台北地檢署。(圖文/中央社) 【關注更多新聞請加入立報粉絲專頁】 |
(回目錄) |
立報歡迎您投稿與指教。詳情請參投稿與聯絡立報 |
本電子報內容由台灣立報社提供 |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 |
欲詳完整內容請訂閱立報 電話:02-86676655 傳真:02-82191213 訂報:02-86676655轉214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1樓 每週一至週五出報,每份10元 |
(回目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