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本報

立報─言論廣場
報主:立報
創刊日期:1997-12-10
發報頻率:每週出刊五日
訂閱人數:3,452
官網:

近期電子報


訂閱便利貼


將貼紙語法置入您的網站或部落格當中, 訪客可以輸入mail取得認證信,並按下確認連結後, 快速訂閱您的報紙。
預覽圖
訂閱立報─言論廣場報
立報─言論廣場
-----------------------------------------------------------------------------------------------------
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立報─言論廣場
發報時間: 2014-02-18 05:00:00 / 報主:立報─言論廣場
[公益聯播]愛心認養~花博公園、建國花市
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14-02-18
────────全 國 唯 一 教 育 專 業 報───────
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14-02-18
網址:http://www.lihpao.com/

★ ★ 本期目錄 ★ ★



社論:甲午戰爭二甲子

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14-02-18


今年是甲午年,正好是甲午戰爭二甲子。這是一個重要的世界歷史事件。它不僅徹底改變了台灣的歷史走向,也重塑世界局勢,其重要性與美國19世紀末的崛起不相上下,值得深刻反思。

甲午戰爭並非孤立事件。它是日本走進帝國主義的里程碑。甲午之後,日本帝國主義份子大受鼓舞,加上獲得天文數字的賠款,使得日本有信心與實力去征服中國、稱霸亞洲乃至全世界。於是在甲午戰爭後10年,日本打敗了俄國,解除了逐鹿中國的主要競爭者。然後再過20多年日本佔領了中國東北,再6年全面進攻中國,再4年更把侵略的武士刀揮向珍珠港以及亞洲各國。這一系列令人目眩口呆的快速對外擴充,可說是始自甲午戰爭。而對於我們而言,甲午戰爭不僅使台灣變為日本的殖民地,更是此後半世紀亞洲人民飽受戰火蹂躪的起點。唯有瞭解歷史的因果關係,才能充分體認甲午戰爭的深刻意義。

甲午戰爭的影響也不局限於亞洲。10年後又打敗沙俄,更強化了征服的胃口。而日俄戰爭的勝利讓日本得以躋身於帝國主義的行列,與美國共同成為主宰世界局勢的強權,不再讓西歐帝國主義國家獨霸世界。正因為有這層意義,日本侵略者遂將自己的侵略行為美化為亞洲人民擺脫白人帝國主義的領頭羊,而合理化日本的侵略行為。可以說,甲午戰爭改變了國際局勢的分配,使宰制世界局勢的國家不再局限於歐美帝國主義國家。但是我們必須注意,日本加入國際強權俱樂部對於亞洲人民來說並非解放的福音,反而是更大痛苦的開始。

甲午戰爭半世紀後,日本終於被擊敗。但是,無條件投降的日本,軍國主義種子並未根除。因此,甲午戰爭滿二甲子,日本並未反省當年侵略行為帶給亞洲人民的痛苦;相反地,日本積極企圖重溫當年大東亞共榮圈的美夢。日本右翼分子甚至叫囂,要再建1894年打敗滿清的光榮往事。

因此,在亞洲人民痛苦起源的甲午戰爭二甲子之後,日本依然是亞洲人民和平幸福的最大威脅者。最近釣魚台風波,就是例證。

當然,今日的東亞局勢與二甲子之前大不相同。最大的差異有二:美國的獨霸世界以及中國的經濟崛起。二甲子之前美國已經轉型成帝國主義國家,但還不能主宰世界局勢;而今已經是世界唯一的霸主。中國經濟的崛起則相當程度有效地抗拒日本可能的侵略;但在另方面,中國崛起也引起美國與日本的擔憂,促使美日進一步勾結。

要之,甲午戰爭不僅改變了台灣的歷史命運,也重塑世界局勢。台灣正處在這個新而變化多端世界局勢的颱風眼。

圖說:甲午戰爭中正在攻擊清軍的日軍,圖攝於1894年。(圖/Oomoto攝 來源/維基共享資源)

延伸閱讀
社論:從甲午戰爭到世界大戰
http://www.lihpao.com/?action-viewnews-itemid-136669
左右看:二○一四,甲午再戰?
http://www.lihpao.com/?action-viewnews-itemid-136460

【關注更多新聞請加入立報粉絲專頁】
https://www.facebook.com/TaiwanLihpaoDaily

(回目錄)




左右看:新政團的誕生

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14-02-18


左看:新生勢力舊騙局?

柯文哲已決定以無黨籍身分參選台北市長,終結與民進黨眉來眼去、拒迎不定的戀情。同樣的,出身民進黨的大老林義雄也傳出要組織新政團的消息,而綠黨共同召集人李根政等人將是核心成員。這顯然透露了一個訊息:做為台灣最大反對黨,民進黨腐化、僵化的形象已定,社會的新生力量或傳統的道德神主牌都已猶豫與其沾邊,深恐被玷污或被五花大綁套入陷阱。

台灣社會當然有掙脫藍綠割裂對立之格局的必要,只不過,藍綠在傳統的國族認同定位上已各自形成一套相對明析的論述,這從最近教科書的歷史敘述爭議可窺見其端倪。那麼,政治上的新勢力、新政團,究竟要如何產生自主的政治論述?要如何在選戰動員上與兩大政黨做出區隔?

若是沒有自主的論述體系,那麼,所謂新生組織,究其實也只不過是或藍或綠的小尾巴集團,其性質就像是台灣團結聯盟之於民進黨,或是新黨之於國民黨,不僅無法突破藍綠醬缸,反而是藉由選舉騙取憤怒公民的感情,將那些對兩大政黨僵滯結構不滿的選民,以欺妄的手法再度組織進藍綠的二分格局。若是如此,所謂新生勢力只不過是舊騙局的衍伸,是隱身於藍綠兩大政黨身後的扈從,何新之有?

劉鳴生/研究員

右看:穩定的兩大政黨格局

台灣經過解嚴以來的民主淬煉,已經形成兩大政黨的格局,這也是公民共同的政治資產。因為所有兩大黨相互競爭的制度,都是最穩定的政府、最進步的國家,譬如與台灣最親近的美國和日本。

即使從台灣本身的經驗來看,自開放黨禁以來,台灣的民主發展就是建立在兩大政黨的基本結構上。過去,雖然國民黨內部曾經分裂出新黨和親民黨,但是兩個小黨的從政黨員後來還是紛紛回歸到國民黨,很自然地都被視為「藍營」的組成部分。同樣的,台聯黨雖然在立法院立足已久,在政策抉擇上它還是被整編進民進黨隊伍,與民進黨採取同一行動,絕少「脫隊」。

也就是說,在「藍」裡面,雖然存在「深藍」,它基本上還是藍;在「綠」裡面,雖然存在「深綠」,它基本上還是綠。台灣的政治,看似紛雜熱鬧,其實從來就沒有脫離藍綠二分格局。有些政客可以脫藍轉綠(譬如前嘉義縣長陳明文),可以脫綠入藍(譬如前高雄縣長楊秋興),但是,台灣政治向來只允許「變色」,不允許「脫色」。

這是政治的現實面,即使在選舉時有策略布局的考量而必須強調自立自主,選後必然還是回歸到藍綠二分格局。而這樣的宿命,其實反而是台灣政治穩定的根源。
于尚白/媒體人

圖說:爭取代表綠營參選台北市長的醫師柯文哲(圖中)2月15日表示,在野大聯盟勝選機率較高。他17日開始請假,認真準備選舉。(圖文/中央社)

延伸閱讀
社論:告別幻想的第三勢力
http://www.lihpao.com/?action-viewnews-itemid-135788
社論:從柯文哲看台灣政壇
http://www.lihpao.com/?action-viewnews-itemid-134529

【關注更多新聞請加入立報粉絲專頁】
https://www.facebook.com/TaiwanLihpaoDaily

(回目錄)



心跳的聲音:歐洲理念與左派黨的成長

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14-02-18


■張義東

對於15、16兩日德國左派黨甫於漢堡舉行的Europaparteitag(直譯便是「歐洲黨大會」,此會議決黨的歐洲政策並提出5月歐洲議會大選的候選人名單),各家媒體關注者略同:左派黨(或至少其中一翼)是否反對歐洲/歐盟,以及這個黨是否能成長得更有執政能力。

「歐洲這個理念根本而言便是一個左派的理念,這是我們所有人都該當同意的。」

這是副主席華根內特(Sahra Wagenknecht)於大會發表演說所言。先前激烈批評歐盟的「基進派」的她,大會中也同意刪去原本政綱裡指責歐盟「既黷武、又新自由主義,而且一直就是不民主」這樣的段落。她說,這樣的表述讓人不開心,但是,這樣的批評卻也沒說錯。在她眼中,歐盟的確自馬斯垂克以及里斯本條約以來,日益為大企業與大銀行把持,再者二戰後歐盟的確成就了歐洲的和平,但眼下卻又武裝自己且對外派兵,殊不知此種軍事行動以之為名的人道目的,根本無法以武致之。

另一邊「改革派」裡,長年國會黨鞭,也是非正式黨魁的吉西(Gregor Gysi)則是在大會中以「我們想要形塑歐洲,而且是眾人共同地形塑」為題演講。其他的演講者也針對歐洲如何能更加維繫人的尊嚴、擺脫不當的削減政策,以及嚴密監管銀行等等,提出了馬克思主義傳統的左派黨「深紅」見解。

相對於同為左派的社民黨的紅,它便成了深紅。它的政綱,尤其是反資本主義,立場鮮明,迥異於其他各黨。相較之下,黨內路線之爭,便如是在共同堅持上較勁取捨。

本欄提過比例代表制的內閣可能組合裡,吉西向來著力甚深的紅紅綠這個選項(現在的大聯合政府是黑紅,基民基社聯盟加上社民黨),指的便是左派黨加社民黨加綠黨。以右派而言,黑紅黑綠皆可談,就是絕對不與目為東德餘孽的左派黨共組政府。社民黨與綠黨眼中,左派黨便非如此。去年未能組出紅紅綠,主要還是社民黨意向加上三黨政策交鋒,終究無可成事。

囿限於路線之爭、天真於純粹理念、能力未足以執政,這是媒體對左派黨的批評或針貶。我們卻也看到,新自由主義翻湧30年滲融透化之後,還能立場鮮明的左派黨,有多麼難得。

如今,甩開反歐的疑慮,左派黨堅決訴求一個更加「社會的」、照顧人民而非資本家的歐洲。它的成長,關乎全歐洲的左派。
(屏東教育大學社會發展學系助理教授)

圖說:歐盟及德國旗幟在德國柏林國會大廈前飄揚,圖攝於2012年11月29日。(圖文/路透)

延伸閱讀
心跳的聲音:百年一瞬光影中的馬克思主義
http://www.lihpao.com/?action-viewnews-itemid-137087
心跳的聲音:2030年超越德國?
http://www.lihpao.com/?action-viewnews-itemid-136673

【關注更多新聞請加入立報粉絲專頁】
https://www.facebook.com/TaiwanLihpaoDaily

(回目錄)
青春探索:好頭路

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14-02-18


■張卉君

春節遇見平日少相處的親戚們,免不了聊起近況,通常話題順序會是這樣:

「你現在做什麼頭路?」

「在NGO。」

「喔,是公家單位嗎?」

「不是,我們是非政府、非營利組織。」

「啥?」

「呃,就是一般說的,環保團體啦、人權組織這類。」

「意思是電視上常常去抗議的那些人嗎?」

「嗯,如果有必要的話,是有可能。」

「喔?」

當談到我的工作時,往往會是如此迴圈,最後一陣沉默,或直接轉移話題。幾年下來我其實已習慣於這些模糊不清、莫衷一是,甚至是激烈偏頗的質疑:難道「NGO工作人員」是一種職業身分嗎?

或許正因為它不太符合一般人對「好頭路」的標準,對於高學歷的教育「投資」就相對擁有高薪、穩定、退休保障的期待。「低風險高收入」被視為是選頭路的首要考量,而理想和熱情對於初出社會新鮮人是奢侈、做自己想做的事則太過天真。於是無論各種科系的年輕人似乎都只有考公職、從事教職、進科學園區這些「好頭路」選項,遑論「NGO」工作在眾人眼中看來既忙碌又沒錢更談不上穩定。身在其中者,若不是被認為具有「偉大奉獻精神」或高遠理想,就是被視為偏激的異議份子。

其實,我並不認為NGO工作者「偉大」,充其量只是較他人更為誠實專注地面對自己對世界的疑惑,並試圖積極尋求答案吧。這或許是階段性投入,也可能是窮其一生的追尋,在這種「自雇式」工作概念裡,我們服務的不是他者也非組織,而是內心那個對世界充滿焦慮的自己。

然而「社會觀感」總令許多年輕人對NGO工作望而卻步。沒有家人支持和社會認同,就像是無法被祝福的感情,令人難以釋懷;很多時候,這甚至是NGO工作者一生的功課——要回應自己的期待,或回應他人的期待?這兩者是否必為對立的兩難?

面對每個生命當下,我唯一能確定的是:若無法妥善回應自己心中對世界現象的種種疑惑,就無法找到真正的平衡點,除非我們對這個世界的運作方式毫無疑問。不懷疑,就沒有追尋,也就毋需對平順的人生有所掙扎;而「好頭路」所指涉的是平穩安定或冒險進取、是順應世界或逆向而行,兩端選項迥異的風景——若不試到最後一刻,終究無法得知答案。
(NGO工作者)

圖說:台北市私立南華高中職業進修學校2011年首創開授「公益事業專班」,由校長莊惠安(右一)與社團法人台灣公益CEO協會秘書長林淑娥(左一)共同簽署合作備忘錄,培育非營利組織人才,讓高職生畢業可以進入非營利組織成為中堅幹部。(圖文/本報資料室)

延伸閱讀
青春探索:他者的田野,腳下的家園
http://www.lihpao.com/?action-viewnews-itemid-137079
青春探索:找路人
http://www.lihpao.com/?action-viewnews-itemid-136654

【關注更多新聞請加入立報粉絲專頁】
https://www.facebook.com/TaiwanLihpaoDaily

(回目錄)



投稿與聯絡立報

立報歡迎您投稿與指教。詳情請參投稿與聯絡立報

本電子報內容由台灣立報社提供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
欲詳完整內容請訂閱立報
電話:02-86676655
傳真:02-82191213
訂報:02-86676655轉214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1樓
每週一至週五出報,每份10元
(回目錄)
推薦訂閱
媒體觀察報第七期:在兒少保護與傳媒自由之間@【媒體觀察電子報】
【南方】本來就不應該叫做「南榕廣場」(Nick Lin )@【南方電子報】
轉寄『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14-02-18』這期電子報

寄信人暱稱  寄信人email
收信人暱稱  收信人email

  • 社群留言
  • 留言報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