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本報

立報—教育專題深入報導
報主:立報
創刊日期:2000-08-21
發報頻率:每日出刊
訂閱人數:3,395
官網:

近期電子報


訂閱便利貼


將貼紙語法置入您的網站或部落格當中, 訪客可以輸入mail取得認證信,並按下確認連結後, 快速訂閱您的報紙。
預覽圖
訂閱立報—教育專題深入報導報
立報—教育專題深入報導
-----------------------------------------------------------------------------------------------------
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立報—教育專題深入報導
發報時間: 2009-06-04 05:00:00 / 報主:立報—教育專題深入報導
[公益聯播]城市議題工作坊
教 育 專 題 深 入 報 導《2009-06-04》
══════════════════【立報】═══════════════════
教 育 專 題 深 入 報 導《2009-06-04》

本期內容
  ◎國際專題:六四20年 激情不再 
  ◎天安門事件 中國年輕人漠然以對 
  ◎對中國年輕人而言 天安門事件是遙遠的過去 



國際專題:六四20年 激情不再
  策劃、編譯■謝雯(人予)
六四天安門事件今年屆滿20年。當初站在廣場上吶喊著民主的學生們也已退場,轉由80後、90後等世代成為中國新血。年輕世代的記憶中,六四事件是模糊、甚至不存在的過去。有人說他們漠然,也有人說他們務實。這歷史的一頁,就在年輕世代向經濟發展的榮光望去時,慢慢泛黃而模糊。
(回目錄)



天安門事件 中國年輕人漠然以對
   
穿著及膝的寬鬆短褲、Puma運動鞋,頂著刺蝟頭,王康康(音譯)是個時髦的年輕人,活在當下,對過去一無所知。

雖然常常在傍晚到天安門廣場去觀賞降旗典禮,他卻一點也不知道1989年,天安門廣場上發生了什麼驚天動地的事,也不在乎到底發生過什麼事。

「嗯,那件事發生在我出生之前。」這名19歲的少年表示,他邊說,邊低頭看著腳上的球鞋。

此時,是個寧靜的夜晚,大批人潮在廣闊的天安門廣場上來來去去。

「不管怎麼說,這些都是歷史了。我們為什麼要執著在過去呢?」王康康說。

在20年前,有數百名(或更多)手無寸鐵的平民在天安門廣場上失去了生命。當時,學生在廣場上組織了要求民主的抗議活動,在要求學生解散未果的狀況下,軍隊採取了最後手段,以武力鎮壓群眾。

之後,中國政府對這場血腥鎮壓的相關資訊採完全封鎖的態度。

根據《洛杉磯時報》報導,任何在中國的人,想要在網路上搜尋有關天安門廣場這個北京最受歡迎的旅遊景點之一的消息的話,頁面上都會得到同樣的訊息:「無法打開此頁面。」

中共的封鎖可說做到滴水不漏。

1989年6月4日所發生的事,就這樣被嚴格的審查制度,和大眾的漠不關心,被推進陰暗的歷史角落。

當年的行動人士,目前也已頭髮斑白,他們稱現在的中國年輕人為「愚蠢的一代」,任性固執,對過去的事一無所知。

對許多中國年輕人來說,1989年支持民主的遊行似乎太80年代了。在他們的想法中,那個年代,共產主義正在崩解,就像是柏林圍牆瓦解成片片一樣。

從2009年全球經濟危機的觀點來看,中國的制度是壓制政治選擇權和言論自由,交換經濟自由,這對中國年輕人來說並不算太糟。

「我們這一代並不像我們的父母一樣,感受到很大的壓力。」26歲的侯覺(音譯)表示。他和朋友王康康正在接受酒保的訓練。

「即使是全球經濟衰退,也對我們沒有太大影響。」侯覺說:「這說明了中國這個國家有多好。」

儘管就住在離天安門廣場幾個街區的地方,他承認對1989年所發生的事「不太了解」,也不覺得有需要知道更多。

「如果政府告訴我們說,身為中國國民,我們不應該知道某件事,也不應該去搜尋關於某件事的資料,我們就應該尊重政府的意見,然後遵守規定。」侯覺說。

1980年代的民運人士,有許多仍活躍於政治領域,他們對於年輕一代的態度感到相當失望。

「他們是『愚蠢的一代』。他們被可口可樂和西方電影給餵養長大,反倒對自己國家的歷史相當疏離。」56歲的張世和說,他是一名部落客和政治運動人士。

「人權觀察」組織的資深亞洲事務分析師費利姆‧坎恩為這些年輕人辯解說,中國年輕人對天安門廣場上所發生的事漠不關心,不是因為害怕審查制度,而是因為他們根本全然無知。

「如果人們什麼都不知道的話,根本無法在意。」坎恩說。

然而,即使是那些了解六四細節的人似乎也不太在乎。

周蘇陽(音譯)今年23歲,為一間歐洲公司進行行銷工作。她的英文相當流利,資訊流通專業度也很好,能夠躲避過中國的網路封鎖長城,找到任何她在網路上想讀的東西。

然而,她說,她完全支持中國政府限制資訊來源的作法。

「如果政府給大眾太多自由的話,各式各樣的假資訊和流言就會在網路上蔓延。」她說:「你本來就很難去控制像中國一樣又大又分歧的國家。」

周蘇陽補充說:「對現在的我而言,我對我的生活和國家感到很滿意,很少想到政治的事。」

當中國年輕人發聲時,他們大多也是高呼愛國口號,參與支持政府的遊行,而不是反政府活動。

近來在北京所發生的最大一次年輕人集合活動,是在2008年512四川大地震發生的一週後。數萬名哀悼者湧進天安門廣場,高舉拳頭,大喊:「中國站起來!」

「整個廣場上擠滿了人,大家哭泣、高呼口號,揮舞旗幟。」周蘇陽回想。她說,那是她人生中唯一一次參加遊行。

有些時候,中國年輕一代濃烈的愛國主義匯聚成民族主義的爆發。

去年夏季奧運起跑時,發生了抗議西藏人權民眾阻礙奧運聖火傳遞的事件,此舉激怒了許多中國人。

在去年4月抗議的高峰期,北京清華大學的一名電機工程研究生設置了一個anti-cnn.com的網站,網站上公佈了他認為是西方新聞媒體裡反中國的偏見。

一直到今天,anti-cnn.com網站的每日瀏覽人數還是高達50萬人次。

這是許多吸引年輕民族主義者的網站中,知名度最高的一個。

「他們叫我們『後80青年』、『4月青年』、『奧運聖火世代』或是『鳥巢世代』。」網站的架設者饒謹說。

「我們的愛國主義根源自衷心對祖國的熱愛,來自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信仰,來自身為中國人的驕傲以及對中國未來的信心。」他說

這群年輕民族主義者的信心反映在去年公佈的一項民調裡。這項民調由華府的皮優研究中心進行,發現86%的中國人對中國的發展方向感到滿意。

中國所獲得的滿意度,在皮尤研究中心所調查的24個國家中是最高的。相比之下,僅有23%的美國人描述自己對國家未來的方向感到滿意。

「人們越年輕,對政府的支持度就越高。」徐武(音譯)說,他稱這群年輕人為中國的「網路民族主義者」(cyber-nationalists)。

徐武在北京土生土長,當年也是參與天安門事件的學生之一。他說,中國政府不應該依賴這些「憤青」(憤怒的青年)長期的支持。

「他們就像是沒有握把的雙面刃,很難去控制。」徐武說。

舉例來說,長時間的經濟衰退讓很多學生失業,這就很有可能從根本改變這群年輕世代對政府的觀感。

34歲南京出生的部落客,麥可‧安蒂表示,年輕人只是在等待時機。

「中國人相當實際。」他說:「他們知道,如果現在抗議的話,會摧毀他們的中產階級生活方式。不過,等時機對的時候,沒有人會拒絕民主。」
(回目錄)



對中國年輕人而言 天安門事件是遙遠的過去
   
大學應屆畢業生李騰(音譯)知道,要在全球經濟危機的狀況下找到工作,相當困難。然而,他還是對走上街頭抗議的念頭說不。

「我認為,政府已經盡力在挽救經濟了。」這名穿著時髦的歷史系學生表示。「此外,經濟危機的問題也不是從中國開始的。我對政府有信心。」

與過去的熱血青年相比,現在的中國年輕人想法完全不同。

20年前,為了將民主帶進這個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中國的年輕人站到第一線,組織抗議活動,並在1989年6月4日,在北京中央的天安門廣場,流下了他們的鮮血。

今天,由於中國經濟快速成長,年輕人變得比較支持政府,對西方越來越抱持懷疑態度,同時也對中國擁有北京奧運等成就相當自豪,不太可能再發生類似六四的事件。

20年前的中國,對文化大革命所帶來的混亂仍舊記憶猶新,與今天的中國大不相同。今日的中國,已經有了閃耀的摩天大樓、熙來攘往的購物中心,以及一群正在成長的中產階級。

「現在的中國年輕人命很好,他們比過去的年輕人幸運。」1989年天安門事件後遭到清算的前中共高階官員鮑彤表示。

「我的兒女在極為艱困的環境下成長,那時食物還要進行配給……他們根本無法攝取足夠的營養。」鮑彤日前在接受路透社訪問時表示:「現在根本不存在糧票和肉票了。」

研究生趙海平能夠理解這種情緒:「在過去那個時代,每個人都非常理想化。但從六四發生後,學生就改變了,不論你談的是改革或是經濟,大家似乎都漠不關心。」

由於全球經濟危機,年輕人內心的反抗力量仍在蠢動。

中國社科院去年12月表示,2009年中國將有超過6百萬名學生嘗試踏入職場,因為經濟衰退,其中超過1/4會有找工作的困難。

其中有很多人開始已經感覺絕望了。

《揚子晚報》5月稍早報導,在相對富裕的東部省份江蘇,46名大學畢業生去應徵廁所清潔工,反映了就業市場的情況相當糟糕。

「寧可當一個『廁所專家』,而不要無業在家。」《揚子晚報》引述一名應徵者的話。

「前程更遠大」

追求穩定的中國政府對經濟危機的反應相當快速,推動4兆人民幣(約新台幣20兆元)的振興方案,並努力為畢業生找工作;先前中國政府還釋出廣大鄉村地區的村官職務。

「短期來說,中國政府還能夠處理這個問題;因為害怕會有大批畢業即失業的學生,他們盡心盡力找出很多職位空缺。」牛津大學的中國政治講師拉納‧米特說。

「我想,過了較長時間後,中國政府要特別擔憂那些都市年輕人,在他們成長過程中,對所能擁有的東西有較大期待。」

別的學生表示,他們對政治一點也不感興趣。

「我對慈善工作和其他相似的工作有興趣,但對政治一點興趣也沒有。」頂尖的北京大學醫學院一年級學生江源(音譯)表示。「我或許會對政治情勢感到關心,但我並不會去參與。總之,我沒有任何意見。」

今日的中國年輕人不再視美國或歐洲的民主為追求目標。

1999年,北大西洋公約組織以戰機轟炸中國駐南斯拉夫貝爾格勒大使館,中國學生因此對北京的西方大使館進行攻擊。

大約10年後,中國年輕人蜂湧上網,痛罵西方媒體針對西藏示威行動所進行的「有偏見的報導」。

「學生們對西方的幻想都破滅了,尤其是在北約轟炸貝爾格勒的中國大使館後。」新加坡大學東亞研究所的中國政治專家薄智躍表示。

他補充說道:「中國學生學到,無論中國是否民主,西方都會設法抓住中國的小辮子。」

李騰這個學歷史的學生被問到1989年的敏感事件時,面無表情。

「我對那個時代不太了解。」他咕噥著說。

張先玲大約十幾歲的兒子在六四中被射殺。

她表示,她不怪今日的青少年缺乏對政治的興趣,和對1989年所發生的事一無所知。

「這個社會已經被物質主義給控制了。年輕人追求享樂種種。你可以了解他們為何不在意社會進步或是民主的議題。」張先玲說。

張先玲是「天安門母親」的創立者之一,這個組織致力於推動政府重新評估當時將六四學生抗議定為一場反革命運動的判決。

「但是我們有責任告訴他們故事的真相。」

(路透)

Final year Chinese university student Li Teng knows finding a job during the global economic crisis will be tough. Yet he shakes his head at the thought of taking to the streets to protest.

"I think the government is working hard to fix the economy," the fashionably dressed history major said. "Besides, this is not a problem which started in China. I have confidence."

How things change.

Two decades ago, China's youth were at the forefront of a movement to bring democracy to the world's most populous nation in demonstrations bloodily put down around Beijing's central Tiananmen Square on June 4, 1989.

Today, after years of breakneck economic growth, the young are more pro-government, more suspicious of the West, and genuinely proud of China's achievements, such as the Beijing Olympics, making a repeat of June 4 unlikely.

The China of 20 years ago, where the chaos of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was still fresh in many people's minds, is also very different from the China of today, with its shining skyscrapers, bustling malls and expanding middle class.

"One good thing about young people today is that they are luckier than in the past," said Bao Tong, a former senior official purged after the 1989 demonstrations.

"My son and daughter grew up in difficult circumstances, with rationed food ... They didn't have enough nutrition," he told Reuters in a recent interview. "Now, there are no grains coupons, no meat coupons."

That is a sentiment post graduate student Zhang Haiping understands. "In that era, people were very idealistic. But students have changed since then," Zhang said. "China has changed, whether you're talking about reforms or the economy."

The potential for unrest among a disaffected youth has not gone away though thanks to the global economic crisis.

More than six million university students will try to enter China's workforce this year. Up to a quarter could have difficulty finding jobs,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said in December, as the economy slows.

Many are already getting desperate.

The Yangtse Evening Post reported earlier this month that in the relatively affluent eastern province of Jiangsu, 46 university graduates had applied for jobs as public toilet attendants, such was the state of the labor market.

"Better to be a 'toilet master' than unemployed at home," it cited one of the applicants as saying.

"GREATER EXPECTATIONS"

China's stability-obsessed government has reacted fast to the economic crisis, unveiling a 4 trillion yuan ($585 billion) stimulus package and trying hard to find work for graduates, even as village officials in China's rural heartland.

"In the short term, it's probably something the government will be able to cope with because they are doing quite a lot to find places for these people as they're worried about having large numbers of unemployed graduates," said Rana Mitter, Chinese politics lecturer at Oxford University.

"I think over the longer term they will be worried that urban youth in particular have grown up with much greater expectations of what they can have."

Other students say politics simply does not interest them.

"I'm interested in charity work and the like, but not at all in politics," said Jiang Yun, a first-year medical student at the prestigious Peking University. "I may pay attention to it, but I won't get involved. I don't really have any opinions either way."

Today's young also no longer look at the democraci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r Europe as much for their inspiration.

The NATO bombing of the Chinese embassy in Belgrade in 1999 prompted student attacks on Western embassies in Beijing. Some 10 years later, young people went online to vent their invective at "biased" reporting in the Western media of unrest in Tibet.

"The students became very disillusioned with the West, especially with the bombing of the Chinese embassy in Belgrade," said Bo Zhiyue, a Chinese politics expert at the 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s East Asian Institute.

"They learned that the West was trying to 'get' China whether or not China was going to have democracy," he added.

For Li, the history student, questions about the sensitive events of 1989 are met with blank looks.

"I don't know much about that period," he mumbles.

Zhang Xianling, whose teenage son was shot during the protests, says she does not blame the youth of today for their lack of interest in politics, or lack of knowledge about 1989.

"This is a society in which materialism reigns. Young people go after enjoyment and so on. You can understand why they don't care as much about society's advancement or democracy," said Zhang, one of the founders of the Tiananmen Mothers, which campaigns for a reassessment of the government verdict that the movement was a "counter-revolutionary" plot.

"But we have a responsibility to tell them the real story."

($1=6.830 Yuan)

(Reuters)
(回目錄)



 

長期徵稿啟事

台灣立報網站討論區開張!讀者有任何話想說,都可以在這裡一吐快,同時歡迎對立報的任何批評指教。請由立報首頁點選「討論區」,或鍵入網址http://www.lihpao.com/phpbb/。

(回目錄)



參觀立報: http://www.lihpao.com
立報地址: 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1樓
  欲詳完整內容請訂閱立報
電話:02-86676655
傳真:02-82191213
訂報:02-86676655轉214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1樓
每週一至週六出報,每份10元
推薦訂閱
【親子QA】字的美醜/【科學高興班】你怎麼知道@【人本教育基金會電子報】
【No.194】一校一書,全校瘋閱讀@【【貓頭鷹親子教育協會】電子報】
轉寄『教 育 專 題 深 入 報 導《2009-06-04》』這期電子報

寄信人暱稱  寄信人email
收信人暱稱  收信人email

  • 社群留言
  • 留言報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