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本報

目擊者電子報
報主:台灣新聞記者協會
創刊日期:2009-07-07
發報頻率:雙週刊
訂閱人數:405
官網:

近期電子報


訂閱便利貼


將貼紙語法置入您的網站或部落格當中, 訪客可以輸入mail取得認證信,並按下確認連結後, 快速訂閱您的報紙。
預覽圖
訂閱目擊者電子報報
目擊者電子報
-----------------------------------------------------------------------------------------------------
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目擊者電子報
發報時間: 2009-11-25 16:00:00 / 報主:台灣新聞記者協會
轉寄『目擊者電子報-NO.6(動新聞爭議大體檢)』這期電子報

寄信人暱稱  寄信人email
收信人暱稱  收信人email

  • 社群留言
  • 留言報主

[公益聯播]中正、萬華區身心障礙者資源中心-徵求行政志工!!!
【更正小啟】
 目擊者電子報第5期刊登馬蕭簽署反政治性置入行銷承諾書,為「選後」簽署,誤植為「選前」簽署。特此更正。
【封面故事】7成動新聞詳述犯罪 公民媒改聯盟26日率眾抗議
【封面故事】7成動新聞詳述犯罪 公民媒改聯盟26日率眾抗議

 蘋果日報網站上動新聞,過多的比例報導社會犯罪新聞,引起媒改團體高度關注和不滿,周四公民媒改聯盟成員將赴壹傳媒大樓抗議。(擷取自蘋果日報網站)



記者顧美芬/報導
 


 蘋果日報動新聞日前在網路試播一周以來,備受爭議的是,高達7的動新聞,偏重犯罪細節描述。外界質疑枉顧受害者人權,甚至恐將引起青少年不當學習效仿。由媒觀、記協等60餘個民間團體組成的公民媒改聯盟,26日周四將率眾赴壹傳媒大樓表達嚴正抗議。 


 即使動新聞經過記者實地深入採訪,了解犯罪過程,是否能夠透過動畫如實還原新聞真相?台灣新聞記協會長莊豐嘉認為,利用動畫模擬犯罪過程,根本就是將新聞卡通化。他深感憂心,未來記者恐怕只是淪為寫劇本的角色,而記者的專業也將受到嚴峻挑戰。


 對於動新聞的呈現,政大新聞系教授馮建三頗不以為然。他認為,外界愈抵制,只是為動新聞製造更大的宣傳效果。他呼籲,壹傳媒的員工應該要站出來抗議,捍衛自己的新聞專業,明白告訴老闆,做新聞不能這樣搞! 


 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董事長管中祥也強烈抨擊, NCC一天到晚高喊「數位匯流」,「數位匯流」難到只需照顧到產業?傳播內容難道不需要「數位匯流」的思考?他認為,不管利用什麼媒介,NCC應該要質問,其傳播內容是否違反人權保障?更何況傳播資訊「源頭」很清楚,基於公民權益保護,他呼籲,主管機關應該要有所做為。 


 根據兒童福利法規定,舉凡色情暴力等情節,都不應該透過媒介傳播。兒福聯盟執行長王育敏堅決反對動新聞處理社會新聞的方式。她認為,民眾雖然有「知」的權利,一般人有必要知道這麼詳細的犯罪過程嗎?這樣恐怕造成「視訊滿足」、「學習模仿」的負面效應。 

 
 外界擔心,動新聞詳述的色情暴力,可能造成青少年的學習模仿,少年警察隊副隊長莊武能表示,在犯罪學學理上的確有這層顧慮,也因此限制級內容需要掛上「輔導級」的警語。他呼籲,家長和學校師長應該多關注孩子平日接收了什麼訊息。必要時透過溝通討論,避免孩子建立不正確的價值觀。


【封面故事】政院將整合內政、交通、NCC處理動新聞爭議
 
記者顧美芬/綜合報導


 動新聞爭議愈演愈烈,媒觀、記協等數十餘個民間社團蘊釀赴壹傳媒大樓抗議。內政部長江宜樺25日表示,行政院將在近期整合內政、交通,以及通傳會(NCC)等跨部會合作平台,處理相關事宜。

 
 近日在蘋果日報網站上試播一周的動新聞,以動畫詳細描述犯罪情節,恐違反兒童少年福利法及性侵害犯罪防治法。江宜樺表示,有關新聞傳播內容問題,主管機關是NCC;但內容情節涉及兒少分級,又與內政部兒童局相關,所使用的傳播媒介又與交通部和中華電信有關,事涉跨部會業務,行政院將在最快時間內提出一個跨部會合作平台因應處理。

 
 江宜樺說,由這兩天各方反應來看,這種新聞形態影響的不只侷限於兒童少年而已,很多一般成年人看了也覺得不妥,這部份已超出兒少法規範範圍。因此,等行政院界定此事的主管機關,涉及內政部部份,一定全力配合。


【封面故事】壹電視申照案 NCC將邀學者研議規範

記者顧美芬/報導
 


 蘋果日報網站動新聞引起爭議,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近日將邀集學者,針對壹電視申請執照案交換意見。外界憂心未來壹電視新聞台是否循動新聞模式操作,NCC發言人陳正倉表示,即使是動畫新聞,也不准播色羶腥的內容,更不應該放上網,未來將會對此嚴格把關。 


 今年8月,壹傳媒集團旗下的壹電視向NCC申請包括新聞台在內的5張執照,計畫明年4月,新聞台在中華電信網路電視MOD上正式開台。NCC將邀請學者針對壹電視申設新聞台事宜進行討論,舉凡未來若製作動畫新聞該不該規範?如何規範?又該規範到什麼程度?都可能成為討論的重點。 


 由於新聞台定位在普通級,適合全家大小一起收看,外界擔心,如果壹電視製作動畫新聞,也像動新聞,利用動畫詳述犯罪過程,NCC傳播內容處處長何吉森表示,若是以新聞台的標準來看,「那可能會有很大的問題。」  


 何吉森解釋,
NCC委員會在審查壹電視申設案時,會要求壹電視做出必要的承諾,配合業者自律,NCC會針對業者承諾的內容進行評鑑,若評鑑結果不佳,也會影響下次的執照申請。 


 不過對於動畫新聞的呈現,何吉森認為,應該將動畫多應用於國際新聞的報導上,做為輔助說明的處理。而且並非每一則新聞都需要穿插動畫處理。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在蘋果日報網路上呈現的動新聞,未必等同於未來壹電視的動畫新聞風格,且壹電視仍需受制於衛廣法相關規範。但是在網路上,可就不同了。 


 壹電視動畫新聞若要匯集瀏覽人次,比照蘋果日報日報網站上動新聞詳述色羶腥報導,甚至於可以透過手機下載。舉凡3p、性侵、吸毒、亂倫等備受爭議犯罪新聞細節,都可以透過上網,手機下載,輕易地在青少年族群間廣為流傳。 


 何吉森認為,現今世界各國對網路的管制,都是採「低度管理」。若是管制太嚴,只是逼業者到國外設點,問題還是存在,恐怕更難管理。至於手機下載,何吉森表示,利用手機上網,下載畫面內容,未來可以加註警語,藉以提醒。 


 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董事長管中祥也透露,壹電視代表在10月份曾私下拜會傳播學者,現場播放數則動畫新聞,包括科學、醫療新聞,以及社會新聞,當時管中祥即提醒對方,特別針對犯罪新聞可能會對受害者造成二度傷害,違反人權。當時對方只表示,會將學者意見帶回去討論,現場並沒有做任何承諾。 

【封面故事】 網路動畫新聞怎麼管?
記者顧美芬/報導 

 受限於廣電相關規範,一般在電視新聞若是播出違反「公序良俗」、妨害「兒童少年身心健康」的畫面,或是播出內容「損及當事人權益」等,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將處以動輒數十萬至百萬的罰鍰,讓電視業者苦不堪言。 


 但是近來蘋果日報報導
3p、亂倫、凶殺等社會新聞,
卻透過青少年最熟悉onlinegame 動畫風格,模擬犯罪細節,在網路強力放送,手機也可以上網下載。這樣的畫面,怎麼管?根據NCC的說法,竟是採「低度管理。」 


業者自律面臨嚴峻挑戰
 

 電視業者也在觀望,看看NCC要怎麼處理?衛星工會自律委員會主委陳依玫也坦言,如果NCC沒有積極的動作,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新聞自律,恐將因此崩潰瓦,電視台業者乾脆走「蘋果」路線,加速業界「蘋果化」。就像蘋果日報剛進駐台灣時,快速搶攻市場,讓平面報紙紛紛被迫「蘋果化」一般。 


 針對NCC對網路採「低度管理」做法,是否可能意味壹電視或其他電視業者,若是依循蘋果日報網路動新聞模式,透過網路傳送,一樣可以匯集人氣,傳播效力不下於電視,還可以避開NCC重罰?媒體觀察教育基會董事長管中祥認為,NCC不應該自縛於現有的法令,在網路和電視媒介之間自我切割。試問,這樣做,台灣的媒體會更好嗎? 

跨部會資源整合 

 對網路「低度管理」的放任做法,形同開放業者走偏門。他建議,NCC在審查或電視業者評鑑時,應該要善用跨部會資源,必要時請內政部家暴防治主管單位列席,且兒福法、家暴法都應該是一併考量的法源依據。 


 基於維護網路創作自由,
中正大學傳播學系暨電訊傳播研究所副教授胡元輝雖然認同對NCC對網路採「低度管理」的態度,但他強調,「低度管理並不代表不作為。」他建議,應該要催生網路自律組織,建立網路秩序;同時對於壹電視申請新聞台執照,NCC在審查時,也應該參考申請執照之前的作為。 


營運計畫書中載明承諾
 

 
 儘管壹電視未必等同於動新聞,但有了動新聞的借鏡,
未來壹電視如何操作動畫新聞, NCC審照委員應該可以有更具體的參考依據。胡元輝認為,面對外界合理懷疑,必要時要求壹電視提出保證,在營運計畫書中載明具體規範與承諾。作為審照評鑑的明確指標。 


社會新聞從嚴規範
 

 對於動畫新聞,究竟是否能反應新聞事實?
中正大學傳播學系暨電訊傳播研究所系主任羅世宏也認為,如果認知有落差,對社會大眾的誤導更嚴重。他建議,即使現行法規在網路上能做得有限,也應該要跟業者道德勸說,特別是在社會犯罪新聞的處理,應該要嚴加規範,畫出紅線。未來若是沒有配合鎖碼播出,播一則罰一則,必要時撤照處份。 


 

【新聞圈】卓新獎揭曉 環境資訊中心榮獲社會公器獎
【新聞圈】卓新獎揭曉 環境資訊中心榮獲社會公器獎
 第八屆卓越新聞獎頒獎典禮於20日舉行,兩年一度頒發的社會公器獎則由「環境資訊中心」獲得。圖中由左而右依序為,頒獎者富邦金控總經理龔天行、受獎者環資中心主編彭瑞祥、專案執行藍郁華,以及環境資訊協會副秘書長夏道緣。(記者宋小海攝)


記者宋小海/報導


  第八屆卓越新聞獎今年首度與曾虛白先生新聞獎基金會合辦,最後定於本月20日於台北誠品信義旗艦店六樓展演廳正式揭曉。除各平面、廣播、電視新聞項目獎落各家,兩年一度頒發的社會公器獎則由「環境資訊中心」獲得。


 首度與卓新獎合併辦理之「曾虛白新聞學術著作獎」,由頒給交通大學傳播與科技學系助理教授林照真,在今年甫出版之《收視率新聞學:台灣電視新聞商品化》一書;「曾虛白先生公共服務報導獎」則由公共電視之「農村生存遊戲」系列報導脫穎而出,由李慧宜、陳添寶、葉鎮中三人共同獲獎。


置入?贊助?製作資金來源再成話題

 當頒獎典禮進行「電視類」組,三立主播李天怡代表〈消失的國界』:台商拼第一〉團隊上台領取「電視類國際新聞報導獎」時,則有感而發地表示,由於去年金融風暴以降整體大環境不佳,因此製作節目必須找華航等廠商贊助。她也強調,儘管如此,〈消失的國界〉極力避免贊助商的相關資訊直接出現在新聞節目中,把守新聞專業。


 接著擔任「專題新聞獎」頒獎人的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主委彭芸,上台致辭沒多久,便簡要陳述NCC禁止新聞置入性行銷的立場;新聞局長蘇俊賓頒發「每日新聞節目獎」時自嘲說,明年新聞局就要裁併,大部分業務將轉交給NCC辦理,所以頒獎致辭儘量簡短。在典禮中,受獎人與頒獎人的致辭發言,隱約可看出目前台灣當前傳媒政策的爭議點。
 

推動土地信託 環資中心貼近社會得公器獎

 在典禮最後頒發的社會公器獎,乃每兩年頒發一次;前兩屆分別由「山城週刊」、「苦勞網」獲獎。今年被推薦共有19個新聞媒體或新聞工作者;從卓新官網之評審實錄,可看出「環境資訊中心」與「台灣立報」兩者受評審討論最為熱烈。


 最後確定獲獎的環境資訊中心,正式成立自2000年,明年4月將邁入第十週年。現在該組織的架構以「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為經營主體,協調旗下「環境資訊中心」與「環境信託中心」兩大工作部門。


 環境資訊協會副秘書長夏道緣指出,協會自成立以來,發送「環境資訊電子報」,並為台灣環境工作團隊與台灣民眾提供正確資訊,提倡環境意識,即為協會的核心工作;據網站資料顯示,協會之環資中心亦展開台灣環境事件的歷史紀錄整理工作,嘗試規劃各類的環境資料庫。


 環境資訊中心除了傳播環境新聞之外,更對協會之信託中心的「環境信託」、「工作假期」等環境參與工作有推廣宣傳之效。所謂環境信託,在卓新獎評審眼中,更有引領環境生態教育的作用
:「它已經做到要去印尼買一萬公頃雨林,更呼籲要大家一起來買,這種沒有人要作的事情,可是它就是在作,這值得鼓勵。」
 



第8屆卓越新聞獎得獎名單

社會公器獎:「環境資訊中心」。

曾虛白新聞學術著作獎
交通大學傳播與科技學系助理教授 林照真
《收視率新聞學:台灣電視新聞商品化》。

曾虛白先生公共服務報導獎:「農村生存遊戲」系列報導。(公共電視/李慧宜、陳添寶、葉鎮中)。

平面媒體類即時新聞獎
:「煙囪裡的秘密─六輕麥寮高罹癌率大追蹤」(自由時報/劉力仁、林國賢、謝文華、王昶閔)。

平面媒體類專題新聞獎:「迢迢長照路」系列專題報導(聯合報/梁玉芳、鄭朝陽、張耀懋、劉惠敏、魏忻忻、程嘉文)。

平面媒體類國際新聞報導獎:「駛向綠色好生活」(天下雜誌/蕭富元、黃亦筠、江逸之、張漢宜、孫曉萍)。

平面媒體類新聞評論(漫畫)獎:「舉步蹣跚的『二次政黨輪替』一周年」(中國時報/夏珍)。

平面媒體類新聞攝影獎:「太扯了」(聯合報/曾學仁)。

廣播類即時新聞獎:「台灣日偏食特別報導」(警察廣播電台/趙彝民、張子榮、劉碧薇、梁瑄、鐘苑君、余國媛、徐郡秀、張涵、徐梅、宋玲、蕭文欣、傅裕傑、吳恙)。

廣播類專題新聞獎:「該『死』的一群--敲開死囚之門系列」(中央廣播電台/詹婉如)。

電視類即時新聞獎:「油走邊緣」(無線衛星電視(TVBS)/陳怡中、范文欽、古彩彥、楊茜雯、張倍綺、游皓婷、張靖玲、顏睿陞、黃建國、盧宏昌、羅樹明、廖廣賓、班瑪旺嘉、徐崑山、鄭光達)。

電視類專題新聞獎:「中台灣大事紀:濕地?失地?!」(大屯有線電視/林佳佩、林煥文、張政豐)。

電視類國際新聞報導獎:「『消失的國界』:台商拼第一」(巴西篇、捷克斯洛伐克篇)(三立電視/李天怡、劉川城、謝國安、王俊欽)。

電視類每日新聞節目獎
:「Formosa News」(民間全民電視/張嘉欣)





參考資料: 第三屆社會公器獎 評審實錄

【特別報導】媒改不能光靠自律 還要結合公民力量參與

【特別報導】媒改不能光靠自律 還要結合公民力量參與
 台灣媒體觀察基金會董事長管中祥表示,未來將積極反對NCC開放媒體置入性行銷法案外,並持續擴大媒改教育走進社區。(記者紀麗君攝 )


記者紀麗君/採訪報導
 


 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成立十年,回顧媒體改革之路,
媒體掙脫了黨政軍控制,現正在向商業勢力靠攏嗎?台灣媒體觀察金會董事長管中祥在「媒改10年座談會」表示,未來將積極反對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開放媒體置入性行銷法案外,並持續擴大走進社區推展媒體識讀課程,使媒體改革能更貼近民眾。 


 台灣新聞記者協會會長莊豐嘉感嘆,媒體作「假新聞」已成王道,
光靠媒體自律與他律並不樂觀,尤其在政府及商業持續影響媒體。他預估2012年網路廣告量會超過電視規模,靠著網路公民記者一點一滴串聯的力量,至少能帶回一些媒體改革的希望。 


 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成立十年,「維護新聞自由、落實媒體正義、促進媒體自律、保障人民知之權利」是成立宗旨,這十年來媒體進步了嗎?為針砭媒體的自身及未來,為媒體提出改革可行方向,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於1121舉行「媒改10年座談會」,邀請不同領域的媒體改革團體分享工作心得與討論面對的問題。 


 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董事賀德芬表示,
媒觀從十年前成立到現在,社會變化很劇烈,作為社會運動的一員便要永不妥協,媒體絕不是只是第四權,媒體應該是第一權,代表人民主權,她認為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也該被嚴格監督,人民該擁有媒體權,成為媒體觀察的一份子,共同參與媒體改革。 


 在「媒體勞動者之自律與他律」討論中,公民參與媒體改造聯盟秘書長葉大華不諱言,存在於媒體內的怪獸不只是置入性行銷問題,還有消費隱私、媒體公審及政治意識型態操弄等,而公民參與媒體改造面臨的困境的確不少,包括監督人力的不足、難以撼動媒體傾斜至商業運作以致失去公平性、與媒體共構的社會問題、新興媒體的衝擊等,未來媒改運動的方向應該是建立更好的媒體法令環境、強化公民參與媒體內容的產製及建立更成熟的媒體自律機制等。 


 記協會長莊豐嘉表示,過去的記者有自主觀察空間,現在的記者只要會拍照就好,刊登出來的內文通常已經由內部編輯台「加工」產製,記者只要貫徹老闆商業考量的腦袋,由於記者隨時擔心工作不保,因此配合產製「假新聞」等業務配合新聞內容便成為王道,媒體的自律和他律都不甚樂觀,倒是公民記者等網路公民參與,將能為媒體改革帶來一些希望。

【特別報導】下一個十年 媒體改革仍存在大考驗

【特別報導】下一個十年 媒體改革仍存在大考驗
 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在10周年,回顧過往,媒體從解嚴到過度商業化,意味著媒體改革還有很大的努力空間。(記者紀麗君攝) 

記者紀麗君/採訪報導 


 自解嚴後台灣媒體從黨政軍箝制到百花齊放,到跨國資本自由主義,
媒體原以為打倒國家威權體制便有一片坦途,時至今日真的只能為求溫飽不得不配合的「假新聞」執行者嗎?台灣媒體觀察基金會董事長管中祥認為,媒體改革的重點應放在內容監督上,內容監督就像「打地鼠」遊戲,不只如此,還走進社區大學推廣媒體識讀課程。 


 衛星電視公會自律委員會主委陳依玫表示,
雖然媒體常掙扎在收視率與良知之間,但來自媒體自省及民眾參與,裡應外合之下才能長久。 


 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成立10年,意味媒體改革也將邁入堂堂第
11年,很多關心台灣媒體前途的人士不禁點問,媒體到底捍衛新聞自由還是成為跨國資本自由主義的打手?台灣媒體觀察基金會董事長管中祥鼓勵民眾一起參與媒體改造活動,只要是媒體報導涉及污名化、侵犯人權、假新聞、製造對立、強迫推銷等,都應發揮舉手之勞,把意見告訴媒體,發揮小小力量卻能使媒體更好。 


 管中祥說,媒觀不是救世主,任何公民組織都不是,
但社會改革能否成功,在於公民有多大的能動性,及有多少的實際行動。 


 政大新聞所召集人,目前也是「傳播學生鬥陣」成員的簡旭玲表示,
過去威權時代,學運有明確的政治敵人要打倒,少了政治正確需要打倒的敵人之後,與體制衝撞的力量變得分散,雖然傳播學生要再集結成當年的熱血青年有些困難,不過,未來仍會持續參與大型活動的連署,並透過電子報及部落格的形式發表對傳媒議題的關注,共同為傳媒環境努力。

【傳播學界】「普立茲新聞獎得主工作坊」參與筆記 

編按:政治大學新聞系於11月15、16日邀請三位普立茲新聞獎得主來台,於開設工作坊「第三代記者再思考」(Journalism3.0:Rethinking the Concept of Professionalism),與台灣傳媒工作者共論新聞事業的未來可能。第二天閉幕前論壇,議程安排三位新聞獎得主與國內六所傳播科系學生分享如何「從菜鳥記者到展翅騰飛」,《目擊者》電子報邀請其中與談學生,撰文分享這次工作坊的學習心得。

【傳播學界】「普立茲新聞獎得主工作坊」參與筆記 
 普立茲新聞獎得主工作坊於15、16兩日在台北市政治大學舉行,照片由左至右分別為Hank Klibanoff(2007普立茲歷史獎得主)、Julie Cart(2009普立茲解釋性報導獎得主)、Damon Winter(2009年普立茲新聞特寫攝影獎得主)。(記者宋小海攝)


文/ 李昀臻(世新大學新聞研究所學生,與談代表)


    Hank Klibanoff
的普立茲2007年歷史獎得獎著作《The Race Beat: The Press, the Civil Rights Struggle, and the Awakening of a Nation》,以調查報導的方式,勾勒著美國媒體在民權運動時期的面貌。


    因為種族隔離政策,美國媒體長期合理地忽視黑人,也漠視黑人長期遭受的暴行。在對種族問題習以為常的南方媒體,黑人問題不但得不到主流媒體的關注,唯有黑人以犯罪者的身分才得以進入新聞版面,故Klibanoff這樣寫道:「媒體坐視不管,便是種族隔離政策得以成功通行的重要原因」。


    Klibanoff生長在種族問題最嚴重的南方,他見證了對黑人最慘烈的迫害,也見證了黑人民權運動的掙扎與茁壯,乃至於後來全國對於種族問題的覺醒。身為南方的白人,他深深體會到廣大白人的無知如何造就了對種族問題的漠視,而他認為「漠視便是一種加害」;身為專業的記者,他批判著漠視的媒體如何加深種族問題,而覺醒的媒體又是何等地為黑人民權運動推波助瀾。於是他花了12年的時間研究調查,提筆記錄下美國這段重要的新聞史與民權運動史。


    在參與座談之前,我讀著他的著作,想像著這位獲得普立茲歷史獎的資深記者,應該是個說話頗為大聲、態度頗為批判的一位前輩,而獲得這莫大殊榮,帶有一些驕傲也理所當然。然而,當我見到他本人,很訝異的,竟然是位慈祥和藹、溫文儒雅、頭髮花白的老先生。聽著他講述黑人被迫害的過去,他謙卑地與弱勢一同坐席,對遭到迫害的滿懷著悲憫之心;講到在這段歷史中媒體該扮演的、沒扮演好的角色,他又能站在一個高度,審視媒體該承擔的社會責任。


   Julie Cart獲得2009普立茲獎的作品,乃一系列針對加州野火的解釋性報導。她身為《洛杉磯時報》的環境記者,相當關注氣候變遷及其造成的災難與氣候難民問題,在座談會現場也談到許多現下的全球環境問題。很有趣地,她多次提到「不想用一堆的數字來讓我們覺得無聊」,她解釋說,關於全球氣候變遷的議題,通常會帶有很多不容易懂的科學術語和數字,讀者一定看不下去。但她認為,氣候異常的議題,並不是遙不可及高深莫測的科學問題,而是與我們的生活切身相關的糧食危機、經濟議題、與生活問題。寫環境新聞的記者,若是從這個方向切入,可以讓讀者容易閱讀,也讓環境議題更為平易近人。

    談到災難新聞的報導,她認為媒體絕對不應該讓旗下的記者身處在危險之中,她的經驗分享讓我們見識到美國有規模的媒體對記者工作提供的莫大支持,如齊全的設備與充足的採訪時間,讓現場的大家頗為羨慕。但她也提到美國的報業,現在同樣也面臨著網路與科技衝擊之下的生存危機,以及媒體在維持生計與新聞品質之間的困難。但她也很樂觀地說,就算科技、網路再怎麼進步,媒介再怎麼變,如閱讀器的普及與電子紙的發明等,或許報紙這個媒介會退場,但新聞的內容是不死的,而新聞的精神也永遠不該被離棄。

    在短短兩天的座談中,我在兩位資深前輩的身上,不只是看到獲得普立茲獎的殊榮及觀摩優秀的新聞著作,更是看見新聞人對新聞理想的堅持。並且,在優秀的新聞作品以先,他們,滿懷著一個關懷社會的初衷。 
 

【傳播學界】普立茲工作坊--新聞攝影的挑戰
【圖文故事/記者宋小海報導】

【傳播學界】普立茲工作坊--新聞攝影的挑戰

 在普立茲新聞獎得主工作坊第二天(16日)之「新聞攝影的挑戰」座談中,特寫攝影獎得主Damon Winter說明,去年得以製作「歐巴馬歷史性競選總統報導」,是在《紐約時報》的工作團隊計畫下,自己被分配負責跟隨歐巴馬的行程,整個工作時程約六個月。有時就算拍到自認不錯的照片,但在整體報社編排的考量下,也會遭遇無法上稿的情形,與編輯台的溝通默契也就更形重要。對於現階段數位化編採技術的不斷更新,Winter也不否認攝影記者必須學習處理動態影像,以符合媒體編輯的需要。



【傳播學界】普立茲工作坊--新聞攝影的挑戰

 會議中與Winter對談之與談人,分別有中國時報攝影中心主任黃子明,以及聯合報系攝影中心主任林錫銘。黃子明(中)表示,隨著數位科技之進步,新聞版面的呈現可以更為多樣化。然而現今動態影像的普遍應用,以及日益增加的工作量,致使攝影記者能思索單幅新聞照片的時間及空間縮減。如何捍衛傳統新聞攝影的美學,成了會議中相互討論之焦點。




【傳播學界】普立茲工作坊--新聞攝影的挑戰

 聯合報系攝影中心主任林錫銘(右)在「新聞攝影的挑戰」座談中,暢談新聞攝影觀念與工作實際問題時,不忘在演說投影片中引用普立茲新聞獎特寫攝影獎得主Damon Winter的作品,言談中加入對攝影概念的隱喻幽默,逗得台下聽眾不時哈哈大笑,坐在一旁的Winter因為聽取翻譯,數次在笑聲過後,才慢半拍回頭觀看;其中一次,是發現身後乃自己拍攝美國總統歐巴馬去年競選過程的得獎作品。



推薦訂閱
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13-09-30@【立報─言論廣場】
【南方】當總統毀憲亂政,這是我們能做的小事...(文化元年基金會籌備處)@【南方電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