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本報

目擊者電子報
報主:台灣新聞記者協會
創刊日期:2009-07-07
發報頻率:雙週刊
訂閱人數:405
官網:

近期電子報


訂閱便利貼


將貼紙語法置入您的網站或部落格當中, 訪客可以輸入mail取得認證信,並按下確認連結後, 快速訂閱您的報紙。
預覽圖
訂閱目擊者電子報報
目擊者電子報
-----------------------------------------------------------------------------------------------------
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目擊者電子報
發報時間: 2009-12-25 11:00:00 / 報主:台灣新聞記者協會
[公益聯播]節慶活動
【封面故事】聚焦江陳會 媒體總動員
 
記者宋小海/台中、苗栗採訪報導
 

 12月21日至25日第四次江陳會在台中舉行,這次報名採訪國內外媒體計有169家、558人,其中也包括大陸媒體(含駐點)有20家、57位採訪工作者。

 
 鑑於去年江陳會發生警民衝突事件,內政部因應維安需求,成立「順成專案」調度各縣市警力支援,據統計超過5000名員警投入,國安人員亦有數百名之譜。
 

 早在陳雲林抵台的前日,陸委會聯絡處於下午5時後寄送電郵告知記者,須在晚間9日完成報名隔日江陳會各別場次;而新聞行政辦公室在郵件表示提供兩支電話受理169家媒體記者報名,大量報名電話使得台中市以外的記者必須等候佔線時間。

【封面故事】聚焦江陳會 媒體總動員
第四次江陳會成為國內外媒體焦點,首日5樓平面記者室幾乎爆滿,不少記者找不到位置,僅能拿著筆電與椅子坐在靠牆走道;有的記者則將名片貼在桌上「劃地撰稿」。(記者宋小海攝)


台中迷航記 記者罵聲起
 
 至於陳雲林21日抵台後參訪台中市建設的行程,20日新聞訊息僅透露「配合台中市政府之規劃通知」。21日當天,台中市政府通知媒體調派人力,分批於下午2時50分,以及3點15分搭上採訪專車前往不同地方,以便跳點採訪陳雲林之行程。

 
 不料記者搭上車之後,經過再三追問仍無法從台中市政府官員口中得知預定採訪地點;採訪車司機亦同樣不知行程,僅能緊跟著前方座車。第一批記者跟著陳雲林一行人抵達「聯聚信義」豪宅參訪時,傳出中國央視記者不慎跌傷的插曲,接著與第二批記者都被載到「亞緻飯店」,原本傳聞要參訪的「萬和宮」及「科博館」最後證實只是虛晃一招。 
 

 在亞緻飯店時,記者們累積不滿的情緒終於爆發,當面詢問台中市市長胡志強是否在「耍弄記者」、「防賊」。沒想到得到的答覆竟是「你只是不習慣。」不少記者頻搖頭,也讓其他待命的記者同業直呼不可思議。
 

 許多記者認為,台中市政府可以溝通哪些可能是「明點」、「暗點」,而不是完全不讓記者瞭解資訊,形同電影情節中的「矇眼綁架」。經過媒體的輿論壓力,胡志強最後向媒體致歉,同時強調未接收到來自總統府的溝通。


【封面故事】聚焦江陳會 媒體總動員 
22日陸委會主委賴幸媛與海協會會長陳雲林會面時,攝影記者在會場後平台上尋找最佳拍攝畫面。(記者宋小海攝)


維安考量 採訪空間受考驗
 
 除了參訪行程之外,飯店各式會議行程也同樣嚴密,舉凡「歡迎儀式」、「晚宴」「江陳會談」、「簽署儀式」、「陸委會主委賴幸媛會見海協會代表團」等大小不一的行程,記者除了必須隨時配掛「第四次江陳會談記者證」之外,還要按時領取各場次編號證明卡,附在記者證下方;在「簽署儀式」等重要儀程上,記者更須接受警方安檢方,才得以進入。
 

 由於採訪媒體眾多,致使記者如何在適當位置、角度、時間,拍到需要的新聞畫面成為一大問題,特別是部份場地僅能容許少數記者進行拍攝;對於媒體記者與官員意見喬不攏,由電視新聞現場製播聯誼會副會長黃光華,以及台北市攝影記者聯誼會會長邱榮吉居中協調。
 

 在協調過程中,也有少數近乎火爆的場面,以22日於裕元花園酒店舉行的江陳會談現場為例,據與會記者表示,記者座位安排相當不理想,距離會議桌太近,空間受限,讓攝影記者擠成一團,更不用談文字記者。對此副會長黃光華後來表示,前日雖與行政負責人員談妥場地配置,但隔日卻因維安人員的要求全盤推翻,才出現此一情形。

 
 在維安因素之外,人員動線不當亦會干擾新聞拍攝。在首日歡迎晚宴上,會場工作人員不時走動擋住拍攝,致使部份攝影記者按耐不住邊拍邊罵,對手持專業攝影機的記者更是一大困擾。
 

【封面故事】聚焦江陳會 媒體總動員
海基會與海協會完成簽署儀式後,中國各家電視台隨即進行現場轉播。(記者宋小海攝)


警民衝突現場 記者驅前搶拍
 
 記者除了關注江陳會談實質內容之外,週邊抗議事件也是採訪重點,各家媒體調度SNG車在福華飯店旁的進行轉播外,在拒馬外也有數部SNG車駐守,還有有主播直接在警方拒馬不遠處架起轉播台。
 

 特別是23日晚間7時發生的警民衝突事件。許多駐守飯店外圍的記者本來以為「準備換班了」,不料一輛抗議宣傳車行經裕元花園酒店門口時,對其發射沖天炮引發首度江陳會流血事件的序幕。
 
【封面故事】聚焦江陳會 媒體總動員
23日晚間警民衝突事件後,警方欲以拒馬封鎖天橋,記者趕緊整御裝備下橋採訪。(記者宋小海攝)

 在第一時間幾位記者捕捉到發射沖天炮的畫面後,警方爬上宣傳車企圖制止抗議民眾,台中市刑警大隊小隊長陳諸想卻跌落在地頭部受傷,後送澄清醫院。後續警方前撲後續,將宣傳車上的6位抗議民眾逮捕移送台中二分局。為了拍攝衝突現場,幾位記者爬跨過刺絲拒馬,在推擠中險象環生。
 

 事件發生之初,對於「推落」、「掉落」,警民雙方各執一詞。現場記者更提高警覺,以防第二波衝突。約莫十點半左右,警方則公布搜證帶,畫面顯示車上民眾有推落員警的動作。
 
【封面故事】聚焦江陳會 媒體總動員
警民衝突事件發生,記者透過SNG車於第一時間傳遞現場訊息。(記者宋小海攝)


 接著媒體記者兵分多路,其中以駐地記者為主力,緊盯台中二分局、澄清醫院的最新狀況;直至午夜時分,媒體記者方才陸續散去。


【封面故事】群眾運動採訪安全停看聽

記者顧美芬/特稿 


 備受矚目的江陳會議期間,大小衝突不斷,特別是攝影記者,為了取得精彩畫面,隨時可能置身在衝突場合中而不自覺,也可能讓自己身陷危險、不確定的環境中。 


 雖然群眾運動的場合,存在許多不確定性,但仍有些跡象可以依循,採訪群眾運動累積豐富經驗的資深攝影記者黃子明表示,一般最容易發生衝突點的地方,就是警民對峙的拒馬前。 


 有些攝影記者混在警察中,捕捉畫面,但是因為躲在警方後面拍照,角度很容易受限;也有人會選擇混在人群中拍照,卻很容易被當成是攝影搜證的刑警;或是因媒體立場與群眾立場相佐,成為被攻擊的對象,危險性也相對提高,所以混在群眾中拍照,需要格外小心,隨時留意周遭的變化。 


 若遇到民眾對攝影記者挑釁,有些電視記者直接將攝影機鏡頭對著挑釁民眾拍,反而容易讓衝突事件擴大,衍生不必要的流血事件。黃子明建議,最好採取冷處理態度,避免正面衝突,拍完照就迅速離開現場,不要停留太久。同時,他提醒,儘可能避免落單,畢竟群眾運動的場合,是非理性、不講道理的。 


 另一個容易引發衝突的時機點,是警方的舉牌動作。曾經歷經520抗爭事件採訪的黃子明說,警方的舉牌,很容易刺激群眾的情緒反應。這時候最容易發生民眾偷襲、丟擲石塊等危險物品;尤其是入夜後,攻擊行為會更激烈,記者在拍照時,也要格外留意現場群眾的情緒。 


 而遊行隊伍成員的組成份子,也要留意。黃子明舉例,
通常年輕人比老年人更容易衝動,男生比女生更激烈,特別是群眾中可能摻雜了一些小混混,若直覺不對,儘可能保持距離。黃子明也建議,必要時,攝影記者可以多利用長鏡頭遠距離拍照,減少不必要的麻煩。


【 特別報導】公視董事長適任案 28日臨時董事會大對決
【 特別報導】公視董事長適任案 28日臨時董事會大對決
公視董事會爭議,就像茶壺內的風暴,一觸即發,讓公廣集團陷入難解的紛擾。(顧美芬攝 )



文/顧美芬(文字工作者) 


 面對新舊勢力的糾葛,公視擬於28日周一加開臨時董事會,討論董事長鄭同僚及總經理馮賢賢適任案,究竟是否能如期開得成?在公視工會網路留言板上討論得熱烈,各界都在看。 


 12月初,備受爭議的公視董監事增聘案,無視於監察院已向新聞局提出糾正,在14日召開的公視董事會中,10名新增董事,以「(14日)議程資料中,不見員工關心的重大治理議案列案,此為不當阻礙進行」為由,連署提案要求董事會延後至28日加開臨時董事會,討論董事長、總經理適任案等重要議題。 


 據了解,28日臨時董事會中,若能如期舉行,討論的主要提案,除了員工績效獎金規劃外,還包括公廣新聞平台建置、原客台長遴選案,以及董事長、總經理不適合處理案。 


 儘管公視董事長鄭同僚,一度以「未依規定在14天前提案為由」退回上述提案,10名董事隔日回函反嗆,「14天前提案」說法,只是擴大解釋,並要求調閱過去會議記錄,確認過去董事會是否都比照同樣標準? 


 有趣的是,對於行政院新聞局修法增聘公視董事案,主動提出調查糾正的監委吳豐山,同時也曾任公視第一、二屆董事長,根據吳豐山向新聞局提出糾正的兩大缺失包括:新聞局對董事名額認定前後標準不一,95年「無線電視公股處理條例」通過後,原客宏三台納入公視合併成為公廣集團,規模已擴大,但新聞局卻遲至今年才提修正草案,明顯失職。對於監委的糾正案,究竟能產生多少影響,也是令人好奇。 


 公視董事會爭議愈演愈烈,為了避免妨礙公廣集團發展,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媒體改造學社發表共同聲明,呼籲新舊董事公開對話,以建立條法,推動制度為先。 


 
【新聞觀景窗】莫拉克獨立新聞網捉襟見肘 仍堅守戰場
【新聞觀景窗】莫拉克獨立新聞網捉襟見肘 仍堅守戰場
莫拉克獨立新聞網的記者必須自行開車在山區穿梭,出門跑一趟車子便滿佈塵土。(記者宋小海攝) 


記者宋小海/高雄採訪報導
 

 24日是八八水災後第138天,莫拉克獨立新聞自9月29日開站以來,以有限的駐地記者人力,結合關心災區的各界人士,持續報導災後重建過程。身為發起人之一的輔大新聞傳播系講師陳順孝表示,莫拉克獨立新聞網目前等於是參與成員在「奉獻」,未來營運除了需要社會大眾的關注奧援,同時希望申請「數位典藏」計畫以利後續經營。
 

駐地記者三月內歷經三代
 
 場景拉到災情嚴重的高雄縣山區,《目擊者》記者於本月走訪六龜鄉、桃源鄉等地,拜訪莫拉克獨立新聞網駐地記者;當時正值記者柳琬玲將採訪工作交接給新任記者鄭淳毅。

 
 柳琬玲原為文山社區大學工作人員,災後被調至旗美社區大學後,參與莫拉克獨立新聞網的報導工作。短暫與開站後第一代康椒媛共事後,康椒媛即轉任環境顧問公司,從事環境規劃設計、社區輔導等工作,但仍與高雄縣災區重建相關。柳琬玲於11月後又必須回頭專注在旗美社大的工作,11月到任的記者鄭淳毅則負責接下高雄縣各鄉鎮的採訪路線。

 
 鄭淳毅原任職半官方之生物科技開發中心擔任專案行政,進入原住民鄉鎮推廣有機農業;後因專案缺乏經費投入致使組織精簡,而後轉換跑道擔任莫拉克獨立新聞網的記者,帶到筆電等輕便行李,自行駕著兩輪傳動的休旅車在坑洞碎石不絕的山區行進,到任後直接投入採訪,逾一個月還找不到時間返回桃園家中收拾行李。該名記者的薪資現由樹谷基金會贊助,讀者若看到她的作品,可見文末皆附註「本文作者之工作費用,由樹谷基金會贊助」。


【新聞觀景窗】莫拉克獨立新聞網捉襟見肘 仍堅守戰場
記者採訪嚴肅的災後重建新聞,偶爾也會在餐桌上進行。(記者宋小海攝) 


 「在這裡採訪要有自己的車比較好。」柳琬玲說。同樣也是自己在山區衝上衝下,緊盯政府派員勘察受災村落的進度,她必須自己機動前往各村,並隨時與新聞網主編馮小非聯繫。山區有時連線品質不良,發稿進度便會受阻。

 
奉獻與工作之間的拉距
 
 鄭淳毅言談中輕鬆笑談自己如何被「剝削」,在山區採訪有時,會自動跳過一餐。《目擊者》記者隨著柳琬玲進入桃源鄉途中,一度險些在山路彎道與來車對撞,新聞網的記者精神勞累可見一斑。

【新聞觀景窗】莫拉克獨立新聞網捉襟見肘 仍堅守戰場
柳琬玲(右)自己的車子送修,桃源鄉的理斷牧師(左)為她送來當地修車廠老闆自己的"Hello Kitty"車代步。(記者宋小海攝) 


 新聞網在高雄縣的三代記者皆為女性,即使離職後,在自身工作之餘仍會協助報導。柳琬玲在旗美社大接觸當地組織工作,也會與莫拉克新聞網互通聲息。柳琬玲則表示,現在新聞網除了要將「當地資訊帶出來讓大眾知道,也極需記者人力將外頭的重建政策過程帶進災區。」


【新聞圈 】平面記者團結力量初啼:香港壹工會成立 ──專訪香港壹傳媒副理事長馮永堅

文/alien(文字工作者) 

 香港壹傳媒工會成立的主要促因是在今年(2009年)2月時,
香港壹傳媒集團公司對外宣佈減薪3.5% 


 根據壹傳媒副理事長、壹傳媒工會成員馮永堅表示:「
如果是公司營運虧損,員工集體是願意與公司共渡時艱,但是,公司在金融海嘯後是有盈餘。」按照馮永堅的說法,催生工會成立的主要原因,是壹傳媒集團(資方)並非依法律規定所施行減薪的策略。 


 在工會成立過程時,一面得向政府職工登記局申請,
同時為了避免公司(資方)在工會成立草創的初期,有可能打壓工會而防礙工會發展。所以並沒有將讓許多同事知道工會籌備的過程。招收會員的過程,有兩種方式,一種是透過實體空間,在辦公室貼宣傳單張等招收會員,另一種方式是在網路上利用Facebook,招收會員(請見下圖)。 

 
【新聞圈 】平面記者團結力量初啼:香港壹工會成立 ──專訪香港壹傳媒副理事長馮永堅
香港壹工會 Facebook介面。(圖片擷取自網路


 馮永堅認為,以資方的立場來看,公司對壹工會的態度是正面且友善的。目前工會由
7名理事組成的理事會組成。組織架構分作:理事長、副理事長、財政及秘書四個職位,另外還有三位理事。現在約有140名會員包括編輯、記者以及美編等,壹工會在成立過程,也嘗試徵詢香港職工盟的建議。 


 至於現在及未來可能的運作方式、擘劃。馮永堅認為,現在仍是工會成立的初期,工會不定期舉行理事會議。目前成立的宗旨是希望可以成為勞資雙方的溝通橋樑,並且為員工向公司表達意見。


 香港過去在平面報業並沒有工會。所以,記者平日在線上工作的時候,遇到不公平的對待時,為了爭取福利,往往只能單打獨鬥。壹工會的成立,代表了香港平面媒體工作者有集體抗爭的管道,頗具指標性意義。 


 在筆者定稿前,10月份壹工會與資方達成協議:壹傳媒行政總裁朱華煦公開允諾還原減薪員工的原本應得的薪酬。並且,公司(資方代表)承諾定期與工會的代表開會,也同時向全體員工報告營運狀況。 


 壹工會積極取得到令人雀躍的結果,也讓外界更加看好壹工會的發展。未來,香港壹工會它是不是能成功地運作,當媒體工作者再遇減薪情況時,或是權益受損時,壹工會是不是能發揮集體談判的效力,後續發展得關注。 


 

【新聞圈】香港「壹」工會成立再思考
引言:列寧在1902年寫了一本書《怎麼辦》,探討布爾什維克為了奪取政權需要做的一些事情,特別強調了反對經濟主義的思想,並提出了「時時刻刻準備著」的口號,為社會主義革命成功提供了理論基礎。而當前媒體工會也抱以如是期待。 
 

文/alien(文字工作者) 
 

 824日在香港,壹傳媒員工的工會正式對外宣佈成立,並且在將軍澳的壹蘋果大樓張貼招收會員的宣傳。關於入會的會費及條件,據壹工會正式對外發佈的消息是:填妥入會表格以及繳交會費,即是工會的一份子。加入工會的會費是:港幣10元(折合新台幣40元),年費港幣70元(折合新台幣280元)。目前,壹工會員人數已有百餘人。 


「壹」工會的創建 

 是什麼原因,催生了壹工會? 


 首要的原因是員工面臨「減薪」的情況,次要是資訊不透明的現況。就如壹工會在成立宣言裡所揭示,薪水減薪的幅度由2.5%上修至3.5%,公司並沒有照顧、瞭解線上基層工作者工作環境的問題(譬如:承辦商並未改善飯堂的問題,辦公室空調問題,等等),以及員工對於公司所執行的決策,永遠比外界來得慢一拍、少一些。 


 目前該工會在網路上成立Facebook的群組(群組名是:Next Media Trade Union),並在群組中公開工會成員名單以及工會宣言。 


 壹工會的成立對於香港傳媒的生態頗富指標意義。香港的《信報》、《南華早報》以及《中博環客》紛紛報導壹工會的成立,並且,對於壹工會抱持期許的態度。據《信報》的時事評論,普遍香港的中文報社因為「員工人數太少、員工的流動性太大,以及資深員工「日頭赤炎炎、隨人顧性命」的心態」,並沒有心力組織工會。目前英文媒體《大行》也正進行工會的籌組。 


「壹」工會實質效用待沽 

 壹工會對外宣稱,創立此工會的宗旨是:「建立有效的勞資雙方溝通渠道,保障公司及員工利益」。更積極的理想是:「團結壹傳媒全體員工,確保所有人都得到公平及公正的待遇」。 


 理想與現實是不是有一段距離? 


 香港的《中博環客》9月時報導壹工會成立的概況,並且在文末拋出了一個重要的問題「壹傳媒集團年初曾減薪迎接嚴峻環境,若日後再遇減薪時,工會能否發揮集體談判影響力呢?」 


 就筆者的理解,一個真正想要「進行抗爭」的工會,它的「抗爭態度與決心」可以由工會成員繳交的會費以及如何規劃會費使用方式,得以看出一二。對於壹工會收會費的標準,我們姑且先不考量香港物價水平比台灣高的實情,會費卻只有相當於新台幣40元,年費相當於新台幣280元,似乎僅是象徵性的收費門檻。筆者在Facebook更進一步地公開詢問會費的用途,工會成員這麼回應:「現階段入會費主要用作影印、會員證。年費用作會務,包括會員大會、活動及會訊等。」至於是否調整會費及設立預備基金,目前尚未討論、也未拍板定案。 


 很明顯的是,這些會費並不預期用作準備長期與資方抗爭的需要。同時,也折射出目前壹工會的組成份子,並無工運及運動組織工作的實際經驗。 


會費投射對工會的想像 

 筆者曾經與第一銀行產業總工會的總幹事汪英達討論香港壹工會的現況。汪英達表示:「會費收多少一定涉及了幹部與會員間的權利義務,並且有絕對的關係。」就工會的改革運動經驗來說,如果會費越高,會員當然越在意工會做得如何,也越會給工會監督的壓力。換句話說,錢多好辦事,錢收得多可以做的事更多,但定然會承擔更大的壓力,工會幹部如果行事不當,也易遭到更多的批評。但是,反觀大多數的工會幹部如果也與一般會員一樣,寧可維持低會費,只會讓工會一直陷於財務窘境,難以突破。 


 同樣的思維模式,在撰稿過程,筆者亦訪談中國時報資深工會幹部陳文賢。陳文賢他這麼說:「工會的收費就是會員對工會的想像。」小額的會費,對於會員來說,可能是買個保險的心態,在勞動節時作作紀念衣服,定期嗑牙聚會,會員對於工會運作狀況根本不在意、也不願意投入心力瞭解,另一方面來說,工會會員只願意交小額的會費,也反映了會員對工會的信任度是很低的。以台灣的中時工會的抗爭經驗來看,在民國85年,對會員酌收會費一萬元,在當時來說一萬元的會費用是相對昂貴,但這些收入是用作抗爭基金,會員之所以願意,也是因為共同經過抗爭的歷程,能瞭解這樣的收費是有道理的。 


 不過,在質疑壹工會會費以及工會運作的目標時,也不妨留意香港在工運抗爭經驗裡,累積豐富經驗的職工盟(職業工會聯盟)組織。職工盟除了常規的會費之外,並且有募款的收入,他們積極不斷地對外進行倡議及擴展培訓活動。 


 職工盟經驗,也許能為壹工會對媒體抗爭運動,擘劃具體的想像。筆者以為,工會成立的態度與願景,也正是一種布爾什維克式「時時刻刻準備著的姿態」。 


【記協會訊】《衝進災難第一線:談災難新聞報導與心理創傷》巡迴座談雲林場
【記協會訊】《衝進災難第一線:談災難新聞報導與心理創傷》巡迴座談雲林場
座談會與談人由左至由分別為雲林縣新聞記者協會理事長江岱錦、台灣新聞記者協會會長莊豐嘉、旗美社區大學主任張正揚、蘋果日報記者辛啟松。(記協)

 由台灣新聞記者協會主辦的《衝進災難第一線:談災難新聞報導與心理創傷》巡迴座談會中,記協會長莊豐嘉指出,若無良善的傳播管道,政府有再好的防災計劃、救災行動,民眾也無從得知。
 

 《衝進災難第一線:談災難新聞報導與心理創傷》於12月11日假雲林科技大學舉行,會中除了邀請雲林縣新聞記者協會理事長、中天新聞記者江岱錦;旗美社區大學主任.莫拉克獨立新聞網合辦人之一張正揚,以及蘋果日報台南駐地記者辛啟松等人參與座談,分享採訪及傳遞災區資訊的經驗。

 
 莊豐嘉指出,災情資訊越豐富,越能安定民心減少損失;若無良善的傳播管道,政府有再好的防災計劃、救災行動,民眾也無從得知。
 

 因此,他認為,媒體不應只是報導災難而已,還當在政府的救災體系裡擔任適當的角色。雲林縣新聞記者協會理事長江岱錦也表示認同,他強調,「傳播」在防災、救災體系中,扮演的角色非常重要。
 

 致力於災後重建資訊的旗美社大主任張正揚也以「莫拉克獨立新聞網」為例,該網站自9月29日成立以來,深入詳實報導災區新聞,有別於主流媒體在災後,不再關注的態度,更具社會意義。

 
 蘋果日報辛啟松分享在八八水災當下的採訪經驗,對於採訪災難的心理壓力,他認為自己還能克服。台視駐雲林記者郭振益也提到10年前的九二一大地震,對許多記者而言,是一畢子難以磨滅的記憶,即使事隔多年重回災區採訪,還是會時常想起災情慘況,要花費許多年才逐漸平復。

 
 至於一般的社會新聞採訪,車禍等重大意外事件所造成的心裡創傷,有些記者表示,會自己學習適應,慢慢學著接受,但也沒有尋求其他協助的管道。
 

 莊豐嘉表示,記協舉辦座談會,就是希望協助記者抒發採訪的壓力,同時記協也與政治大學廣電系副教授許瓊文建立合作關係,透過創傷新聞網等方式幫助記者。


推薦訂閱
【南方】當總統毀憲亂政,這是我們能做的小事...(文化元年基金會籌備處)@【南方電子報】
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13-09-30@【立報─言論廣場】
本期目錄
【封面故事】聚焦江陳會 媒體總動員
【封面故事】群眾運動採訪安全停看聽
【 特別報導】公視董事長適任案 28日臨時董事會大對決
【新聞觀景窗】莫拉克獨立新聞網捉襟見肘 仍堅守戰場
【新聞圈 】平面記者團結力量初啼:香港壹工會成立 ──專訪香港壹傳媒副理事長馮永堅
【新聞圈】香港「壹」工會成立再思考
【記協會訊】《衝進災難第一線:談災難新聞報導與心理創傷》巡迴座談雲林場
廣告




 
記協敬請捐款
懇請各界支持,重視媒體改革;

歡迎小額捐款,創造社會未來。


捐款方式及帳號:

郵政劃撥帳號:18905850 

戶名:台灣新聞記者協會

台灣銀行(004)信義分行

帳號:054001050713

戶名:台灣新聞記者協會
媒體觀察












記協贊助委員
高雄市政府、中華民國婦女聯合會
轉寄『目擊者電子報-NO.8(聚焦江陳會)』這期電子報

寄信人暱稱  寄信人email
收信人暱稱  收信人email

  • 社群留言
  • 留言報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