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本報

目擊者電子報
報主:台灣新聞記者協會
創刊日期:2009-07-07
發報頻率:雙週刊
訂閱人數:405
官網:

近期電子報


訂閱便利貼


將貼紙語法置入您的網站或部落格當中, 訪客可以輸入mail取得認證信,並按下確認連結後, 快速訂閱您的報紙。
預覽圖
訂閱目擊者電子報報
目擊者電子報
-----------------------------------------------------------------------------------------------------
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目擊者電子報
發報時間: 2010-08-15 05:00:00 / 報主:台灣新聞記者協會
[公益聯播]鸚鵡螺小房子 社區參與工作坊
【特別報導】災情通報爭議 催生事故call-in製播原則
【特別報導】災情通報爭議 催生事故call-in製播原則
去年莫拉克風災來襲,各地災情訊息一度混亂,中央災害應變中心在監看新聞之外,也有賴新聞台適度匯整消息。(本刊資料照片2009年8月24日)
 
 
記者宋小海/整理報導
 
 去年台灣遭受莫拉克颱風襲擊,各家電視台轉播災情,同時接聽災民call-in電話,其中年代新聞台兩位員工於網路撰文批評自家新聞台未妥善處理,形同消費災民。這起爭議也讓媒體如何善盡社會責任,轉達災情給政府相關部門,成為輿論矚目焦點。今年7月,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與12位新聞台主管開會協調製播原則,以做為後事之師。
  
 甫於8月出爐的「電視事業製播新聞節目涉及民眾call-in反映天然災害及緊急救難事故製播原則」,所涉災情屬性涵蓋風災、水災、震災、陸上交通事故、空難、海難等項目。「製播原則」建議,電視事業製播災情call-in節目應指派專案召集人,而員工均需經內部教育訓練後,始得參與此類節目之主持與製作。
 
 「製播原則」也建議,專案召集人必須確認須通報之政府相關主管機關,並指定專責部門擔任聯繫窗口,通報方式以傳真或電子郵件方式進行,並應於送件後以電話再次確認。接聽災情call-in電話亦須擬訂災情通報服務電話SOP流程表單及災情通報登記表單;另外宜將所有紀錄民眾 call-in電話內容之原始文件、通報紀錄及影像畫面資料保存建檔。
 
 NCC傳播內容處處長何吉森表示,基於尊重新聞自由的立場,該原則參考各台內部已有之製播規範及衛星公會的製播原則而定,目的是要在新聞作業與救災工作間維持一定的秩序。
 
 何吉森認為,製播原則的精神就是要交由各台自行運作,但只要電視台一啟動call-in通報專線,就代表已對社會許下承諾,要有一定的流程、通報原則和內部分工。
 
 衛星電視公會新聞自律委員會主委陳依玫則指出,由於原則內容非常詳細,可能會削弱各電視台的自主性,因此建議NCC把這份製播原則提供給公會,讓公會放在一個公共空間作為參考樣本,讓各台可以作為內部製播原則的參考。
 
 陳依玫也補充,在執法層次上,希望NCC不是據此來處罰,而是根據業者真正違法的行為來做規範。




災情通報服務電話SOP建議流程
【特別報導】災情通報爭議 催生事故call-in製播原則

(資料來源:NCC)




災情通報建議通報表單
【特別報導】災情通報爭議 催生事故call-in製播原則
(資料來源:NCC)


【記協聲明】年代新聞call-in事件 兩員工再獲不起訴
2010/07/19
 
文/秘書處
 
 莫拉克風災期間,年代新聞台的兩名員工盛奇玉、穆光中,在網路揭露電視台接聽災民call-in卻未立即通報災情,資方事後卻解僱並以「妨害名譽」控告兩人。此案在今年1月台北地方法院承辦檢察官以不起訴處分後,年代不服判決申請再議,歷經數月審議,7月19日檢方仍維持不起訴處分並發佈通知。
 
 記協認為,年代新聞台應負的責任已受調查公評,資方應立即恢復兩人的工作權,莫再以刑事訴訟逼迫。穆、盛另外針對年代逕自解僱,提起「確認僱傭關係」之民事訴訟,則在7月14日台北士林地方法院判決一審敗訴,但因為刑事判決的兩度支持,可望再上訴透過二審爭取應有權益。
 
 去年8月莫拉克風災期間,年代新聞台助理導播盛奇玉於10日晚間7點半,在網路上發表《無聲哀號》一文,揭露新聞台接聽災民call-in電話,卻未如宣稱即時通報救災相關單位,有追求收視率而消費災民的疑慮。年代經由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 (NCC)調查,也確有延遲通報情事而接受行政指導。
 
 NCC調查發現,年代新聞台去年8月10日共接獲災民call in電話65通,通報其中28通,通報率為43.1%;而年代新聞台在當天晚上22時45分、8月11日晚上23時33分,才將災民通報彙整呈報相關單位,處理災民call in,確有延遲、疏漏通報之處。
 

【延伸閱讀】

說真話的代價/何榮幸 (2010/08/04)
【傳媒評論】災難事件週年要做什麼專題?
 

【傳媒評論】災難事件週年要做什麼專題?
本文作者許瓊文(左)前往NHK神戶放送局訪問。


文/許瓊文(政治大學廣播電視學系副教授)

 八八水災快一週年,很多電視台或報社已經開始準備專題,或是九二一的專題,但是專題要做些什麼呢?去找災民做做現在的生活,找一下還沒有步上正軌的家庭,批評一下相關單位,台灣的媒體還能有什麼想像呢?

 
 去年在八八水災的時候,我有機會到災區訪問第一線的記者們,主要是詢問他們的創傷經驗,這部分主要會投稿成期刊論文,而在我與記者對談中發現除了挺進災區、批評政府與災民故事,受訪的記者好像也不知道該做什麼了!到了週年更是今年都可以把去年或前年的專題拿出來播,反正也不會差太多,媒體到底在災難前中後可以扮演何種角色?如何從防災、減災與復原都能有所貢獻呢?為了回答這個問題,我在今年暑假來到日本,希望從多元角度來看媒體在災難中的角色與貢獻。
 
 在六月底NHK有一部記錄小林村與日本地質深層崩壞的紀錄片,這種前所未見的深層崩壞,讓原本以為安全的地區,剎時間全村被崩壞土石淹沒,也提到目前學者專家如何擔心這種尚未被地質學完全瞭解的深層崩壞,可能會造成更大的災難,而地球居民的我們又應該如何應變。另一個NHK作品Megaquake由大阪放送局製作,從阪神地震談起到常見缺忽視的災難,其中的數位視訊後製呈現令人印象深刻。這樣的大成本與長時間的製作,台灣幾乎沒有,反而是日本的NHK來製作小林村的地質現象。為什麼週年專題不能有類似的精緻製作呢?
 
 很慚愧地,在接觸防災資訊前,身為老百姓的我對地震時到底要躲哪都還不清楚,桌子下是好的選擇嗎?大型物件的旁邊是對的嗎?還是趕快下樓衝出去?來得及嗎?這些問題並不是簡單的是非題,而是個人平時就必須檢視自己家中的防震條件,討論出最適合的策略。地震發生後,哪裡有避難所?哪裡有食物?哪裡可以洗澡?哪裡有小孩尿布?台灣的媒體最多就知道哪裡橋斷路斷,這些資訊與防災措施都是必須平時做準備的,災難時再透過媒體持續播送,才能讓災民有所適從,也許我們的政府單位有努力,但是沒有把資訊透過媒體傳出去,民眾利用機會大減。為什麼週年專題不能提升我們的防災意識與提醒防災準備?
 
 我並不是說災民故事就不重要,這次日本行我特別到NHK神戶放送局訪問,從1995年1月17日以來每年都會製作專題節目,其中一種便是災民故事,不過他們的災民故事是十五年來的連續追蹤,他們有100位與他們合作的災民,每個接手社會線的記者都必須知道這些人背後的故事,及過去NHK針對他們做過何種專題,除了記錄他們創傷後的成長,也長期觀察哪一種政府災難救助可能出現問題,造成災民無法正常生活或是重建住宅,所以災民故事並不是只有賺人熱淚,教災民重新去回憶當時家中的死傷人數,又如何無法忘懷他們。今年阪神地震15週年,NHK神戶放送局特別與關西學院大學的室崎益輝教授的研究合作,專門針對居民的心靈創傷製作報導,為什麼我們的週年專題就只能再讓災民哭泣呢?
 
 八八水災即將週年,此外,921今年是第十一年,我也想看看台灣媒體可以有何想像製作週年專題?

(本文原刊於7月31日TRAUMA NEWS WATCH 創傷新聞網


【新聞圈】莫拉克的災區報導人
 
【新聞圈】莫拉克的災區報導人

(本報導原播出於8月9日,由公視「我們的島」製播並授權轉載)


採訪/撰稿 郭志榮
攝影/剪輯 葉鎮中
 

 八八風災發生,重創南部災區,面對災後漫長的重建工作,曾經參與九二一地震災重建的馮小非,尋找外界協助,創立莫拉克新聞網,透過網路報導,來為災區發聲。一群來自各方的網路新聞報導者,投身各個災區,展開長期的駐地報導,也開創一段不平凡的人生經驗。
 
 車上吃著早餐,災區報導者鄭淳毅趕著下雨封路前,要進入桃源鄉災區採訪。災後一年,她從城市上班族,投身災區報導工作,負責桃源鄉的重建進度。
 
 經過破碎的山區道路,整個災區成為一個大工地。在交通不便下,採訪工作還要兼訊息通報人,幫助回鄉部落注意災區狀況。在路中,她來到勤和部落上方的堰塞湖,查看水位狀況,順便告知居民。
 
 這次上山,她想瞭解災後一年,部落八八就業專案的情形,她來到桃源鄉最深處的梅山部落,拜訪當地居民。
 
 災後的梅山部落,沒有太多記者進來,居民看見鄭淳毅,急著帶她去看部落後方墳地崩塌情形。對於災區部落,鄭淳毅是一位值得信任的朋友,常常請她報導重建的問題。
 
 災區一年,開著家中支援的休旅車,一個人穿梭在險峻的山路中,鄭淳毅在災區工作,也體會人生的新經驗。
 
 另一位莫拉克新聞網報導者柯亞璇,負責屏東魯凱與排灣族部落災區。她前往瑪家鄉,請教部落頭目一些事物。
 
 柯亞璇本身是部落居民,對於災區重建,特別關心,在報導工作之外,總是想為族人多做一些事。在一場獵人學校的會議上,柯亞璇搖身一變成為活動的統籌規劃者,準備籌辦一場大型營隊活動。
 
 柯亞璇學建築,研究所畢業後,進入建築事務所工作,平常就會參與部落活動。在八八風災發生後,她毅然辭掉工作,進入莫拉克新聞網,幫助部落重建。
 
 這場獵人學校和原住民文化園區合辦的營隊活動,成為災後重要的文化推廣活動,具有特別的意義。五十多位來自台灣各地的高中生,進入災區生活四天,學習部落文化事物,對許多人都是新鮮事。
 
 柯亞璇熱衷投身在部落活動中,她不願成為傳統記者角色,僅止於採訪報導工作。
 
 災區的工作,讓她離部落更近,也在報導工作中,找出自已的人生方向。
 
 從鄭淳毅到柯亞璇,莫拉克新聞網在災後,培育許多災區報導人,將災區現況報導出來。但是馮小非有更大的心願,希望這些深入現場的報導人,未來能成為社區重建的主力。
 
 災後一年,這群災區報導者,以最克難、苦行的方式,成為守護災區最堅實的力量,當人們漸漸遺忘災區的愁情,她們不斷寫出報導,喚起社會的關心。



【攝影觀點】八八風災攝影集出版
【攝影觀點】八八風災攝影集出版
台灣新聞研究會發表攝影集,由左至右依序為攝影集編審顧問劉振祥、主編潘俊宏、蘋果日報資深攝影記者杭大鵬、中國時報攝影記者黃世麒。(記者宋小海攝)
 
記者宋小海/報導
 
 台灣新聞攝影研究會於8月6日時舉行「八八過後.莫拉克風災影像實錄」攝影集發表會,該書由中華民國紅十字會總會補肋經費製作,自今年4月開始對外徵件,除了攝影記者參與,也有來自災民、救難人員、民間團體、政府機關所提供的影像資料。研究會最後徵集將近2900張照片,書成共選出291張照片,呈現自然反撲、人性光輝、重建之路、國土規劃與生態保育等議題。
 
 「每天面對電腦,一再重覆看這些影像,幾乎可以聞到現場的氣味,包括土的味道、水的聞道、人的汗水味道。」攝影集編審顧問劉振祥說,本書出版是一個開始,提醒平面攝影工作者持續關注災區的變化發展,或許十年後會有另一本完全不同的攝影集出現。
 
 蘋果日報資深攝影記者杭大鵬也說,相較於攝影工作公關化、配圖化的圖像內容,風災每張照片、每個人物都是直接情緒衝擊而顯得真實,也是台灣發展過程的紀錄。
 
 「『人定勝天』這四個字到底存不存在?我相信以前可能存在,可是我看到那個景像,這四個字就是破滅了。」攝影集封面拍攝者、中國時報攝影記者黃世麒說,他在災後第五天抵達小林村,雖然事前已在其他媒體目睹受災畫面,但親臨現場時還是愣住了,而現在看到當時拍的照片,心裡還是會發抖。風災期間救難人員協助攝影採訪、受災民眾反問攝影記者吃飽了沒,許多大大小小的故事,也讓他體會到台灣的溫暖
 
 新聞攝影研究會常務理事、攝影集主編潘俊宏表示,災民的記憶是最直接的,而服務志工、救災人員、攝影記者都是事件的詮釋者,而政府也有其角色,在週年之際也要面對災民對重建過程的抗議,這些都是多元的聲音,所謂的真相也因而有許多面向。透過編選攝影集,讓讀者從觀看影像的情緒中,產生瞭解事件來龍去脈的動力,也希望推動培養大眾影像識讀能力。
 
 新聞攝影研究會並補充強調,攝影集乃單純從影像紀錄的角度出發,為事件週年後留下一個歷史的見證,紅十字會未來將轉送至各縣市政府及大專院校圖書館,做為防災教育推廣之用,並不會對外販售或是其他銷售、營利之行為。


【攝影觀點】八八過後 歷史與重生
 
【攝影觀點】八八過後 歷史與重生 

 
文/潘俊宏(台灣新聞攝影研究會秘書長、《八八過後》主編) 
 
 去年八月莫拉克風災重創南台灣後,從政府單位、民間團體及以各種形式與行動投入救災、賑災與重建的民眾紛紛動員起來。例如,中華民國紅十字會與各非營利團體共同籌組的「八八水災服務聯盟」,運用紅十字會的捐款及平台,將人力與物資做整合與分享,以發揮救災與重建服務的相乘效果。本書感謝中華民國紅十字會總會補助經費,得以向社會大眾募集照片,催生八八水患攝影集。走過一年的重建之路,再看到八八水患發生的情景,彷彿時空再回溯到當時,被凍結在一張張有框框的照片裡。若時空可以倒流,回到從前,你會怎麼想?如何做?

 這是編輯室面對如雪片般飛來的投件照片所要問的問題!每一張照片都有獨特的觀點與意象,如何整理照片、敘說影像故事確實是大工程。因為每一張照片就像是過去時空的「相遇之所」。閱聽者如何觀看與想像,必定牽涉到拍攝者的圖說詮釋、照片影像的視覺語言、編輯群對照片的選取、裁切及編排邏輯。即使照片與不同人的相遇可能引發彼此相左的關注焦點與詮釋,但論辯與揭示過程中的省思正是我們期待能激起閱聽人的火花。所以,編輯室認為必須回到當初發起編輯八八水患週年攝影集的初衷,由災民切身之痛的角度出發,製作一本以災民為主體的攝影集。
 
 在有限的時間內向社會大眾收集這一年來有關八八水患的紀實影像確實是一項大工程。每一張真實不造假的紀實照片,雖然有框框的限制,只記錄瞬間的時空;卻可透過影像的張力、衝擊力與感染力讓人身歷其境、見圖思景;進一步期待拍攝者、被攝者、照片觀看者都能反思影像的意義。這個過程與結果應該是視覺化時代給人重要的啟發之一。不可諱言,影像意義的流動性大於文字符號,甚至存在著隱蔽且矛盾的觀點。所以,編輯室承載拍攝者的圖說為曖昧隱蔽的影像意義下錨,以八八水患發生的時間軸串起每張照片的敘事邏輯;進一步就影像的符號美學與象徵意義來說故事,讓影像與翻閱照片的讀者產生對話與省思。

 整本書的內容涵蓋了大自然的反撲、血脈相連的人性光輝、重建之路及國土規劃與生態保育等議題。這些議題穿插在時間軸的不同章節。首先,以較大的篇幅訴說大自然的反撲,透過不同災難地景敘說家園破碎、流離失所下的人性。無論是淹沒家園的惡水、吞噬部落的土石急流,不僅呈現國土、家園殘破的景象,還有生靈驚恐、茫然的創痛。其次,災民引頸企盼的救援行動在各界如火如荼的動員下展開,從絕望、沮喪中看見希望與生命的光輝,人性良善純真的一面在災難中顯露無遺。當然,家園重建之路呈現各界多元並存的聲音,貼近災區庶民的心聲看待重建,不僅是空間的居住地或歷史的儀式祭典文化,還有居住空間的多重社會性與居民對家園的不同情愫及感悟。重建,為的是給下一代營造更好的家園環境。

 我們可能忘記過去;但是,過去不會遺忘我們!此本攝影集透過影像彙集的敘事方式記錄歷史前進的軌跡。尤其,科技發展讓攝影器材更為普及,可以超越人眼記錄更多碎裂、片段的吉光片羽;相片瞬間與長存記憶的諸多關係亦值得辯證與討論。八八過後,如何在崢嶸多元化的社會聲音中,以紀實影像的符號美學與藝術粹煉公民意識的抬頭,讓歷史的傳承朝正向的發展,是編輯室對這本攝影集的期許。


(本文為《八八過後‧莫拉克風災影像實錄》編輯室的話)


【媒體他律】中廣誤報停工原因 更正回應暫獲民眾肯定
記者宋小海、實習記者許喬智/報導
 
 位於彰化縣的中科四期二林園區因環評過程瑕疵,台北高等行政法院7月30日裁定須停止開發。另一方面,園區設計因預定劃入二林相思寮地區,當地農民曾多次抗議要求中科變更設計、保留家園。中廣新聞部8月3日報導則誤將兩事件混為一談,誤陳述「『中科四期二林園區』受相思寮土地拒絕徵收影響,暫時喊停……」,相思寮後援會與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因此聯合發函指出有誤,中廣得知此事隔日即進行更正報導。
 
 相思寮後援會表示,台北高等行政法院針對中科四期做出「所有開發應暫停執行」的相關裁定,是以環評爭議的出發點「環境品質」與「健康風險」兩大部份做考量,與是否保留相思寮無關。相思寮後援會認為,中廣報導〈中科四期喊停業界譁然 彰化縣府:持續推動〉一文,直指相思寮居民妨礙中科四期工程的進行,損害當地居民權益,因而與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聯名,向中廣提出道歉及更正訴求。
 
 媒觀於兩日後再度發佈聲明表示,中廣新聞部針對日前中科四期停工的錯誤報導,在接獲「相思寮後援會」的抗議函之後,該記者隨即確認、瞭解錯誤所在,並連絡致歉、說明造成錯誤的原委,積極協調刪除網路上的錯誤報導。記者於隔日一早,也親自拜訪相思寮,聆聽居民的心聲,瞭解中科四期停工的真正原因和土地強制徵收的不公不義,並製作了兩篇報導:〈相思寮後援會籲中科速開協調會,化解民怨〉、〈相思寮住戶:沒反商沒反開發 求基本生存權〉。
 
 對於記者積極的處理態度,相思寮後援會給予肯定,後援會成員林樂昕表示,記者態度積極,代表中廣對於這次事件有相當程度的重視;而對於中廣在各大網站錯誤報導的協調與刪除方面,她指出,相思寮後援會則會繼續扮演一個監督的角色。
 
 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董事長管仲祥表示,媒體相對於民眾來說,是一個極大的消息來源,因此中廣往後應更加注重新聞上的平衡報導,並對訊息加以求證、審慎檢視,以防類似的情況再度發生。


【中國媒評】中國媒體如何雄飛海外

文/楊偉中(記協會長)
 
 2008年12月21日,中國50家電視機構成立一個新的全國性聯合電視機構,稱為「中國電視新聞直播聯盟」(CSNG)。據中央電視台表示,這是在為「奪取國際話語權構築新的陣地。」
 
 2009年4月20日《人民日報》旗下的《環球日報》英文版創刊,中國學者說這是「中國主流媒體向世界傳播的里程碑事件」,「是中國軟實力提升的一個表象。」
 
 2009年7月1日,「新華社英語電視新聞線路」開始試播,號稱要「打造中國的CNN」。這個英文電視新聞的操作方式,首先是在中國駐歐各國大使館架設螢幕,讓申請簽證者收看,還在一些城市的超市提供電視畫面。
 
 2009年7月19日,有「10年文化海外傳播經驗」的中資俏佳人傳媒併購了擁有800萬華人和1,300萬美國受衆的國際衛視電視台。
 
 同樣在7月,西京集團董事長、北京溫州商會會長葉茂西宣佈全資收購英國本土一家衛星電視台PROPELLER(螺旋槳)。
 
 2009年9月,「中國獨立民間企業」藍海電視台在美國紐約落地(有線電視頻道),並開始擴大範圍。中國媒體指出,藍海電視台是「面向西方主流社會,以西方表達方式傳播中國內容的民間商業英文電視媒體」。據報導,目前藍海電視台的訊號覆蓋了北美、墨西哥和古巴,在美國完成落地的地區包括紐約、華盛頓、洛杉磯、舊金山、芝加哥、夏威夷、波士頓等主要城市。
 
 2009年12月28日,中國網路電視台(CNTV)開播,預計覆蓋近百個國家及地區的互聯網用戶,聲稱要建成「能够充分體現中國國家水平並具有重要國際影響力的網路電視台」。
 
 這一連串的事件,表明了中國積極的企圖心。從消極面來說,是要改善、宣傳中國國際形象,這有商業利益的考量,如宣傳中國旅遊、中國製造、中國文創,更有政治面的思考。從積極面來說,這也呼應中國內部一些學者積極倡議的「中國模式」,想向外輸出中國價值觀與發展道路。所謂爭奪話語權,既包括「澄清事實真相」,也包括「意識型態角力」。
 
 中國企圖心強則強矣,問題是「中國價值」(這到底是什麼呢?是儒家文化?是共產主義?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能否透過中國傳媒而雄飛海外,不是光有企圖心即可達成。
 
 如果暫且先不談中國價值,中國傳媒要如何成功呢?誰都知道,如果把央視新聞聯播那套東西,搞成國際聯播,除了各國的中國專家以外,大概沒幾個人有興趣收看。有大陸學者說,要借鑒半島電視台,但這也沒那麼容易,因為這不是媒體經營的技術問題,而是體制問題。
 
 如果以為,半島的成功是在於它的獨家新聞和政府財力支持,那就大錯特錯。半島從阿伯拉世界突破媒體箝制、進而衝破西方宣傳機器設置的迷障,從而真正成為有國際影響力的媒體,關鍵在於它的核心戰略是「意見與異見」、自由與開放,而不是當誰的傳聲筒。
 
 半島在阿拉伯世界走紅,因為它開設「針鋒相對」、「眾說紛紜」等談話論辯節目,一改阿拉伯媒體政令宣導色彩。它敢找以色列人上節目,挑戰自己的本土禁忌。沒有世界各地阿伯拉民眾的熱烈收看,它很難在西方世界獲得注目。
 
 如果有一天中央電視台能夠大鳴大放、百花齊放,首先讓海內外華人刮目相看,那麼,中國媒體國際化的腳步就真正大大地邁了出去,而中國的國際形象,不用靠宣傳,也將會大大改善。


推薦訂閱
媒體觀察報第四期:洪仲丘案熱潮下的台灣媒體@【媒體觀察電子報】
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13-09-30@【立報─言論廣場】
本期目錄
【特別報導】災情通報爭議 催生事故call-in製播原則
【記協聲明】年代新聞call-in事件 兩員工再獲不起訴
【傳媒評論】災難事件週年要做什麼專題?
【新聞圈】莫拉克的災區報導人
【攝影觀點】八八風災攝影集出版
【攝影觀點】八八過後 歷史與重生
【媒體他律】中廣誤報停工原因 更正回應暫獲民眾肯定
【中國媒評】中國媒體如何雄飛海外
廣告




 
記協敬請捐款
懇請各界支持,重視媒體改革;

歡迎小額捐款,創造社會未來。


捐款方式及帳號:

郵政劃撥帳號:18905850 

戶名:台灣新聞記者協會

台灣銀行(004)信義分行

帳號:054001050713

戶名:台灣新聞記者協會
媒體觀察












記協贊助委員
高雄市政府、中華民國婦女聯合會
轉寄『目擊者電子報-NO.22(八八過後)』這期電子報

寄信人暱稱  寄信人email
收信人暱稱  收信人email

  • 社群留言
  • 留言報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