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擊者電子報-NO.27(目擊蘇花)─目擊者電子報─智邦公益電子報
enews.url.com.tw · October 08,2012【新聞人語】記者心,仍在燃燒
在我和大學同學畢業沒兩年時,一起去看了《那山那人那狗》,其中有一段讓我感傷,讓我同學淚流不止:一個深山裡的少年因讀書不易,只好函授讀大學,他盼著郵差為他帶來錄取通知單,郵差問他想讀什麼,他說「新聞系」,因為他希望記者來採訪他,但沒有任何一個記者來,所以他想讀新聞系,好自己採訪自己。
不料,真的不料,我那一組的記者分別來自於柬埔寨、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和阿富汗,當IFJ工作人員才說第一句話:「怎麼定義safety job。」阿富汗記者就先說話了:「大家關心的問題或許是如何保住工作和工資,但對我們來說,怎麼保住生命不被殺害才是重要的問題。」一句話就讓大家沉默。面對動不動被殺害的記者,我是要怎麼把台灣的颱風秀說出口(在心裡吶喊~~~),還好馬來西亞印度裔記者追進,繼續follow這件事說記者不能靠別人保護,「自我保護」這件事該被訓練等等,而後柬埔寨記者很上道以菲律賓記者被大屠殺的事情繼續發展討論,於是我們這組的討論主題變成:「為了不死。」(這是我掰的,但我心裡的確是這樣想)作為其中一個稍微進步、所謂有新聞自由的國家的記者,我心中os超多。
【人文觀點】彎腰生活 記者譜寫農村之歌
老林家樂團與灣寶居民一同歌唱《黏土》,歌詞由記者胡慕情(左一)譜寫。(記者宋小海攝)
《黏土》音樂會現場影音連結
彎腰生活節小農市集現場。(記者宋小海攝)
【記協聲明】風災新聞呈現 報導內容與記者安全應兼顧
繼凡那比颱風於9月18、19日襲台之後,梅姬颱風即將威脅台灣,並已開始挾帶豪雨。長期以來,新聞媒體經常報導、播放記者置身強風暴雨畫面之情形,形成鼓勵外勤記者成為災難片演員的不當媒體文化。許多記者在風雨之中刻意涉險報導的鏡頭,對觀眾了解風雨災害的實況未必有真正的幫助,反而嚴重威脅新聞工作者之安全。記協認為:
一、媒體應落實「人身安全重於報導與設備」之原則。
二、媒體應遵守並落實政府所制定公佈之〈新聞採訪人員安全衛生指引〉,切實保障新聞工作者之安全。
三、新聞事業單位應為所有外勤員工加保新聞採訪意外險。
四、媒體不應以記者涉險作為新聞報導內容。
五、新聞工作者在採訪、拍攝與報導風災等災害事件並進行現場連線時,應尋求具有庇護功能之處所。
本次梅姬颱風將對台灣造成多大影響仍在未定之天,但記協必須在事前提醒,媒體不但應承擔提供新聞資訊的責任,也應重視每位外勤記者之工作安全。
【新聞人語】1028梅姬颱風--採訪準備
一直到今天為止,蘇花公路的搜救都是備受關注的新聞事件,如今新聞強度減弱,最主要的原因是進度受滯,導致媒體無法取得更多訊息、畫面及照片;另一個原因就是管制擴大,以致媒體無法取得第一手的搜救畫面及照片,關於這點我們後續再談。
今天我們來說說這次的災害,一個外地來支援的記者,如何裝備及取得訊息與照片。
這次的災害可分為兩個階段,第一是淹水災情,第二是搜救行動。一般來說,颱風新聞通常是短暫的,如果沒有災情,可能一天就結束颱風新聞的採訪(前一天的準備新聞及當天的實況新聞)。但是如果你是因為有災情而被調派到他地支援,那麼你必須很清楚要準備什麼,這包括裝備及訊息。
颱風來襲,通常會挾帶雨水,對攝影記者而言,最重要的事就是把自己體能調整好,其次就是把相機保護好。為什麼要把體能調整好?因為我們身上的攝影器材常重達好幾公斤,同時還有可能得背上筆電,背上這麼多的裝備,如果沒有調整好,可能沒有辦法做長時間的採訪及拍攝,特別是大災情時,徒步走上好幾公里是常有的事,因此你臨時出發,要準備什麼?
- 輕量化你的裝備。不必要的東西就不要帶在身上,人都有壞習慣,袋子包包裡的東西總是越放越多,平常可以這麼幹,但是去跑災害時,記得重新檢視你的裝備,不必要的東西如果你還是要帶,請把它們集中放到另一個包包,身上所要背的東西,就是你工作最必需的東西。當你走了很遠、很久時,一顆電池也會變得很巨大。
- 換個貼身的攝影包包。在採訪颱風新聞時,通常是風大雨大,當我們在拍照或換鏡頭時,常常會搞得手忙腳亂,這時很有可能會讓器材淋到雨而當機,所以建議換個貼身的攝影包包,如news wear、腰包等,這樣穿著雨衣工作起來會更加順手。
- 調整你的服裝。這點很多同業常不重視,認為衣服、褲子濕了沒關係,但是如果長時間下來,這樣可能會讓你生病。建議穿上快乾或類似排汗衫的衣褲,盡量不要穿棉質的衣褲,因為它們特別會吸水,即使只是淋到一點雨,也會搞到整件濕濕的。太空雨衣是必備的,這樣可以方便我們抽換鏡頭,另外別忘了帶件外套或帽子,當然最好也是可以防水的,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在保暖,特別是晚上在風雨中工作,常會因為室外的低溫讓你頭痛感冒。
- 請慎選你的鞋子。在災害場合我們常需要站立與走動,因此鞋子很重要,一般的布鞋很不適合,GORE-TEX的登山鞋是最舒服的選擇,但並不是最佳的選擇,因為超過腳踝的淹水,就會摧毀你的鞋子,鞋子裡面進水不僅讓足部難受,更增加行走的重量,隔天若還要繼續採訪,也很難弄乾。雨鞋是最佳的選擇,防滑防水,很適合在下雨天穿上,腳上可以穿上絲襪、再套上一般棉襪,不僅增加舒適感,也可以防止磨擦。一般的情況穿雨鞋都是綽綽有餘,但是如果真要在高度淹水中行中,建議買雙溯溪鞋或釣魚鞋,通常淹水的地方不外乎濕滑跟泥濘,這兩種鞋剛好都可以克服淹水造成的難題,也不怕淹水的高度,採訪工作結束後的清理也很容易。最後是一般的涼鞋、拖鞋,就我的經驗來說,一般況狀是還ok,若是到重大災區採訪,這兩種鞋反而會造成自己的負擔,你的鞋子可能會深陷泥沼、可比會讓你的腳趾受傷。
- 帶條毛巾。出門前別忘了到廁所拿條毛巾在身上,一方面可以擦乾你的頭髮及身體,也可以擦乾你的鏡頭及相機。
- 準備隨身食品。如果我們要前進災區,那意味著缺水、缺電、缺糧,為了讓你有體力工作下去,可以準備一包營養口糧、幾條巧克力及一瓶水,這些不僅可以讓你繼續工作下去,有時還可以讓你維生。
- 準備替換的衣物。替換的衣物還是以簡便為主,多帶個一、兩套即可,內褲則可以考慮紙內褲,重點是要用防水塑膠袋裝好。
- 準備安全帽或頭盔。颱風天在外面工作,大風常會吹起一些東西,如落石、樹枝等,頭部的保護也很重要。
- 準備地圖。到外地支援常人生地不熟,為了要迅速確實的抵達災區,帶本地圖或導航器材也是很必需的。
- 準備幾個防水塑膠袋。塑膠袋很輕又不佔空間,但是對於防水卻有很多的功用,出門前順手收幾個到行囊裡吧。
- 準備採訪包。建議平常在家可以先準備一個採訪包,把到災區採訪的相關物品放在一起,要是緊急要出發時,才不會手忙腳亂。
- 重新檢查一次。出發前再重新檢視一次,自己的身體狀況、服裝、替換行李、救急飲食等等,各項確定ok再出發。
- 機身防濕。最好的方法就是拿透明塑膠袋,用膠帶包好。可是我們通常會把相機藏在雨衣裡,小心不要讓雨水跑到鏡頭槽、電池槽及記憶卡槽,有空要時時拿毛巾擦乾。另外也有人會用專屬的相機雨衣,但是價格不便宜,便宜的不好用。
- 鏡頭防濕。鏡頭最重要的就是鏡面上的水痕,它不僅會增加拍照時對焦的困難,也會讓你的畫面模糊不清,記得要隨時擦拭,盡量不要讓雨水弄濕鏡頭與相機的接點,電子的產品常因此而發生故障。若是進出有溫差的地方,也讓要鏡頭保持均溫,免得因為潮濕而產生水氣。
- 閃光燈防濕。直接拿一個透明的塑膠袋套住,通常這樣就可以搞定,記得更換電池時不要讓雨水滴進去。
- 手機防濕。手機也是採訪工作時相當重要的工具,不僅要跟公司內部聯繫,更要跟訊息對象聯繫,有了良好的聯繫,採訪工作才能有所效率、達到效果,買個防水套裝起來。若你有兩支手機,那麼先使用一支就好,出發前把兩支手機設定好轉接服務,這樣到災區時就不怕手機沒電而失去聯繫。
- 出發前可以先看電視,了解災情方向,若時間急迫,可先上網搜尋相關訊息,這樣方便自己掌握災情大致狀況,知道該往那個方向前進。
- 在前進災區的途中,可以收聽廣播,掌握即時狀況。
- 打電話問問其他同業,匯整訊息。
- 到搜救指揮中心問問,若途中有遇到救難隊員,也可向他們打聽打聽。
- 問問在地居民,有些小道消息可能會提供一些方向。
- 自備無線電,這是比較技術性的方法,在某些情況相當管用,但有門檻。
【封面故事】心碎,蘇花
25日受難者家屬親自來到蘇花公路親人失蹤現場,守候在112.8K處的媒體記者跟隨訪問,但採訪地點險象環生。(記者宋小海攝)
編按:梅姬颱風10月21日帶來大量豪雨重創宜蘭,也使得蘇花公路柔腸寸斷,多名旅客失蹤。雖然颱風業已遠離,但仍有許多受難者家屬焦慮地等待親人的音訊。本期目擊者藉由攝影照片呈現部份媒體採訪的情形。
失蹤導遊曾慶華的父親(最上圖左)手持望遠鏡,來到蘇花公路現場尋子,攝影記者在紀錄工作之際,也試圖安慰曾父。(記者宋小海攝)
記者守在蘇花公路上拍攝搜救進度。(記者宋小海攝)
25日晚間6時過後,蘇花公路106K處再度土石崩落,現場記者與搜救人員一度受困,約莫1個多小時後道路才被搶通。(翻攝自中天電視報導)
由於前晚發生土石崩落意外,26日一早媒體記者就被阻擋在106K之外。(現場記者提供)
26日中午,受難之中國旅客家屬也來到蘇花公路現場,媒體記者也跟隨越過106K處警戒線。當警方任家屬通過112.8K明隧道處,大批媒體記者欲再跟進,反受到現場戒備員警阻止,雙方一度發生衝突,隨後記者又退回106K警戒線外。(現場記者提供)
【新聞圈】殷允芃獲新聞志業終身成就獎
卓越新聞獎基金會召開記者會公佈第9屆入圍名單,與會者由右至左依序為中央通訊社社長陳申青、卓越新聞獎基金會董事長陳世敏、世新大學董事長成嘉玲、淡江大學大傳系教授趙雅麗。
文/編輯室
此外,台灣歷史最悠久之新聞獎「曾虛白先生新聞獎」與卓越新聞獎基金會合作頒發,共設「曾虛白先生新聞學術著作獎」及「曾虛白先生公共服務報導獎」兩個獎項。此獎項評審召集人趙雅麗代表評審團說明,本屆曾虛白先生新聞學術著作獎在評審多加考量下,決定從缺。
【傳媒時評】媒體,不要再衝了
文/何佳蓉(本文作者為文字工作者)
【記協會訊】捐款徵信:99年9月-99年10月
捐款徵信 (99/09/16-99/10/30)
黃麗蓉 10,000元
黃茂泓 10,000元
高雄市政府 10,000元
民主進步黨 100,000元
新增贊委
黃麗蓉
黃茂泓
民主進步黨
1.年度捐款5000元(含)以上者名列贊助委員名單一年
2.本會為登記立案之人民團體,所有捐款均可扣抵所得稅
【記協會訊】媒觀等團體要求公視董事審查公開透明
媒觀等團體代表10月18日召開記者會,要求公視董事會提明審查應公開透明。(記者宋小海攝)
編按:記協參與由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澄社等公民團體發起之行動,共同針對公共電視董事會爭議發表聲明,呼籲董事會提名審議應透明化與公開化。記者會於18日召開後,與會代表隨後向國、民兩黨立委、新聞局長江啟臣等人表達訴求。
文/編輯室
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與澄社於10月18日舉辦「公視需要災後重建」記者會,並於會後拜訪國民黨、民進黨立法院黨團與新聞局。在記者會中,媒觀董事長管中祥表示,所謂的災後重建,並不表示公視災難已經結束,而是公民團體面對公視的災難時,除了批判外部政治力介入與內部治理問題外,更積極地提出如何重建主張,以期讓公廣集團有更好的發展,管中祥認為,公視若要災後重建除了公視董事審查要公開透明外,更應該儘速修改公視法與華視公司章程,減少董事會人數。
同時,管中祥並公佈由公民團體所架設的「公視第五屆董事審查:公民提問」網站,希望公民針對新任董事的問題進行提問,而公民團體亦會將公民提問的問題一併轉交與新任董事。
在記者會後,公民團體代表前往國、民兩黨立法院黨團與新聞局進行拜訪,國會監督聯盟執行長何宗勳表示,針對公民團體對公視董事改選的關心,立法院應儘快召開公聽會,廣納各界建議。而此,國、民兩黨團皆認同此項作法,而國民黨立法委員郭素春說,舉辦公聽會的細節需要與黨團委員協調。
同時,澄社執行委員劉靜怡表示,目前公視董事會的法律紛爭,由於公民皆非當事人,在法律上沒有當事人適格可以介入。當然,若透過法律訴的作法,希望可以帶來事實澄清的效果。然而,若目前要快速的解除外界疑慮,管中祥認為,新任公視董事審查過程更應透明化,甚至可以進行網路直播,讓公民參與決策過程。
對此提議,國民黨、民進黨立法院黨團與新聞局皆表示認同。但郭素春表示,若仍需和黨團委員溝通;而民進黨黨團幹事長管碧玲表示,民進黨將會針對此事對新聞局提出質詢與要求。對此,新聞局長江啟臣認為,新聞局認同公開審查的精神,但由於公開審查的細部程序需由公視法來界定,另一方面,審查權責不在新聞局,因此,將會與立法院黨團進行溝通,希望能做到公開審查。
台灣人權促進會執行委員郭英調表示,目前已有十多個公民團體支持此呼籲,而未來將還會有其他公民團體持續連署中。
影音連結:
1.民間呼籲公視第五屆董事審查 應透明化與公共化
2.呼籲公視董事審查公開透明 國民兩黨樂見其成
(出處:公民行動紀錄影音資料庫)
公民團體代表在記者會後分別拜會國、民兩黨立法委員。(記者宋小海攝)
【人文觀點】留在原鄉的努力
編按:彎腰生活節展售台灣各地小農產品,其中包括八八風災重建區桃源鄉梅;本文報導文字紀錄原刊登於莫拉克獨立新聞網,經作者授權轉載,《目擊者》藉由重新刊載,讓讀者跟著回溯新聞事件後的生命意義及歷史脈絡。
文/鄭淳毅
3月22日在勤和村的東庄部落,聚集了來自高中、建山、勤和的婦女和年輕人,在老師的指導下,開始學習製作無人工添加的脆梅和梅精。
雖然一周兩次的上課時間,對於正處在農忙時節的村民來說,算是很密集,但是大家都盡量不缺席。前一天也按照老師指定,分工煮糖水、煮石頭、撿竹子劈木柴的,做成因地制宜的簡易器材,準備上課用。
這項支持產業轉型的「小農復耕支持計畫」,經費是由浩然基金會支持設備、資材等經費,並有專員陪伴,農業課程部分,則是由高雄縣社會處委託旗美社大安排,進來協助的「台灣農村陣線」成員陳芬瑜表示,希望這個計畫最終能達成有機耕作的轉型,不只能讓小農獲得利潤,也讓與土地緊密連結的農耕,能以對土地友善的方式進行。
粗放的梅子,產銷的困境
盛產梅子的桃源鄉,眼看四月份的梅子產季就要到了。今年受風災影響,勤和以上各村聯外道路仍仰賴和床便道,村民提心吊膽,生怕一旦下雨路斷,收成運不出去,一年的辛苦就泡湯了。
而除了今年出現的交通問題,桃源鄉的梅子其實一直有產銷的難題。每戶有種梅子的人家,在生產時節一天可收成約兩萬斤上下,甚至超過。在種植面積廣、產量大、人手有限的情況下,種植和採收方式都相當粗放:平常噴噴殺草劑除草,有時也用機器砍草;收成時就用竹竿打下來,一大包一大包的賣給外來的盤商、加工廠收購。價格隨時波動、由人不由己,利潤相當微薄。
桃源鄉沒有自己的農會,依託在甲仙農會之下。每年農會雖有保證收購一定的數量,一斤十元,但只是杯水車薪。高中村社區發展協會的陳理事長就表示:「有時後一天收兩萬斤,可能農會只能收三千斤、五千斤。」剩下的,因為已經採了,如當日不賣出就會黃掉變色、失去加工的價值,該怎麼辦呢?「只有任人宰割。」
農會保證收購價為一斤十元,當天若賣不掉得只能任由外來收購商人喊價。高中村長表示,去年最誇張的的低價是一斤三塊五。「請工人採收,一公斤還要五塊錢。」陳理事長認為,農會這樣的「幫助」,有等於無。
未來的產銷班長陳志偉說,當初選擇回鄉做農時,他也有考慮過要當「盤商」,收購後再轉賣,不過最後作罷。問起原因,他說是「不好意思賺那麼多。」
一斤梅子,從農家脫手是十元左右,到了市場上賣到七、八十元也有。「沒辦法。做最辛苦的,還有最後負責賣、看客人臉色的,都沒賺到什麼。」
即使如此,志偉認為做農不代表沒有前景。身為少數決定回鄉務農的年輕人,去年的經驗讓他發現做農也可以養活自己、甚至賺錢。
「去年,我把採下來的芒果用『電土』去催熟,到市場的價格就翻了四、五倍。」他領悟到,只是小小一個動作,未必在種植過程中需要費更多工夫,也可以取得更高的利潤。所以這次會加入梅子加工產銷課程,就是希望能藉此為在地農業找到一個突破口。
今日擔任梅子加工講師的吳老師,其實該稱為吳老闆。身為漢人的他,在樂樂段附近有一座梅子加工廠,專門就收購桃源鄉沿線的梅子,製作品質優良、標榜無毒無人工添加的脆梅、Q梅、梅精等,創造可觀的利潤。
雖然是外來客,不過他熟悉山上的環境風土、叫得出勤和村每一張面孔的名字。這次願意不藏私的來交出自己輾轉拜師學藝所得來的加工秘方,他笑說「沒在怕的啦,我今天會教,就是我不怕競爭。」
不怕競爭來自於吳老闆心目中的願景。「我只是覺得,整個桃源鄉只有我一家在做梅子加工實在太離譜了。」
據吳老闆表示,荖濃溪沿岸一帶,是全台灣梅子產量最多的地方,但竟然沒有人加工製作、行銷自有品牌,只能售出給盤商,反而現在是南投信義鄉的梅子產品,名氣響亮、專美於前。
自信滿滿的吳老闆表示,當初會生產無人工添加的梅子就是要讓人吃的健康;而用他的配方做出來的梅子,風味「酸、甘、甜」有層次感,自認勝過其他添加人工香料的過甜梅子產品,「讓梅子脫離蜜餞階段。」現在把配方教給村民,就是希望大家一起帶動全鄉的梅子加工產業,以後才能打出自己的品牌,「要讓農委會來重視我們。」
另外,吳老闆還有一個想法:經過八八後天災人禍的考驗,他認為,選擇留在村子裡的人需要更多幫助。
吳老闆也在災難中損失甚鉅,不過自信而樂觀的他表示從不氣餒。而且,還要前來扮演協助者的角色。「這些留下的人,是愛鄉愛土地的人。要讓他們過得更好,比離開的人好。」
相較於吳老闆的樂觀自信、目光已經放在桃源鄉的產業,勤和的務農婦女們其實是另一番心境。多數的人覺得,既然決定留在原鄉,應該要做些產業上的突破。風災也許是轉機,把以前想嘗試卻沒做的事情,開始實行。
擁有十甲園子的秀英媽媽則說,留在村子的,有一小部分人本身沒有農園,大家一起提供梅子、一起加工、一起賺取利潤,讓每個人都有事做,「也看看是不是能留下這些人。」
對於輔導人員所說的有機耕作理念,秀英媽媽說,也許她真的可以嘗試少噴些農藥。「二十年前,我們的土地真的是很肥沃,種什麼都很好。」她發現這幾年果樹的狀況好像有些不同了,不如以前豐美繁茂。如果可以用這個機會轉變耕作方式,她願意先拿出部分的土地試試看。
「其實這些土地慢慢欣賞,真的很美。所以我從來不羨慕外面的榮華富貴。」秀英媽媽指著分布在山上的農園。她舉了個生活細節為例子,「像我有時候跟我老公有一些小摩擦的話,第二天早上起來看到這些山,都好了。」
嘗試向有機轉型邁進
這次的無毒梅子加工課程,其實只是開始。投入資源協助的工作人員說,最希望的還是能讓大家往有機的方向邁進。小農生計的轉型和再生,最終是以對土地、環境友善的方式達成。
不過在目前,村子裡的人主要還是為轉型帶來的新生機和商機所吸引。唯一一家完全沒有噴灑農藥的,是志偉的梅子園,他說原因是因為「地太大了」。他忙著照顧精耕的水蜜桃、芒果,沒有時間噴藥。「那塊地,荒廢了六、七年吧。」平時沒有除草,只有採收時才進去。誤打誤撞,他的梅子成了今年第一批驗過無毒合格的梅子加工原料。
農陣的陳芬瑜表示,有機概念的推廣會循序漸進。今年度先以「無毒加工」的梅子開始、協助接洽銷售管道,賺取利潤、建立大家的信心。接著希望原本沒有噴藥或少噴藥的土地可以繼續守得住,並提供有機方式的田間管理技術,慢慢影響他人,相信最終可達成有機轉型。
旗美社大工作人員吳鴻駿表示,推行這項計畫的意義,是能夠「把人留下來」,讓原鄉的文化和生活永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