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本報

目擊者電子報
報主:台灣新聞記者協會
創刊日期:2009-07-07
發報頻率:雙週刊
訂閱人數:405
官網:

近期電子報


訂閱便利貼


將貼紙語法置入您的網站或部落格當中, 訪客可以輸入mail取得認證信,並按下確認連結後, 快速訂閱您的報紙。
預覽圖
訂閱目擊者電子報報
目擊者電子報
-----------------------------------------------------------------------------------------------------
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目擊者電子報
發報時間: 2011-05-26 16:00:00 / 報主:台灣新聞記者協會
[公益聯播]『愛分享實物銀行』─ 弱勢家庭物資轉贈計畫
【焦點話題】就業博覽會假求職者風波 新聞媒體難避共犯嫌疑

 
記者宋小海/報導
 
 總統馬英九、勞委會主委王如玄等人於5月1日勞動節出席新北市的就業博覽會,行經民間企業鼎泰豐應試攤位前,對現場「求職者」加以鼓勵,當天晚上三立新聞報導則指出,「求職者」其實是鼎泰豐「員工」演出。

 新聞一出,後續引發政府各部門關切、廠商自覺配合無奈跳腳,進而牽連出新聞媒體也是共犯結構的風波。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發言人陳正倉25日在例行記者會表示,先前要求媒體業者回覆以及相關調查內容,NCC並不會進行價值判斷,近期就會針對瞭解事實以書面文件回覆立法院等要求說明之單位,未來例行記者會並不會主動對此案提出說明。
 
勞委會回應有據 方向失準
 
 回顧5月1日事發後,對於三立新聞首先以「囧!馬英九幫人找工作 不知是員工假扮」之相關報導,勞委會隔日即發佈〈勞委會嚴正譴責未有新聞倫理之電視台〉聲明表示,查證整件事為廠商在該電視台記者請求下配合演出,之後該電視台卻又以此諷刺政府官員不知情,該廠商事後向勞委會表示,對媒體此種處理方式非常錯愕及無法理解。就「新聞報導及處理」而論,該電視台記者實有違新聞倫理與職業道德。
 
 勞委會雖未言明是何家電視台要求鼎泰豐廠商「配合演出」,但兩相對照就等於指三立新聞台記者乃居於知情指使之角色,然而5月2日鼎泰豐公關經理胡慧宜對《目擊者》採訪即表示,「現場那麼多家媒體,又不會穿制服,怎麼會知道是哪一家。」亦即勞委會的聲明有據但推論過度,以致於2日上午勞委會副主委潘世偉在與此案無關的記者會中,遭遇各家媒體追問此事,也無法說清楚,而只好提前離席走給記者追。
  
NCC要求三立說明  
 
 單場就業博覽會看似單純,只因有「假求職者」出現,致使顯得政府活動因此引發爭議,也牽動政府施政成效形象。監理電視內容的「獨立機關」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其例行記者會在此案發生前,即排定提前舉行,正好在勞委會回應同日,而發言人陳正倉表示會發函要求三立新聞台說明事件經過。
 
 傳播內容處處長何吉森後續補充表示,NCC因為傳播內容申訴網接獲民眾投訴此案,指三立報導不宜,而勞委會回應與媒體反應也確在社會動見觀瞻,才發函要求說明。

 
三立企圖諷刺反有瑕
 
 在NCC表態將進行瞭解,執政黨立法委員也對三立新聞砲聲隆隆,並要求NCC主委蘇蘅表達說法。蘇蘅表示世界各國電視新聞都有對使用模擬畫面的潛規則灰色地帶,此案乃新聞倫理、自律問題,無涉《廣電法》,亦無撤照或禁播問題。
 
 在爭議過程中,三立發言人張正芬表示,絕未參與協調廠商安排求職畫面,事前亦絕不知情。

 到目前為止,也未有任何證據顯示哪一家媒體確有參與。不過,由於三立新聞在報導假求職者一事後,編輯台接著另又編一條「內容」,由記者分飾總統府、勞委會、鼎泰豐人員,諷刺三方不會有人承諾作假,卻未有其中任何一方的訪問。三立後續表示此為單一偶發事件,新聞呈現不夠周延,已進行修正及懲處。
  
誰默許影像模擬?
 
 相對於三立在5月1日當天即以戲劇方式呈現無人承認是誰造假的,在風波掀起之後,諷刺的是,當輿論指向新聞媒體亦參與、或默許假求職者出現時,至今也未有任何媒體承認或能確切指出哪些媒體參與其中。事件起初討論焦點在三立新聞有無參與造假,平面媒體報導多以「電視台」做為批判標題,而許多電視媒體工作者也私下透露,以作業型態而言,平面媒體才更需要這種畫面。
 
 在《目擊者》已採訪到的相關說法中,一名當天在場的無線電視新聞台記者提及,自己看到三立報導此事後,才意識到似有協調情事;而當天三立的文字記者確實比較晚進入鼎泰豐攤位、該台麥克風較晚出現,但也不能證明該記者是否知情。
 
 東森新聞部經理高政義說,後續有詢問當天出席記者,記者表示在攤位對面等待時,察覺該位「求職者」從鼎泰豐工作人員之中走出來,並在所有攝影機前面坐下,大概就知道他是被安排出來的;雖然當下還是有拍攝,但因為當天亦有五一勞動節遊行抗議、立委針對勞工議題失言的其他新聞重點,因此完全沒有用到鼎泰豐現場畫面。
 
 同樣於當日拍攝,採訪自由時報攝影記者廖振輝說,到了現場後許多媒體等待馬英九等人出現,當時攤位前的確空空如也,等待中自己也說了句「怎麼沒有人」,而身後有人說「沒關係等會兒就有人了」,後來看到一名女子就在攤位前填履歷,心裡就想是廠商派來的。
 
只有閱聽大眾有資格批判
 
 蘋果日報攝影記者沈君帆說,當天就業博覽會典禮約在10時45分結束,到場採訪記者接著就進到會場拍攝。因為總統馬英九巡視會場,博覽會現場維安人員原先亦規劃幾個拍攝點,之所以媒體記者大多集中在鼎泰豐拍攝,是媒體之中有人提出其他拍攝點動線不好,鼎泰豐攤位空間最大,出於同業集體的攝影視覺考量。
 
 沈君帆回想,到了鼎泰豐攤位後,因為大批媒體鏡頭守候,所以攤位前沒有應徵者上門,後來有看到媒體同業與鼎泰豐工作人員在攤位前協調溝通,但現場很亂也聽不清哪些人說話,但在場記者大多知道這是安排的畫面。
 
 沈君帆說,10時50分馬英九等人走到鼎泰豐攤位前,媒體本來只是要拍個畫面,但沒想到勞委會主委王如玄等人與被安排人員有對話互動,被安排的人員只好將錯就錯地演下去。
 
 他認為,整件假求職的經過是可被批評之事,但現場媒體若沒有在一開始提出糾正,就已經被牽連在共犯結構裡失去批判的立場,所以不應該突顯此事件來批評勞委會;唯一有資格批判整件事的是閱聽大眾,他們有權拒絕任何造假新聞,所以共犯結構裡的所有人都該被指責,其中尤其現場媒體更應負最大責任。


【焦點話題】為何有新聞攝影「模擬」潛規則?
 
 
記者宋小海/報導
 
 就業博覽會出現假求職者爭議事件,反而向社會大眾揭示新聞攝影在實際操作中,已形成媒體自稱之「潛規則」,突顯台灣新聞媒體在競爭下,對於「有圖有真相」,或換言之對於新聞攝影本身代表的真實意義,其界線日漸模糊。
 
 
電子媒體如何看待
 
 此事件由電子媒體首先披露引起討論,而社會輿論最初也集中於電子媒體,但「中華民國電視學會」新聞自律委員會(無線電視),或是「衛星電視公會」(STBA)新聞自律委員會(有線電視),都表示無權過度調查各家電視台,更無法調查究竟有無記者參與安排假求職者。
 
 在電視學會的〈新聞自律公約〉以及衛星電視公會的〈新聞自律執行綱要〉等不同規約中,皆開宗明義指出,新聞報導不得「以戲劇演出之方式模擬新聞事件」、「違反真實與平衡原則」。因此媒體若知道「應徵者」為「工作人員」演出,即是違規。
 
 「若有媒體要求鼎泰豐找員工來假扮應徵者演戲給馬總統看,這是製造假新聞,絕不容接受,已非屬自律的範疇,我個人也不相信有任何同業這樣惡質公然造假。」STBA新聞自律委員會主委陳依玫認為,針對本案任何處置或評論,都應站在「事實」的基礎上,唯有真正的事實,不扭曲的事實,才是王道;在事實未明前,任何外界的推測引伸評論,都無助與事情的解決。
 
 對於NCC針對本案展開調查,陳依玫指出,目前STBA新聞自律委員會並沒有調查權,籲請NCC站在監管機關的高度,客觀中立沒有預設立場,給受調查的所有新聞頻道公平與充分陳述的權利。但她也說:「其實我是不認同政府單位輕易對媒體進行調查,但是,自律委員會目前沒有調查權,由NCC調查,無奈成為唯一比較可釐清事實的辦法。」
 
 陳依玫說,STBA新聞自律多年以來,受到學者專家、NGO團體以及NCC協助甚多,對新聞製播有一定程度的自律成果,但是就業博覽會採訪現場媒體不只STBA會員,其他媒體所為行為,無法也不該要STBA概括承受,更不應被混淆視聽。若希望有理性的媒體,期待各界以理性的方式來監督媒體。
 
 陳依玫也舉例,就曾有某台記者要報導某家餐廳,但後來當時店裡沒有客人,他就找了幾位剛好在店家附近、過去即經常前來消費的朋友接受採訪,後來新聞主管知道此事,即警告該名記者。陳依玫表示,雖然各家媒體的標準可能不一致,但大多數的新聞工作者也都有自身的信念,不能因為少數個案而抹煞多數新聞工作者的努力。
 
 
平面媒體〈新聞圖像使用規範〉形同具文?
 
 而在平面新聞攝影領域方面,台灣新聞記者協會與台灣新聞攝影研究會等組織,曾在2009年《自由時報》以美編合成不同照片圖像後,提出〈新聞圖像使用規範〉。其中條文也另指出,「在人物訪問、圖片專題時,可能會以導演方式(擺拍setup picture)拍攝環境肖像或特寫等照片,但這也是以表達受訪者工作或生活特色、個人特質的真實面向為原則」、「若是在採訪新聞事件中,因需要而採用擺拍手法時,請在圖說中揭示,以維護新聞照片的可信度。」
 
 從條文精神可看出,攝影記者就算是因畫面「擺拍」,也是針對「受訪者」本身。此次就業博覽會出現「工作人員」轉變為「應徵者」,即也不在擺拍所容許的範圍。
 
 然而在〈新聞圖像使用規範〉自去年2月提出後,包括記協與新聞攝影研究會等人士並未再深入討論業界「潛規則」運作,是否讓規範形同具文?
 
 對此台灣新聞攝影研究會理事長余志偉表示,這是媒改團體共同力量的問題,當遇到議題時一時之間會相當強大,但每個聯盟成員各自屬性不同,在運作都有各自的特性與困難,沒有辦法長久維持,因此無法負荷長期的監看觀察,只能提出看法與呼籲。

 余志偉說,沒有監督並不代表不關心,而是力道較弱;在遇到重大事件時,媒改成員還是會因此聚在一起,期待能夠討論這個問題,共同提出想法論述。
 
 記協會長林朝億在〈新聞圖像使用規範〉討論當時擔任記協執行委員,他認為〈新聞圖像使用規範〉未納入電子媒體一起談,主要因為不同媒體屬性,對影像畫面的需求也不一樣。他就個人觀察指出,其實平面媒體在新聞圖像使用模擬設計,在標註都有進步,而電子媒體其實也有注意,但標示還沒有一套共通方式。

 他表示,關於就業博覽會爭議,其實也沒有具體證據指出確有媒體參與,真相也仍未清楚,但此規範未來如何具體落實,以及是否擴及電子、網路等媒體,仍有待業界討論。林朝億說:「不可能訂個完全不用模擬畫面的標準把同業全部打死。」
 
 林朝億提及,業界在某些新聞類型習慣安排店家人員或記者在鏡頭前充當消費者,做為補充畫面。但政治人物出席的場合,並不常見這樣的現象,例如元首等政治人物不小心握錯手、摔倒都可能被視為一個新聞處理,媒體若找人來補充畫面既不必要亦不恰當。
 
 STBA新聞自律委員會主委陳依玫在《目擊者》採訪時,得知平面媒體已推動〈新聞圖像使用規範〉,她認為確實可以討論影像規範,但宜與這次博覽會事件分開處理,以免治絲益棼。她也指出,若平面媒體空有規範,沒有跨同業的自律平台與穩定的常態協調機制,是無法落實的。
 
 
潛規則反映媒體勞動狀態
 
 至於新聞攝影本身為何會演變出「潛規則」現象,新聞攝影研究會理事長余志偉說,過去攝影記者是獨立作業,但現在公司指派繁瑣任務壓力下,被要求拍攝量變大,要什麼就拍什麼,又要期待畫面生動有力;而有些畫面也很例行公事,像是油價調整,每個禮拜都要拍民眾加油的畫面,有時就會與加油員及駕駛者協調拍攝設計角度。另外像有立委指出公車站牌設計問題,攝影記者有時也會請立委助理於站牌旁扮演民眾。
 
 余志偉說,〈新聞圖像使用規範〉當時探討「不造假」的意義,主要在於不能使用合成的技術。至於攝影記者為了時效,有時無法等待符合身份的人,投機取巧硬找來文字記者當模特兒,這些新聞訓練也是不可以的,因為身份轉換有點落差。
 
 余志偉指出,這種現象也反映媒體環境的勞動狀況下降,媒體經營者要求質的提昇,卻沒有相對時間與報酬,給予從業者發攝空間。若是有安排畫面,在新聞本質就要告訴讀者過程為何,攝影記者其實亦多會在圖說說明,或標註為「設計畫面」,但編輯台會考量版面,見報時不見得都會標註。余志偉說:「其實假的就要註明。」
 
 過去新聞攝影研究會舉辦活動,提供民眾與記者對話的機會。余志偉表示,以前大眾是大眾,媒體是媒體,兩者無法對話,都是媒體強勢給予大眾訊息,而一般民眾對對新聞報導實際操作並不關心;雖然有些問題在新聞從業者眼中可能會是幼稚可笑,但就是因為媒體與民眾過去互不瞭解。
 
 余志偉說,過去的新聞倫理與教育談的大多為理想的狀態,但有時卻忽略現在從業人員的工作狀態。新的論述如何建立、如何讓不停流動的從業人員認知到應有的論述與倫理,並延續互相教育,以及如何讓培養大眾對媒體觀察的熱情,這些成果都需要長時間才能獲得驗證。


 
【新聞圈】引用電影酷刑畫面 中天血腥報導遭罰40萬元
【新聞圈】引用電影酷刑畫面 中天血腥報導遭罰40萬元
NCC發言人陳正倉指中天報導方式江國慶案,宛如記者就是刑求人,知道江國慶如何被打。當陳正倉述及刑求同時,雙臂也跟著揮動。(記者宋小海攝)


記者宋小海/報導

 中天新聞台節目「新聞八點通」
1月報導江國慶案,國家通訊委員會(NCC)25日認定內容涉及暴力、血腥與恐怖,違反電視節目分級處理辦法,核處中天新台幣40萬元罰鍰。

 25日「廣播電視節目廣告諮詢會」討論提報案件,其中包括130日中天新聞台節目「新聞八點通」報導「江國慶37HRS凌遲痛苦指數破表」、「殘酷刑求屈打成招江國慶索命遺言」。主播說明時亦提到滿清十大酷刑,並播出電影「滿清十大酷刑」、「風聲」、「艋舺」刑求虐人畫面等。

 NCC
發言人陳正倉說,廣播電視節目廣告諮詢委員會14名委員全數建議核處,最後NCC依《衛星廣播電視法》開罰40萬元。

 NCC傳播內容處處長何吉森引述其中一名委員意見,表示新聞應該是事實報導,但此新聞的呈現完全是戲劇處理;而且新聞節目畫面應該普級呈現,結果出現滿清十大酷刑等電影畫面,並將新聞戲劇化。

 「假設是描述龍捲風形成,資料畫面用電影適時描寫情景,why not?」何吉森說,新聞如何使用電影等輔助畫面,都會以個案檢視,有關價值判斷都會送到節目廣告諮詢委員會,由其中法律、心理、傳播等各領域學者,討論個案前後情境。

 對於報導遭罰,中天新聞部發言人許書婷對外表示,已做內部檢討,未來將改進製作流程。


【新聞圈】環評專案小組審查結論決策 首度開放媒體攝影
【新聞圈】環評專案小組審查結論決策 首度開放媒體攝影
4月22日國光石化專案小組審查會議開放新聞媒體攝影、錄音,環保署也在政府資訊決策公開留下新的紀錄。(記者宋小海攝)


記者宋小海/報導

 國光石化設廠一案,在4月22日經環評第5次專案小組初審會決議「有條件通過」、「否決」兩案並陳之後,總統馬英九另召開記者會宣布不宜在彰化設廠,27日國光石化董事會也宣布撤案。但其中與新聞圈最直接相關的,莫過於會議主席蔣本基裁示原先進行結論的閉門會議,開放媒體攝影、錄音採訪,創下專案小組審查會議的先例。
 
  過去在環保署自訂〈環境影響評估審查旁聽要點〉的情形下,其中規定「不得於會場攝影、錄影或錄音。但經主席徵詢全體出席人員同意者  ,不在此限」。過去新聞記者採訪時,在最後結論程序已可旁聽但仍無法拍攝錄音,對以影音方式為主的新聞工作者有所不利。

 當天在進入最後決議討論程序時,會中獨立記者朱淑娟等人幾度提出是否持續得以攝影之要求,原先仍認為不宜開放媒體拍攝的主席蔣本基,轉而徵詢在場環評委員意見,最後眾人同意開放新聞媒體全程紀錄結論決策過程。
 

爭議重大 訴諸全民共睹

 事後環保署綜合計畫處專門委員洪淑幸表示,雖然日前台南東山永揚垃圾場環評案在「專家會議」也曾在結論開放新聞媒體拍攝,但專家會議不作行政決定,只會將結論交由地方政府參考,決策權在地方層級;此次屬中央層級的專案小組審查會議最後開放媒體拍攝,確實為首開先例。


 洪淑幸表示,此事雖為首見,但主席依據現行〈要點〉第8條第4項之「但經主席徵詢全體出席人員同意者,不在此限」。此後環評過程是否仍開放媒體全程拍攝,則須視個案情況而定。

 主席蔣本基會後表示,在參與各項環境影響評估審查經驗中,屬國光石化案最受矚目,自去年4月13日擔任會議主席,開過不下26次會議,都本著「資訊公開、全民參與、專家審查」的態度。由於爭議重大,因此在最後才徵詢在場人士意見,讓全民都有機會看到決策討論確為公正。

 蔣本基強調,他
個人也傾向不予開發,從會議結論也可看出在「有條件通過」的項目做了嚴格的規範。 對於環境影響評估制度的地位、環評委員的角色定位,以及與媒體的互動,蔣本基則表示期待日後環保署與大眾一同思考是否需要調整。


【新聞圈】環評專案小組審查結論決策 首度開放媒體攝影
國光石化環評會議在下午將近3時結束,會後與會學者及媒體幾近全數散去,主席蔣本基最後收拾物品並撥打電話,結束這次備受各界關切的環境影響評估工作。(記者宋小海攝)


【意見評論】被環保署打敗了


青年學生仿照尋常可見之日報形式,製作、發放尚未來臨日期的各式《蚵報》,內容寫下對國光石化環評結果的主觀期待;環保署回應此為造假「說謊文化」之新聞,然而受模仿的媒體則未跳腳,持論者認為僅是創意文宣。(宋小海攝)



文/何榮幸(中國時報調查採訪室主任)


 這個四月天果然神奇,國光石化案叫停,堪稱台灣公民運動的重大勝利。國光石化民股的強烈反彈不難理解,令人錯愕的是環保署對於「蚵報成真」的氣急敗壞回應,甚至抱怨「不准置入行銷」已擴大民眾對政府的不信任。環保署缺乏環境正義感也就算了,竟然連文化幽默感與基本民主素養都付之闕如,真是被環保署打敗了。

 反國光石化公民運動中,青年世代的投入與創意尤其令人驚喜。從樂生院保存、野草莓學運、大埔農民抗爭、反中科三四期,到這回彰化高中生站出來捍衛鄉土、青年反國光聯盟製作「預言報」(仿四大報版面,報導國光石化案被徹底否決),青年世代關懷公共事務的熱情與行動力,已是台灣邁向未來的希望所繫。

 然而,綠黨發言人潘翰聲投書中國時報的〈蚵報成真,文化力量大〉一文,竟然引發環保署長沈世宏辦公室的〈說謊文化不應成為環評委員認定不應開發價值判斷的力量來源〉三千字專文回應。

 環保署首先指控,潘翰聲一文「終於向社會大眾公布,綠黨認為對環保議題的操作,是可以善用『造假新聞』方式,嚴格說就是以『說謊』的方式爭取勝利,來對抗他們相信從過去直到現在的財團或政府,有很多是藉執政優勢隱瞞事實或公布不實資訊取信於民的操作方式。」

 坦白說,任何人看到「四大蚵報」,都知道這是青年世代的幽默反諷與文化創意,唯獨環保署極其嚴肅、認真將其錯讀為「造假新聞」,並為環保人士戴上「說謊」大帽子,其荒謬程度無異於當年「給我報報之犀牛皮事件」的翻版。環保署當然可以、也應該挺身為環評會議辯護,但把「四大蚵報」視為用說謊方式爭取勝利,恐怕只是凸顯環保署在公民運動圍勦後的惱羞成怒而已。

 更糟糕的是,環保署在回應文中如此強調:「由於民主開放及有網路的媒體時代,創造的新情勢已完全改觀,政府或財團不再獨擁優勢。敢講敢說敢罵,成了媒體報導的寵兒,政府的澄清稿,很難獲得公平的版面對待。不准政府置入行銷,刊登明顯的廣告說明也挨罵,結果是更加擴大民眾對政府的不信任。」

 明明是政府無法對國光石化案的高汙染、高耗能、高耗水消除人民疑慮,以致公民力量集結,迫使政府基於選票考量而選擇永續發展價值,環保署卻硬是解讀為政府或財團不再獨擁優勢、無法做置入行銷的後果,如此倒因為果、觀念錯亂、缺乏民主素養,更彰顯媒體為何難以處理環保署汗牛充棟的「澄清稿」,因為這些如同作文比賽的澄清稿只是讓環保署「自我感覺良好」而已。

 馬總統若想了解環保署為何「比經濟部還經濟部」,不妨以「奇文共欣賞」心情拜讀一下環保署網站上諸多令人嘆為觀止的澄清稿,其值得珍藏的價值,足以與「四大蚵報」相提並論。

※本文刊於4月27日中國時報時論廣場版「我見我思」欄位,由作者同意授權轉載。


【意見評論】當國光石化專案小組審查會議成變「關鍵時刻」


文/李子瑋(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執行秘書)

 台灣的談話性節目有一個很奇特的現象,就是節目來賓的頭銜總會因主題的不同、話題的差異會讓來賓頭銜產生物理變化,因此,眼尖的朋友或許會發現,明明該位來賓在上一次的頭銜是導遊,這一次卻變成文化工作者,或許下一次變成了資深媒體人,甚至是文化觀察家。

 其實,像這樣的談話性節目古時候即有之,只是古時候的場域是在傍晚的榕樹下,由當地的意見領袖或是當地耆老,天南地北聊天、街頭巷議,隨著時代與科技的進步現在的場域變成了出現在電視的綜合台,一樣是由現在的意見領袖說古道今,從現今政壇八卦到人類古文明,乃至外星人存在,無論他被當成茶餘飯後的娛樂消遣,或是被認真看待,這樣的討論滿足了人們對新事物好奇的慾望。

 但是,他的本質是娛樂,因此,來賓的頭銜或許可以變化萬千,如同綜藝節目般那樣的眩麗,但是,如果當街頭巷議的談話性節目出現在新聞台,甚至搬到環保署的國光石化專案審查會議上演時,你能想像那種情況嗎?

 也許我們都會覺得,新聞台播報的新聞就是如實反應最真實的事件,但是,當新聞台的談話性(政論性)節目告訴我們火星人過幾天會登陸地球,或是日本沈沒與世界末日,那麼幾十年前在美國所上演的那一場「火星人大恐慌」是不是會在台灣重新上演?

 同樣的,攸關環保政策的專案小組審查會議竟然也看到類似的場景,現任新新聞副總編輯黃世澤先生,在進入專案小組審查會議前,以記者身份登記採訪,相同的也登記另一個身份:「資深石化媒體人」進行發言。用記者的身份登記採訪並無不妥,或許記者有自身的立場,但在最後新聞稿呈現上力求中立客觀、正反並陳發揮專業表現乃是記者的職責,只是令人不解的是,一方面登記採訪,另一方面又用「資深石化媒體人」在專案小組審查會議進行發言,如此,豈不有球員兼裁判的現象發生?但耐人尋味的地方更在於,環保署一開始對此事知情,甚至有記者質問此一問題,環保署竟告訴該名記者:「你也可以發言」,直到有獨立媒體人告知環保署後,環保署自知不妥,最後才將黃世澤先生請出場外,請他安心看球(採訪)。

 當然,參與專家會議引進公民參與並不是見壞事,畢竟一個國家的民主深化需要公民參與,只是,當攸關幾萬人健康的環保政策以及牽涉到環境正義的大型開發案,在召開專案小組審查會議時場上坐著既來採訪、又來發言的「資深媒體人」時,似乎讓我們看到各家綜合台在晚上九點所上演的談話性節目,在國光石化專案小組審查會議上LIVE播出,儼然將專業審查會議,變成街頭巷議的場合,只是,此時此刻並不是在滿足觀眾好奇的慾望,而是牽動到全台灣的環保政策與環境正義的環評委員們的決策。

 雖然,這一個LIVE秀已播出完畢,但是回想起來似乎有些許荒謬,荒謬的是記者化身為「資深石化媒體人」將專案小組審查會議變成談話節目、荒謬的是政府本身卻不自知,還得外人告知,同樣的這些,這些就如同新聞台把綜藝化的談話節目當成新聞播出般的荒謬。

 或許,歷史的荒謬不只有「火星人大恐慌」吧?



 延伸閱讀:

1.自稱「資深石化媒體人」黃世澤發言:
http://www.youtube.com/watch?v=9GdbuuWFQ20

2.天下無敵
http://gaea-choas.blogspot.com/2011/04/blog-post_22.html


【攝影觀點】紀實影像結合社運 溼地攝影展思索生活想像
【攝影觀點】紀實影像結合社運 溼地攝影展思索生活想像
國光石化宣佈停建後,民間舉辦詩歌會及攝影展活動。結合新聞工作者與社運工作者的攝影展現場,並以彰化大城溼地蚵農贈送的蚵殼做為佈景。(記者宋小海攝)


 
記者宋小海/報導
 
 爭議多年的國光石化興建案最終宣佈停止,其工程預定地「彰化大城溼地」未來如何發展亦為關注焦點。以農漁永續發展為目標的民間人士,在5月7日除了號召藝文界人士舉行詩歌會,更號召紀實攝影家、新聞紀錄片導演與社運工作者合作,策劃「溼地‧退潮‧真實凝望」攝影展,讓民眾看到新聞報導政策爭議之外,也能從影像傳達目前溼地的生活樣態,自當下思索土地的其他可能。
 
溼地攝影展緣自詩人構想
 
 攝影展之所以成形,最初是來自彰化詩人吳晟,希望召集藝文界人士走訪國光石化預定地的構想。對此,從旁協助社運議題發聲的青平台基金會行動總監謝昇佑表示,今年2月在吳晟家聚會討論時,當中就提到以攝影展做為活動內容,接著也透過紀錄片導演莊益增而接觸資深自由攝影師潘小俠,沒想到雖然當時潘小俠仍有其他拍攝計畫,但在吳晟邀約下即答應策展。
 
 謝昇佑說,過去自身在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的學術過程,多關注雲林麥寮六輕對台西沿海的影響,直到去年工作投入「搶灘行動」參訪大城溼地,才對八輕國光石化有親身瞭解。原來僅是與賴和文教基金會、台北當代藝術館等機構合作,擔任協助展覽的角色,謝昇佑表示之所以也參與聯展,是因為工作期間自己亦做了一些影像紀錄,潘小俠知曉後數度要他一起參展,才硬著頭皮遵從,否則過程中也有其他新聞工作者更有資格參與聯展。
 
 
向土地與人民致敬
 
 身為攝影展策展人的潘小俠,現為資深自由攝影師,1980年代曾任《自立晚報》攝影記者,其後並投入台灣人權、族群議題的紀實攝影。潘小俠說,今年3月接到彰化詩人吳晟電話邀請,希望他能為大城溼地留下影像紀錄,除了起初共同計畫的社運工作者謝昇佑、後續加入而提供田野影像的紀錄片導演柯金源,都根據個人觀察拍攝、編選。
 
 攝影展在構想初期即預定將在5月份對外舉行,潘小俠對此認為,由於時間有限,自己僅造訪4次略顯匆促,未能自行深入田野訪問調查,最後他選擇聚焦在當地居民在溼地生活的狀態。
 
 潘小俠表示,台灣許多環境受到開發破壞,許多祖先留下的土地都沒有好好保護,而大城溼地這片台灣西部最後的淨土,靠著蚵農以傳統緩慢的方式默默守護著,「這次拍攝,是希望表達對這片土地及人民最高的致敬」。

 潘小俠也提到表示,自身先前對彰化一帶並不熟悉,這次計畫是他首次貼近彰化這個台灣糧倉,是供應稻米、蔬菜、肉類的主要產地,而台灣平均每兩顆雞蛋就有一顆來自彰化。他觀察至目前為止的新聞報導與輿論方向,都顯示台塑六輕已造成汙染,現存溼地是金錢利益換不回來的,政府思考決策假若再破壞這麼好的環境,是「頭殼有問題」。

 相較於作家吳晟曾以〈只能為你寫一首詩〉感嘆文學無用,後續卻逐漸凝聚公眾討論;而對於攝影展有何期待,潘小俠則感嘆笑說,台灣目前仍未養成足夠的影像文化去深刻思考議題,從開展當天多數新聞媒體並未進場深入瞭解,即可見一斑。而他又說,日後還是希望能再深入瞭解彰化並進行拍攝計畫。


《退潮》時未到 國光已退場

 任職公共電視的紀錄片導演柯金源,則是耗費3年多歲月來關注溼地變遷,並亦展出多幅高空俯瞰溼地、以及生態物種樣態的攝影照片。2008年,政府宣布將國光石化預定地從雲林轉到彰化縣芳苑鄉溼地後,柯金源便至彰化蹲點拍攝,歷時3年完成紀錄片《退潮》,在今年5月3日於公視播出前,國光石化則先宣告退場。

 柯金源說,自己都是拿現成的影像做為展覽的補充內容,而這次展覽的意義,在於呈現
彰化西南角泥灘地與人民生活形態,讓當地文化再次被看見,僅管它不是知名觀光地點,卻能正式地在藝術空間被展示。
 
 「不只經濟、文化功能的討論,也可以用美學功能來表現。」柯金源認為,透過平面攝影的視覺藝術,能打破時空閱讀限制,將視覺震憾張力凝結為延續的力量,有正面社會運動的功能。他舉例說,目前大城溼地還存有26部可以協助蚵農勞動的牛車,不少已有損壞,多數牛隻也進入半退休狀態,也許可預見5年過後將會越來越少;而傳達紀錄當代農業樣貌,可讓觀看者對思考未來生活並做決定。
 
 手上累積大量的影像資料,柯金源回憶拍攝3年來拍攝紀錄片過程,每次造訪短則3至4天,而平均下來每個月將近有半個月時間就在彰化。當時原設想以「電視推廣版」及時間較長的「完整版」為溼地立傳,但後來柯金源發現「故事太多講不完」,最後又拆解為不同議題呈現。在《退潮》先勾勒大城溼地的產業生活形貌與不同發展取向的內在衝突後,柯金源預期在今年7月推出《海岸群像》深入10多位農漁民的生活樣貌;年底則是以國光石化爭議背後公民運動為主題的《呼喊地平線》,明年初則完成《風頭水尾》、下半年另製作完整長版影片,講述彰化海岸發展的故事。
 
 柯金源認為,此次攝影展就如同紀錄片工作一般,無人知道何時會有效果,僅管如此,也曾遇到有人選擇投入的工作,是因為受到幾年以前看過的紀錄片所影響。「有點像是只問耕耘,最後成果很難知道。」柯金源說,就是去種下一個種苗。



展出時間:
2011年5月7日(六)至2011年6月6日(一)
開放時間:上午10:00 至下午18:00
展出地點:台北當代藝術館(台北市大同區長安西路39號)
 



【攝影觀點】紀實影像結合社運 溼地攝影展思索生活想像 【攝影觀點】紀實影像結合社運 溼地攝影展思索生活想像 【攝影觀點】紀實影像結合社運 溼地攝影展思索生活想像
5月7日詩歌會與攝影展揭幕,策展人潘小俠(中)致詞時也向與會者介紹正在拍攝的柯金源(左),柯金源聞言面露笑容;而居中聯繫協調、提供行政支援的謝昇佑(右)亦在場邊攝影紀錄。(記者宋小海攝)


【國際瞭望】國際新聞自由日,揮之不去的911幽靈

陳詩婷/編譯

 今年的世界新聞自由日(5月3日),IFJ(國際記者聯盟)聚焦911恐怖攻擊留下來的後遺症:遭受官方「合法」威脅的新聞業,以及受剝奪的公民自由。

 「過去10年來,隨著政府在反恐行動上採取的強硬政策,新聞自由也受到令人憂心的巨大干預,」IFJ理事長吉姆‧包默哈(Jim Boumelha)說,「毫無疑問地,在所有權利受到剝奪的公民當中,新聞工作者是最明顯的受害者。這樣的情況必須被改變。」

 IFJ指出,美國在911恐怖攻擊後訂定專門的法律限制社會運動、限制人民調查公共機關、報導和自由發布新聞等,已經嚴重限縮新聞工作者的權力。針對新的資訊版圖、政府如何對於揭露政府機密的組織如維基解密(Wikileaks)做出反應,以及這些對新聞工作的影響等,IFJ認為有必要展開清晰的辯論。

 IFJ呼籲全面檢討信息保護相關法條,探討其對各地區新聞工作帶來的影響,並要求各地分會於今年的例行與非例行活動中進行這項工作。

 在非洲的關注焦點為釋放厄立特里亞遭拘留的記者,並要求非洲人權和人民權利委員會宣布一份聲明以保障新聞工作者的生命安全。亞太地區的行動者則主要關注南亞地區的新聞自由。

 在拉丁美洲,世界新聞自由日的紀念活動主要將舉辦在智利。聖地牙哥會有一場以媒體與民主為題的國際論壇,一份關於媒體集中化的研究報告會在論壇上發表。

 歐洲地區的議題焦點將集中於反恐法對新聞工作的影響,譬如攝影記者被禁止在倫敦一些人來人往的公共場所拍照。

 在阿拉伯和中東地區,IFJ接下來的活動將舉辦在摩洛哥的卡薩布蘭卡市,隨著中東近期高漲的示威情勢,IFJ在該區的分會正準備動員團結阿拉伯第一線的新聞工作者。

 「從世界各地新聞工作者正在面對的廣泛問題來看,新聞自由仍面臨嚴峻的考驗,」IFJ秘書長伊莉莎白‧柯斯塔(Elisabeth Costa)說,「我們因此必須加倍努力在組織工作上,以維護成員的權利。」


推薦訂閱
第 八十九 期 2013.09.06 2013 年 CC 全球會速記@【創用CC電子報】
【南方】當總統毀憲亂政,這是我們能做的小事...(文化元年基金會籌備處)@【南方電子報】
本期目錄
【焦點話題】就業博覽會假求職者風波 新聞媒體難避共犯嫌疑
【焦點話題】為何有新聞攝影「模擬」潛規則?
【新聞圈】引用電影酷刑畫面 中天血腥報導遭罰40萬元
【新聞圈】環評專案小組審查結論決策 首度開放媒體攝影
【意見評論】被環保署打敗了
【意見評論】當國光石化專案小組審查會議成變「關鍵時刻」
【攝影觀點】紀實影像結合社運 溼地攝影展思索生活想像
【國際瞭望】國際新聞自由日,揮之不去的911幽靈
廣告




 
記協敬請捐款
懇請各界支持,重視媒體改革;

歡迎小額捐款,創造社會未來。


捐款方式及帳號:

郵政劃撥帳號:18905850 

戶名:台灣新聞記者協會

台灣銀行(004)信義分行

帳號:054001050713

戶名:台灣新聞記者協會
媒體觀察












記協贊助委員
高雄市政府、中華民國婦女聯合會
轉寄『目擊者電子報-NO.33(假求職者新聞風波)』這期電子報

寄信人暱稱  寄信人email
收信人暱稱  收信人email

  • 社群留言
  • 留言報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