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本報

文化部莫拉克颱風災後社區重建報
報主:文建會莫拉克颱風災後社區營造團隊
創刊日期:2010-07-08
發報頻率:雙週刊
訂閱人數:79
官網:

近期電子報


訂閱便利貼


將貼紙語法置入您的網站或部落格當中, 訪客可以輸入mail取得認證信,並按下確認連結後, 快速訂閱您的報紙。
預覽圖
訂閱文化部莫拉克颱風災後社區重建報報
文化部莫拉克颱風災後社區重建報
-----------------------------------------------------------------------------------------------------
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文化部莫拉克颱風災後社區重建報
發報時間: 2011-04-07 16:00:00 / 報主:蘇之涵
本期目錄
【重建消息】真情巴士復駛首發八八重建區&八八風災災區100年度農特產品行銷產售活動&那瑪夏春之頌登場 產業重建亟待觀光客
【組織加油站】「水過太和茶更香」---嘉義縣梅山鄉太和社區介紹
【重建人物誌】在逆境中逆轉---梅山太和營造員黃百純的重建故事
【重建專題企畫】社區重建、小校再生與轉型之一:九二一與新校園運動
友好連結
關於本報
報主: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
發報頻率:每月兩次
主辦單位:文化部
承辦單位: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
協力單位:南華大學建築與景觀學系
、高雄市旗美社區大學、臺灣藍色東
港溪保育協會、臺東縣南島社區大學
發展協會

執行編輯:蘇之涵、陳思安
聯絡方式:
臺北市忠孝東路一段138號11樓
TEL:02-23930629
傳真:02-23216487
Mail:admin@cesroc.org.tw
Web:http://sixstar.cca.gov.tw/frontsite/、
http://recover88.blogspot.com/


[公益聯播]守護獨老,按<讚>助建站
【重建消息】真情巴士復駛首發八八重建區&八八風災災區100年度農特產品行銷產售活動&那瑪夏春之頌登場 產業重建亟待觀光客
真情巴士復駛 首發八八重建區

真情巴士於新的一百年重新啟動了,除了充滿豐富人文風情的甲仙線之外還新增享受心靈活氧SPA的寶來-六龜觀光線。首班車由一群40名來自北部、花東、中部的校長與教師們組成,透過隨車解說員,體驗老甲仙埔的石埕與老樟樹歷史與文化、認識甲仙五里埔小林村民重建的阿立祖公廨和永久屋社區、品嘗旗山老街的美食名店。用輕型觀光重建社區信心,用笑容為重建社區加油!
 

「八八風災災區100年度農特產品行銷產售活動」

高雄場次,4月9日熱鬧登場

活動時間:100年4月9日(星期六) 下午14時至下午21時、100年4月10日(星期日)上 午10時至下午6時

活動地點:高雄市文化中心

活動內容:(1)原民原味 農產特賣、(2)熱情原舞 幸福好禮送、(3)88QA送 闖關有禮活動、(4)高雄青梅 創意DIY活動、(5)愛心購GO 回饋好禮任君挑 等活動


※詳細情形請見此網站



◎那瑪夏春之頌登場 產業重建亟待觀光客

位於高雄市擁有豐富物產與人文特色的那瑪夏,將於四月到六月開放一系列觀光活動,介紹那瑪夏的螢火蟲、布農族的射耳祭、以及鄒族河祭等傳統祭典,並配合當季水果農特產如水蜜桃、愛玉、高山咖啡等原鄉美食,開辦一系列的部落風情祭典。而大家最關心的交通問題,高雄市長表示山區交通已經恢復通車,為促進社區與部落的產業重建,刺激觀光與經濟,希望響應購買重建區原住民農特產品。
【組織加油站】「水過太和茶更香」---嘉義縣梅山鄉太和社區介紹
 (文/陳美齡,圖/蘇之涵)

 第六期重建報中,梅山太和社區面臨了永久屋遷居與居民意識建立等問題,半年後的現在,由重建報開始,再度重新凝視梅山太和,如何在重建的腳步上,與自然及人文共舞。

【組織加油站】「水過太和茶更香」---嘉義縣梅山鄉太和社區介紹
 
 (圖/太和烏龍茶園)
 

新一年的太和,仍堅持茶產業的發揚與延續,許多駐村藝術家集結成聯盟,協助災民收購、包裝、設計與行銷因風災而滯銷的茶葉,因此也有了「四季太和茶席」的構想,並搭配生態導覽解說,使觀光與生活結合;除了產銷,太和社區也相對重視茶藝的傳承,在社區內相繼推動「小小茶藝師」、「品茶交流會」等等的茶藝課程與機制,帶領社區中的大小朋友共同認識與體驗自身的茶文化特色。

【組織加油站】「水過太和茶更香」---嘉義縣梅山鄉太和社區介紹
 
(圖/太和國小的小小茶藝師)
 

另外,「與環境共存」一直是太和茶園在災後不斷思索的議題,現在的太和社區紛紛發起植樹運動,向林務局申請1500棵樹分別種植於茶園四周,期盼在建構茶美學的同時,也能兼顧水土保持,預防大自然帶來的二度傷害。

 【組織加油站】「水過太和茶更香」---嘉義縣梅山鄉太和社區介紹

(圖/災後至今還未處理的房子)

在永久屋議題上,目前基地興建已分別在日安社區和鹿滿實施,居民仍持續關心其興建品質。而現下除永久屋外,太和國小的遷校與重建問題也尚待進行,關於遷校的地點與實施方式等相關細節雖未確定,但校方與社區組織卻相當關注這項工作,雙方均為此產生許多的互動與討論,尚未動工的小校議題,意外地標示出學校與社區組織的關係良好,以及居民關懷社區的動力逐步提升。現在,茶的故鄉不僅經營茶,投入重建計畫後,也開始經營茶道以外的社區大小事,使梅山太和充滿茶味與人情味,陣陣飄香。


【組織加油站】「水過太和茶更香」---嘉義縣梅山鄉太和社區介紹
 
(圖/位於縣道169上的太和國小預定地)
 
【重建人物誌】在逆境中逆轉---梅山太和營造員黃百純的重建故事

(文/陳美齡,圖/黃百純)

在熟悉的環境中堅強或許不困難,但當熟悉的環境因災害變調成陌生,那麼該選擇明哲保身的軟弱,還是試著走向堅強?梅山太和社區的營造員黃百純,他曾在軟弱與堅強之間徘徊,最後他與他的家鄉,一同選擇後者,使陌生轉化為新生。

 【重建人物誌】在逆境中逆轉---梅山太和營造員黃百純的重建故事

(圖/使陌生轉化為新生,於逆境中逆轉的黃百純)

「原本我們社區互動啊或是對活動什麼的都很有熱誠,而且我們的茶其實之前已經發展的算很成熟了,可是八八那時候社區大家都很怕也很累,變得只想顧好自己的家,沒什麼心思再管其它事,後來是在執行重建案的過程中,大家才慢慢再團結起來。我也會儘量跟大家說,其實這是一體兩面的事,如果幫到社區也算是幫到自己啦!」百純提到了風災發生的前、中、後三段社區心路歷程,令人感到曲折。在接任營造員之前,百純家中經營的茶場與餐廳因災毀滅,雖然創傷重大,但並無使他意志消沉,反而使他堅強的扛起營造員重責,回想接任營造員的開始到現在,他有太多的感言想說。

 

 「風災那時候……我跟大家一樣真的很茫然!」之後他不斷用「茫然」二字,形容一開始遇上風災的心情。當時的他並不懂社造與重建這些關鍵字的意義,只是一直拜託社區人幫忙、一直在月例會中與輔導團隊討論、一直試著找資源……就這樣一直一直做,然後有了心得,然後他懂得社造與重建雖然需要專業協力,但最重要的還是從自己做起,以及在執行的過程中,獲取「認同」感。

  

懂得付出真心不求回報後,百純開始尋找到所謂的社區「認同」,沉澱過後的社區也漸漸熱絡團結起來,現在他揮別了起初的抗拒與猶豫,產生了使命感,於是從他的分享中,看見了一些梅山太和村的希望,像是茶產業的精緻與細膩化、小小茶藝師的推廣、太和國小與社區組織的良好互動……等,這些願景讓人難以想像社區人曾度過的心酸。

  

問百純現在除了營造員的例行公事外,還想再為社區做些什麼,他立刻說最想保存社區資料,因為許多資料在八八風災時都被洪水沖走,所以他希望可以藉由資料的保存,還原社區以往的風貌,最近他的收穫是保存到一本名為《竹林茶鄉》的書,這本書是一群社區小朋友經由田調,將太和的產業、景觀、生態、人文做成記錄。就這樣,原以為失去的東西,失而復得,接著百純還要繼續尋找下一本資料,下一段社區故事,以及下一個自己。
【重建專題企畫】社區重建、小校再生與轉型之一:九二一與新校園運動

(文、圖/蘇之涵)


政大教育系鄭同僚老師幾年前針對偏鄉小校再生所做的研究提到,不可抗力的天災人禍,例如九二一大地震、大水患乃至學童的意外事件,都可以視為小校創新發展的催化劑,這些外部的壓力,可促使學校與社區真實面對大規模內外改變的處境,進而有某些創新作為。莫拉克風災從前年發生迄今,文建會所支持災後社區組織重建計畫中,數個需要遷村的社區開始思考小校重建與創新的議題,透過這一系列的文章,我們希望從社區營造的角度,理解社區重建、學校與社區三者之間的關係。在這個系列中,我們簡單回顧九二一的校園重建經驗,然後進一步思考社區營造如何協助小校重建,最後透過幾個莫拉克災後重建社區的案例,理解校園重建目前的進度。


如果說十二年前的九二一是大破,隨之而來,由民間團體與建築專業團體發起的新校園運動就是一種大立。破除以往公共工程建案的工程品質不佳且塞紅包等弊病,教育部大刀闊斧地採用最有利標,讓一批年輕有理想的建築師,打破過去傳統的校園空間配置,由使用空間的老師、學生、社區居民們,與建築師共同討論出新校園的樣貌,一所又一所充滿生命力的校園在原本倒掉的地方又重新站了起來。在開放而多元的空間裡,學校不再是制式的教室、操場、司令台、跑道、圍牆,而是草地、苗圃、討論空間,讓孩子可以親近的空間,社區居民可以使用及參與的公共空間。

【重建專題企畫】社區重建、小校再生與轉型之一:九二一與新校園運動

 (圖/水尾國小走廊配色活潑,木質的教室門框)

南投縣埔里鄉的水尾國小,由日本象集團規劃,今天所看到的學校:活潑的配色、綠建築的標準、沒有操場也沒有跑道、木質地板、打通的教室,這些都是建築師與當年學校老師談出來的結果。老師的需求是什麼?理想的教學環境是怎樣?…這些問題在工程施作前一次又一次的討論,而討論出來的結果便成為日後建築設計的準則。例如,學生要脫鞋的木質地板,管理、衛生、長期保養都是老師們爭辯的主題,最後仍回歸到教育的本質,創造出讓孩子們喜歡來上課的空間。


【重建專題企畫】社區重建、小校再生與轉型之一:九二一與新校園運動

(圖/水尾國小的教室,每班的學生人數約十人,木質地板,與隔壁間教室相通)

南投縣信義鄉的潭南國小,當年由浩然基金會認養,姜樂靜建築師負責規劃,在40公尺乘70公尺的地上,蓋出揉合布農族傳統的現代建築。在校地不足的侷限下,學校的跑道環繞著建築物,而建築師以部落的家屋為藍圖,讓孩子進入校園有進入傳統的感覺,二樓還保有傳統的小米倉空間,經過討論後,改為知識的小米倉-學校圖書館。最重要的是,校園裡還有讓大家可以一起圍著討論的空間,而非傳統的大禮堂、學生集合場。

 【重建專題企畫】社區重建、小校再生與轉型之一:九二一與新校園運動

  (圖/水尾國小多功能空間,可以打球、可以上課、可以做為集合場,未明確定義的空間,增加想像與功能性)

從社區營造的角度而言,學校與社區的關係經常是密不可分的。透過與學校的合作,社區意識與在地文化深耕在孩子們身上,再帶進每一戶人家,帶動家長與社區居民。重大天災對弱勢的偏鄉小校來說,是打擊,但也可能是轉機,社區營造可以是一種方法,在轉機的時刻,讓教育這件事,無論是軟體或硬體,都有機會更貼近人與社區。

【重建專題企畫】社區重建、小校再生與轉型之一:九二一與新校園運動
 

(圖/國小裡有許多像這樣的空間,由師生共同命名,可以用來上課、討論、休憩、聊天)


推薦訂閱
科學月刊第525期(9月專輯)-二十年來臺灣基礎科學發展的回顧與前瞻@【科學出版事業基金會電子報】
當鳴蟲與客庄相遇,土牛國小「導覽小尖兵培訓計畫」@【石岡人電子報】
轉寄『莫拉克社區重建報【No.23】』這期電子報

寄信人暱稱  寄信人email
收信人暱稱  收信人email

  • 社群留言
  • 留言報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