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本報

文化部莫拉克颱風災後社區重建報
報主:文建會莫拉克颱風災後社區營造團隊
創刊日期:2010-07-08
發報頻率:雙週刊
訂閱人數:79
官網:

近期電子報


訂閱便利貼


將貼紙語法置入您的網站或部落格當中, 訪客可以輸入mail取得認證信,並按下確認連結後, 快速訂閱您的報紙。
預覽圖
訂閱文化部莫拉克颱風災後社區重建報報
文化部莫拉克颱風災後社區重建報
-----------------------------------------------------------------------------------------------------
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文化部莫拉克颱風災後社區重建報
發報時間: 2011-03-16 16:00:00 / 報主:蘇之涵
本期目錄
【重建文章】魯克拉斯 日曬健康黃豆
【重建人物誌】用教育記錄部落的靈魂---訪問大社達瓦蘭營造員阿坊安
【重建消息】紀念圖文徵集&臨時工作津貼&小林紀念公園動土&台東金崙工作坊的成長
友好連結
關於本報
報主: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
發報頻率:每月兩次
主辦單位:文化部
承辦單位: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
協力單位:南華大學建築與景觀學系
、高雄市旗美社區大學、臺灣藍色東
港溪保育協會、臺東縣南島社區大學
發展協會

執行編輯:蘇之涵、陳思安
聯絡方式:
臺北市忠孝東路一段138號11樓
TEL:02-23930629
傳真:02-23216487
Mail:admin@cesroc.org.tw
Web:http://sixstar.cca.gov.tw/frontsite/、
http://recover88.blogspot.com/


[公益聯播]鸚鵡螺小房子 社區參與工作坊
【重建文章】魯克拉斯 日曬健康黃豆
【編按】魯克拉斯健康黃豆,是壢坵小農復耕的成果,透過三位農陣夥伴的記錄分享,呈現了辛勤的耕耘過程,其中有老智慧的傳承,以及新未來的開發意涵,在「有機無毒」的堅持下,農友們期待年年都能提供值得驕傲與放心的作物。


﹝文/圖,陳芬瑜、謝聖華、鄭雅云﹞

【重建文章】魯克拉斯  日曬健康黃豆
﹝圖/美好的早晨,就從一杯本土無毒非基改的豆漿開始吧!﹞

歷坵部落坐落於群山環抱的臺東金崙溪上游,族人稱之為「魯拉克斯」,意思是樟樹滿佈之處。八八風災,聯外交通為山崩落石所阻,破碎的道路至今仍未修復;氣候變遷的挑戰讓我們重新思索農業生產與環境的關係,希望找到一條兼顧生活、生產與生態的長遠未來。

部落裡,一群老人與一位青年組成復耕團隊,試著找回祖先智慧累積的傳統農法,重現兒時的田野風景。經過一整年的嘗試與努力,有了初步的成果,去年六月,友善栽種的小米收成了;十二月,歷坵的第一批黃豆收成:二分地大約200台斤的收穫量並不算高,然而粒粒健康而飽滿,像是回應著山林水土的涵納、農友的悉心照顧與我們期盼的心意。

種植黃豆是部落全新的體驗。決定種黃豆,不可諱言,有著小農對提昇經濟的期待,然而「本土非基改」是選種時最大的堅持。歷坵首次收成的黃豆,種子便是來自花蓮有機農友持續耕作的花蓮一號品種,接下來,我們還要自己留種,種出更適應在地水土的魯拉克斯黃豆。

此外,種植黃豆蘊含著對地力循環利用的想法。由於豆科植物有固氮作用,氮肥充足的土壤,或許剛好能提供小米生長所需;懷著這樣的期待,將新一季的小米種在剛收成的黃豆田上,心中許下小小願望:善用作物特性,使小米和黃豆都能好好生長,讓這樣的循環,為部落田野帶來新的可能。

【重建文章】魯克拉斯  日曬健康黃豆
﹝圖/漂亮飽實的魯克拉斯健康黃豆﹞
 
老人家的實驗精神還不僅於此。為了日後田間作物的方便管理,自製的條播開溝器,在每一個播種時節都有更進化的面貌。從田野經驗與需求而來的設計、試用改良到田間操作,簡單的木製工具,質樸之中,充滿了部落長者智慧的溫度。

【重建文章】魯克拉斯  日曬健康黃豆
﹝圖/木製的條播開溝器,是部落的智慧機具﹞

然而,對部落而言,這些都不是最珍貴的結果。因著對黃豆的好奇與期待,孩子們主動走入田裡幫忙老人家從事農務,在疏苗兼拔草的假日清晨,孩子的活力成為田野上跳動的音符。我們期盼,就從幫忙拔草開始吧,孩子們可以慢慢體會到vuvu(祖父母)與土地間的情感,歷坵農法的傳承也將一點一滴逐步醞釀與累積。

在追尋傳統農法的過程中,無毒有機是我們與天地自然的約定;相互看見、彼此守護則是部落希望與食用者建立的長遠關係。小小的黃豆,承載著滿滿的夢想,對土地、對環境、對部落的未來,以及守護食用者健康的心意。

註1:在初起步階段,為了讓食用者安心,復耕團隊特別將收成的黃豆送到台東大學農漁牧產品檢驗中心檢驗,結果為農藥殘留「未檢出」,是可以放心享用的健康好豆!

註2:本文刊登的同時,第一期的魯拉克斯日曬黃豆已經售完,請與我們一同守候2月中旬種下的黃豆新苗在初夏順利收成。


【重建人物誌】用教育記錄部落的靈魂---訪問大社達瓦蘭營造員阿坊安

﹝文/陳美齡,圖/阿坊安提供﹞

現在談部落或鄉村的問題,最常見的就是人口老化,以及年輕人出走的疑慮,然而在八八重建中,有許多年輕身影穿梭其間,他們憑的究竟是一時的熱情抑或是恆久扶持的決心,顯然是個大哉問,不過若將此問題放置於大社達瓦蘭的營造員阿坊安身上,或許可以得到解答。

阿坊安在莫拉克發生的前一個月,便回到家鄉達瓦蘭,一個月後的莫拉克肆虐開始直到今天,阿坊安一直未離開家鄉,且身兼社區營造員的工作,問她為何想當營造員?當營造員過程中最快樂的事情是什麼?感覺自己有什麼成長?她只是統一回答道:「以前都是別人記錄自己的部落,所以我想回到家鄉,記錄自己的部落生命……感覺很有意義!」原來,回到家鄉的初衷一直是如此單純,不受風災也不受重建人力差遣的影響,只是想靠自己的力量,胼手胝足的去關心故鄉。

【重建人物誌】用教育記錄部落的靈魂---訪問大社達瓦蘭營造員阿坊安
﹝圖/細心又謙虛的阿坊安,受到部落小朋友最大的喜愛!﹞

隨著禮納里的誕生,部落的朋友開始紛紛落腳於這片新居地,阿坊安說自己是個隨遇而安的人,無論到哪都能泰然處之,不過眼前的新部落範圍好大,中間還有一塊尚未落成的活動中心劃定地,自然跟以前的生活形成對比,以前在部落或暫住營區時,因為房舍型態密集,族人之間幾乎無距離,而現在禮納里的街道上,一家一家的間隔擴大,從自宅向外望是一片空曠……她不禁想到了以前跟部落小朋友說的童話故事,若有一隻可以讓你心願成真的金魚,你會向牠許什麼願望呢?小朋友說最希望的就是大社好,因為在大社裡感覺很安全。阿坊安期望這些小小的心願能在這個新部落實現。

提到小朋友,阿坊安談話的熱情更是加倍了,她笑言在部落的小朋友也會有競爭的意識,而「競爭」其實是每個人成長必經的心路歷程,但是身為師長該如何面對或處理這個潛在於小朋友生活中的規則呢?阿坊安直言:「只要讓小朋友快樂,他們頭腦就開啦!」她深知快樂才是催生進步的動力。

平日阿坊安會與其他族人說部落故事或一般童話故事給小朋友聽,有時也會讓小朋友自己說;倘若偶有小孩在無理取鬧,阿坊安會在當下模仿小孩的行為,讓鬧脾氣的小朋友反過頭來安慰她;或是小孩之間有爭執,阿坊安會在場請他們自行處理紛爭,儘量避免評斷與干涉,有時年紀較大的小朋友,反而會因此產生解決事情的能力。觀察阿坊安與小孩的種種互動,原來,她讓小朋友快樂的方式,是不間斷的溝通與信任。

而在大社的教育過程中,有許多資源也挹注到此,例如台大城鄉所曾組織團隊進入當地,辦理方案活動課程,著重於部落文史方面的蒐集與傳授,這類方式與阿坊安的安親教育各有千秋,問阿坊安在未來會不會也想進入「學校」的體制中,從事教育工作,她搖頭表示希望保持自己一貫的教學風格,從她的堅定裡,可以感受到她的部落記錄工作,已在清晰穩定的道路上,徐徐而行。

【重建消息】紀念圖文徵集&臨時工作津貼&小林紀念公園動土&台東金崙工作坊的成長
◎「走過八八.關懷久久」莫拉克災後紀念圖文徵集暨展覽活動
為持續關注八八風災後之心靈療癒暨重建,特鼓勵國人以圖畫、影像或文字等方式,抒發或記錄八八風災後的故事與心情,表達對於自我、他人及環境的關懷與省思。(標題自訂)

徵件日期:延長至100年4月15日止,一律採掛號郵寄報名,以郵戳為憑。

收件方式:掛號郵寄報名表暨參展授權同意書、作品光碟片及作品各乙份(圖文類及攝影類送件作品須提供一式3份)至「950 台東市中華路一段684號  財團法人兒童文化藝術基金會收」,並於信封上註明「莫拉克災後紀念圖文徵集工作小組」及「作品類別」。

活動洽詢專線:089-341-092莫拉克災後紀念圖文徵集工作小組


※詳情請見此網站


◎莫拉克颱風災後重建臨時工作津貼實施辦法


勞委會於中華民國100年1月14日,修正發布莫拉克颱風災後重建臨時工作津貼實施辦法,歡迎災區失業者以及用人單位檢附相關文件,至當地的公立就業服務機構辦理。

※詳情請見
重建會網站連結pdf檔


◎「小林村罹難者紀念公園」動土

重建會在今年3月11日,於小林村原址南側舉行「小林村罹難者紀念公園」動土典禮,園內種植四百多棵樹,每一棵樹代表被掩埋的一戶人家,提供小林居民憑弔之所。

紀念公園從文化歷史、生態景觀、交通運輸、災難紀念及永續經營為整體規劃的原則及目標,預計在100年10月30日可完成全區之開闢。期望未來小林紀念公園完成後,讓小林居民在心靈上獲得慰藉,也提供到訪者一處兼具環境教育及休憩的場所。


※詳情請見此網站


◎焦慮中的成長。重建團隊台東金崙工作坊

﹝文/圖,蘇之涵﹞

從99年3月至今,重建團隊以每三個月一次的頻率定期聚會,每一次工作坊設定的主題依工作階段的進度而定。團隊邀請過桃米社區重建經驗的王元山老師,傳授重建社造的心法,也邀請過長榮大學社工系的黃肇新老師,介紹社工系常用的個案分析法,希望有助於工作人員進入社區處理錯綜複雜的人際關係。團隊的重建工作到現在將近一年的時間,工作人員除了要面對社區的人與組織、公部門的行政作業要求,還有更多的,是自己的學習與成長。

幸運也不幸運,輔導員多是新手,在重建的進度中與社造員共同成長。在面對各方壓力,快速茁壯的同時,強烈感受到自己能力的匱乏:工作技能、溝通、領導、表達能力、判斷力,許多不知道從何學起,也不知道向誰學起的技能,辦完活動後、拜訪完社區後,感到恐慌與焦慮。

處理了社區的壓力,也製造機會談談輔導員的壓力,於是,在金崙兩天的工作坊,我們邀請辣媽媽劇團的孫華瑛老師從軟性的角度切入,與工作人員聊聊心裡的話,對於工作的想法,遇到問題的解決方式。與軟性時間相對應,隔天團隊用「世界咖啡館」的方式進行團體對話,討論的焦點圍繞著工作人員的成長,與重建團隊在社區的定位與價值。

【重建消息】紀念圖文徵集&臨時工作津貼&小林紀念公園動土&台東金崙工作坊的成長
﹝圖/進行中的世界咖啡館﹞

找到答案之後,卻發現背後隱含更多、更大的問題,這樣的焦慮不止考驗工作人員,也考驗著整個社會,與龐大的重建工程。


【重建消息】紀念圖文徵集&臨時工作津貼&小林紀念公園動土&台東金崙工作坊的成長
﹝圖/世界咖啡館的最終回---分享時間﹞


推薦訂閱
【南方】當總統毀憲亂政,這是我們能做的小事...(文化元年基金會籌備處)@【南方電子報】
手風琴三重奏揉合搖滾與爵士的多元@【兩廳院電子報】
轉寄『莫拉克社區重建報【No.22】』這期電子報

寄信人暱稱  寄信人email
收信人暱稱  收信人email

  • 社群留言
  • 留言報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