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本報

文化部莫拉克颱風災後社區重建報
報主:文建會莫拉克颱風災後社區營造團隊
創刊日期:2010-07-08
發報頻率:雙週刊
訂閱人數:79
官網:

近期電子報


訂閱便利貼


將貼紙語法置入您的網站或部落格當中, 訪客可以輸入mail取得認證信,並按下確認連結後, 快速訂閱您的報紙。
預覽圖
訂閱文化部莫拉克颱風災後社區重建報報
文化部莫拉克颱風災後社區重建報
-----------------------------------------------------------------------------------------------------
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文化部莫拉克颱風災後社區重建報
發報時間: 2011-08-25 16:00:00 / 報主:蘇之涵
本期目錄
【文建會社區組織加油站】風災替我凝聚了更多人-大鳥部落的笆扎筏文化發展協會
【文建會社區人物誌】對自己的部落要充滿自信-王曉彤
【文建會重建企劃】災後重建兩周年企劃三:土石流隙縫迸現的根芽
【重建消息】屏東新來義部落落成 & 小林滅村事件首部曲DVD義賣
友好連結
關於本報
報主: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
發報頻率:每月兩次
主辦單位:文化部
承辦單位: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
協力單位:南華大學建築與景觀學系
、高雄市旗美社區大學、臺灣藍色東
港溪保育協會、臺東縣南島社區大學
發展協會

執行編輯:蘇之涵、陳思安
聯絡方式:
臺北市忠孝東路一段138號11樓
TEL:02-23930629
傳真:02-23216487
Mail:admin@cesroc.org.tw
Web:http://sixstar.cca.gov.tw/frontsite/、
http://recover88.blogspot.com/


[公益聯播]中正、萬華區身心障礙者資源中心-徵求行政志工!!!
【文建會社區組織加油站】風災替我凝聚了更多人-大鳥部落的笆扎筏文化發展協會

編按/文建會於莫拉克颱風災後,以社區營造為主軸協助災後重建工作,推動「社區組織重建計畫」。100年度共協助38個重建社區,引領社區透過文史調查、社區地圖及藝術創作的方式進行重建。本專欄將陸續介紹這些重建社區,與大家分享社區的重建故事。

文/陳漢庭

位於台東縣大武鄉的大鳥部落,族語「笆扎筏」,是一個傳統的排灣族部落。莫拉克風災時部落遭到無情的創傷,14戶無家可歸的居民展開為期半年的帳篷生活,但也因此燃起了部落重新站立、文化傳承的決心;莫拉克颱風不僅帶來災害,更帶給他們凝聚的機會。


強化組織與部落青年的力量

風災後的第一步,笆扎筏文化發展協會從強化組織開始做起。除了強化部落原有的巡守隊、老人日托站等,協會幹部認為社區的組織應該有更多的功能,發揮更大的功效,因此規劃並開授了許多課程。其中包含成人的通識課程,帶動部落內文史調查、歷史匯整的工作。

另外一方面,莫拉克風災發生時,
正值許多台東部落的豐年祭,青壯人口齊聚部落裡,因此許多青年會在風災當下的搶救,災後的物資運送、生活重建等扮演很重要的角色。有鑑於此,在災後重建組織培力的階段,特別重視青年人才的培力,從部落文化養成的課程、動手實作工藝品、到親身參與青年會所的建造。

【文建會社區組織加油站】風災替我凝聚了更多人-大鳥部落的笆扎筏文化發展協會
(圖/王曉彤。在世界展望會協助下建造的青年會所,建造的過程也是部落記憶與文化的傳承)

大鳥部落八月六日才剛舉行青年會所落成的儀式,據營造員說,部落裡已經將近五十年沒有青年會所了,時間久到連族人都快忘了青年會所的模樣。所以這樣的建造其實也是讓部落歷史重新活過來的過程,蒐集耆老的記憶,讓青年動手蓋青年會所,這成為部落內一個文化培力的精神指標。部落希望擁有的不只是一個空間,而是空間所凝聚的力量,以及在這個地方,未來可能創造出來的各種機會。


青年文化課程

對於青年文化課程,協會選擇傳統的木雕、歌舞、釀酒、醃肉、獵具製作等手工藝開始,這些在地傳統文化保有許多先人的智慧,尤其木雕的過程更可以磨練一個人的耐性。青年會也將舉辦傳統競技比賽,包含爬竿、射箭等,希望藉由這些活動重新找回起族人對自己部落的信心,對部落有信心,在社會上也能更有自信。

【文建會社區組織加油站】風災替我凝聚了更多人-大鳥部落的笆扎筏文化發展協會
(圖/杜佩玉。笆扎筏文化發展協會在社區舉辦的釀酒班)

另外,部落因受限於周邊土地與地形的關係,較難有高經濟價值的作物生產,協會因而積極發展手工藝製作,加上駐地組織世界展望會的指導,成立「女人女人工坊」,從事各種縫紉刺繡的產品,一起發想產品、圖樣設計、製作,也積極發展手染班,希望中生代能夠透過自己的手,去創造屬於大鳥部落的獨特產業。長遠的未來,希望大鳥自己的特色產業能進一步留住青年。


部落一起防避災

對於即將來臨的雨季,部落之前有參與過水土保持局防災專員的培訓計畫,訓練出一批防災專員,讓部落能在災害前自行做好前置作業,在雨季期間,也能夠監控部落的危害狀況,並做出即時的判斷。

【文建會社區組織加油站】風災替我凝聚了更多人-大鳥部落的笆扎筏文化發展協會
(圖/陳憶潔。笆扎筏文化發展協會辦公室,災後才騰出的空間)

笆扎筏文化發展協會往後打算將社區防避災的推廣與知識課程也納入青年培訓課程,希望不只是防災專員對於災害有警覺,所有的部落居民都能一起守護山溪,手護自己的家園。
【文建會社區人物誌】對自己的部落要充滿自信-王曉彤

編按/重建,不單單只是環境的重建,更重要在於人的重建。文建會配合社區組織的重建工作,也秉持培育社區人才的使命,於社區內培訓社區營造員,使他們能成為 社區重建工作的靈魂人物,引導社區創造美麗新家園。本專欄將逐一介紹這些在各地投入重建工作的社區營造員,他們的學習歷程,以及參與社區重建工作過程。

文/陳漢庭

王曉彤,土生土長的大鳥人,與這塊土地有著密不可分的情感,莫拉克風災後,文建會的社區組織重建專案提供了社區營造員這樣的一個職位,這對於社區工作經驗不甚豐富的曉彤來說是個既緊張又興奮的機會。一開始只是單純地想,留在社區工作就可以就近照顧家人,加上曉彤對於自己的土地與族人的信心,讓她決心接下了這份職務。

【文建會社區人物誌】對自己的部落要充滿自信-王曉彤
(圖/陳憶潔。社造學會秘書長楊志彬與大鳥部落的營造員王曉彤)


除了信心,還要努力
莫拉克風災前,大鳥部落原先就有幾個組織,但整體來說結構較鬆散,部落居民的凝聚力不足,也很少一起朝著某個目標做些什麼事;風災過後更是讓整個部落人心惶惶,對自己的家園失去了信心。但從小在部落長大的曉彤深深相信自己的土地與族人的能力,希望藉由八八風災後成立的笆扎筏文化發展協會重整當地風氣、強化地方組織的能力,從人才的培養做起,重整大家對部落的信心。

【文建會社區人物誌】對自己的部落要充滿自信-王曉彤
(圖/王曉彤。部落歌謠採集的過程)


曉彤所屬的笆扎筏文化發展協會的服務範圍很廣,而曉彤在其中扮演居中調解的角色,人跟人、組織跟組織都是如此。因為從小就穿梭在部落的緣故,對於部落裡各式各樣的達人名單更是瞭若指掌,歌謠傳唱要找哪一位vuvu,木雕或醃肉哪一家最在行。談到她自己的工作,她說「希望能將每個人放到適當的位置,這些人與協會的關係不是下對上,而是合作的伙伴,最後,讓每個團體與組織都能自立自足。」

【文建會社區人物誌】對自己的部落要充滿自信-王曉彤

(圖/王曉彤。部落vuvu說故事的活動)


「人」為關鍵

風災後的這兩年來讓曉彤最開心的事情,莫過於看到越來越多人共同參與部落事務,有時候莫拉克風災對她來說,不僅僅是場天災,反而是個機會;她記得笆扎筏文化發展協會的理事長潘世珍曾感嘆到,「如果受災後能讓部落如此緊密團結,過去的苦難也值得了」。所以她希望抓緊這次的機會,以社區最根本的「人」為出發點,協會所舉辦的所有永續空間、文化活動,除了達到傳承傳統文化的目標,更是為了重新凝聚部落人的感情,這些不是可以被衡量的東西,而是一種珍貴的價值,看不到、摸不到,甚至很難用言語形容,但你就是知道這份感情的存在。

【文建會社區人物誌】對自己的部落要充滿自信-王曉彤
(圖/蘇之涵。大鳥部落的安親空間,也是兒童圖書間)


捲動著大家的熱情
一開始曉彤在部落裡推辦活動時,部落族人的觀望與被動曾經讓她很失落過,但是幸好每次課程結束後,族人對於後續課程的詢問度都很高,部落青年的向心力更是從小米祭、風災周年紀念音樂會、青年會所的建造等活動中可以深刻感受到,這些化作實際行動的支持都讓曉彤得以繼續走下去。當曉彤的認真與努力與被看見了,就會有更多部落的人一起來幫忙,甚至促使鄉公所及相關單位考慮持續辦理相關活動,一連串的捲動讓曉彤更有勁了。

【文建會社區人物誌】對自己的部落要充滿自信-王曉彤
(圖/陳憶潔。大鳥的家戶門牌雕刻,透過動手作,先對部落文化產生興趣,才有動力長期投入部落的文史工作)


團隊的互補與默契
問曉彤擔任營造員的過程中,有什麼事是她印象最深刻的,她說,有許多人事物都影響她很深,其中從協會理事長潘世珍身上,她學到很多以前她所沒有的東西:清晰的頭腦、嚴謹的理論。潘世珍同時也是安朔國小的老師,對於部落兒童教育、文化傳承都相當有自己的看法,曉彤的熱情與衝勁跟潘世珍老師的特質正好形成互補的組合,一起工作的默契讓曉彤深深覺得,大鳥部落正在因為團隊的努力變得更好,也希望未來可以培育出更多的優秀組合,讓整個部落朝更好的方向邁進。

【文建會重建企劃】災後重建兩周年企劃三:土石流隙縫迸現的根芽
編按/莫拉克重建兩周年專題企劃第29、30期就文建會重建專案的機制設計、社區營造員的角色、重建團隊的特色與介紹,向讀者一一介紹。在兩周年的時間點,本期特別邀請了本專案的總主持人,同時也是社區營造學會的理事長曾旭正,以重建兩周年為主題,撰文鼓勵披荊斬棘,一路走來辛苦的重建社區、社區營造員。


文/曾旭正(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理事長)
    
莫拉克風災已屆兩週年,災區的硬體重建大部份已將近完成,但關心災後重建議題的朋友更關心的是人與社區的重建狀況。在災變發生初期,民間與學界就對政府推動安置與重建的方式表達深切的關懷,也曾對不同重建模式有過爭辯與批評。譬如,對於安置方式,就有興建永久屋、提供中繼屋以及回到原鄉重建等三種不同模式的爭議。如今,各種方式都已經落定,有具體的經驗作為基礎,是可以重新檢視不同主張之優劣的時候了!政府與民間實在可以就此有所研討,以作為未來的參考。

由於921大地震是莫拉克風災之前時序上最接近的大尺度災難,因此人們往往傾向於拿兩者作比較。其實,兩者的災害形態不同,造成災後重建的課題類型以及困難程度大大不同。譬如,地震造成人員傷亡較多,但災民不離家或至少不離村;地震對土地的破壞相對較小,因此既有產業的復員較快。相對的,風災帶來的土石流嚴重衝擊村落與林地,逼得災民不得不離開已被毀壞或者被認為危險的家園,傳統產業(不論農業或觀光)也隨著土地被破壞而幾乎無法恢復。

【文建會重建企劃】災後重建兩周年企劃三:土石流隙縫迸現的根芽
(圖/蘇之涵。99年12月攝於阿里山鄉來吉部落,部落旁的溪流在風災中帶來大量的土石,河床不斷地被墊高)

921災後重建的願景基本上是人們能在原地重新站起來,但莫拉克風災則充滿變數,每個社區的處境和挑戰都不相同,家園重建的困難其實遠比921來得高許多。因此,雖然莫拉克的災後重建有921的經驗作基底,不論政府部門或民間的協力都或多或少參考921的經驗而擬定方向,但成效依然無法符合預期。譬如,在重建會的組織上此次特別清楚地設立了家園重建處,要同時處理硬體與軟體的重建課題,但前述困難仍有許多無法突破。文建會也參考921經驗,很快地提出「社區組織重建計畫」及「專業團隊暨社區陪伴計畫」,但社區提出申請的比例很少,能進入災區陪伴社區的專業團隊數量也與預期有明顯的落差。咸信都與此有直接的關聯。

【文建會重建企劃】災後重建兩周年企劃三:土石流隙縫迸現的根芽
圖/蘇之涵。莫拉克風災後的最大的挑戰之一:遷村與久永屋議題)

可幸的,即使挑戰如此嚴峻,在災後的家園土地上仍然冒出了令人動容的根芽。如同921時我們以「地動綻開的花蕊」來形容校園、社區重建的成果一般,莫拉克風災後的社區也可以視為土石流靜定後從石縫中迸出的根芽。許多社區組織或許在災前相當活躍,但因著緊急撤離而把族人沖散了,或因安置方式而讓村民分開了,組織無以為繼;有的或許在災前並不活躍,如今在災後體會到互助合作的必要,但如何重頭建立組織?都是組織重建的課題。文建會的「社區組織重建計畫」即以組織的建構為支持標的,在作法上突破以往以補助業務費為主的模式,轉為以支持專職工作人員為主,支持有意推動社區營造的社區安立一位社區營造員。社區營造員就是那條在石縫中的老根所要長出的新芽,期望它逐漸長大,把土石穩定住、把社區撐起來。

將近二十個月以來,雖然數量不多,但絕大多數的社造員都在波折中逐漸成長,與社區的幹部開展了各類合作經驗,其中有人藉此機會不必在災後離鄉,也有人因此得以返鄉,不論如何,只要能慢慢地在故鄉的土地上生根,她(他)們終究都將成為社區的一股力量。現階段的專業陪伴計畫,最重要的就是陪伴、打氣,從基本的社區動員、課題尋找到計畫執行,在陪伴下漸漸能夠獨當一面。再一年,這個計畫可能告一段落,但我們真心期盼他們的根芽在一年後更茁壯了,不止能從縫中伸長出來,更能有效地吸收週遭的養分,支持社區大樹長出更多枝葉,而社區最終不論是一棵大喬木或者只是一株小灌木,都成為豐富生態的一分子,全區能夠生氣盎然!
【重建消息】屏東新來義部落落成 & 小林滅村事件首部曲DVD義賣
*屏東新來義部落落成 聯合收穫祭熱鬧開幕

由紅十字會總會援助興建的南岸農場永久屋,8月20日配合來義鄉聯合收穫祭活動舉行落成典禮,南岸農場永久屋基地位於屏東縣新埤鄉,佔地24.75公頃,原屬台糖公司土地,由政府取得土地後交由紅十字會總會援建永久屋232間用以安置來義鄉來義村、義林村、大後村、丹林村受災鄉親,基地內公共設施由行政院原民會補助經費,內政部營建署負責工程施作,並經部落鄉親討論後命名為「新來義部落」。

更多訊息請點我


*「爸爸節的禮物-小林滅村事件首部曲DVD」義賣活動

兩年前的莫拉克風災,一夕之間讓小林人失去親人與家園,為了捕捉最寫實深入的場面,導演羅興階與王秀齡伉儷長達20個月住在小林村組合屋中,第一手觀察,不但記錄災民天人永隔的痛楚,也拍攝到災民、小林村自救會與重建會之間的磨合與衝突,忠實呈現小林村重建過程中的人性考驗,因而獲得「台北電影獎」之「百萬首獎」與「最佳紀錄片獎」的肯定。本義賣所得將做為重建之用。

請洽小林社區發展協會  電話:(07)6761-455/傳真:(07)6761-060

詳細資訊請點我



推薦訂閱
愛的報報084期:學會關心公共議題,是最具意義的課題@【愛你一輩子!愛的報報】
轉寄『文建會莫拉克社區重建報【No.31】』這期電子報

寄信人暱稱  寄信人email
收信人暱稱  收信人email

  • 社群留言
  • 留言報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