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本報

文化部莫拉克颱風災後社區重建報
報主:文建會莫拉克颱風災後社區營造團隊
創刊日期:2010-07-08
發報頻率:雙週刊
訂閱人數:79
官網:

近期電子報


訂閱便利貼


將貼紙語法置入您的網站或部落格當中, 訪客可以輸入mail取得認證信,並按下確認連結後, 快速訂閱您的報紙。
預覽圖
訂閱文化部莫拉克颱風災後社區重建報報
文化部莫拉克颱風災後社區重建報
-----------------------------------------------------------------------------------------------------
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文化部莫拉克颱風災後社區重建報
發報時間: 2011-07-23 05:00:00 / 報主:蘇之涵
本期目錄
【文建會社區組織加油站】重新編織回家的路-霧台鄉大武部落
【文建會社區人物誌】從零開始,從家開始的社區營造員-賴雅慧
【文建會重建企劃】災後重建兩周年企劃一:文建會社區組織重建專案簡介
【重建活動】莫拉克災後兩周年社區組織重建研討會 & 莫拉克颱風災後家園重建與永續發展國際研討會 & 台24線生態旅遊成果發表會
友好連結
關於本報
報主: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
發報頻率:每月兩次
主辦單位:文化部
承辦單位: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
協力單位:南華大學建築與景觀學系
、高雄市旗美社區大學、臺灣藍色東
港溪保育協會、臺東縣南島社區大學
發展協會

執行編輯:蘇之涵、陳思安
聯絡方式:
臺北市忠孝東路一段138號11樓
TEL:02-23930629
傳真:02-23216487
Mail:admin@cesroc.org.tw
Web:http://sixstar.cca.gov.tw/frontsite/、
http://recover88.blogspot.com/


[公益聯播]中正、萬華區身心障礙者資源中心-徵求行政志工!!!
【文建會社區組織加油站】重新編織回家的路-霧台鄉大武部落

編按/文建會於莫拉克颱風災後,以社區營造為主軸協助災後重建工作,推動「社區組織重建計畫」。100年度共協助38個重建社區,引領社區透過文史調查、社區地圖及藝術創作的方式進行重建。本專欄將陸續介紹這些重建社區,與大家分享社區的重建故事。

文/邱彥瑜、圖/賴雅慧

屏東縣霧台鄉的大武部落,在八八風災後,雖然有受到影響,卻沒有被劃入達遷村標準的特定區域,一部分人留在位於瑪家鄉三和村內的由霧台愛鄉協會引介資源所搭建的霧台魯凱族合掌屋避難部落內,另一部分被安置在屏東榮民之家的人則啟程回家,重新開始部落的生活,共同豎立讓大家回家的信心。

【文建會社區組織加油站】重新編織回家的路-霧台鄉大武部落
(位於屏東縣霧台鄉的大武部落全景)

重新認識自己的家

風災之後,隨著重建的腳步,分散各處的族人回家了,有一些記憶或是景物隨著大雨逝去,但面對這個必須重新建立的家園,他們有了一些新的想法。

學習紀錄片的拍攝與製作,對於族人來說,是為自己所喜歡的部落留下紀錄的方式,因為風災的緣故,許多景物不再、也沒有完善保存過往的影像,而如今,透過學習拍攝紀錄片,捕捉部落以及族人的樣貌,也透過到外面播放、參加成果展等等,告訴別人大武的故事。

 此外,母語的傳承也是大武部落的核心工作。「希望下一代能夠好好學母語,不要和我們一樣」社區營造員賴雅慧這樣感嘆道,由於參觀了屏東縣泰武鄉平和社區的托育班,部落開始對於全母語的托育班有了期待,能夠同時兼顧學齡前幼童的照顧以及母語能力的學習,最後,部落在霧台魯凱族合掌屋避難部落成立了一個全母語托育班,有一位通過族語教師資格認證的老師與助教,帶領十一個學齡前的小朋友。

全母語托育班每天早上都有母語的遊戲與帶動唱課程,下午則是走出教室,認識農作物與動物。雖然一般的小學裡也有族語教學,但大武是屬於魯凱族,與霧台地區的語系不同,所以部落裡的教學更顯得道地。而大武的成功經驗,也使得其他來參觀的部落很羨慕,也想要效仿這樣的母語教學方式。


部落再生的道路

做為家的地方,要能夠居住,也要能夠生活。大武部落的村長彭玉花提出了「部落有工作&部落就學」的方案,接續勞委會的臨時工作計畫,提供部落重建的相關工作機會,像是道路修復、學校的廚工媽媽與社工媽媽等等,為返鄉的族人提供回家生活的可能性。除此之外,部落也結合傳統技藝,成立了「部落工坊」,讓婦女們學習傳統的編織、珠繡與刺繡等等,再透過市集或網路行銷的方式販賣,透過編織美麗的圖騰,為重建開闢新的道路。

【文建會社區組織加油站】重新編織回家的路-霧台鄉大武部落
      (大武部落工坊的串珠工藝)

天然的美景與部落的文化是大武蘊含的寶藏,在社區的重建計畫中,「深度生態旅遊」便成了結合這兩者的契機。參與的人分成五組,有負責基本起居的接駁組、餐飲組與民宿組,而解說導覽組則是計畫的主力,像是部落內農作物與花草的栽種講解,展演組則負責歌舞表演與巫師祈福的活動,將大武傳統的文化傳達給前來部落的客人。目前計畫還在培訓中,唯一擔心的是,大武聯外的道路還是很不穩定,由於風災關係,原本的橋被沖毀了,目前只有涵管做的便橋,如果天氣不好,可能會使遊客無法下山。


社區營造與災後重建

透過兩個月一次的部落會議,社區營造員雅慧能夠將部落族人裡所希望的融入於社區營造的計畫中,雖然風災前也有部落會議,但開會的次數稀少,而現今會議會針對部落重建的工作做討論,像是之前剛回部落時沒有水的供應,大家就透過討論來找出重建水源的方法。

面對可能又來臨的雨季,部落將原有的活動中心設置為臨時安置中心,有物資也有洗手間等等,若豪大雨來臨時,預計先將年老或生病的族人送到山下安全的地方,其他人先留在安置中心待命。

【文建會社區組織加油站】重新編織回家的路-霧台鄉大武部落
(六月份舉辦的社區領袖防備災訓練課程,由霧台生活重建中心在大武社區舉辦)

雖然家園變得與風災前不太一樣了,但透過社區營造的活動,族人們從不同的角度重新認識了自己的家鄉,以及,更加深守護家園的決心。

【文建會社區人物誌】從零開始,從家開始的社區營造員-賴雅慧

編按/重建,不單單只是環境的重建,更重要在於人的重建。文建會配合社區組織的重建工作,也秉持培育社區人才的使命,於社區內培訓社區營造員,使他們能成為 社區重建工作的靈魂人物,引導社區創造美麗新家園。本專欄將逐一介紹這些在各地投入重建工作的社區營造員,他們的學習歷程,以及參與社區重建工作過程。

文/邱彥瑜、圖/賴雅慧

【文建會社區人物誌】從零開始,從家開始的社區營造員-賴雅慧

(屏東縣霧台鄉大武社區營造員賴雅慧)

日常生活的重建

八八風災之後,大武部落的重建事務百廢待興,來自多方的資源與專案讓部落急需為社區服務的人力,文建會的社區組織重建工作就是其中之一,來自部落的聲音詢問雅慧有沒有意願想回去,雖然過往沒有社區營造的相關經驗,她仍毅然決然地決定要回部落服務。

【文建會社區人物誌】從零開始,從家開始的社區營造員-賴雅慧

(對於大武人而言,每次一下大雨,回家的路就變得很遠,因為柔腸寸斷的道路會坍方,很不穩定)

雖然從小在部落長大,但雅慧的工作經驗一直在部落之外。風災前,部落對於雅慧而言,是自己的家,但是要談更多關於部落的事,雅慧其實了解得不多。在社區營造的過程中,透過各種活動的籌備與舉辦,雅慧開始跟部落的人接觸,像是傳統產業的調查,或是關於傳統祭典與歷史文化的訪談,在一點一滴的累積中,漸漸開啟了她認識部落的另一種視野。這些部落活動的規劃、訪談的紀錄製作等等,對她而言,都是「從零開始」。


一開始真的不容易!

災後第一年的經驗相當特別,除了一般社區的培訓課程外,大武特別著重於部落組織的重建,因風災而癱瘓的各個組織,透過部落會議,一起討論重建的工作,學習該怎麼重新站起來。而且,相較於其他社區,大武社區內的重建要從協助就業、孩童資料建檔等細部的行政工作開始做起,先一步步把族人的基本生活都安排好之後,才能進一步規劃更多的活動。

【文建會社區人物誌】從零開始,從家開始的社區營造員-賴雅慧

(大武部落傳藝工坊的作品,手做門簾)

雅慧初次以社區營造員的身分重新加入部落時,很多族人對於「社區營造」沒有概念,尤其是部落第一次遭逢如此巨大的災難,心情不穩定、也不知道接下來應該要怎麼辦,加上當時族人四散各處,臨時安置的地方沒有適合辦公的空間,一開始的環境真的很辛苦。

沒有經驗的她,透過半年的時間累積經驗與服務,慢慢讓族人認識自己,也認識社區營造員的工作,更讓族人了解到,社區營造不只是「要資料」而已,而是站在這樣的基礎上,了解大家的需求。


社區工作好夥伴

從自己的家鄉開始做社造的雅慧,也遇上另一位返鄉服務的玟娟,玟娟現任社區裡屏東縣政府社會處災後自主重建案的培力員一職,兩人原本就認識,透過各項社區營造計畫的合作,發揮彼此的長才,像是雅慧的族語能力較流利,多負責訪談以及與族人溝通的部分,而玟娟比較擅長資料建檔,兩個人工作能一起討論,一起解決問題,合作的感覺非常好,工作成效也越來越進步。


【文建會社區人物誌】從零開始,從家開始的社區營造員-賴雅慧
(部落工藝坊的手編月桃包)


訪談的時候,雅慧認真地細數每一項部落裡辦過的活動,彷彿是自己栽培出的一株株幼苗,完全感覺不出她是一個社區營造的新手。從一開始不被社區了解,到後來陪伴部落走過這一段時間;在部落會議中,族人尊重彼此的意見,了解每一個人的聲音都是重要的,這是最令她感動的地方。除了部落內部的培力,透過參觀其他社區的活動或是出外參加成果展,更讓她看到社區營造的多元面貌,以及未來的不同可能。雖然部落裡的活動正蓬勃地發展著,但她仍抱持著謹慎的步伐,「希望能夠先穩定下來,再繼續研發更多的活動」,讓重建之路走得更穩健。

【文建會重建企劃】災後重建兩周年企劃一:文建會社區組織重建專案簡介
文、圖/蘇之涵

莫拉克颱風災後至今,匆匆已過了兩年,地方重建的腳步有快有慢,有歡喜有不滿,有成就有瓶頸,有愛有悲。在大地創傷尚未完全恢復的環境中,生存的集體意志仍然奮戰不懈。災後兩周年之際,文建會與重建團隊將在8月3日、4日,於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辦理「培力、協力、行動力-莫拉克災後兩周年社區組織重建研討會」,藉著活動的籌劃,學會對文建會的重建專案做了完整的回顧與整裡,透過二周年的專題企劃,向讀者說明文建會社區組織災後重建專案的意義與價值。

文建會在風災後以社區營造為核心價值,於99年2月起推行「社區組織重建計畫」及「專業團隊暨社區陪伴計畫」,藉由社區自主力量的參與及專業團隊的陪伴,共同協助社區重建家園及文化。為此文建會委託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擔任計畫專案管理中心,下設四個分區營造站,主要的功能包括各受災縣市提案說明會的辦理、協助文建會辦理社區組織重建計畫公開甄選及後續的培力工作坊。

99年度,文建會「社區組織重建計畫」共計甄選出41個社區,並在在各分區營造站的陪伴下,無論是社區組織發展、培育社區人才、及養成居民對社區公共事務之參與能力等,皆有所成長,並逐步落實社區組織及文化重建的工作。100年度,除了先前獲補助社區的延續性計畫的提案外,並加入了其他新的社區提案,最後選出38個重建社區,透過分區營造站的陪伴之下,持續發展。

【文建會重建企劃】災後重建兩周年企劃一:文建會社區組織重建專案簡介

(99年四月份,屏東分區審查的現場,兩天的審查,共有19個社區出席第二階段的複審簡報)


在「社區組織重建計畫」內,最特別的設計就是「社區營造員」的培訓機制,透過計畫由社區組織推舉一名在地居民擔任擔任營造員,在專業團隊的培訓、輔導、訪視、陪伴下,促進社區參與,執行各項社區計畫,包含組織整備、文史重建保存、社區重建刊物、影像紀錄等,透過種種方式協助社區重建,讓社區重建工作能穩定發展,並且培訓在地的社區人才。


【文建會重建企劃】災後重建兩周年企劃一:文建會社區組織重建專案簡介
(台東分區的審查現場,來自達仁鄉的安朔社區簡報,安朔提出社區永續發展、生態調查與生態旅遊為主軸的計畫)


在社區的重建之路上,我們看到的不只是現在,三年重建條例結束之後,資源離開了,硬體社區建造完成了,我們希望在那個時候,社區有自主的力量,可以繼續完成長期的重建;社區自主力量的培育,就是文建會重建專案要達到的目標。漫長的重建之路,我們想為社區埋下一顆種籽,適度地灌溉給與養份,有一天發芽成長之後(或者在成長過程中已獲得社區肯定),有機會成為地方社區營造紮實的推手。長期關心且栽培固定的重建人力,「社區營造員」的設置正是本案最珍貴之處。

【文建會重建企劃】災後重建兩周年企劃一:文建會社區組織重建專案簡介
(社區營造跟日常生活緊緊扣在一起,營造員不只在營造自己的家、自己的社區,過程中還要不停挑戰自己,突破各種難關,學會電腦文書、舉辦活動、走進人群、引領討論。)


這些營造員來自不同的地方、不同的背景與身份,有災後返鄉服務的年輕女生、有從外地志工開始做起,最後成為部落一份子的青年、有家庭主婦,推動社區營造的同時,還要面對家裡的壓力;還有從來不會用電腦的大叔,一字一句地寫下他的社區訪談紀錄。這些人因風災有不同的際遇,有人在風災中喪失了至親、有人被迫遷離自己的家園,重新適應新的環境、有人在風災中損失了大半輩子的家產、還有人每到下雨天就會睡不著。

每一個人都很平凡,就像是你我身邊的每一個人:隔壁的媽媽、賣早餐的大哥、總是在廟埕納涼的大叔、國小畢業後就外出唸書的同學、曾經當過公司會計的大姐;但是他/她們也因為這項計畫與社區營造員的工作,有一些不平凡的地方:他/她們的工作不再只是為了自己,他/她們開始學著為社區想,他/她們的服務對象是社區居民。與社區居民溝通是第一關,促進社區的公共參與,學習處理社區裡不同的意見,然後進一步地有能力為社區重建做些什麼。

【文建會重建企劃】災後重建兩周年企劃一:文建會社區組織重建專案簡介

(分區營造站為社區營造員們開設的培力課程,針對各種主題開課、辦工作坊、社區觀摩、或諮詢。)

一個人的成長與改變如何被測量?社區的重建跟社區營造都是「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的工程,社區營造是人心的營造,沒有成績單,也沒有一百分,不像一般的工作的升遷、加薪制度;沒有一定的工作範圍,因為社區的事務多元,沒有固定的上下班時間,因為社區事務就是營造員的生活,工作的內容跟自己的生活環境息息相關。除了持續的輔導與陪伴,透過電子報,我們想讓這些社區中的動人故事被突顯出來,因此從今年三月起,我們定期深度的訪談與紀錄每一個營造員的故事、與他/她的社區,透過每一張臉、每一種生活,拼湊出真實的社區生活與災後重建樣貌。重建沒有停止,還有許多人在台灣各地認真耕耘。


【重建活動】莫拉克災後兩周年社區組織重建研討會 & 莫拉克颱風災後家園重建與永續發展國際研討會 & 台24線生態旅遊成果發表會
*培力、協力、行動力-莫拉克災後兩周年社區組織重建研討會

時間:2011/08/03、04
地點: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南館 S105 階梯教室(高雄市三民區九如一路720號)

專題演講:重建經驗的跨國交流/垂水英司
五大主題:重建社區的文化傳承、重建社區的產業、如何創造重建對話空間、營造員的成長與分享、社區重建跨領域的觀察

報名資訊:http://www.peopo.org/cesroc/post/86208
報名截止日:2011/07/25
連絡單位: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 蘇小姐 (02)2393-0629# 218


*重建。希望。新生-莫拉克颱風災後家園重建與永續發展國際研討會

時間:2011/07/30 (六) 9.00-17.00
地點:國立中山大學圖書資訊大樓11樓

專題演講:台灣莫拉克風災災後重建之現況與展望/重建會副執行長陳振川
專題一:災民救助即長期安置
專題二:永久性安置基地永續社區之發展

報名資訊:http://nprc.nsysu.edu.tw/bin/home.php
報名截止日:2011/07/21
連絡單位:國立中山大學國家政策研究中心  李麗秀小姐 (07)525-4908


*莫拉克颱風災後二週年原鄉重建策略-台24線生態旅遊成果發表會

時間:100/07/25 (一) 10.30 a.m
地點:屏東縣三地門鄉三地門文化館

連絡人:國立屏東科技大學森林系 陳美惠副教授
(08)774-0121;0912-565011;meihui@mail.npust.edu.tw

【重建活動】莫拉克災後兩周年社區組織重建研討會 & 莫拉克颱風災後家園重建與永續發展國際研討會 & 台24線生態旅遊成果發表會
(點我放大)

【重建活動】莫拉克災後兩周年社區組織重建研討會 & 莫拉克颱風災後家園重建與永續發展國際研討會 & 台24線生態旅遊成果發表會
(點我放大)

推薦訂閱
「傳媒與教育」電子報@【「傳媒與教育」電子報】
102年6月號@【扶緣服務協會電子報】
轉寄『文建會莫拉克社區重建報【No.29】』這期電子報

寄信人暱稱  寄信人email
收信人暱稱  收信人email

  • 社群留言
  • 留言報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