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本報

文化部莫拉克颱風災後社區重建報
報主:文建會莫拉克颱風災後社區營造團隊
創刊日期:2010-07-08
發報頻率:雙週刊
訂閱人數:79
官網:

近期電子報


訂閱便利貼


將貼紙語法置入您的網站或部落格當中, 訪客可以輸入mail取得認證信,並按下確認連結後, 快速訂閱您的報紙。
預覽圖
訂閱文化部莫拉克颱風災後社區重建報報
文化部莫拉克颱風災後社區重建報
-----------------------------------------------------------------------------------------------------
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文化部莫拉克颱風災後社區重建報
發報時間: 2011-10-05 16:00:00 / 報主:蘇之涵
本期目錄
【文建會社區組織加油站】活化社區從地方文史開始-六龜新發社區
【文建會社區人物誌】風災後,遇見生命的轉彎處-吳光炎
【文建會重建企畫】生態旅遊與社區重建企劃之一:生態旅遊與災後重建
【重建活動】南台平埔族文化學術研討會&小林平埔夜祭
友好連結
關於本報
報主: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
發報頻率:每月兩次
主辦單位:文化部
承辦單位: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
協力單位:南華大學建築與景觀學系
、高雄市旗美社區大學、臺灣藍色東
港溪保育協會、臺東縣南島社區大學
發展協會

執行編輯:蘇之涵、陳思安
聯絡方式:
臺北市忠孝東路一段138號11樓
TEL:02-23930629
傳真:02-23216487
Mail:admin@cesroc.org.tw
Web:http://sixstar.cca.gov.tw/frontsite/、
http://recover88.blogspot.com/


[公益聯播]『愛分享實物銀行』─ 弱勢家庭物資轉贈計畫
【文建會社區組織加油站】活化社區從地方文史開始-六龜新發社區

編按/文建會於莫拉克颱風災後,以社區營造為主軸協助災後重建工作,推動「社區組織重建計畫」。100年度共協助38個重建社區,引領社區透過文史調查、社區地圖及藝術創作的方式進行重建。本專欄將陸續介紹這些重建社區,與大家分享社區的重建故事。

文/蘇之涵、圖/吳光炎

新發社區位於高雄市六龜區台27線公路上,從六龜市區開車前往新發聚落約十五分鐘。訪談的前一天,第二區社區營造站正好在新發社區辦理社區文史訪談的主題課程,早上的室內課程上完後,來自各個社區的營造員分成五個小組到社區實做練習,訪談新發社區的阿公阿嬤,紀錄他們的生命故事。


【文建會社區組織加油站】活化社區從地方文史開始-六龜新發社區

(重新出發的新發大橋於今年六月五日舉行通車典禮)


活化社區的歷史脈絡

新發社區在莫拉克風災前幾乎沒有文史紀錄。風災期間,因為受到外界很多的幫助,讓社區營造員吳光炎開始思考社區的存在與價值,他說:社區是每個人的根,如果記憶沒有被記錄下來就會消失,這樣以後要拿什麼東西傳承呢?文建會的社區組織重建計畫讓社區開始有機會寫下自己的記憶,每一代人有每一代的故事,從居民的生活經驗裡,看見新發社區的發展脈絡;唯有了解自己家鄉的過去,對於未來的規劃與願景才有深根的依據。

【文建會社區組織加油站】活化社區從地方文史開始-六龜新發社區

(訪談挖掘到的社區舊文物,社區在民國40年代興盛的產業,運送柴火下山的拖木馬)

民國40到50年代,有許多從中部竹崎、竹山、鹿谷等地遷移到新發的居民,社區的老人家提到,當時的新發跟美濃菸草業的發展很有關係,由於菸草製作需要大量的柴火,從山上把柴火運送下來就要使用「拖木馬」。當時的稻作收入不多,所以新發約有三分之一的男丁都從事這項工作。這項工作約從光復後到40年代末,持續十年多就消失了。透過訪談,老人家述說著古早卻不復見的記憶,但是不挖掘的話,又有誰會知道呢?


新發製茶興衰

新發的製茶業可以往前推到清朝咸豐年間,最興盛的時候在民國80年代,目前社區有持續運作的茶廠約有9間,將近32位茶農,這一項與新發的發展緊緊綁在一起的產業,透過茶農訪談與「茶覺新發」的體驗活動,一一被帶出來。

【文建會社區組織加油站】活化社區從地方文史開始-六龜新發社區

(今年五月在新發辦的手炒茶體驗活動)

最特別的是,新發的野生茶可以追溯到清朝年間,但是好的烘焙技術一直沒有被研發,所以野生茶的苦澀、「豬菜味」,一直無法改善。民國40年代,隨著中部的移民潮,很多製茶師父把技術帶過來,經過一次又一次的嘗試,至民國80年代才真正成功,改變了野生茶的歷史。因為不同於台灣其他高山茶、金萱、烏龍等茶種,加上高價值的營養成分,社區接下來想以冷泡野生茶的飲用與文化為推廣主軸。


從文史到社區營造

除了文史資料的累積,社區發展協會還有「同好會」的活動,一起看電影、討論特定的主題,透過定期的聚會,讓居民習慣聚會,從話家常中得到靈感。起步的階段,社區還在打基本工,逐步累積更多的志工與人才。未來,社區正在創造與新發國小合作的機會,讓文史調查的結果可以成為鄉土教材,並將新發特有的野生茶帶進學校的課程,即使家裡不是製茶廠、沒有採茶農的孩子,也有機會認識、體驗社區的文化。

【文建會社區組織加油站】活化社區從地方文史開始-六龜新發社區

(社區營造員吳光炎的訪談成果,製成大型看板在活動中展出)

風災期間,新發社區震驚全台的「SOS 36人死亡」,到今年六月初新發大橋的通車,新發社區有許多改變,社區發展協會在社區促成了許多前所未有的事。災後積極尋找師資到社區勘查地形環境,開設防災演練與整備課程,以「鄰」為單位製作防災地圖,社區鄰長與居民積極配合顯示了社區對自身居住環境的關心。此外,去年12月落成的社區救災廚房就在收容避難中心旁邊,負責在撤離期間正常供應居民的膳食。社區發展協會巧妙地整合了各項物資、人力,前後約七個月的時間,把原本的停車棚打造成獨一無二的救災廚房。新發社區真的很認真,認真的活下去,認真的活得更好。

【文建會社區組織加油站】活化社區從地方文史開始-六龜新發社區

(南瑪督颱風期間,新發避難廚房的運作情形)

【文建會社區人物誌】風災後,遇見生命的轉彎處-吳光炎

編按/重建,不單單只是環境的重建,更重要在於人的重建。文建會配合社區組織的重建工作,也秉持培育社區人才的使命,於社區內培訓社區營造員,使他們能成為 社區重建工作的靈魂人物,引導社區創造美麗新家園。本專欄將逐一介紹這些在各地投入重建工作的社區營造員,他們的學習歷程,以及參與社區重建工作過程。

文/蘇之涵、圖/吳光炎

新發社區的社區營造員吳光炎大哥是位誠懇、容易害羞的新手文史工作者,莫拉克風災掩埋了吳大哥的房子,卻也改變了他的想法與生命的方向。


【文建會社區人物誌】風災後,遇見生命的轉彎處-吳光炎

(高雄市六龜區社區營造員吳光炎)

回饋的初衷


莫拉克風災後,來自各地的協助湧入社區,除了滿心的感激,吳大哥把這份感恩的心情轉化為回饋社區的動力。他說,別人可以幫忙我們,我也可以幫助大家;所以吳大哥在經營早餐店的空檔,就幫忙社區重建工作,這份熱情讓社區總幹事田崇一在去年申請文建會的重建計畫時,找了吳大哥擔任社造員的角色。

 

吳大哥一開始以為只是單純地協助社區大小事務,後來真正開始做了,才發現這份工作還有很多的文書、行政工作,這些門檻讓吳大哥一度好想放棄,他說自己以前不愛念書,文字紀錄跟電腦能力的基礎不好,一開始的考驗真的很辛苦。

從什麼都不懂,不用手機、也不會使用電腦的人,到現在立志要將村裡的大小事好好寫下來,吳大哥說他最高興的,就是可以把社區故事紀錄起來,留給後代。以前新發只是地圖上的一個地名,不會被注意,也不會有人想了解,大家翻到新發,就跳到寶來或六龜,那邊才有觀光、才有故事。但是經過這段時間的累積,社區的文史資料逐一的被建構,新發的價值與特色同時也被挖掘出來。找到新發的位置與獨特性之後,社區就不再只是地圖上的一個點,而是有人、有生命的聚落,這也是吳光炎做社區文史最大的目的。



【文建會社區人物誌】風災後,遇見生命的轉彎處-吳光炎
(新發社區日治時期留下來的會館,民國70年代農會有將之使用為製茶廠,後來隨著產業沒落而荒廢,這也是營造員想要活化使用的空間。)



從在地優勢中成長


吳大哥從小在新發長大,對於社區的人事物相當熟稔,這是他的在地優勢。新發社區去年的成果之一是老照片的蒐集,雖然區公所曾經收集過一次,但是很多的老照片在莫拉克風災中,被掩埋在土石堆下。吳大哥自己覺得去年的出版品內容還不夠豐富,尤其是文字敘述的部分,照片背後的故事都沒有好好地說出來;因此,在今年的計畫中,延續老照片的蒐集,還有細心地紀錄拍攝的年代、原因、人物與場景。吳大哥也提到,以前訪談的時候,思考比較直線,一個問題問完就結束了,整理成文章時才會發現不足,所以後來的訪談都會不斷修正問題,不一定要照著大綱,有時候持續追問的,才會有豐富的東西。



【文建會社區人物誌】風災後,遇見生命的轉彎處-吳光炎
(透過訪談挖掘到的社區耆老林明來與早期的產業發展故事)
 

擔任社造員的同時,吳大哥仍要幫忙家裡的早餐店,所以早晨九點之前在早餐店上班,之後才開始擔任營造員。白天的時間大多在訪談、接洽、辦活動,晚上就在家整理資料跟打字。這樣的生活是非常忙碌的,幸好家人很支持,也幫忙分擔了早餐店的工作與家事。問吳大哥說,這樣不累嗎?他說,紀錄社區文史是他的目標也是興趣,再加上一份對於自己社區的熱情,他會一直做下去的。


儘管新發社區的文史在吳大哥手上一點一滴地成形,社區也因「茶覺新發」的手炒茶體驗活動打開知名度,吳大哥還是謙虛地認為自己進步還不夠,還有空間繼續努力,總有許多地方還要再加強,把現在的成長歸功於總幹事、老婆的鼓勵,這些支持才讓他得以繼續走下去。


 

【文建會重建企畫】生態旅遊與社區重建企劃之一:生態旅遊與災後重建

文、圖/蘇之涵

莫拉克風災讓台灣的山林經歷嚴重的巨變,秀麗的河川與溪谷成為土石泥流的便道,順著河道被沖刷下來的大量砂石讓河床被抬升好幾公尺,原本的我家門前有小河,在豪雨季節變成土石洪流的惡夢。不同於九二一震災的經驗,被沖毀的家園無法原地重建,極端的氣候加上九二一震後的地層鬆動,豪雨與土石流帶來每一年周期性的威脅。

【文建會重建企畫】生態旅遊與社區重建企劃之一:生態旅遊與災後重建

(露在土石之上的白色水泥柱,是舊時來義風景區的吊橋,現今只見到橋頭)

除了災後立即性的基本生活重建,也讓人們必須重新思考這塊土地上的環境倫理,人與環境如何共存與永續發展,成為重要的課題;顧及環境保育、重視遊客教育、以及當地經濟回饋的生態旅遊,是產業重建的選項之一。


生態旅遊是什麼?

生態旅遊的概念在台灣或國外都是晚近的,1983年,學者赫茲特(Hector Ceballos-Lascurain) 提出「生態旅遊」(ecotourism)一詞,成為目前最普遍使用的語彙。1991年,生態旅遊學會(The Ecotourism Society)為生態旅遊下了一個廣為各界接受的註解:「生態旅遊是一種具有環境責任感的旅遊方式,保育自然環境與延續當地住民福祉為發展生態旅遊的最終目標。」(註一)


在台灣,1990年代初期國家公園管理處引進生態旅遊的管理概念,這也在國內迅速引起許多討論。2002年為國際生態旅遊年,同時也是行政院訂定的台灣生態旅遊年。2005年,行政院國家永續發展委員會國土資源組,在無數次討論與各方會議後,提出「生態旅遊白皮書」,以永續國土保育、增進社會福祉、改善社區文化經濟等為目標,制定推動機制與行動策略,由行政院規定各部會的分工與地方政府的職責,並訂定出生態旅遊示範地點遴選原則與督導小組設置要點。(註二)


為了釐清定義,內政部的「生態旅遊白皮書」列了八項檢視生態旅遊的原則:

1. 必須採用低環境衝擊之營宿與休閒活動方式。
2. 必須限制到此區域之遊客量(不論是團體大小或參觀團體數目)。
3. 必須支持當地的自然資源與人文保育工作。
4. 必須盡量使用當地居民之服務與載具。
5. 必須提供遊客以自然體驗為旅遊重點的遊程。
6. 必須聘用了解當地自然文化之解說員。
7. 必須確保野生動植物不被干擾、環境不被破壞。
8. 必須尊重當地居民的傳統文化及生活隱私。


除了上位政策與原則的制定,白皮書第三章亦提到社區參與的機制,提到各級政府、經營者、民間團體、地方社區居民等權益關係人應共同發展夥伴關係,建立協商機制,並說明了社區參與生態旅遊規劃的步驟:找出社區參與的最佳方式、擬定共同願景與落實目標、確保環境與文化的完整性。由於社區居民對於自己的生活環境會比外界人士熟悉,由在地居民擔任解說員會是最佳的選擇。增加就業機會是最直接的影響,更重要的是,增加居民對於自己生活環境的理解,與保育的責任感,以達到生態守護的目標。

【文建會重建企畫】生態旅遊與社區重建企劃之一:生態旅遊與災後重建

(由社區自行規劃與製作的生態旅遊導覽地圖,台南市大內區的曲溪社區是一個生態發展的著名案例。)


生態旅遊與屏東的災後重建

莫拉克風災後,在屏東重建地區,可以看到兩種模式的生態旅遊。其中之一是由來義生活重建中心邀請千里步道協會,到來義社區開授「手作步道」與「工作假期」的課程。凡那比風災過後,來義風景區幾乎全毀,原本的河道被三層樓高的土石淹蓋。從來義聚落前往舊部落的道路也在風災中受損,藉此契機,來義生活重建中心引介千里步道的自然工法,完全尊重當地生態、就地取材的手作步道,取代以往的發包工程與石階道路。


千里步道執行長徐銘謙帶領來義社區發展協會的工作人員們,從室內課程到戶外實做,完全取自於自然,用於自然。手作步道強調的不是技術,也不是設計,而是一種尊重自然環境的參與感,以最少的生態打擾,達到無痕山林的目的。來義社區從今年七月開始試營運,自行帶領工作假期團,從實作與接待經驗中得到回饋與調整的機會。


另一種模式的生態旅遊,是由屏東科技大學森林系陳美惠老師成立的「社區林業研究室」,以連結三地門與霧台鄉的台24線公路為軸線,串連六個各有特色的原民部落:阿禮、達來、德文、神山、大武、地磨兒,發展生態旅遊策略聯盟。社區林業研究室強調社區營造的方法,由專業團隊進入社區組織工作小組,從組織培力開始做起,長期陪伴與輔導社區發展生態旅遊,以維持山林平衡為最終的目的。

【文建會重建企畫】生態旅遊與社區重建企劃之一:生態旅遊與災後重建

(從台24線前往達來舊部落的入口:達來吊橋)

社區林業研究所最早從墾丁社頂社區的生態旅遊輔導開始,累積了五年的經驗後,97年前往霧台鄉阿禮部落協助組織與輔導,就在訓練完成,對外開始營運之際,莫拉克風災改變了台24線沿線許多部落的命運,阿禮也面臨搬遷與否的難題。相較於受損較嚴重的下部落,有一部份的阿禮居民決定留在較安全的上部落持續發展,而陳美惠老師也堅持長期陪伴山上的人家,重建生態旅遊產業,為了部落、也是為了長期的山林守護。


為什麼要發展生態旅遊?為什麼要發展有別於傳統的旅遊方式?在台24線上、屏東來義、或九二一震災後的埔里桃米園區與和平鄉大雪山社區,我們看到不盡相同的操作方式,卻有著相同的態度。旅遊不是單向消費與消耗,還要教育遊客環境責任感,並將經濟利益回饋造訪地,除了協助當地保育工作的進行外,同時提升當地居民的生活福祉。



註一:見 The International Ecotourism Society網頁說明
註二:見 行政院永續發展委員會國土分組生態旅遊白皮書


【重建活動】南台平埔族文化學術研討會&小林平埔夜祭
*南臺平埔族群文化學術研討會

時間:2011年10月7~8日(星期五~六)
地點:五里埔小林社區活動中心(甲仙區小林里西拉雅路2巷)

研討會內容:
1.災後重建工作各個層面的回顧與展望。
2.從組織、結構、功能等層面探討非營利組織在災後重建的角色與功能。
3.災後重建心理、社會文化層面的探討。
4.災後重建生計與產業的發展與展望。
5.環境倫理與永續經營之分析與探討。

報名網址:
暨南大學人類所請點我
報名傳真:049-2913414
連絡人:國立暨南國際大學人類學研究所 范助教
連絡電話:049-2190960分機2582


*100年小林平埔族夜祭-傳承平埔文化,再現小林光輝

小林夜祭、平埔會親
時間:2011年10月9日(星期日)6:00~22:00
地點:五里埔小林公廟前


【重建活動】南台平埔族文化學術研討會&小林平埔夜祭

 
*台21線旗山、杉林、甲仙重建社區成果展

時間:民國100年10月10日(一)上午9:00~12:00
地點:杉林大愛園區希望廣場(杉林國中旁,請依指標到達)

這次的活動完全由重建社區工作者自發的活動,從7月開始籌備,每次都是13個社區一起開會討論,大家團結一氣希望讓外界看見努力和成果!輔導團隊旗美社大重建站也一起參與討論並協助宣傳,給予最大支持!

希望藉此次成果展的展現,讓外界看見社區發展在地方的重要性,也讓政府和民間、企業團體了解,當地方面臨困境時,在地組織是如何攜手合作、同心協力、排除困難,讓地方發光發熱,讓更多的居民能勇敢走出困境,希望大家看見我們的努力,給予更多的支持!

詳細內容請點我
推薦訂閱
(歡迎轉寄)08/28 永和場座談會 從《童年與解放》談台灣教改運動的理念與實踐~第二屆「閱讀台灣 探索自己」徵文比賽@【陳文成博士紀念基金會電子報】
社造電子報《No. 73 》@【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
轉寄『文建會莫拉克社區重建報【No.32】』這期電子報

寄信人暱稱  寄信人email
收信人暱稱  收信人email

  • 社群留言
  • 留言報主